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诨砌随机开口笑--宋杂剧首服“诨裹”考

诨砌随机开口笑--宋杂剧首服“诨裹”考

来源:刀刀网
诨砌随机开口笑

——宋杂剧首服“诨裹”考①

张 彬(北京服装学院,北京 100029)

[ 摘 要 ]宋杂剧首服——诨裹,经过艺术夸张、变形处理,成为宋杂剧固定角色特有的首服形制。本文追溯了“诨裹”的源流及其流行原因。[ 关键词 ]诨裹;幞头;宋杂剧

[ 中图分类号 ] J5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75(2018)04-0071-04

一、诨裹初见

所谓“诨裹”,它与市民的首服幞头不同,正如王国维所说:“是宋人杂剧,固纯以诙谐为主,与唐

[1]

可见诨裹是为了宋杂剧演出需要,之滑稽剧无异。”

把巾子随意加工、缠裹成各种滑稽样式以逗乐取笑。沈从文先生认为:“宋人所谓“诨裹”,多指巾子结束

“诨裹亦是头巾草草,不拘定例。”[2]周锡保先生说:

一类的东西,大多为教坊、诸杂剧人所戴用……一般人则是不用的。”[3]可见戏曲艺人戴诨裹目的在于增加人物造型的滑稽特征,推动戏剧情节的展开。

目前,我们还不清楚中国戏曲艺人最早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戏曲表演中使用首服诨裹,但最晚在宋代已经开始。如表1所示,在宋代十余座墓葬(整理出其中典型的7座)中,出土的戏曲文物中戏曲艺人戴诨裹的数量不算少。②

在宋代文献中对诨裹也有多次提及,见《梦粱录》卷三“宰执亲王南班百官入内上寿赐宴”中记载:上公称寿,率以尚书执注碗斟酒进上。其教乐所色长二人,上殿于阑干边立,皆诨裹、紫宽袍、金带、黄义襕,谓之“看盏”。……诸杂剧色皆诨裹。[4]《宋史•乐志十七》“教坊条”记载的宫廷小儿队伍中的“诨裹万

[5]

岁乐队”就戴诨裹簪花幞头,穿“紫、绯、绿罗宽衫”,《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条讲:“散乐传学教坊十三部,唯以杂剧为正色。旧教坊有筚篥部、大鼓部、仗鼓部、拍板部、笛色、琵琶色、筝色、方响色、笙色、舞旋色、歌板色、杂剧色、参军色。色有色长,部有部头。上有教坊使、副钤辖、都管、掌范仪者,皆是杂流命官……杂剧部又戴诨裹,其余只是帽子、幞头。”[6]由

收稿日期:2018-05-06

作者简介:张 彬(1990-),男,河北廊坊人,北京服装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表1 宋代墓葬出土戏曲艺人戴“诨裹”文物汇总

此可见,诨裹是杂剧演员所特有的服饰。据西湖老人

《繁盛录》中记载,杭州市行中就有专门制作“诨裹”的铺席,说明诨裹在现实生活中有一定的市场。

在宋代,杂剧艺人使用诨裹的现象是较为普遍的。在现存的宋代图像中,如丁都赛砖雕形象(图1)将头巾偏向右侧裹扎,露出一角;《眼药酸》绢画(图2)中“诨”角头巾朝天裹缚,上扎麻绳;荥阳石棺右侧第二人(图3)、侯马戏俑最右侧一人物形象(图4)、潘德冲石墓最左侧一人物裹成圆形偏髻式(图5);山西运城元墓壁画副净独角斜挑式(图6);偃师左侧第三人头巾向后裹、上扎花果成为脑后开花式(图7);河南温县杂剧砖雕右侧第二人巾子结扎偏头一侧(图8)等都是诨裹的式样,这些图像为我

①基金项目:教育部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抢救传承与设计创新”(NHFZ20180120)阶段性成果。②此统计数据只是让读者对宋代墓葬出土文物中角色以及穿戴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并非完全精确。美术与设计 | FINE ARTS & DESIGN 2018_04艺术史与艺术考古 071

