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重构与跨越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重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必要性、目标指向,然后论述了重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最后提出要努力实现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新跨越。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文教育 课程体系 重构 跨越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界对如何高效率地开展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特别是对开展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达成了共识。现在最突出的问题是: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课程在教学总量上呈减少趋势,而国家和社会对高职生的人文素质水平的要求却越来越高。这里明显存在着目标预期与行动实施的冲突。要切实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目标与思路必须到位、制度与措施必须到位、思考与行动必须到位。而这其中,科学地构建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是最为关键的一环。
一、重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行为主要是通过课程学习来进行的。课程作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行为的最基本单元和最核心单元,包括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师资质量、教学条件、学生学习能力等要素。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教学行为,同样需要依托人文课程来完成。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高职院校的学制比较短,因此,更有必要精心组织好各门课程,充分发挥课程学习的有利因素,最大限度地强化与提高课程学习的效率与效果。人文课程学习始终是人文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始终是人文教育的主战场。对这个问题,不应该有所忽视或者掉以轻心。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基本沿用的是我国高等专科教育的课程体系,而高等专科教育人文教育课程体系事实上就是普通本科教育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压缩饼干”,仍然是一种学科性、系统化的课程模式。实践证明,这种“压缩饼干”式的课程体系并不适用于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而其中导致不适用的最主要原因是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存在着以下几点差异:
第一,培养目标不同。普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在本专业具有较强的理底和研究设计开发能力的专门人才;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术技能型、职业应用型人才,其根本任务是以就业为导向,直接对应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岗位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高等职业院
校的课程设计必须以“岗位技术实用性”为主旨和特征来进行。
第二,学制不同。普通本科教育的学制是4~5年,而高等职业院校学制是2~3年。学制的长短决定了教学总量的变化。不同的学制,必须要有不同的课程体系。不同学制中的人文素质教育,也必须要有相对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第三,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一般来说,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学习纪律和学习动力等方面,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于不同的学生,我们应该实施不同的培养方案,应该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系。
第四,标准要求不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普遍要求,这对普通院校本科生和高职学生都是一样的。但是,作为一种教育教学行为,其具体实施的标准和要求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在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施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培养目标、学制年限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
由上可见,必须重构相对的科学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才能适应当前加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迫切需要,才能真正培养出数以千万计的具有优秀专业技能素质和优秀人文素质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
二、重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目标指向
所谓重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目标指向,就是要根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十分明确地把企业对其员工的人文素质要求作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风向标”和参照系。这里有两个教育理念问题必须先行解决:
第一,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必须是一种定向选择的结果。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岗位技能为核心。因此,作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的内容设定,必须能够充分体现和反映企业对其员工的人文素质要求,包括企业精神理念、企业员工人文素质的特点、企业管理规范的特定要求等方面的相关资源。只有这样,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才能真正具有明确的选择性和特定的指向性,才能真正具有现实适应力和持续生命力。
第二,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必须是一种定量选择的结果。对重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而言,学制的因素也必须充分考虑。由于学制决定了课时总量,因此,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只能是也必须是对古今中外人文素质教育资源进行定向选择之后所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教学资源。
只有解决了上述这两个教育理念问题,才能有效地化解目标预期与时空
的矛盾冲突,才能确保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走向规范化,才能确保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进入规范化建设的轨道。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人文素质达到一个基准水平,并且能够满足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文素质的基本要求,真正全面强化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适应性。
三、重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
重新建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首先必须充分适应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基本要求。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要求应当成为重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核心要求。因为高职院校学生未来的就业单位绝大部分是企业,而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既有专业素质要求,也有人文素质要求。依据课程建设原理,结合社会整体人文素质教育和大学生自身人文素质培养的需要以及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特点,重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应当包含以下三个主要层面:
第一,社会普适层面的人文素质基本知识与人文精神基本理论。主要包括当代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文、史、哲的基本知识与理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社会伦理道德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个人心理素质修养等。在这一层面,应该主要采取“校本人文素质课程”的形式来组织实施,其主要内容应该充分满足国家对高职院校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的普遍要求。
第二,企业普适层面的人文素质基本知识与人文精神基本理论。主要包括现代企业文化所倡导的职业伦理道德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现代企业文化所倡导的个人心理素质修养等。在这一层面,应该主要采取“系本人文素质课程”的形式来组织实施,其主要内容应该充分满足企业对其员工在忠诚、诚信、服从、守约、勤奋、恒心、毅力和创新等方面的通用素质的要求。
第三,特定职业岗位专门需要层面的人文素质操守与人文精神。主要包括不同的职业岗位对其员工在思想、道德、性格、心理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某些特殊的人文素质要求。在这一层面,应该主要采取“专业人文素质课程”的形式来组织实施,其主要内容应该充分满足学生未来就业定向的特定职业岗位对其员工在人文素质方面的特殊要求。例如,对信息技术类专业的学生,其人文素质要求应该更突出强调合作、协调、沟通、自制和好学;对会计、审计、金融类专业的学生,其人文素质要求应该更突出强调规范、严谨、耐心和细致;对动漫设计、工艺美术类专业的学生,其人文素质要求则应该突出强调求异、求变、创新、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