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显神工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08月18日 11:14 来源:CCTV.com
每一件牙雕作品的诞生都是从这样的声音开始的。一根象牙从最初的去皮、开出粗坯、加细、开脸,到成为一件美仑美奂的牙雕作品都离不开大师们手中这或大或小、或粗或细的凿子。
牙雕没有繁复的工艺,开胚成型和精细加工的过程看似简单,实际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却大得惊人。牙雕的真功夫都在这些形状不一的凿子上。象牙的硬度较高,开胚成型需要经过不断地锤、凿,所以又称为“凿活”。下凿的方向和捶击的力度十分关键。这熟练的一锤一击缘自创作时的胸有成竹,更扎根于过硬的手艺基础。由于牙材的珍贵和稀有,初学者至少要在硬度相当的黄杨木上练个两三年才有机会雕刻象牙。
这些看起来有点破旧缺损的凿子每一支都浸透着牙雕艺人的心血。在他们入行之初,首先就要学习制作这些牙雕的工具。自己制作的凿子和锤子用得得心应手,手艺自然也进步得快。李春珂大师从事牙雕40余年,而这些凿子也伴随了他40个春秋。
精细加工,行话叫“铲活”,其实还是靠这些大大小小的凿子。铲活显得细致,下刀全靠手中些微的感觉。开脸最现功力。开脸不仅要作出人物五官,更重要的是把神态和表情细致地表现出来。从憨态可掬的猪八戒、俏皮好动的孙悟空到笑中含泪的琵琶女无不体现着牙雕大师们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艺术造诣。《大唐贵妃》描述的是唐明皇独自饮酒思念杨贵妃的场景,在翻倒的酒杯溅起的酒花中浮现出贵妃的身影。其中包括贵妃醉酒、起舞等多个场面,每一个贵妃神态表情都截然不同,雕工细腻,衣缕飘然。
牙雕温润柔美的光泽来自这最后一道工序——打磨。牙雕的打磨沿用了传统的工艺。“挫草”是经水煮后晒干的鱼腥草,用来进行第一道“粗磨”,精细抛光则由被行内称为“光叶”的笋皮来完成。
作为“燕京八绝”之一的牙雕艺术从7000年河姆渡文化发展至今已登峰造极,但在文明的进程下却不得不面临着谢幕的结局。库存的材料即将用尽,但作为艺术,大师们正以其他的方式坚守。大型骨雕作品《故宫》完全由30多万根牛骨制成,见证着牙雕艺术在另一种载体上的再现和延续。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08月18日 11:13 来源:
李万顺大师刀下的这件作品《三国演义》很快就要完成了,这是他设计制作的牙雕系列四大名著的最后一件。仔细算来,从构思设计到现在,已经整整十个年头。
大象上颚的两颗门齿,质地坚实细腻,不易脆裂,是优良的雕刻材料。然而出于对濒危的大象的保护,自19年以后象牙贸易已被全面禁止,目前大师们所用的象牙全部是当时剩下的库存原料。
在中国雕刻艺术里,牙雕以柔美的色泽,高贵的气质展现着独特的魅力,一直为古代皇宫贵族所青睐。这件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里的雕象牙龙舟,仅仅几厘米大小,精致的龙头栩栩如生,楼阁上细微的窗户灵活自如。清朝宫廷御用的工匠们历经三代人方才完成了整部作品。如今帝制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典雅庄重的牙雕之风却沿袭下来,名列燕京八绝之一。
从古到今,牙雕的形态内容千姿百态。利用部分象牙层层雕琢而成的透花人物套球小巧精致,是南派牙雕的代表作。将竹雕技艺发展到象牙材质,创造出富有文人气息的象牙镂空人物笔筒则是宫廷巧匠们的发明。
今天,大师们用整根象牙作画造型,更需要精心的设计。设计是直接画在象牙之上的,用铅笔轻轻描画,人物与环境的轮廓逐步显现。象牙本身的弧度,粗细不等的直径,有空有实的材质都是考验设计者的因素。这件以名画《韩熙载夜宴图》为原型的同名牙雕作品长1。8米,共有人物48个。由于弧面引起的视觉比例的改变,作者在处理空间关系上加入了夸张的成分。然后,根据不同的部位采取线刻、浮雕、圆雕等深浅不同的技法。雕刻是由浅入深、由粗到细循序进行的,每雕刻一层,就会凿去原先的图样,这时就需要重新画上更加细致的图案,这样的过程需要重复少则两三次,多则十余次。一次比一次更精细的绘画,一轮又一轮更细致的雕琢,一件作品才由模糊走向清晰,由朴拙走向精美。
古往今来,正是牙雕精湛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正是这匠心独运的手与天赋绝伦的象牙的完美结合,才成就出一件又一件传世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