们展示了诨裹之中的不同扎法。这样,我们就更加清楚诨裹是一种统称,它的含义是由于其裹法的不同从而形成各式各样的滑稽头巾,使杂剧演出更加滑稽逗乐。杂剧中常用的幞头(指诨裹)来自宋代的日常生活服饰幞头。①如“巾,俗人谓之幞头。自周武帝裁为四脚,今通于贵贱矣。”[7]幞头形制代有变异。在宋代,幞头样式繁多,沈括《梦溪笔谈》中曾记载:“唐制,为人主得用硬脚。晚唐方镇擅命,使僭用硬脚。本朝幞头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丰凡五等,为直脚贵贱通服之。”[8]

张炎在《蝶恋花•题末色褚仲良写真》词中:“济楚衣裳眉目秀。活现图1 丁都赛杂剧砖雕 梨园,子弟家声旧。诨

砌随即开口笑。筵前戏谏从来有。戛玉敲金裁锦绣。引得传情,恼得娇娥瘦。离合悲欢成正偶。明珠一颗盘中走。”[9]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副末色的赞美。诨砌包括角色所戴的首服诨裹及插科打诨所用的道具,“诨砌随即开口笑”体现出宋杂剧的演出是滑稽逗乐表演,副末色戴诨裹进一步为演出效果服务。

宋代杂剧服饰诨裹形制受到宋代市民日常服饰幞头的影响,虽然两者大致相同,但是在具体的细节以及穿戴方式上仍存在差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杂剧服饰需要具有使得观众可以根据生活中的服饰惯例对演员角色做出识别和判断的功能,《东京梦华录》中载:“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10]但作为演出服饰,更加注意装扮特征的诙谐、幽默,突出调笑戏弄的特点,以增加戏剧的张力。

笔者认为,宋代戏曲艺人首服戴诨裹与宋代戏剧表演、唐宋戏剧角色转变、大众喜好有关。

图2《眼药酸》绢画

图3荥阳石棺

图4侯马戏俑

二、诨裹之色

“杂剧”一词在中唐已经出现,[11]其含义都是指具有一定表演和角色的滑稽表演形式。《梦粱录》言:“杂剧中末泥为长,每一场四人或五人。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次做正杂剧、通

名两段。末泥色主张,引戏色分付,副净色发乔,副

末色打诨。或添一人,名曰“装孤”……大抵全以故事,务在滑稽。”[4]302从中可以窥见,宋杂剧演出人数及角色名目。由于宋杂剧表演以滑稽逗乐为主,所以副末色和副净色在宋杂剧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廖奔先生指出:“主唱角色副末,在整个舞台画面中占据了最为突出的地位,其余演员皆如众心捧月一般

“行当制是中国戏曲独特艺术将其环绕。”[12]同时,

精神的特征之一,其奠基则起自宋杂剧。”[12]53从表1中可以看出,诨裹使用的固定角色为宋杂剧中副末色

①笔者在此处提及的宋代日常生活服饰幞头实则来自于唐代日常生活服饰幞头的演变。072 诨砌随机开口笑——宋杂剧首服“诨裹”考

图5潘德冲石墓图6山西运城元墓壁画

图7河南偃师墓杂剧雕砖

图8河南温县墓杂剧砖雕

或副净色,二人通过

插科打诨,增加幽默诙谐气氛,首服诨裹在表演中自然起到了锦上添花之用。限于篇幅,笔者仅讨论与诨裹相关的副净色与副末色。

自隋唐戏剧演出以来,演员已经穿着戏中应着的服装。国

家博物馆藏唐参军戏图9 参军戏陶俑

陶俑(图9),头戴幞头,着圆领绿色窄袖长袍,腰系带,足穿靴,双手相交于胸前,作表演状。唐薛能的《女姬诗》云:“此时杨花初似雪,女儿管弦弄参军。”李商隐的《骄儿诗》云:“忽复学参军,按声唤苍鹘。”唐路德延《小儿》诗曰:“头依苍鹘裹,袖学柘枝揎。”从诗中可知,唐代参军戏中有两个角色,参军色与苍鹘色,参军色自然是扮演唐代的军官。唐赵璘《因话录》载:“肃宗宴于宫中,其绿衣秉简者,谓之参军桩”。[13]

