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 当前社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各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和更具体的要求,计算机基础教育得到了普遍重视。本文针对新形式下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改革改革措施
1 引言
社会信息化发展迅速、计算机应用及网络的普及,要求计算机基础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的“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意见”中,明确要求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系统与网络、程序设计、数据库以及多媒体技术等方面的基础概念与基本原理,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利用计算机手段进行表达与交流,利用Internet进行主动学习,为专业学习奠定必要的计算机基础。专业课与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融合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专业也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有更高和更加具体的要求。
北京化工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基础组承担了全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VB语言程序设计”及几门校级选修课程的教学任务,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是校精品课程。为了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了完成不断扩增的课程内容、为了适应学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高校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面临着改革,我校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研究,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
2 教学内容的更新
随着中小学及家庭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普及,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已经跳离了原来的“零起点”,但高校新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水平相差较大,原因是:非高考科目,各中学要求不到位;各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城乡高中学生计算机教学差距悬殊,城市重点中学和一般中学的计算机教学有差距。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仍占有一定比例,而在中学学习过信息技术的学生,大多数学生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掌握的不系统、不全面,仍停留在简单的操作上。根据这一具体情况,参照教执委的要求,2005级本科学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重新作了调整,内容覆盖面广,远远超出原来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内容包括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概述、计算机系统结构与硬件基础、操作系统基础、网络基础与Internet的应用、程序设计与软件工程基础、数据库技术基础、多媒体基础及应用、常用办公软件等内容。当时,有个别基础较好的学校已经不在课堂上讲解Office套件等操作性的内容,已把它移至实验教学的环节,但考虑我校学生的实际,我们保留了课堂讲授Office套件内容,但学时缩减为6学时,即Word、Excel、PowerPoint各2学时。而这部分内容的讲解更偏重于系统性、实用性及中学时没有涉及的内容,如Word当中目录的自动生成、大纲视图的应用、插入脚注、公式的编辑等;Excel中增加了函数图形的绘制、实验数据统计分析、线性方程求解和矩阵计算等实例。实验内容增加了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VB编程基础、Access数据库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Photoshop的应用、Flash应用)、网页的设计与制作等。
3 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教学方法上实现了分类教学(理工科与文管类采用不同的教学大纲)和因材施教的分层次教学。由于大学新生入学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我们在开设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同时,每个周六的下午设有课外讲座作为主课程的一个补充,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其一,为有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开设了校级选修课程“计算机实用技术”,选修人数多达700人,人数名列校选课程第一位;其二,为零起点学生或基础较差学生开设了“操作基础培训班”,两层次课程讲授内容见表2。
对于吃不饱的学生既满足了求知欲,学到了新内容,又获得了校选修课学分;而对于吃不好的学生,利用开“小灶”的方式使他们能够尽快与其他同学同步学习新课程。虽然两层次课程有些名称上相似,但深度和广度上是有区别的。“计算机实用技术”课程的内容更加实用,以后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的情况会不断进行调整。这既是对必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补充和扩展,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培养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另外,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我们还采取教师重点辅导、“小助手”协助的方式。就是教师在机房上实验课时为这些同学重点辅导,每班选出基础较好的学生作为老师的“小助手”协助教师辅导操作的内容,作为奖励,“小助手”可以获得期末成绩加分。这样做,既能保证全部同学达到基本教学要求,又能使学有余力同学更加努力并获得更优异的成绩。
4 教学资源的建设
4.1教材建设
几年来,计算机基础课程一直是使用本校教师自编教材。按照教执委最新的要求,我们重新整理编写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及配套实验教材《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指导》2005年9月已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教材在注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应用的基础上,知识面广,反映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应用。目前,正在积累和探索下一步教材内容的更新,为日新月异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发展做好准备,并编写计算机硬件基础、数据库及其应用、MATLAB基础及应用等选修课教材。
4.2教学网站建设
由于网络教学的特点是不受时间、地点和人数的,可以把网上教学作为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我们利用学校的网络辅助教学系统eYou网络平台,把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电子教案、实验指导、CAI课件、考试大纲等教学文件全部上传到网上,这样非常利于上课教师和学生的查看及使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通知、大作业布置和提交及每周两个下午的实时答疑也在网络上进行;学生在学完教材每一章之后,均可登录网络平台进行本章的自我测试并查看测试结果;此外,我们还设置了讨论区,类似于BBS,学生的疑难问题在这里均可以得到答案。通过先进的网络平台,大大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5 持久的、多种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大学计算机教育应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做到学习期间不断线。我们曾对高年级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应用能力进行抽查,不定期举办计算机与专业应用相关的专题讲座。2004年秋举办了“计算机网络信息搜索”竞赛,目的是加强学生利用网络搜索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2005年春举办了“办公自动化软件”竞赛,选拔出的学生代表学校参赛,在首届全国“IT&AT”教育工程技能大赛办公自动化组竞赛中,分别获得北京赛区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名。这些活动的开展,均强化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
我们还把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组成兴趣小组,由专门的教师辅导,参加老师的应用开发工作,如利用Flash、Autherware等编写课件,指导学生把存储程序的工作原理、光盘驱动器工作原理等不易理解的内容制作成CAI动画课件。这样做,既是对有余力同学计算机能力的再提高,也分担了老师一部分的教改工作。
另外,为学生选修计算机课程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我们新增开设了“计算机硬件基础”、“数据库及其应用”、“MATLAB基础及应用”等校选修课程。
6 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是一项深入而持久的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多年来我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还需不断努力,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