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摄影创作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摄影创作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来源:刀刀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摄影创作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作者:聂俊龙

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年第21期

摘要 任何摄影画面无不包含对比因素,摄影创作中恰当地运用对比手法,能使作品主题鲜明生动,意境深远,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分别从色调对比、形体对比、概念对比3个方面,对摄影创作中经常运用的对比手法,通过典型的摄影作品实例进行比较详细的分析与论述。 关键词 摄影创作;色调;形体

中图分类号:J4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X(2010)21-0094-03 Employment of Contrasts in Photography Creations//Nie Junlong

Abstract Contrast factors are everywhere in all photography works. To alternately employ such technique of contrast enables the photography works to be distinct and vivid in theme, to be magnificently conceived, and to be more of artistic appeal. Through illustrating with typical

photography works, the contrasts of hue, shape, and concept are properly used in this article to help the further analysis and exposition of this technique of contrast which are employed in photography creations.

Key words photography creations; hue; shape

Author’s address Shanwe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Shanwei, Guangdong, China 516601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和主观思维过程中,矛盾贯穿一切过程的始终。世界上的事物都相对立而存在,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就是说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存在着各种矛盾,存在着各种对比因素,处处体现了对立统一的基本规律。对比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重要方法。人们在认识和判断事物过程中,往往把两个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对比,对比的对象和次数越多,认识往往也越深刻。人们常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就是说明对比、比较在认识事物中的作用。人们在认识世界,改善生活,提高思想修养等方面,都在广泛运用对比法。 在摄影艺术创作中要讲究对比艺术,因为任何一幅摄影作品从形式到内容无不包含着各种对比因素。例如第45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中,丹麦摄影记者艾瑞克·瑞弗德拍摄的新闻图片《阿富汗小难民的葬礼》夺得最佳新闻摄影奖。画面上是6只布满沧桑的手为死去的小难民遮上最后的白布,这是一个只有一岁的孩子的葬礼。这幅图片把对比手法在画面中运用得淋漓尽致——死去的孩子和活生生的手,孩子安详的面容和大人手上布满的沧桑,恰当地运用了生死、藏露、大小、强弱等多种对比手法,以此冲击观众视觉,表达作品主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摄影的对比是指构思和组合画面时用生动的形象进行对照,通常是用某一对象同另一对象相对比,借以显示内容的本质或特征。

摄影对比手法运用成功的作品,在画面的形象组合中,应包含3方面的因素(决不是2个因素),否则就变成为对比而对比,失去对比的真正的意义。第一个因素是对比对象,第二个因素是被对比的对象,第三个是通过对比能产生各种积极因素——提示事物内在本质或意义或给人某种启示、醒悟等。如《稻子和稗子》(李英杰摄),画面上的对比对象是稻子形象——谦虚地低着头,被对比的是稗子的形象——骄傲地昂着头,在两相对比之下,就自然地出现第三个因素——“虚心者进步,骄傲者落后”的哲理性感受。

摄影创作中的对比手法可以归纳为三大类。 1 色调对比法

色调对比既有黑白灰的影调对比,也有红绿蓝的彩色对比。 1.1 黑白对比

画面上只有黑白两种调子,没有中间灰调子;由于画面景物反差极大,所以黑白对比极其强烈。

1.2 明暗对比

明暗对比的画面形象中包含着中间的灰调子,不是纯黑和纯白,由黑白灰的不同影调造成的明暗差异可以构成画面的鲜明对比。明暗对比经常用在以下一些方面:1)用明暗对比表现画面景物的纵深感,即使画面景物呈现近的暗、远的亮;2)用明暗对比突出画面主体,主体是浅白色的背景用深灰色;3)用明暗对比表现景物的立体、轮廓、质感、光滑、干湿、粗细等效果。 色调中的彩色对比是比较复杂的,可概括为色彩的冷暖对比;色相、明度、纯度上的对比;补色、邻色、消色等方面的对比关系。因色彩在人的视觉中很敏感,不同的色调能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色彩的对比处理不当将影响作品艺术感染力,恰当运用彩色对比则能使作品焕然生辉。《红与蓝》(中国第二届国际影展)是运用彩色对比的好例子。画面中布满蓝色的陶瓷盘,形成以蓝色为主的冷色基调;几颗鲜红的小山楂果精心地设置于画面视觉中心,整体色彩通过作者的高度提炼,浓缩和强调了红与蓝的视觉对比效果,使作品格调清新而高雅。 2 形体对比法

