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
今天抽时间和你见面我感到非常高兴。
我今天想和你谈的就是有关如何做人,和如何读书的问题,这是一个老话题,或许你看到这里就已经产生厌倦,可我还是要说,就算说些你不愿听的话题吧。
首先是如何做人的问题:人生在世为什么而活?这就因人而异,有的人活了一辈子也没活明白,到底自己为什么活着?所以这样的概就是我们说的浑浑噩噩吧,活得窝囊,活得凄惨,活得可悲,活得可怜,活得可恨。生在贫民之家,读上那么几天书,也能算是识几个字,结果还是农民,这叫子承父业吧。(有些人有的是受家庭所困,想多读几年书,结果家里条件不允许,这样的人可谓胸有大志,但无力回天,不得不走进社会底层。原来叫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现在叫“四处流浪打工挣钱”这就是我上面说的可悲一族,胸中有恨,有怨,然而就是没有能成就自己的机遇。)还有一类人,不知珍惜,生活学习无目的,人生没有目标,心血来潮,也想读书,但苦于没有动力,看到别人玩手机心动;看到别人上网打游戏,心动;看到别人谈情说爱,心动;看到别人有好吃好玩的,心动;看到别人穿名牌,也心动;唯一不动的就是昏昏然在无聊中白白荒废自己的宝贵时间,书读得不好,不在自我身上找原因,怨天尤人。这些人在恍惚间把自己给毁掉,在朦胧间把父母给的宝贵机遇白白葬送掉,把本可以通过奋力一搏改变命运的宝贵时间用无聊的浑浑噩噩给浪费掉。这就是既可怜又可恨的人。因为这些人不明白自己的处境。父辈已经在
社会底层中挣扎过了,理解挣扎的痛苦与尴尬,想用自己的省吃俭用把本不太宽裕的钱拿出来让孩子读书,把家里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人身上。怎奈又遇上了不争气的不孝儿女,把父辈的梦想和厚望一点点的敲碎,他们面对自己的最亲近的人又无可奈何。心在滴血,去一点点品尝苦涩的泪。这些人之所以说可怜,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何以为孝?“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的道理,也更不理解“见富贵而生馋容者,最可耻”他们不理解人生来就必须面对竞争,世间万事万物优胜劣汰的道理。
天上不会掉馅饼,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不劳而获纯属梦想。不敢或不愿面对现实,消极浪费人生是最可耻的行为之一。处在青少年时期,懒惰是万恶之源。勤奋是希望之始,改变自己的命运靠的是不懈的努力和奋斗。成就家庭希望,彰显祖德是每个后世子孙义不容辞的职责。这就是活的意义之所在。不尽力而为之,就是不贤不孝!荒废自己的生命就是道义上的犯罪行为。应该受到谴责。
还有一类人,自持家里比别人家过的富裕一点,生活上贪图享受,挥霍无度,吃大餐,穿名牌,开名车,戴名表,甚至在父母的娇惯下,玩游戏成网瘾。学习上不思进取,得过且过,靠家里的一点钱财或者父母的一点权力为所欲为。这些人不明白,现在家里的所有财富都与自己无关。一不代表自己的能力,二不代表自己的身份。能代表的是躺在老子的那点原有资本之上,挥霍着自己的无知与虚荣。在《颜氏家训》中有这样的话非常适合这类人“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
以此终年。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权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被褐而丧珠,失皮而露质,兀若枯木,泊若穷流,鹿独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用现在老百姓的大实话就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光一时,落得终生憾悔,贻害子孙的下场。这些人生在当世叫做纨绔之徒,说吝啬一点也就是高级造粪机器,消耗人类资源大概就是他们活着的意义吧。他们存在的意义也就是把家给一点点毁掉。兴祖德,尽孝道对他们来说无异于对牛弹琴。
但更多的人是在父母的教育和影响之下,自幼勤奋读书,志存高远。物质生活上不攀不比,学业上勤学好问,实事求是,日就月将。在对待家的理解上,始终能一荣俱荣,知孝达理,愿为父母争光,甘为家庭付出,更对自己的前途负责。甘愿十年寒窗苦读,换得兴家耀祖之硕果。为自己证明,为家庭证明。说了这么多实际上也就是责任和义务,人活着要有责任,对自己负责,发愤图强,不成为父母的负担,靠自己的拼搏,为自己赢得一片好前程。对家庭负责,提高自己的素质,增强自立自强的能力,为家庭增光添彩,也为自己的家庭创造一个安全的窝,也能为将来有能力更好尽孝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这样的孩子头脑清醒,能受到社会的认可,更能和父母相处融洽,带来家庭和谐。
