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质量课堂的几点思考……
在学习了“如何创造高质量课堂”的相关文章后,结合自己平时阅读的一些教育理论和进行的教学实践,对语文的高质量课堂,有了一些思考,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要实现高质量的课堂,就要求教学是有效的,那么什么是有效教学呢?
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就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教学方式,即教学语言、教学方法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
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首先谈谈实施有效教学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1.构建理念,“先学后教,先试后导”。
每位实验教师要构建新课程有效教学行动理念,转变以往“先教后学”的习惯做法,在教学设计理念、课堂教学思想方面要大胆地树立服务学生自主发展的意识。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的有效教学理念。
2.关注教学效益:
教师教学要有时间与效益观念。教学效益,它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综合。 3.关注教学的可测性:
教师教学要有明确的目标,并应尽可能使目标具有可测性,教学完结时,能够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实施测量。当然,不能简单地说“可量化”的教学就是好的、科学的教学。有效教学既反对拒绝量化,也反对过于量化。应该把过程与结果综合起来,全面体现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教师的教学成绩。 4.关注教学反思:
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这更有效的教学?”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 5.关注交往与沟通:
教学的一个中心任务是产生新知识、新技能以及概念性框架。师生之间的交往被看作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关键因素,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决于师生间良好的交往。教学不再被看成是由教师决定而是取决于双方。
接下来谈谈对教学设计观念的新认识。
1.备学生的观念。分析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深刻思考所教知识的新发展、应用及联系;分析学生先前的经验和认知过程,确定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情境,支持交流的方式以及学习的流程等;
选择迁移问题,整合方法以及学习评价方法。
2.模块理念。根据教学目标及难重点将师生之间的互动分成几个模块,如导入、引题析题、复习引新、突破、生成、巩固、拓展强化、小结、作业等等。或讲解、分析、提问、辩论、总结、反复、引申等等,也可以根据语文学科内容分成朗读教学、识字写字教学、阅读分析、写作指导或复习例题、新授课例题、巩固例题、拓展例题等等,使知识目标、能力训练目标充分糅合,承转启合,张弛有度,节奏适中。带着问题开始进入课堂,又带着对新的问题的思考下课。 3.生成观念。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教师善于倾听,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眼神与思想情感的波动,随时调节课堂快慢变化的节奏,需要不断生成思维的火花、创新的教法。学生打瞌睡,马上讲一个与所讲授内容不远的故事、笑话、例子等;或反向思维故意卖个破绽,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到所学内容上来。学生板演出错,及时分析出错原因,或深或浅,引申阐发,对症辨证施治,一人得病,大家吃药,永不再犯。窗外飞来一只鸟,课件打不开,磁带卡住,忽然停电,雷雨声的突然降临,特别是操场上的欢叫声等等突发情况,教师都要做出不理睬、短暂停
一停、再利用此局面随机应变又回到课堂上来等机智灵活的处理。做到因学施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心中有学生,根据课堂实际随时调节教学过程,灵活运用教学设计,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思维。好的课堂应该是思维在交流撞击,情感在和谐交融感化。只有这样,教学设计才不会走过场,教学过程才不至于流于形式,教学才能实现高效。
4.过手观念。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势必走入“广种薄收”的境地。语文不能“举一反三”,得“举三反一”。 练习是最有效的巩固知识的方法,针对一个知识点,针对一个能力点,反复多次的练习,达成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灵活应用,这样学生就能有所得。 练习式教学特别讲究“突出重点”。“练习式”教学的基础是教师精心设计恰当的书面练习,把一篇篇文章变成一份份现代文阅读练习。练习题从哪里来?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课后“练习”。当然,应该有所取舍,有所改造。如果问题太大,太笼统,就要具体化,变成若干较小的问题;如果问题太难,就要搭上台阶,用其它问题做好铺垫;如果问题的角度学生较为生疏,就要变个方向,使之成为学生熟悉的东西,等等。二是把《教参》中的“课文说明”,有选择地转换成学生可操作的一个个练习题。当然,还可以从其它资料中选取,或者教师自己设计。
练习设置,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下应用知识;用自己的话解释;解变式题,解相关问题;解综合问题,实际问题等等。通过练习,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文章的内容到形式,从字、词、句到
谋篇、布局,自己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经过相互启发讨论,求得对问题的比较一致的解答,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这是教学的重点。 最后,谈谈有效教学的策略。 1.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
例如:《皇帝的新装》《羚羊木雕》《唐雎不辱使命》等,适合进行课本剧表演的文章,就鼓励、帮助,让学生通过角色去体验人物的品格、思想。
《黄河颂》运用多媒体教学,引领学生朗诵、学唱,体会作者那流淌在作品里的对具有黄河精神的中华民族的深情赞颂。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教学设计可以有这样的一个环节,请同学们用毛巾之类的东西把眼睛蒙住,试着从教室门摸索着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再听课文里优美的环境描写的朗读,走进盲孩子的心灵。 2.激活已有的知识积淀;
既可实现对旧知识的巩固复习,又可以实现旧知识的迁移和借助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3.鼓励学生学业求助的行为;
现在施行的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搭建起了学业求助的更好平台。
4.充分展开高层次的思维过程。
运用问题导学,创设问题情境,变知识学习为问题导学,其“问题解决”的主要途径是以各种有效活动为学习平台,学生在调动自
己先前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建构、合作探究、展示对话过程中,学会了思考、分析、比较、总结、归纳、综合、判断和评价,有助于学生有条理地思考、有根据地思考、批判性地思考、反省性地思考、彻底地思考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5.充分展开课堂交互活动。
学生的想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实现实质性碰撞和争鸣,再发展想法、促进多元理解,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然地达成“共识”,实现知识建构。
6.建立积极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有情绪上的安全感。 建立一个温暖的、学生彼此接纳的、相互欣赏的学习场所。 7.使教学生动有趣,并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
8.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乐于给予学生他们需要或渴望的额外帮助。
9.以某种建设性、激励的方式给予学生快速、准确、详实的反馈。 引导学生制定行为改进计划,及时地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总结、评估,有针对性地对学习方式、时间安排这些进行调整、改进。 10.使学生感到自己有价值、与他人有联系和被尊重。及时地表扬、肯定学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主动地帮助、督促同学,让学生明白,不仅要个人进步,还要让整个小组进步,那才是最大的进步。
11.鼓励学生提出有深度、开放性的问题,并且鼓励学生相互回答。
教育智慧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有改变观念,不断地实践、探索有效教学的策略,课堂才能高质量;培养出的学生也将会是具有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2.肖川《有效教学的策略》。 3.韩军《新语文教育与高效课堂》。
4.《“如何创建高质量课堂”之“问题导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