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家长教育论文
小学生家庭教育初探
班 级:一年级三班 学生姓名:*** 家长姓名:***
年 月 日
1
【内容摘要】 本文对初入小学学生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强调了家庭教育在初期的重要性,并从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家校沟通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建立良性的家庭教育模式。
在经过了三年的幼儿园学前教育之后,孩子们一步就跨入了小学。虽然,在幼儿园大班做过一些过度性的训练,但实际环境的改变,还是让孩子和家长们有些措手不及。作为小学新生家长,本文以实际体会,探索低年级小学生的家庭教育方法,想法和做法皆在摸索中,文章有纰漏之处,还请指正。
一、 小学生转型期的环境及心理特点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也是其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孩子们和家长都面临着环境与心理上的急剧变化。从幼儿园到小学,不仅产生学习与生活环境的转换,更存在着教师角色、同伴关系、行为规范和社会期望等因素的极大变化。
首先,学习与生活环境的变化。在幼儿园,游戏材料丰富多样,可供儿童自主游戏、观察、娱乐,活动的空间较大。而在小学,教室布臵比较单调,密密麻麻地排满了桌椅,几乎没有活动的空间。幼儿期的自由、活泼、自主的学习环境转换成学科学习、有作业、受教师支配的学习环境。
其次,教师角色的转换。在幼儿园,教师像母亲一样照顾幼儿的饮食、睡眠、冷暖、卫生等,与幼儿有相当多的个
2
别交流。在小学,教师固然也会去照顾学生的生活,与他们个别交流,但其主要精力放在课堂教学、批改作业和班级管理上。
第三,行为规范的新要求。幼儿园以游戏作为基本活动,孩子们可以自由活泼、轻松愉快地学习和生活。而在小学,基本的学习和活动形式是上课。对儿童的学习行为和日常生活行为有了新的规范性要求。比如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地听讲,思维要跟着教师的教学节奏,作业要按时完成,日常生活要自理等等。
同时,在心理上,家长对儿童的学习期望已经改变,教师和家长往往以学生学科成绩的优劣来评价,并对其提出期望。孩子开始学会要竞争,要比拼,因而会有较大的心理压力。小学阶段的学生容易动感情,也重感情。一方面,他们充满热情和激情;另一方面,他们的情感又极易受外界影响,易冲动。意志品质的发展还不成熟,自制力、控制力不强等心理特点。
二、 家庭教育的目标:快乐学习,习惯养成。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而第一堂课“教学”质量的好坏会对孩子学习兴趣和热情的培养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因此家长需要经常性地给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把把脉,及早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调整,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和发展空
3
间。家庭教育首先要确立明确的目标,形成指导性的原则,在孩子的吃、穿、住、行、娱和学习中贯穿始终。
由于现实社会的残酷竞争,许多家长往往使用倒推法开始小学的教育。既把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子女身上,自上小学开始,就为孩子定好了各个阶段的目标,小学毕业要考上重点中学,初中毕业要考上重点高中,高中毕业要考上清华北大,孩子就这样在家长不断的督促下艰难地行舟于学海。 结果是不仅严重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而且使孩子丧失了学习兴趣和动力,或者变成为了家长而学习。错误的教育理念导致孩子产生了错误的人生态度,而错误的人生态度就可能导致孩子悲剧的一生。
对于孩子来说,知识本身就是充满着乐趣的神奇力量。学了拼音,让他们知道了语言的神奇;学了认字,让他们能遨游于知识的海洋,探索更广阔的世界;学了数学,让他们开始认知世界的规律,生活的常识;学了英语,让他们了解了语种的不同、发音的不同;学会了地理,让他们知道地球原来是圆的,如此不可思议……
要让孩子认识到学习是件快乐的事,而不是苦差事;不是任务,而是必须。在此过程中,根据《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的指导,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和思考习惯将使孩子终生受益。
概括而言,小学生需养成的习惯有:一是自立自强,让
4
孩子感觉什么事自己都能处理。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提高自理能力和适应能力。从早起到早睡,期间的生活行为,父母应敢于放开孩子,尽量让他单独睡,自己做,不会的,应尽快教会孩子,让他了解生活常识,通过自立增强适应能力;二是文明、礼貌、诚信的行为准则。家庭教育的重要部分就是让孩子在言行中注意讲文明、讲礼貌、讲诚信。这也是日后立足社会的基本点;三是爱学习、爱劳动、守纪律。学习中还要培训孩子的阅读习惯、认真书写习惯、及时作业按时复习预习等良好习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好习惯的养成,同样不可一蹴而就。它需要家长的耐心、信心和恒心,这些习惯说似简单,其实每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都凝聚着家长的心血,需要家长日复一日地教导和付出。
