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幼教之⽗陈鹤琴观后感
中国幼教之⽗陈鹤琴观后感篇⼀
陈鹤琴先⽣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和⼉童⼼理学、⼉童教育专家。他创办了我国第⼀个幼教试验中⼼—南京⿎楼幼稚园,是中国现代幼⼉教育的奠基⼈。他的著作《⼉童⼼理之研究》、《家庭教育》、《幼稚教育概论》等书,在幼教界有着深远的影响。陈鹤琴先⽣提出了⼀套“活教育”的理论,他认为传统的“死教育”只让⼉童死读书本,⽽“活教育”最主要的特征是强调教育和⽣活现实、社会现实紧密相联。并告诉我们⼤⾃然、⼤社会都是活教材。⼯作之后,重拾《陈鹤琴⽂集》这本书,温故⽽知新,对他的教育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童玩具与教育
我们从⼩玩着各种各样的玩具,却从没有想过玩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它却真真实实的交给了我们⽆数的没能从课本,⽼师那⾥学到的知识。各种⼿边能拿到的东西都会成为孩⼦们的玩具。由此可见,玩,对于孩⼦⽽⾔是多么重要。陈鹤琴在⽂中说“⼩孩⼦很少空着⼿玩,必须有很多玩的东西来帮助,才能满⾜玩的欲望。”⽽这些玩的东西,就是我们所说的玩具了。可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寓教育于游戏呢?孩⼦究竟要怎样玩才能玩出意义呢?教师以及家长怎么才能做好孩⼦“玩”的⽀持者、帮助者、保护者和游戏的伙伴呢?
⾸先要给孩⼦⼀个良好的环境来玩,要有好的玩具。这些玩具要符合孩⼦的年龄特点,满⾜孩⼦的需要,与他们的爱好兴趣相⼀致,更要安全,耐⽤。⽽孩⼦玩的场地,例如房间、公园的草地、⼉童游
乐场等,也都要仔细选择,找到最适合的。再有就是成⼈的帮助与指导,激发他们玩的兴趣,教会他们怎么去思考,或者如何让游戏更加好玩等等。此外我们还要细⼼的观察幼⼉,及时发现他们在游戏中所表现出的不良⾏为,再给予正确的指导,教会孩⼦从正确积极的⼀⾯来玩游戏。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我们更要努⼒去做的是教会孩⼦怎样玩,⽽不是带领孩⼦玩。
⼆、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
“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的⽅,包括⼗七条教学原则,⽽这些都是以幼⼉为主体的。其中第⼀条原则是这样说的:“凡是⼉童⾃⼰能够做的,应当让他⾃⼰做。”他向我们提倡⿎励在教学中让孩⼦在做中学,在做的过程中去取得直接经验,去获取新的知识,从⽽使孩⼦进步。因此,在⽇常教学中,我们在活动设计时也尽量让孩⼦多参与,多动⼿。孩⼦⾃⼰动⼿,就可以得到肌⾁运动的快感。⾃⼰动⼿即是做,做了就与事物发⽣直接的接触,就得到直接的经验,就知道做事的困难,就认识事物的本质,这条原则在如今依旧⾮常的适⽤。
如在幼⼉园每天的区域活动和⾓⾊游戏中,孩⼦能通过⾃⼰的意愿选择活动的区域,并在各个区域中做他们想做的事,⽽教师要做的就是观察幼⼉的活动情况,对于有困难的孩⼦,给与他们积极的⿎励和暗⽰,让他尝试⾃⼰解决,这类活动都是以幼⼉为主体,突出了“做”字和“活”字,使幼⼉能够在⼀个处于主动学习的环境下进⾏学习。⼉童的操作活动即“做”正是获得直接经验的最佳途径。
时⾄今⽇,陈鹤琴先⽣的教育思想,对于我们的⼯作和学习仍然有着很⼤的帮助和启迪。他的理论主张是深刻的,阐述⼜通俗易懂。时代变了,教育的⼀些因素也变了,但是热爱⼉童、尊重⼉童、⼀切为了⼉童的教育理念是不变的。陈鹤琴教学法的内容还有很多,我们要虚⼼的学习,⽤他们优秀的观点来指导⾃⾝的教学实践,不断提⾼⾃⾝的教学⽔平,成为⼀个优秀的幼⼉教师。
中国幼教之⽗陈鹤琴观后感篇⼆
初读《陈鹤琴⽂集》是通过爷爷。我⼤学的专业是教育学,爷爷得知后很开⼼,因为,爷爷是⼀名教育⼯作者,家中上上下下只有我继承了爷爷的⾐钵。临⾏之前,爷爷送了我⼀本《陈鹤琴⽂集》,他对我说:“但凡是搞教育的,都应该有⼀本《陈鹤琴⽂集》,这是我最喜欢的书,希望你也喜欢。”那时候,我并不知道陈鹤琴先⽣是何许⼈也,信⼿翻看这本书,便被⾥⾯⽣动简洁的语⾔吸引住了。⼉童⼼理学、幼稚园课程和活教育等等理论,经陈鹤琴先⽣⼀介绍,便不那么晦涩难懂了。现如今,我已然成为⼀名教育⼯作者,再品《陈鹤琴⽂集》,⼼中装载着满满的感动,感谢,共鸣与思考。⼀、感动。
陈鹤琴先⽣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童⼼理学家,是“中国幼⼉教育之⽗”。后⼈给予陈⽼如此⾼的'荣誉,可见⼤家对陈⽼的尊敬。陈⽼不仅在学术⽅⾯有着深厚的造诣,在⼈格⽅⾯,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潘菽先⽣⽤“不失⾚⼦之⼼”来形容陈鹤琴先⽣,潘菽先⽣说,陈鹤琴同志是⼀个很真诚的⼈,⼀个很纯朴的⼈,⼀个热情洋溢的⼈。我想只有这样⼀个“富有⾚⼦之⼼”的⼈,才能全⼼全意扑在孩⼦⾝上,才能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如此⼤的贡献。陈鹤琴先⽣病危时,已不能说话,但他⽤笔写下了这样⼏个字:“我爱⼉童,⼉童也爱我。”当我看到这⾥时,闭上双眼,想象着⼀名⽼者病卧于床榻,提笔颤颤巍巍写下⼏个勉强辨认的字,⼼中的感动满溢于怀。献⾝教育事业对于陈鹤琴先⽣来说,已然成为⼀种信仰,成为了他⽣命的⼀部分,在那个战⽕纷飞、百业待兴的年代,陈鹤琴先⽣尽其⼀⽣为教育事业奔⾛东西。、在21世纪这样⼀个和平安定、欣欣向荣的时代,我们不更应该全⼼全意投⼊到⼯作中去,为国家的教育事业、为孩⼦们的健康成长贡献⾃⼰微薄之⼒么!
