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0年中考语文三年真题分类汇编(浙江省) 专题: 诗歌鉴赏(教师版)

2020年中考语文三年真题分类汇编(浙江省) 专题: 诗歌鉴赏(教师版)

来源:刀刀网
专题 诗歌鉴赏

【2019·浙江金华、义乌、丽水卷】 古诗阅读

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①

(宋)苏轼

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渐已变儿童。 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 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百无功。 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

(选自《苏轼两浙诗选》)

(注释)①此诗为苏轼出京任杭州通判,到湖州察看堤堰,转道秀州返杭时所作。文长老,蜀人,报本禅院方丈。②吴音:指江浙一带方音。③搜句:作诗。④浙东:指钱塘江以南越、婺、处、台七州。 13.诗人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诗中最直接体现这个意思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吴音渐已变儿童

【解析】 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诗的前两句“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渐已变儿童”,常常在梦中回到远隔万里的家乡,久住吴地,连小孩也是满口吴地方言了。 写出了诗人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其中最能表现这一内容的诗句是“吴音渐已变儿童”——孩子的口音逐渐变成了吴地口音,侧面写出了诗人来此地的时间之长。

14.第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表达了诗人对文长老淡泊、安闲生活的羡慕,自己除了作诗之外一事无成的无奈,遍赏浙东山水寄托诗情的愿望。

【解析】 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答。 苏轼此诗写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任杭州通判时。 全诗表达了对同乡僧人的崇敬和对相隔万里之外的家乡的怀念之情,也流露了仕途失意,只好自我调节的心境。 对仗工稳,风格清雄。 诗句“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百无功。 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是说文长老方丈的心中真有其“道”——安闲淡泊的生活,无须用语言表达。 而我除了写诗以外,什么事都不成。 真的希望能去天台山“求道”,也更希望自己的诗词能享誉整个浙东呀。 既表达 了诗人对文长老淡泊、安闲生活的羡慕,还对自己除了作诗之外一事无成而感到无奈,更希望能遍赏浙东山水,寄托自己诗情的愿望。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2019·浙江杭州卷】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西溪独泛 [唐]皎然

道情何所寄,素舸①漫流间。 真性怜高鹤,无名羡野山。 经寒丛竹秀,人静片云闲。 泛泛谁为侣,唯应共月还。

(注释)①素舸:不加装饰的船。②唯应:只有。

(1)作者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营造了 的氛围。 【答案】 清幽恬静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诗歌写了作者独自泛舟西溪,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渲染了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

(2)本诗尾联与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情感表达上相似,请加以赏析。 【答案】 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王维《竹里馆》写诗人独坐竹林,唯有明月映照。两处都通过写月亮作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古诗感情的理解。 “泛泛谁为侣,唯应②共月还”意思是谁和我作伴游玩呢,只有月亮相伴;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两句都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的情怀。

【2019·浙江温州卷】 古诗阅读。

玉仙馆 [唐]张籍

长溪新雨色如泥,野水阴云尽向西。 楚客天南行渐远,山山树里鹧鸪啼。

(选自《全唐诗》)

请你完成这首诗歌的微电影镜头脚本设计,来展现诗歌的意境。

镜头脚本设计(部分) 景别 远景 摄法 从人物后面拍摄 整体画面 (1)______ 配音 水流声、鹧鸪声 预期效果 (2)______ 【答案】 (1)新雨后溪水湍急,混浊如泥,天上阴云向西奔涌。 “楚客”孤独一人,渐行渐远,在山林小径中留下一个模糊的背影。

(2)用声音、远景镜头从后面拍摄的方法营造出悲凉氛围,表现出楚客思乡不得归的落寞、悲苦的心境。

【解析】 (1) 描绘诗歌画面时,要抓住句子中的时间、地点以及景物,再通过对内容的理解,体会诗歌的意境,最后结合句子意思,用简练通顺语言表达出来。 本诗写雨后溪浊如泥,客官赶路匆匆。 山中驿馆空寂,好在周遭有鹧鸪啼鸣,空山鸟语,有色有声。 本诗抓住“溪水色、阴云、楚客行、鹧鸪啼”描述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理解诗歌大意,看看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意象,根据意象的特点来分析意境。 诗中写“新雨后溪水湍急,混浊如泥,天上阴云向西奔涌。楚客独自一人,渐行渐远”这样的画面给人萧瑟、清冷、悲凉的感受。 “水流声、鹧鸪声”“渐行渐远的远景”表现出楚客思乡不得归的孤独落寞、凄清悲苦的心境。