下面我就具体说说关于读书的问题,读书的目的正如《抱朴子》里的一段话“夫学者,所以清澄理性,簸扬埃秽,雕锻矿璞,砻炼屯
钝,启导聪明,饰染质素,察往知来,博涉劝戒,仰观俯察于是乎在,人事王道于是乎备。进可以为国,退可以待己。”说得更明白些,就是知所以未知,提高自身素质,提升参与竞争的能力。给自己一个好前途,给家庭一个好名声。给父母一个好交代,还社会一个证明自己优秀的机会。所以千百年来,凡属有能力供养子女读书的父母,无一不竭尽全力供养之。现在不少人认为,读书无用,甚至可以列举出好多实例,岂不知那是再给自己找不思进去的理由而已。可以试想一下,如果读书无用,难道一家父母愚,千百年来无数父母都傻不成?再者,读书须用心、虚心、专心、善思、、勤学、好问。要有十年磨一剑之恒心,有达摩面壁之决心。三心二意,浅学辄止是做不好学问的。多少年来人们用十年寒窗来形容做学问就是这个道理。在中庸中有句话叫做“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读书需要有好的学习习惯,今日之事必结于今日,今日所学必明于今日,不结不休,不明不休。推三拉四也同样做不好学问,这就是习惯问题。这也是用心读书的好习惯。
做好预习,每次上课前要做到有备而来,课前预习做好了,听课就有重点了,听课的目的就是解决未知,教材的编排,老师的讲授都有重点,但书中的重点,老师讲课的重点不一定是你的重点,因为在课前你已经预习,根据各人的理解不同,对已会的知识对你来说就不再是重点,你听课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和解决你不会的知识。否则,即便是老师重点讲的再清楚,可能你还是一头雾水,因为你没有做好预习,所有知识对你来说都是新知,你学习起来就没有重点和非重点之
分了。
对如何听课我也提一点建议,因为我是个做了二十多年班主任的老师,在多年与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我发现,凡属学习成绩特别好的学生都十分会听课。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听课时聚精会神,很少见到开小差现象发生。多半还是在上课过程中外界因素一般很难干扰动这些学生。不少和他们同桌而坐的学生有时想个坏点有意识干扰他们,可屡屡都会失败。这说明什么问题呢?我觉得只能说明一点,他们会学习,知道这个时候是他们解决疑难的最佳时机。这些学生大凡也是课前能主动预习的学生,他们带着问题而来,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老师讲解,真正解决了心中的疑难,所以效率自然会高。还有一点就是,他们不为记笔记儿记笔记。而是把他们认为需要记的记录下来,因为他们知道,课堂上的笔记是为学习服务的,听课是为解决疑难而来,而不是为记笔记而来。所以他们的笔记就不像有的学生一字不拉。(有的学生,上课了紧赶慢赶慌着把老师在黑板上的板书一字不拉的记录下来。这样的学生往往学习看似非常用功,实际成绩往往不太理想。)
在实践中,我也经常碰到这样的学生,当老师在课堂上有时会很自然地问学生,“听懂了吗?学会了吗?”之类的问题。学生们会自然地回答,“听懂了,学会了”。到底会不会怎么去确定呢?衡量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能不能处理老师留的课后作业,凡是作业,一定和课本所学知识紧密相连,是为检验学生认知能力而设计,如果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作业,也就算学得不错,能够学以致用,也
就是完成了知识的迁移能力,这才叫会。现实教学过程中,也有不少学生说“老师上课讲的例题我会,我能听懂,可就是不会做作业。”这样的学生还不少,实际上这些学生课时没真正听懂,也就是没有掌握需要掌握的方法与基本技巧,在平时教学中强调“双基”,什么是双基,就是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这是教学中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基本要求。没有具备基本能力,不会做作业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这种情况不能学会。至多说得上是熟悉教材,而不是学会了应掌握的知识,检验会与不会的最直接办法就是有没有知识迁移能力。把书本上的死知识,转化为灵活运用的能力才真正教学会。再一点就是学习必须实事求是,不会或不懂的知识,要及时予以解决。解决的办法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及时回归课本,找到不会的根源,该记住的要及时记住,需要背就去背,这是不容置疑的问题(理科中的基本公式定理,英语中的单词、短语、句型、重要语法知识等,语文中老师要求背诵的重点篇章,重要的句法结构。以及其他学科中需要特别记忆的部分)。需要理解的就好好看书,要学会思考,弄清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二是向同学请教,因为学生之间有语言沟通的相近性,有时比老师讲解都管用。三是问老师,要虚心求教,不要贪图虚荣,爱面子不好意思去问。做学问来不得半点的虚假。否则,等于在学习的道路上给自己挖坑。这就是我上面所说的”日结”。其实老师也最喜欢勤学好问的学生。老师讨厌的是那种不懂装懂的学生。因为老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