所谓形体,是指对象的形态和体积。利用对象的外观形态特点进行造型对比,以达到揭示画面内容的目的,乃是摄影表现手法的一大特点。 2.1 大与小的对比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就是用摄影对象形体的大小差异进行对比,可以使观众对画面内容产生强烈印象。在大与小对比时,要使表现“大”的对象离镜头近,而被对比的“小”的对象,应置于画面较远的位置。也可以用广角镜的近大远小的透视变化来对比。 2.2 高与矮的对比

要表现巨大与高大最常用的是高矮对比法。由上影厂摄制的影片《一夜歌星》,请篮坛巨人穆铁柱饰演宾馆保卫人员,导演用另一个矮胖保卫人员同这位2米多高的球星对照,在高矮悬殊的对比中,观众对穆铁柱的高大形象印象非常深刻。 2.3 曲与直的对比

所谓曲与直都是指线条,更确切地说,是指摄影对象的轮廓线条特征。用线条的曲直差异来表现内容,不仅改善了摄影画面的单调乏味,而且使画面产生变化多端的视觉效果。 2.4 直与横的对比

画面上的横平与竖直线条,在表现上具有稳定感,因直线条能产生高耸和端正的视觉印象,而横线条在视觉过程中可以不改变方向自然地移动。所以,用直与横的轮廓线条对比的画面,具有视觉上的稳定感。 2.5 粗与细的对比

这是表现画面主体质地的一种方法。例如要表现一块方糖的晶体感,必须用深暗光滑的衬底;要拍摄一条毛虫,必须把它放在光滑的树叶上,才能表现出毛虫的外形特点。 2.6 圆与方的对比

这是指通过形状变化来取得对比效果的一种表现方法。如《祖国万岁》这幅作品,把圆形的国徽衬托在扁形的背景上,使主体格外醒目。 2.7 手与足的对比

这种表现手法的摄影作品在生活题材的摄影画面中反复出现。如《以足代手生活20年》(法国珀金摄,见1988年第6期《世界摄影》)曾获世界第31届荷赛新闻生活系列奥斯卡·巴纳克奖。以足代手的新闻人物是一位新郎,在新婚的宴席上,新娘用手持匙进食,而新郎是用脚持匙进食,两者形成鲜明对照,给观众的印象十分深刻。这幅作品的力量,离不开对比手法的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形体对比的方法还有很多,上面举的7例,既是为了说明对比在摄影创作中的作用,也是为了开阔大家的视野,在启迪中加强思索,在摄影表现手法上也有所突破。在使用形体对比手法时,应注意从内容出发,不可忽视对象的形状特点,也不可生搬硬套,矫揉造作。 3 概念对比法

概念是一种思维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点。人们在认识事物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取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摄影创作中的概念对比,就是把生活中的哭与笑、动与静、虚与实等概念,用真人真事的真实形象进行生动对比,使观众对再现在画面上的事物的印象得到增强。 3.1 虚与实的对比

实中见虚、虚中见实,虚实相生。我国历代画家都是运用虚实对比的艺术构思来表现意境的。宋代范仲淹说:“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这些虚实表现原理也同样适用于摄影画面的虚实对比。由于摄影的虚实对比表现方法,是采用现代化的照相器材和科学原理,因此,摄影的虚实对比手法,优势明显。

常用虚实对比手法:1)用景深法(用大光圈、近距离或长焦距镜头摄影)使画面主体清晰而陪体虚;2)用控制快门速度的方法使画面主体实、环境虚;3)用追随法、变焦追随法、等速法、晃动法使画面主体中的局部是实影,陪体全成虚影;4)用叠影法,即采用多次曝光摄影,使画面形象产生重叠;5)用投影法,就是用画外景物的投影或倒影,同画面的清晰形象构成虚实对比;6)加用滤光镜,使画面形象有虚有实。通常又有多影镜转动法、雾化法、柔光法、中心聚集晕化法、中心透明晕化法等。

上面所说的虚实对比手法,都是指拍摄创作表现方法。至于数码图片的电脑后期加工处理,使画面产生虚实对比效果,则另当别论。 3.2 远与近的对比

这是在画面上表现深度感的一种基本方法,就是用远与近的对比,可以使体积和颜色相同的对象,在画面上呈现纵深度。由于镜头成像的近大远小,同人眼的视觉效果相似,因此,观众从画面形象的大小对比中就产生距离空间,平面画的空间造型也可以借助远近对比来完成。 3.3 动与静的对比