⼆、感谢。
如果说曹雪芹写《红楼梦》是“⼗年⾟苦不寻常”,那么《陈鹤琴⽂集》则耗尽了陈⽼的毕⽣⼼⾎。作为⼀名教育⼯作者,我真的⾮常感谢陈鹤琴先⽣给我们留下了这样⼀本“神乎其技”的教育专著。我是⼀名新教师,虽然在⼤学读了四年学前教育专业,但真正进⼊幼⼉园,所有事情都是从零学起,由于缺乏经验,我碰到了许多问题。每当困惑不解时,我便会去翻阅《陈鹤琴⽂集》,总能受到启发。特别是《怎样做⼈民的幼稚园教师》⼀⽂,从政治思想、业务修养、教学技术和优良品质四个⽅⾯详细介绍了如何做幼⼉园教师。就保护幼⼉健康来说,陈鹤琴先⽣细化了⼗⼀点,包括了培养习惯、⾝体锻炼、合理营养、预防疾病等多个⽅⾯,全⾯⽽具体,⼀⽬了然,实⽤性很强。陈鹤琴先⽣通过实践,归纳、总结了这些理论知识,现在已然成为我们实践的指南针。
陈鹤琴先⽣的造诣不仅体现在学术上,在做⼈⽅⾯同样给我们留下许多恳切的建议。在《⽣活的哲学》⼀⽂中,陈鹤琴先⽣提出⼗个“经常”、⼀个“假如”与三个“当”,透过这些,我们看到了陈鹤琴先⽣的风⾻与豁达:经常记住别⼈是对的、经常保持乐观、经常注意去交好朋友、经常要⾃我克制??这⼏句话看似平常,实则饱含做⼈的道理,为我们学做⼈、做好⼈点燃⼀盏指路明灯。三、共鸣。
每⼀名教育⼯作者都有⼀定的教育理想和抱负。当看到《对于⼉童年实施后的宏愿》⼀⽂时,我满⼼激动,因为我强烈地感受到:对于幼⼉教育,⾃⼰有许多看法是和陈鹤琴先⽣⼀样的,特别是有关教育公平的愿景。教育公平⼀直是关系到民⽣的⼤问题。在旧中国,教育的不公平不⾔⽽喻,现如今,剥削阶级早已不复存在,随着义务教育的实施,孩⼦们受教育的情况不断改善。但是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原因,事实上的教育不公平现象仍然存在。据调查,教育部发布的《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2010年我国学前教育⽑⼊园率仅达56.6%,说明我国还有近⼀半的适龄幼⼉上不了幼⼉园,这个情况不得不令⼈担忧。我与陈鹤琴先⽣⼀样,“愿全国⼉童从今⽇起,不论、不论智愚,⼀律享受相当教育,达到⾝⼼两⽅⾯最充分的可能发展。”四、思考。
陈鹤琴先⽣为我们留下的精神硕果,⼏乎可以运⽤到平⽇⾥遇到的所有教育问中去,但是,如果忽略幼⼉的实际情况,⽣搬硬套书中理论,则是暴殄天物了。陈⽼提出的“活教育”理论是他的思想精髓。21世纪的今天,我们如何以做带学、以做促教,将孩⼦们引领⼊⼤⾃然、⼤社会,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学会做⼈,这是需要认真思考的。⽐如陈鹤琴先⽣强调“做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当今社会如何实
施?战⽕和离和平年代的孩⼦很遥远,对于抽象思维能⼒较弱的他们,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换⼀种⽅式,我们班级尝试了这样⼀种⽅法:班上幼⼉都有出去旅游的经历,我们便以“我去过的地⽅”为中⼼,通过谈话活动和照⽚展⽰,在幼⼉⼼中埋下热爱祖国的种⼦。
我以为,想要活学活⽤陈鹤琴先⽣提倡的“活教育”,成功的关键是⽴⾜幼⼉实际的思考,因此,不论何时,了解孩⼦是我们的⾸要任务。《教师歌》中这样写道:“来来来,来到⼩孩⼦的队伍⾥,变成⼀个⼩孩⼦。你不能教导⼩孩⼦,除⾮是变成了⼀个⼩孩⼦。”这⾸歌是陈鹤琴先⽣⼉童观与教育观的真实写照,我要以陈鹤琴先⽣为榜样,怀着⼀颗⾚⼦之⼼,扎根⼉童,“变成⼩孩⼦”,在⾃⼰的岗位上尽⼀份绵薄之⼒,成为⼀名合格的教育⼯作者,不求富贵,但求问⼼⽆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