姚宽

《西溪丛语》(下)引《吴史》说参军“荷衣木简”。《旧唐书•舆服志》规定,唐代冠服,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14]至唐戏内,官用绿衣,已近于定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参军戏服饰来自唐

美术与设计 | FINE ARTS & DESIGN 2018_04代日常生活服饰,首服幞头自然也不例外,已经形成戏剧服饰的程式化特征。

明汤舜民《新建勾栏教坊求赞》散曲说:“副末色说前朝,论后代,演长篇,歌短句,江河口颊随机变。副净色腆器旁,张怪脸,发乔科,店冷诨,立木形骸与世违。要挆每末东风先报花消息。”[15]可见宋杂剧两个角色均由唐参军戏发展而来,副末色来自苍鹘色,副净色来自参军色,同时与《南村辍耕录》“:一曰副净,古谓之参军。一曰副末,古谓之苍鹘,鹘能

击禽鸟,末可打副净,故云。”

[16]

所记载相一致。因此副末、副净色首服诨裹承袭苍鹘、参军色幞头,从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到副末、副净色经常是头戴奇形怪状的诨裹,以达到滑稽逗乐的效果。

笔者认为,副净色与副末色在首服穿戴上,既承袭了唐代参军色、苍鹘色首服幞头穿戴的特点,又经过艺术处理,成为了宋代杂剧副净色与副末色特有的首服幞头形制——诨裹。

三、诨裹之诨

说到“诨”,会让人联想到宋杂剧中副末色与副净色的谐谑之语,徐渭《南词叙录》定义为:“诨者,于唱白之际,出一可笑之语,以诱坐客,如水之浑浑也,

切忌乡音。”[17]

“诨裹”

作为一种滑稽巾子,自然与“诨”之间具有密切关系。从文献记载与出土戏曲文物看,宋杂剧中的副净色是诨裹或滑稽帽子,与之相配的副末也诨裹,与打诨的表演相得益彰。

“诨裹”成为“诨”最直观的外在表现,笔者认为,它与人民大众对宋杂剧的喜爱和其表演有关,试分析如下:

首先,在宋代,社会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夜禁废弛,坊制破坏,宋代城市加速繁荣,通俗文艺与文化生活兴盛。上至皇帝,下及平民,人们都表现出对宋杂剧的喜爱。如宋代太宗、真宗、仁宗皇帝皆洞晓音律,自己能度曲,或撰写杂词。[5] 857宋周邦彦《汴都赋》曰:所驻,皆得穷观而极赏,命有司无得也”。[18]在民间市井勾栏杂剧演出中,往往万人空巷,“不以风雨

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

[10]32

正所谓“与民同乐”,统治者和人民大众对杂剧的喜爱,也成为宋杂剧繁荣发展的重要原因。

宋人杂剧主要以滑稽逗乐的演出形式为主,服装作为人身体最直接的外在身份、地位表现,“诨裹”自然就成为了这种演出中不可缺少的诨砌。宋代杂剧演出和人民大众对杂剧的热爱是“诨裹”出现与发展的催化剂。

其次,许多文献中均有宋杂剧演出的记载,如宋代王立之《王直方诗话》讲:“山谷云:‘作诗如做杂剧,初时布置,临了须打诨,方是出厂。’盖是

读秦少游诗,恶其中篇无所归也。”

[19]

“吴自牧《梦艺术史与艺术考古 073

“上方欲与民同乐,大开苑囿,凡黄屋之所息,鸾辂之粱录》亦云:‘杂剧全用故事,务在滑稽。’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云:‘圣节内殿杂戏,为有使人预宴,

不敢深作谐谑。’”

[1]21

所以,在宋杂剧中,副净、副末对首服进行夸张性美化或丑化,经常使用的方式是对幞头、冠帽进行加工修饰,使其成为“诨裹”,目的在于增加人物造型的诙谐气氛,达到滑稽逗乐的艺术效果,引人发笑,增强艺术张力。故而宋陈善《扪虱新话》卷七曰:“山谷云:……作杂剧,初时布置,临了须打诨,方式出场。予谓杂剧出场,谁不打诨,