这是为了加强观众对画面主体的运动视觉思维,也就是要让观众从画面形象中感受到主体是在“运动”,所以,在画面的动与静的对比中,动是处于主导地位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动静对比适用的题材、内容、对象极其广泛。如:人物的四肢动与身躯静;风光画面中云或雾的动与山峰的静;舞台演出的人物动与布景静;水上运动的水面人物动与水上环境静;节日夜景中礼花焰火动与街道灯光静;广告画面的产品动与衬底静;等等。 3.4 疏与密的对比

所谓疏,是指画面的大小空白;所谓密,是指画面上影像密集重叠之处。所谓疏与密的对比,是说摄影画面上有的地方要密,有的地方又要留出大块空白造成对比。疏密对比的画面处理方法,用于表现山水风光和反映人物社会活动的摄影创作都是常见的。如有一幅作品《给大家的礼物》(由法国达尼艾尔摄影,见《大众摄影》1986年11期封二),画面中的人几乎被报纸所淹没,但他读的是一张白纸。这幅画的人物四周(上下左右)是重重叠叠的报刊,人处在画面中心位置,衣着是黑的和深灰的,画面上的报纸密度已经是铺天盖地,但是人物手中的一大张白纸,使整个画面通风透气,白纸的疏、报纸的密形成鲜明对照。 3.5 新与旧的对比

新旧对比的目的,是为了在提高画面主体表现力的同时,实际是在宣传或赞扬社会的新成就。比如《交错》这幅摄影作品,画面左边是2位穿着时髦的浅色连衫裙的少妇,而右边是穿深色老式上衣和长裤的妇女。这幅新旧对比的摄影作品,观众对新的印象深刻。尽管画面上反映的是服装式样的新旧变化,但它是人们生活变化的一部分,也是社会面貌变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所以,这种对比手法对观众的心理影响,决不会仅仅停留在服装的式样变化上。 3.6 哭与笑的对比

一般讲,在同一张照片上出现又哭又笑的人物,在视觉上不易取得协调一致效果,但是只要符合主题需要,采用哭笑对比手法,可以使内容表现得既鲜明又突出。如《党的恩情比海深》这幅作品,内容是报道1966年3月河北邢台地震后的救灾情景,照片上一位战士肩上背着一袋面粉送给受灾的老人,战士在笑,但手摸面粉袋的老人见物生情,激动地在流泪。哭与笑的对比体现了军民鱼水情,也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7 老与少的对比

摄影的老少对比画面,主体一般是老人,也有用古树同儿童对比的。如《古树和幼苗》(见《优秀摄影作品欣赏》,王志渊摄影),画面用一大片古老森严的柏树同一群幸福、可爱、活泼、愉快、生机蓬勃的儿童对比,寓意深远含蓄。 3.8 褒与贬的对比

对画面事物的肯定或否定,是通过形象的视觉感受来体现,因此必须注意摄影表现方法。例如,要使褒扬的物体显得高大、雄伟、壮丽、有立体感,而使被贬低的物体显得低矮、歪斜、变形、呆板。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9 繁与简的对比

所谓繁,意思是复杂。因此,繁与简就是指复杂与简单的对比。摄影者经常碰上线条复杂的主体,或主体与较为杂乱的环境、背景相混杂,主体在画面上难以突出。如何使主体衬托在线条简单的背景上,在突出主体的同时,又要保留现场的气氛呢?繁与简的对比有别于虚与实的对比,不可把环境、背景中的复杂线条虚化掉了事。这时要充分利用空间透视使繁杂的背景得到简化,使主体得到突出。这种繁与简的对比是通过主体与环境、背景和不同光线射向等方法,改变环境背景的影调变化来突出主体的,所以,繁与简的对比比虚实对比更难表现。

摄影创作中事物的对比还有很多种,运用好哪一种都可以有效地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对一般的摄影者来说,想把对比的手法很好地运用在自己拍摄的图片中,就要在摄影创作中多观察、多思考,看适合运用哪种对比,然后多拍摄,也许就能够获得一幅极富视觉冲击力的图片。只要通过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摄影艺术眼光,使其达到一定高度,那么运用好对比的手法自然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参考文献

[1]佟光昕.呼应与对比手法在新闻摄影中的运用[J].新闻传播,2007(6)

[2]王运良,贺跃进.浅谈摄影创作中对比艺术的魅力[EB/OL].http://www.hdqyg.com/ [3]马棣麟.摄影艺术构图[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

[4]韦伯.摄影构图的最佳选择[M].贺西安,译.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1998 [5]张小纲,陈振刚.摄影[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