【2019·浙江衢州卷】 诗歌鉴赏 文学作品阅读

鸟 笼 非马 打开 鸟笼的 门 让鸟飞 走 把自由 还给

鸟 笼

(选自《初中语文读本》)

凝视诗歌的形式,仿照示例,从加点的诗句中选择一处,品味诗歌分行的意味。

示例:分行让“门”字凸显出来,吸引读者凝视这个字,让读者产生种种联想,丰富了诗歌的意蕴。这道“门”仿佛一副枷锁,而“门”字中间的空白又像是广阔的天空,鸟儿在笼子里一定久久地注视过它,眼中满是向往与绝望。

【答案】 示例1:诗歌的分行和跨行,让“走”字成段。凝视这个字,“走”字四周皆空,与笼子里的狭小形成对比,让人想象鸟儿挣脱牢笼,飞向天空的样子,也许翅膀有些僵硬,也许飞行的姿态不够完美,但投向自由的心情如此急切。 “走”字四周的宽广空间也让联想的时间延长——人一直注视着鸟儿飞走的过程,在久久的凝望中体验鸟儿重获自由的欣喜。

示例2:诗歌的分行,让“鸟”字成段。在对前一句“把自由/还给”的期待中,“鸟”字凌空而出,无羁无绊。 凝视这个字,让人产生联想:得到自由的鸟儿会怎样? 是呼吸自由的空气,张望四周,还是梳理羽毛,准备振翅飞向自己的天空? 读者内心的欣喜与鸟儿一般不禁也想到,自己是否也该挣脱羁绊脱笼而去。

【解析】 考查对诗歌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 根据题干要求,仿照示例,结合诗歌内容及形式可知加点诗句均为单字成段,“走”字四周空旷,范围广阔,与“笼”对比,突出“笼”的压迫感,结合语境,犹如飞鸟离开笼子的束缚,在广阔的天空翱翔;“写”字单独成句,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遐想,照前面的自由,不再受任何约束,可以自在的飞翔,同时也联想到作者是否也渴望这样的自由。 据此作答即可。

【2019·浙江衢州卷】 古诗文阅读

依据这组诗的某个共同点,分别阐述你对这三首诗的理解。

【答案】示例1:三首诗都抒发了远离尘世的快乐。 《枕石》中诗人枕在山石上,静听流水,遥望白云,忘却时间,忘记身形,享受自然带来的美好。 《竹里馆》中诗人独坐、弹琴、长啸,和明月相伴,感受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 《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漫步古寺,在内静谧祥和的氛围中参悟出禅意。

示例2:三首诗都用映衬手法表达情感。 《枕石》中的钟磬声使暮色中的深山更显幽深,传递出诗人断绝尘世的心境。 《竹里馆》中琴声、长啸与竹林的幽静相互映衬,诗人内心的淡定与环境的幽静自然融合在一起。 《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钟磬音使清晨的古寺更显清幽,诗人淡泊的情怀、内心的感悟随着钟磬音起伏飘扬。

示例3:三首诗都通过多种角度的描写表达情感。 《枕石》中诗人看悠悠的白云、清澈的流水,产生物我相融之感;听若有若无的钟磬声,断绝尘想,神往物外。 《竹里馆》中诗人看明月,听琴音,感觉月华如水荡涤胸怀,淡然自适。 《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看古寺、高林、曲径,体味远离尘世的快乐;听袅袅钟磬音,参悟禅意。 【解析】

考查通过对比理解诗歌主旨的能力。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这首诗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全诗以由外入内的游寺的路线贯穿其中。 首联从“入古寺”“见高林”写起,点明游寺的时间,烘托幽深的气氛,颔联写踏竹径,到进禅房,抓住山寺独特的景物,描绘了山寺幽深寂静的景色;颈联点明全诗主旨,种种景物的描写,都是围绕“潭影空人心”层层铺垫;尾联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烘托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全诗井然有序地塑造了一个幽静、高远的境界。

《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 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全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一,相映成趣,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

《枕石》是明朝政治家、思想家,世称“景逸先生”,东林党领袖,“东林八君子”之一的高攀龙所写的一首诗,整首诗写的行云流水,读来令人享受。 全诗描写了诗人醉心于这晚景之中,倾听若有若无的钟磬声,超脱自然,游走在自己的悠闲境况之后。 据此作答即可。

【2019·浙江宁波卷】 古诗阅读

牧童词

[唐]李涉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细雨,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牧童 [唐]栖蟾

牛得自由骑,春见细雨飞。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 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两位诗人向往的生活一样吗?结合牧童形象作出分析。 【答案】