还有一点就是,不为做题而做题。我们常讲“题海战术”,这里
有两个问题需要明白,一是什么是海?二是要在游泳中增长本领,而不是溺亡。所谓海,肯定比湖大,更比坑大。我们到海里去干什么?是为喝水还是为提高游泳本领而下海?老师可能为了学生更好的熟练掌握知识,设计出各种各样的练习题让你去做,有时可能超出你的能力,这时你可能会很烦,因为无论如何你都不能按时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那你怎么办呢?就要看是不是必须做的,你到底会不会做,如果真的会做,就没有必要每题都做,挑选出有代表性的同一类题,认真去做,以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提高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为了完成作业,马马虎虎草率了事,只为做题而做题,就失去了练习的目的。
善于总结,学会归纳。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还发现大凡学习较好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善于思考,乐于总结与归纳。实际上无论什么学科,在编排教材的过程中都遵循一个规律,那就是先易后难,由浅入深。随着学习的深入你还会发现,知识点之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联系。要想更好地掌握知识,必须学会总结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然后才能分门别类输入到自己的记忆库中,以备使用时随时提取。在平时做练习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把握他们之间的 相互联系,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实际上这样做也是更加深入学习的表现,要总结就必须深入思考,发现规律,要发现规律,注意力就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这样学习起来怎么会不提高效率呢?时间久了,慢慢地就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分门别类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意识归纳总结,形成了自己的知识网络,在处理问题的过
程中也就提高了学习效率。
再一点提醒就是在做练习或考试中易出问题的知识点要特别注意,不妨找一个错题本,把这类问题记录下来,认真分析出错的原因,以备在今后的学习中不再出错。同一个问题三次以上出错还不精心留意的话,那就是大笨蛋了。再者,错题本的合理使用,对一部分学生来说还是非常有效的。
特别提醒:学习需要专心,三心二意是不会学好的,这是做学问的基本法则。
学习需要静心: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学生阶段就是以学为主,有私心杂念同样学不好。要学会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了自己的理想与目标:不为浮云遮望眼,不等扬鞭自奋蹄。静心寡欲凌云志,单求腊梅自芬芳。
学习需要安心:不为学习中的困难所惧,不为偶尔的失败所挫,学会在困难和失败中勇往直前。
好啦,今天唠唠叨叨说了这么多,有些可能对你会起到一定的帮助,我相信你也同样是个很优秀的孩子,你也有积极向好的欲望,不然我们就不会走到一起。这也许就是缘分吧。我相信你的能力,一定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走好自己应该走的每一步,做一个让家长和老师以及关注你的每一个人为你感到骄傲和自豪。做一个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懂礼知孝的好后生,敢于担当的好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