只难得切题可笑也。”

[20]

由此来看,以杂剧为主的中国传统表演艺术,尤重滑稽调笑,须臾也离不开“诨”,首服“诨裹”就变得至关重要。“诨”作用于听觉,“诨裹”则给视觉带来快感。无“诨裹”犹如文章没有波澜,绘画没有曲线,音乐没有旋律,将失去宋杂剧“诨”的味道。

四、作为符号的诨裹

宋杂剧的本质是角色扮演,诨裹的本质是装扮,

二者联系紧密。在宋杂剧中,诨裹为副末色或副净色两个滑稽角色所特有的装扮形制,虽然在有些图像中,二者穿着与其他角色相同的服饰,但是只要在演出中出现诨裹,他们就很容易被观众识别出来。显而易见,诨裹在宋杂剧中已经成为“滑稽角色”的符号。

罗兰•巴特同意并发展了索绪尔创立的符号学科的观点:“表示成分(能指)方面组成了表达方面,而被表示方面(所指)则组成了内容方面。”[21]诨裹的符号性,同样包含能指与所指两个关系。罗兰•巴特说:“衣着是规则和符号的系统化状态,它是处于

纯粹状态中的语言。”[21]21-22德国哲学家卡西尔说:

“语言、神话、艺术和宗教则是这个符号宇宙的各部分,它们是织成符号之网的不同丝线,是人类经验的交织之网。人类在思想和经验之中取得的一切进步都使符号之网更加精巧和巩固。”[22]前者说的是服饰所蕴含的符号性,后者指出人类文化学包括戏剧同样具有符号性,所以服饰与戏剧二者紧密相连。具体而言,诨裹的形制与穿戴方式等综合因素构成了其能指,而这些综合因素通过滑稽演员穿着行为所表示出宋杂剧角色及审美、剧情等承载的独特意义,便构成了其所指。笔者提出的这个理论是在前人研究中所不曾关注的。

结 语

“傅粉何郎,比玉树、琼枝谩夸。看生子、东涂西抹,

笑语浮华。”[23]

作为中国戏曲服饰中的诨裹承载了独特的历史内容。“诨裹”是宋杂剧表演、唐宋戏剧角色转变以及人民大众喜闻乐好的产物,具有滑稽

074 逗乐的实用效果。“诨裹”已经不同于幞头,经过了艺术化处理,正如查理德•桑内特所说:“如实地再现历史是不可能的,而且会危及戏剧艺术”。[24]

“诨裹”的出现,既使宋代戏曲服饰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使中国戏曲服饰不断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1]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14:21.[2]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525.[3]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M].北京:编译出版社,1996:266.[4] [宋]吴自牧.梦粱录[M].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137.[5][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7:3350.[6][宋]耐得翁.都城纪胜[M].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84.[7][唐]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144.[8][宋]沈括.梦溪笔谈[M].侯真平,校点.长沙:岳麓书社,1998:4.[9][宋]张炎.山中白云词[M].北京:中华书局,1983:247.[10]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31.[11]刘晓明.杂剧起源新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3(2):146—156.[12]廖奔.中国戏剧图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58.[13] [唐]赵璘.因话录[M].唐国史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69.[14][后晋]刘咰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1953.[15] [明]汤舜民.新建勾栏教坊求赞[J].隋树森.全元散曲(下).北京:中华书局,19: 1496.[16] [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M].山东:齐鲁书社,2007:330.[17][明]徐渭.南词叙录[M].中国古典戏剧论著集成(第三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46.[18][宋]周邦彦.周邦彦集[M]. 蒋哲伦,校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3:126.[19][宋]曾糙.类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993.[20][宋]陈善.扪虱新话[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83.[21][法]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M].王东亮,等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35.[22][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33.[23]唐圭璋,等.唐宋词鉴赏词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84.[24][美]查理德·桑内特.公共人的衰落[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88.(责任编辑:叶康宁)诨砌随机开口笑——宋杂剧首服“诨裹”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