示例1:一样。《牧童词》“芦管卧吹莎草绿”中的牧童卧吹芦管,自得其乐;《牧童》“牛得自由骑,春见细雨飞”中的牧童自由自在,骑牛闲游。 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悠然自得、闲适自由生活的向往。

示例2:不一样。《牧童词》中牧童“乱插蓬蒿”“不怕猛虎”表现了牧童的可爱顽皮、率性天真。 诗人描写这种可贵的童稚之心,表达了对生命本真状态的渴慕。 《牧童》中“自由骑”“唱歌去”“抚掌归”写出牧童的悠闲自在、怡然自得,表现了诗人对远离俗世纷争生活的向往。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在《牧童词》中,起首二句,袭用民歌的曲调,写了牧童早晚的行踪,这是远景中的牧童身影;下面开始写近影:春雨如丝,无声地滋润大地。 诗人仿佛是看到出林的牧童披起了蓑衣,才感觉到空中已经飘起了雨丝。 一个“细”字,准确地抓了春雨的特征。 下一句没有写人,写的是笛声。“卧吹\"二字,使人分明想见到仰卧在莎草中牧童天真,快乐的模样。悠扬的笛声,又使人体会到山谷中的清幽宁静。 “莎草绿’’照应了前面的“春雨细\",使人感到山村中的一切都是那样和谐、恬淡、清新和充满生机。 最后二句,是牧童正面形象的特写。 憨顽的放牛娃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全副武装的勇士模样,“不怕猛虎欺黄犊\"更是一语点出山中牧童那种勇敢无畏的强俘性格。 诗人用那生动的笔触,以一种简洁传神的白描手法,勾勒了一幅“山中牧童图\"。 那清新、活泼,近乎口语化的语言,更使全诗洋溢着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

《牧童》的翻译为:牧童自由自在地骑在牛背上,在青山绿草的广阔大地上,在春风细雨滋润的气候

中,披着蓑衣,吹着短笛,悠闲自在。 早晨牧童迎着日出唱着歌儿外出放牧,傍晚踏着月光拍着节拍归来,还有什么人能必得上牧童啊,心无牵绊,欢乐舒畅,塑造了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牧童形象。 以上内容是对这两首古诗的分析,至于两位诗人向往的生活是一样还是不一样,结合上述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2019·浙江绍兴卷】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诗以见性】

南阳道中田禾大稔喜而作歌

[明]张元忭②

谷亭渡口麦初熟,绿野黄云绕茅屋。 筑场老子酒半醺,眼前颗粒皆珠玉。 刀剑家家尽买牛,灯火村村可投宿。 农夫勤动亦可怜,行人莫骋骅蹓足③。

【注释】①稔(rěn):谷物成熟。②张元忭:绍兴府山阴县人,张岱曾祖父。③骅蹓足:骅,骏马名;蹓(liù),慢慢走,散步。

诗题中提到“喜而作歌”,通读全诗,你认为诗人为何而喜? 【答案】 谷物丰收;乡村景美;乡风淳朴、平和祥乐。

【解析】 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理解诗歌大意后具体分析诗句即可作答。 如“谷亭渡口麦初熟”“眼前颗粒皆珠玉”描绘的是谷物丰收。 “绿野黄云绕茅屋”写的是乡村景美。“筑场老子酒半醺”是写乡风淳朴。 “刀剑家家尽买牛,灯火村村可投宿”是写平和祥乐。 这些都是诗人“喜而作歌”的原因。

【2019·浙江湖州卷】 古诗阅读。

奉诚园①闻笛 (唐)窦牟

曾绝朱缨吐锦茵,欲披荒草访遗尘。 秋风忽洒西园②泪,满目山阳笛③里人。

次韵刚父即事绝句 (元)赵孟頫④

溪头月色白如沙,近水楼台一万家。 谁向夜深吹玉笛,伤心莫听《后庭花》。

(注释)①奉诚园:原始唐代名将马燧的园苑,马氏因功高盖主,遭德宗猜忌。

②西园:系汉末建安诗人宴游之所。

③山阳笛:“山阳”为魏晋之际竹林七贤旧游之地。七贤中的嵇康被司马氏杀害后,向秀重过其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因而想到昔日游宴之乐,作《思旧赋》。

④赵孟頫:湖州人,宋王室后裔。

笛声中有故事,笛声中有情感,请结合典故分别赏析两首诗歌的情感。

【答案】 《奉诚园闻笛》:诗人由如泣如诉的笛声联想到马燧、嵇康的不幸遭遇,表达诗人的不平之鸣和追慕先贤的心情以及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吊古伤感之情。

