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文实习报告
学校:曲阜师范大学 院系:地理与旅游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孔凡茹 时间:
08级地理科学 2008142776 2011.7.11-2011.7.17 老北京四合院与胡同
一、实习目的
1.印证课堂上学习的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培养并提高学生的人文事像的观察的
研究的能力以及运用专业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收集实习地第一手资料,为解释相关人文事项的空间特点,探索人地关系规律做准备工作。
3.发现新问题,激发新的研究视角和兴趣点,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4.开阔视野,增加阅历,未见来从事中学地理教学、管理、及相关专业研究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5.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其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实习方法
1.实地观察法。通过对实习对象的观察、记录和资料分析,总结调查区域或对象的地理规律,为提高研究水平奠定基础。 2.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3.地图法。利用已有的地图资料,填注调查区的内容,并进行专业分析。 4.现场访谈法。通过走街入户及街头巷尾的交谈获得生动的资料 三、实习的相关课程
实习课程包括本科学期学习的人文地理学概论、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旅游地理学、中国经济地理学、区域分析与规划、城市原理等课程。 四、实习时间和地点
本次野外实习的时间为7月11日至17日,根据实习内容,实习条件,实习地选为北京主要的实习地点有: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商务区、天安门、故宫、景山、北海、什刹海、西单、大栅栏、王府井、长城、颐和园等。 五.实习的任务
(1) 掌握实习区域地理环境结构的基本特征、自然、人文条件与资源分布情况,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 了解实习区域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不同地区人类活动的差异性与相似性及其形成因素。
(3)了解实习区域的文化、民俗等方面的情况,探讨如何利用社会文化因素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
(4) 探讨不同自然环境特征下,民居建筑的形成原因。 (5)提交一份人文地理学野外综合实习调查报告。 六.实习内容
四合院和胡同,从元代开始形成规模,经过明清两代的发展,已经成为北京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都最为直观的标志,也是北京传统文化,甚至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但时下谈到四合院、胡同的保护与北京的建设发展,不管是对各级部门,还是对居住在这个古老城市的民众而言,都成为了一个颇具矛盾冲突的话题。
四合院 胡同
四合院
1)建筑特色
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 北京四合院,实际就是合院建筑之一种,所谓合院,即是一个院子四面都建有房屋,四合房屋,中心为院,这就是合院。合院在北京的胡同中,东西方向的胡同,南面一大排,为南面的合院;北面一大排,为北面的合院,一户一宅,一宅有几个院。合院以中轴
线贯穿,北房为正房,东西两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向北开所以叫作倒座一家人有钱,人口多时,可建前后两组合院南北相连。房屋都是单层。厢房的后墙为院墙,拐角处再砌砖墙,大四合院从外边用墙包围,都做高大的墙壁,不开窗子,表现出一种防御性。全家人在合院里,院中住的人十分安适,晚上关闭大门,非常安静,适合于以家族为中心的团聚生活。 到白天,院中花草树木,十分美丽,夜里花香,空气清新,晚间家人坐在院中乘凉、休息、聊天、饮茶,全家合乐。家里人在院子里,无论做什么,外人看不见的,这符合中国人的习惯。北京合院设计与施工比较容易,所用材料十分简单,不要钢筋与水泥,青砖灰瓦,砖木结合,混合建筑,当然以木构为主体标准结构,重量轻,如遇地震,无论多大震级也不害怕,说明合院是可以防震的。整体建筑色调灰青,给人印象十分朴素,生活非常舒适。
2)布局特色
四合院建筑,是我国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四”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这就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征。四合院建筑之雅致,结构之巧,数量之众多,当推北京为最。北京四合院 北京的四合院[,大大小小,星罗棋布,或处于繁华街面,或处于幽静深巷之中;大则占地几亩,小则不过数丈;或独家独户,或数户、十几户合居,形成了一个符合人性心理、保持传统文化、邻里关系融洽的居住环境。它形成了家庭院落为中心,街坊邻里为干线,社区地域为平面的社会网络系统。 四合院建筑的布局,是以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和封闭的院落为基本特征的。按其规模的大小,有最简单的一进院、二进院或沿着纵轴加多三进院、四进院或五进院。 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北方传统住宅的统称。在中国民居中历史最悠久,分布最广泛,是汉族民居形式的典型。其历史已有三千多年,西周时,形式就已初具规模。四合院布局总而言之北京四合院的特色就是;
首先北京四合院的中心庭院从平面上看基本为一个正方形
其次北京四合院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房屋相互,由转角处游廊相连 3)文化内涵