三、 如何平衡学校考核标准和家庭教育目标
进入小学后,学校的考核标准会根据教学成效来制定,过于强调分数、名次,老师也会由于教学质量、班级平均分、排名等原因,对学生的分数过于看重。
很多第一次把孩子送进小学的家长,在这关键的时刻,并不是通过向书本学习或向他人学习,知道作为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新生活,在学习上形成自信和好习惯;而是怀着掷骰子的心理,被动地等待着结果,看自己的孩子是
5
“学习好”的还是“学习差”的。也有家长自以为是地瞎指导孩子,要求孩子考100分,以为那就叫教育孩子。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上,成功动机过强或过弱都不好,一是对学习不利;二是对保持不利。庸俗目标只能给孩子带来庸俗的刺激,不会产生良好的内在动力。从上小学就追求分数,会使孩子形成畸形学习动机,变得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反而降低学习兴趣,影响考试成绩。就像一个跳高运动员,如果在训练中或赛场上他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助跑、起跳、跃过横杆,而总是考虑场上观众如何看他,如何评价他,他跳过去了会得到怎样的奖赏,跳不过去会如何难堪。这种想法会让他顾虑重重,甚至装腔作势,那么他在赛场上将不会取得好成绩。
如何平衡两者关系,家长还是要多用心学习。首选要加强沟通。一些家长不仅不了解孩子所在学校的具体教育措施,而且孩子在校的各方面情况也了解甚少,对孩子不关心也不重视,放任自流;家长习惯于学校的通知才走进学校大门,被动联系多;与学校联系主要着眼于了解学习成绩,忽视孩子在校多方面的表现;家长也普遍缺乏全面公正了解孩子在校情况的方式方法。许多孩子也很少和家长就学校教育、自己在校情况进行沟通。
主动走进学校,全面了解学校教育特别是孩子在校情况,是每个家长的职责;家长必须摒弃孩子教育只是学校单
6
方面的错误观点,形成定期与学校联系的意识与习惯;家长在家校联系中必须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和孩子就在校情况进行定期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
家长要定期联系教师,包括班主任、老师和各科任课教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了解孩子在校各方面的情况,包括:学习状况、同伴交往状况、日常行为规范状况等;正确看待学校老师对孩子的评价;能够在认真听取教师对孩子在校情况的反映后,积极有效配合教师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家长要创造和谐宽松的家庭氛围,主动与孩子就在校情况进行和谐的沟通。
其次要直面考试,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考试、测验的次数很多,而学生对于每一次大小考试、测验都抱有很大的期望和压力,面对好成绩会期望更高,面对不理想成绩则倍感受挫;考试的压力很快变成了心理的压力、精神压力,有的学生甚至一到考试就产生情绪变化;而家长则将一次次的考试成绩作为一条通向名牌大学的唯一“通道”,“认真”对待孩子的每一次分数,一旦出现下滑,马上采取惩戒措施。其实,某一次考试的成绩,可能显示这一段时间孩子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但并不等于孩子学业发展的定格,家长不应过于敏感,更不应该为此对孩子采取过激的惩戒行为。
关键是要淡化分数观念,鼓励孩子将考试看作是对学习成效的检验,而不是炫耀的资本、讨要的筹码、自卑的理由。
7
考差了,要通过试题找出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和性格中的弱点(比如因粗心、理解失误丢分);考好了,要通过适应的鼓励增加他学习的兴趣。家长要在言行上、反映上给孩子一个概念,分数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理解了课本知识,掌握了知识要点,能否灵活地应用知识。不断培训他学习的兴趣,引导他快乐学习。
总而言之,孩子的教育是一个社会的综合问题。家长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育不完全是学校的事,更重要的是家庭的事。孩子绝不是放到学校就一放了之了,从时间上看,孩子在学校的时间也仅占一天的四分之一左右,更多的时间需要家庭来教育。父母要把孩子的教育作为头等大事,必要时刻需要放弃一些事业上的追求、个人的享受,用心学习,用心教育,不断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和习惯。让孩子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浅谈幼儿园和小学的区别》 2、《小学生心理特点》 3、《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4、《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