《次韵刚父即事绝句》:赵孟頫在月色如沙的深夜听到一曲《后庭花》,借“后庭花”的典故表达内心的亡国之痛。 【解析】

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窦牟诗的意思“马燧就像楚庄王和丙吉那样仁厚贤良,我拨开荒草前来寻访这位先贤的遗迹。 秋风中传来的阵阵笛声让人留下泪水,此时的我不禁深深地怀念着先贤马燧。” 首句就是通过这两个典型的故事,刻画出一个目光远大、胸次宽广的人物形象。 “欲披荒草访遗尘”,咏凭吊事兼写出旧园遗址的荒凉。 “朱缨”“锦茵”与“荒草”“遗尘”的对照,突出了一种今昔盛衰之感。“秋风忽洒西园泪,满目山阳笛里人。”是,写景抒情,秋风、园苑,是眼前景;闻笛、下泪,是眼前事。 但谓之“山阳笛”、“西园泪”,就赋予笛、泪以特定感情内容,同时又丰富了诗意的内涵。 通过笛声表达诗人的不平之鸣和追慕先贤的心情以及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吊古伤感之情。 赵孟頫诗结合注释“湖州人,宋王室后裔”分析。 采用了“后庭花”的典故,《后庭花》为陈后主所做,被称为“亡国之音”。 “谁向夜深吹玉笛,伤心莫听《后庭花》”借“后庭花”的典故表达内心的亡国之痛。

【2019·浙江台州卷】 诗歌阅读

卢溪别人 (唐)王昌龄

武陵溪口驻扁舟,溪水随君向北流。 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

南行别弟 (唐)韦承庆

澹澹长江水,悠悠远客情。 落花相与恨,到地一无声。

[注释]①此诗为作者流放岭南与弟相别之作。

这两首写离别的诗歌,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南行别弟》用“江水”烘托离愁别绪,以“落花”自喻,表达诗人流放岭南与弟作别时内心的悲愤、伤感、凄凉、孤寂之情。 《卢溪别人》中把自己比作“溪水”,像溪水一样陪伴友人,劝慰友人不要悲伤,要积极乐观,表达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还要注意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个人遭遇。《卢溪别人》把溪水北流说成追随友人北去,流露自己不能陪同之憾;“落花相与恨,到地一无声”即景寓情,用花落无声比喻临别时相对无语,表达了贬谪途中的失意。

【2018·浙江嘉兴卷】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真定怀古 元·陈孚

千里桑麻绿荫城,万家灯火管弦清。 恒山北走见云气,滹水①西来闻雁声。 主父故宫秋草合,尉陀荒冢莫烟平。 开元寺下青苔石,犹有当时旧姓名。

(注释)①滹(hū)水:滹沱河。②主父:战国时赵武灵王。他让国给其儿子惠文王,自号主父。③尉陀:即赵佗,秦朝恒山郡真定人,著名将领,南越国第一代皇帝。④莫:同“暮”。

本诗语言平淡质朴,但在平淡中蕴含深意。结合全诗,体会尾联中“犹”字的意蕴。

【答案】 一个“犹”字抒发了物是人非、盛衰兴亡的沧桑之感,更暗寓了作者这样的观点:只有世世代代让人民安居乐业才是历史的永恒。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生气盎然的图景。 颔联、颈联以自然的永恒持久来反衬人生的短暂有限。 意思是说主父、尉陀等人虽然历史上也是显赫一时的人物,但早已被人忘记了,现在连他们的故居荒冢已难寻觅,只有刻在开元寺石头上的名字在青苔中依稀可见。 而恒山、滹水等自然界事物仍生生不已。 从全诗来看,采用对比手法,写景,以自然的永恒持久来反衬人生的短暂有限。 “犹”字抒发了物是人非、盛衰兴亡的沧桑之感,更暗寓了作者这样的观点:只有世世代代让人民安居乐业才是历史的永恒。

【2018·浙江湖州卷】 古诗阅读

晓过鸳湖 (清)查慎行

晓风催我挂帆行,绿涨春芜岸欲平。 长水塘南三日雨,菜花香过秀州城。

请从内容、情感角度,在下面三首诗中选择与《晓过鸳湖》最相近的一首(填写字母),并简述你选择的理由。

A.夜书所见(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B.有感(明)张以宁 马首桓州又懿州,朔风秋冷黑貂裘。可怜吹得头如雪,更上安南万里舟。 C.绝句(宋)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答案】 C 理由:⑴两首诗中的“风”都是春风;⑵两首诗写的都是动人的春景;⑶两首诗都写出春天的美好;(4)两首诗都表达诗人内心的喜悦。

