泄泻(急性肠炎)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部分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急性肠炎的门诊患者。 一、泄泻(急性肠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泄泻(TCD编码:BNP1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肠炎(ICD编码:K52.905)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ZYYXH/T29-2008)和《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ZY/T001.1-94))进行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8年5月“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制定标准”进行诊断。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泄泻(急性肠炎)协作组制定的“泄泻(急性肠炎)中医诊疗方案”、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ZYYXH/T4~49-2008)。
泄泻(急性肠炎)临床常见证候 寒湿证 湿热证 食滞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泄泻(急性肠炎)协作组制定的“泄泻(急性肠炎)中医诊疗方案”、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ZYYXH/T4~49-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泄泻(急性肠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3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泄泻(急性肠炎)的患者。 2.以下情况不进入本路径
(1)入选前已接受治疗且症状明显缓解者;
(2)痢疾、伤寒、霍乱以及其他法定传染病;
(3)严重免疫抑制,如恶性肿瘤、艾滋病患者等及需长期使用大剂量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患者;
(4)合并其他重要脏器或系统严重功能不全者;患有精神疾病不能配合治疗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粪便常规+潜血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病原学检测、电解质、淀粉酶、肝功能、肾功能、胸片、腹平片、心电图、腹部超声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寒湿证: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2)湿热证:清热利湿。 (3)食滞证:消食导滞。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针灸疗法 (1)体针 (2)平衡针 (3)腹针 (4)灸法 4.其他疗法 (1)中药外敷 (2)中药穴位贴敷 (3)刮痧疗法 5.内科基础治疗
6.健康指导
(九)完成路径标准
1.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 2.腹部无压痛,肠鸣音正常。 3.血常规、大便常规正常。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过程中病情发生变化,需进一步明确诊断,导致观察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2.合并急性消化道出血,急性胃肠穿孔、中毒性休克等疾病,需要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
3.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泄泻(急性肠炎)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泄泻(急性肠炎)(TCD编码:BNP110、ICD编码:K52.905)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________ 发病时间: 年 月 日 开始时间: 年 月 日 结束时间: 年 月 日
标准治疗时间≤3天 实际治疗时间: 天 时间 观察第1天 观察第2~3天(第 天) □完成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门诊医师随访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必要时选择相关检查 □确定中医辨证 □记录症状、依从性情况 □开出辅助检查项目 □转归 主要 □初步诊断和病情判断 □若好转或未愈,根据病情,必要时复诊诊疗 □中医综合治疗 调整诊疗方案 工作 □完成门诊病历书写 □若痊愈,结束访视及门诊治疗; □密切观察、防治并发症,必要时留观监护 □若出现并发症或原基础疾病加重,结束□与家属沟通,交代病情及注意事项 访视 □健康宣教 □口服中药汤剂 □口服中药汤剂 □口服中成药 □口服中成药 □中药注射液 □中药注射液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 □其他外治法 □其他外治法 □内科基础治疗 □内科基础治疗 辅助检查医嘱: 辅助检查医嘱: 重 必查项目: 必查项目: 点 □血常规 □血常规 医 □粪便常规+潜血 □粪便常规+潜血 嘱 选开项目: 选开项目: □电解质 □电解质 □血淀粉酶 □血淀粉酶 □肝功 □肝功 □肾功 □肾功 □Ⅱ号菌 □胸片、腹平片 □心电图 □生命体征测量 □生命体征测量 主要 □疾病健康宣教 □疾病健康宣教 护理 □饮食、运动指导 □饮食、运动指导 工作 □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 □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 □无 □有, 原因: □无 □有, 原因: 病情 1. 1. 变异 2. 2. 记录 3. 3. 医师 时 间 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