四合院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四合院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作为传统的民居,它是建筑文化,在建筑文化里面又浓缩了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个里面有我们中国人讲究的孝和礼,孝文化,在四合院里面体现的比较明显,因为四合院就是四院围合,房间的分配很严格的,就是孝文化,正房一般是这里面地位至尊的人来住,古代的老爷、太太,也就是长辈来住。耳房就是住古代那些二太太。东西厢房给晚辈住。礼,也是总是有序,像东西厢房,我们中国以长子为尊,那么长子住在东边,次子可能住西厢房的房间。另外像原来大杂院都有下人,下人就住倒坐,就是四合院是南北开向的。如
果家里更大的四合院有内院外院之分,内院住女眷,女眷不能随便出来,外边的人不能随意进去,这种体现的很明显。
北京的四合院在环境美化上也往往渗透着传统文化理念。四合院中忌讳种桑树、梨树,不种松树、柏树。松树、柏树通常是阴宅墓地所用,或者寺庙中用,家中自然不能种植。忌讳种桑树,“桑”与“丧”同音,不吉利,梨树与分离谐音,自然回避。石榴树,每逢开花时节,鲜红烂漫的石榴花让人们感到一种火红的生活气息,春华秋实寓意吉祥兴旺的含义,也有多子多福的暗喻,所以石榴树是北京四合院中非常典型的标志性植物。庭院之中,石榴树、月季花,葡萄架、金鱼缸,人们将大自然的缩微景致搬进了四合院,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与今天北京这座超大型城市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相比,更具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情趣。
另外就是从它本身来讲,它也浓缩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建筑的精髓,材料是青砖灰瓦木头,一般也就是砖木结构,这个就是中式建筑的传统精华,这个结构比较轻,像北方地区不怕地震;从色彩来讲它就是灰色的,显得比较典雅,也符合传统的建筑美学。
这里面我感觉也体现了我们中国的和谐文化。四合院虽然是这样,相对,正房,厢房离的很远,但它围合起来了,都是朝中间开门,面对着一个庭院,或者通过游廊把它连起来,这个似分似合,利于家里的人交流,相聚,这个体现了和谐团圆的文化,还体现了老北京人民俗文化,
胡同
过去,北京是由千百万大大小小的四合院背靠背,面对面,平排并列 有序地组成的。为出入方便,每排院落间必要留出通道,这就是胡同。
北京胡同是久远历史的产物,它反映了北京历史的面貌,是有丰富内容的。北京的胡同不仅是城市的脉络,交通的衢道,而且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它记载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并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1)现状
北京的胡同,绝大多数都是正东正西,正南正北,横竖笔直的走向,从而构成了十分方正的北京城,也表明了北京这座古城是经过精心规划,依照棋盘形的蓝图而建筑的。又由于住宅是坐北朝南的四合院,相互排比而组成胡同,所以东西向的胡同多,南北向的胡同少。而这种规划正是吸取历代帝都的建造经验,体现了我国历代建造城市的传统特色。
2)历史意义
北京许多胡同富有历史意义。作为元、明、清三代帝都的北京,如司礼监胡同、恭俭胡同(内宫监变音而来)、织染局胡同、酒醋局胡同、钟鼓司胡同、惜薪司胡同、蜡库胡同、瓷器库胡同等等,都是历代内府太监的监、局、司、库,各衙门所在地,显示了当时皇城的范围。从前众多的衙署也遗留下不少胡同地名,如东厂胡同是明代有名的锦衣卫所在地,是太监残害忠良的地方。南、北太常胡同,是以太常寺而取名。贡院胡同,为明清的考场。许多权贵第宅所在地,也成了胡同名字,如李阁老胡同,《长安客话》说李东阳的居住所在武定侯胡同,为永乐年间功臣郭英的住宅所在。汪家胡同原清雍正、乾隆时宠臣汪由郭的居住所在。同时,手艺好的手工业者、买卖公道的商贩,也因居所被人叫熟,慢慢形成了胡同。如刘兰塑胡同、磨刀儿胡同、粉房刘胡同、豆腐陈胡同、沙锅刘胡同等。甚至一般老百姓名字也成了胡同的名称,如王老胡同、石老娘胡同、宋姑娘胡同,等等,据说这类以贫贱者命名的胡同大大超过权贵者命名的胡同,这是北京胡同名称值得称道的地方。 3)胡同的存在意义
胡同不仅是城市的脉搏,更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北京人对胡同有着特殊感情,它不仅是百姓们出入家门的通道,更是一座座民俗风情博物馆,烙下了许多社会生活的印记。
胡同一般都距离闹市很近,打个酱油买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胡同里没有车水马龙的喧闹,有的是亲切融洽的邻里关系。
胡同这种北京特有的古老的城市小巷已成为北京文化的载体。老北京的生活气息就在这胡同的角落里,在这四合院的一砖一瓦里,在居民之间的邻里之情里。只有身处其中才有最深体会。
七,实习总结
通经过六天的北京人文地理实习真是学到了很多,首先是北京城的建筑格局,皇权至上、中轴对称、九经九纬、左祖右社。还有四合院建设中所蕴含的风水思想,古建筑的榫卯结合的方法,壁画,吉祥兽等,无一不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四合院是地势与风水的完美结合,是古代人民对安定生活的追求。总体来说北京建筑的特点是注重形式、丰富内涵布局严谨、气魄宏伟中轴对称、合理空间点缀自然、收放有度,而目前的新北京城改造也面临重大挑战,就要迎合国际要求,又要保护我们灿烂的文化确实是个挑战。面对城市建设与北京四合院、胡同保护的尖锐矛盾,真正起到化解作用的,应该是对城市全面发展和传统文化合理继承发
扬的通盘考虑。这也许就是北京四合院、胡同情节文化反思的关键点。大家对于四合院、北京胡同的情结,不仅是对已逝岁月的一种挽留,更是对一种传统文化情愫的珍视与坚守,所以,对这类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应仅限于其形态上的保护,更应该从其文化观、思想观的继承发扬处着眼。虽然,我们不会放弃对四合院与北京胡同的保护、抢救,但即便如此,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们也不免会日益减少,但其所沉淀下来的那份质朴、真诚的伦理情感倘若能够得到珍视和传播,留给我们子孙后代的,才不至于有更多的文化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