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
第一种模式 :分析形象型
一、 人物形象分析
1、 提问方式:(1)这首诗(词)塑造了怎样的形象?(2)这首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特点?(3)请简要概括诗(词)中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的形象。
(4)这首诗中人物形象的情感(心情、心绪)如何?是怎样表现的?
2、 答题步骤:(1)用简明准确的词语概括形象特点(形容词+身份:如勇敢、坚毅、矢志报国的将军形象;潇洒、高雅的隐士形象)(2)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注意直接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侧面烘托人物的的环境、场景)(3)概括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含的作者情感。即:概括形象+具体分析+意义或情感 【例】 清平乐·博山道中记事
辛弃疾
柳边飞鞚①,露湿征衣重。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① 鞚(Kòng),马笼头。
问:这首词下阙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 1 -
答案:下阙描写了一个美丽婀娜、淳朴温良、羞涩的农妇形象(步骤一:概括人物形象),“娉婷”可见她身姿婀娜,听到家门口孩子的啼哭急忙起身往家走可见她温柔善良,看到行人低头一笑又转身离去可见她羞涩(步骤二:结合诗句分析)。全词表达了词人对恬淡宁静的乡村风光的喜爱、和对农村醇厚朴实风土民情的赞美(步骤三:意义或情感)。
二、事物形象分析
1、提问方式:(1)某物象有什么特征(自然属性)?(2)某物象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助它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2、答题步骤:(1)概括并指出物象的基本特征(2)联系诗句具体分析物象特征(即翻译)(3)点名该物象所寄与的诗人的情感(诗人的理想、追求、品行等)
即:概括特征+具体分析+寄托情感 【例】 咏素蝶 (2010年全国卷Ⅰ)
刘孝绰①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释:①刘孝绰,南朝梁文学家,鹏程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嫉恨,仕途数起数伏 。
- 2 -
(1)这首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
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避,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在绿叶间上下翻飞。(结合诗句分析,翻译)
(2)这首是有什么含义?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首诗通过写素蝶的活动,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寄托诗人的情感和心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方法。
三、意象意境分析
1、提问方式:(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即翻译诗句。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可尝试用四字短语。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 3 -
这首诗通过写……(翻译原句)+描绘了一幅……(两个双音节形容词,如苍茫壮阔、萧瑟凄清)的……(两个词语:可采取时间+地点/事件,如:初秋秦淮图、初春送行图)图+表达了……(情感) 【例】 次石湖书扇韵①(2009年全国卷)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北宋诗人范成大晚年去职隐居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访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描绘了一幅清幽恬静(两个双音节形容词)的江南水乡图(两个双音节词),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列出意象,翻译诗句亦可)。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一、艺术手法类
1、提问方式:(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达技巧、写作手法等)?
- 4 -
(2)请谈谈这个字(句)的妙处(好处)。(3)请对…做简要赏析。(4)请你谈谈这首诗在抒情方式上的特点。
2、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的特点。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结构,即结合手法进行翻译。
(3)这种手法达到了怎样的效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艺术手法能达到的效果要清楚,比如拟人比喻能达到生动形象的效果、叠音能达到增强音乐美的效果、借景抒情能达到让情感含蓄委婉的效果、直接抒情能让情感强烈直白的效果等。
手法+结合手法翻译+效果+表情达意 【例】
残春旅舍(2015年全国卷Ⅱ)
韩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 5 -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韩偓(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诗人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借指的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的冠饰。
问: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1、构思巧妙(步骤一:艺术手法),把“花絮落”“ 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意象和“蜂抱”“ 鱼吹”联系起来(步骤二:结合手法翻译、分析),十分新奇(步骤三:达到的艺术效果);2、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十分出人意料,去又显得非常自然。
二、结构特点类
1、提问方式:(1)某句话在结构上有何作用?(2)这首诗写了几个层次?(3)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2、答题步骤:(1)概括诗歌结构上的特点,如承上启下、统摄全篇、卒章显志等(2)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分析(3)指出这种结构特点的作用或表达效果。
特点+诗句分析+表达效果 【例】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 6 -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问:“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
内容上强调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结构上承上启下(步骤一:确定结构上的作用),承接了上文两人同在京城,将要离别,无心饮酒;下文写离别后的思念之苦(步骤二:结合诗句分析)。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2)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
4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7 -
【例】 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突出的语言特点。
清新、自然、质朴(步骤一:概括语言特点),描绘的清江、梁上燕、水中鸥构成了一派恬静优雅的自然田园景象;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爱;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足可爱(步骤二: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不作雕饰,自然成趣,生活意味十足(步骤三:表情达意)。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1、提问方式:(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3)诗句中某个字可以换成另一个字吗?为什么?
2、答题步骤:
- 8 -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并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艺术手法。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使用该字达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解释字义+指明手法+表达效果+表情达意 【例】 骤雨(2011年天津卷)
(宋)华岳
牛尾乌云颇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问: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分析。
“卷”,席卷(步骤一:字义),从视觉角度(步骤二:手法),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步骤三:表达效果)。“吼”,怒吼,从听觉角度,写出了骤雨声势之大。体现了夏日乡村急雨之壮观的景象。
- 9 -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1)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2)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2答题步骤:(1)先确定诗眼。(2)从该词在诗中内容上所起的作用,结合诗句进行梳理。(3)指出该词在表达主旨上的作用。(4)该词在诗歌结构上的作用。
诗眼+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情感上的作用
【例】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2015年江苏卷)
刘禹锡
长爱西街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青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
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位高雅,宾主志同道合(从内容上梳理“诗眼”)
- 10 -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1.提问方式:(1)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3)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4)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2.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手法+翻译(结合与情感主旨相关的词句翻译)+点明情感主旨 【例】 卜算子(2015年山东卷)
张元幹①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① 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 11 -
1、闻鸡起舞、残酒未醒(步骤一:翻译),化用祖狄的典故(步骤二:手法),表达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步骤三:情感);2、寓情于景,表达了江湖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退内心的悲凉,寄与了浓郁的爱国之情。
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1、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
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如(1)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2)诗人对某件事的评价客观吗?你如何理解?
2、答题步骤:
(1)明确表明观点
(2)说出理由,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表达观点+分析诗句 【例】 赤壁
杜牧
- 12 -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1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如(1)请谈谈某诗和某诗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2)请比较两首诗在思想主旨上的不同之处。
2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 13 -
准确答出异同点+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例】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2015全国卷Ⅰ)
岑参
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师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问: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本诗描写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步骤一:先点出不同之处)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从“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步骤二: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全是实景。
-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