【解析】 本题考查不同诗歌的比较阅读。 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两篇诗歌的内容及体会作者情感,然后按题目要求进行分析。 从内容、情感角度看《晓过鸳湖》最相近的一首是C项,相同之处:两首诗中的“风”都是春风,都是动人的春景,都写出春天的美好,都表达诗人内心的喜悦。

【2018·浙江金华、丽水卷】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遣 意① (唐)杜甫

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细雨更移橙。 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注释)①选自《杜诗详注》,遣,抒发。②酿黍:酿酒。③移橙:栽橙。

3.古诗讲究对应,每每佳句天成。首联中的“近”,从“啭”字听来;“轻”,从“①____”字看出。颔联中的“②____”对应着首联的“啭枝”,“春水生”对应着首联的“泛渚”。 【答案】 泛 野花落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颔联中的“野花落”对应着“春水生”。

4.《杜诗详注》说这首诗“叙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诗人所遣何“意”? 【答案】 幽居郊野,资然世外的闲适与从容。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要结合字里行间和诗歌的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解答时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本诗表达了作者幽居郊野,闲适与从容的心情。

【2018·浙江宁波卷】 诗歌鉴赏。

如梦令 [明]李梦阳

不信园林春早,一夜遍生芳草。说与小童知:“池上落红休扫。”休扫,休扫,花外斜阳更好。 5.结合加点字词赏析画线句子。

【答案】 “一夜”表明时间之短,“遍”表明春来之速、范围之广,写出了对春天突然来到的惊喜。

【解析】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 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注意作者的情感)。 本题从词语“一夜”“遍”等词语的表达效果上分析。

6.关于这首词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富有生活情趣的词作。

B.全词分为三层,一层一转,逐层转出,又层层相关。 C.“落红”“斜阳”表达了词人对春光逝去的伤感。 D.本词婉曲深细,表现了词人丰富细腻的感情。 【答案】 C

【解析】 考查对诗文意境的理解。作者写这首词,意在表达对春天到来的惊喜和对春天的美好景致的赞美。 所以说写“落红”“斜阳”表达了词人对春光逝去的伤感的说法是错误的。据此,答案为C。

【2018·浙江杭州卷】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问题。

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一)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春暮西园 [明]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注)①本诗描写的是江南农历四月农忙时节的情景。②蛱蝶:蝴蝶。

5.范诗通过“梅子金黄”“杏子肥”“__________”等词语,写出了江南农村初夏的景象;高诗中“___”三字,凸显了暮春季节的特点。

【答案】 “菜花稀”(或“麦花雪白”) “花落尽”

【解析】 本题考查诗句分析能力,范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具体描写景色的诗句 为前两句,诗中用

梅子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 因此此题填“麦花雪白”或“菜花稀”都算对;高诗是一首描写晚春时景的田园诗,但是清 晰描写暮春时节的诗句则是后两句,通过百花尽落来展现暮春时节的景象。

6.两首诗的后两句都运用了衬托手法,请作分析。

【答案】 范诗以蜻蜓蝴蝶纷飞、少见闲人衬托村中的安静,也从侧面透露出初夏农事繁忙、农民早出晚归的情况;高诗用“花落尽”“蝶来多”衬托菜花盛开的情景,表现了西园的勃勃生机和盎然情趣。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的一种表现手法。 高诗中“无人”和“惟有”形成了对比,后两 句写出昼长人稀,蜓飞蝶舞,以动衬静。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 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高诗三句“知是人家花落尽”,“花落尽”进一步说明已是暮春时节, “知”字表明“花落尽”是作者的推测,为虚写。 末句“菜哇今日蝶来多”暗点西园,诗人不因春光逝去而感伤,而是描写“蝶来多”,写出尽管春尽,但仍充满生机和盎然情趣。

【2018·浙江温州卷】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同州端午 (唐)殷尧藩②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选自《全唐诗》)

(注释)①同州:今陕西省大荔县。②殷尧藩:浙江嘉兴人。③鹤发:白发。

诗中“鹤发”与“儿童”前后对应,耐人寻味。结合全诗,从这个角度揣摩诗人的情感。

【答案】 诗人长年漂泊异乡,又缝端午,乡愁满腹。“鹤发垂肩”,可见诗人历尽沧桑。他叙说乡愁,但儿童未韵世事,惊讶发问“何方故乡”,更触动了诗人心中无限的苦痛。“鹤发”与“儿童”年龄跨度巨大,形象差异鲜明,形成对应,更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心中的深沉愁思和无法言说的悲凉。

【解析】 揣摩诗人的情感。 题干已经给出“鹤发”与“儿童”前后对应,所以可以从这两点入手分析。“鹤发”指白发,诗歌这个意象大都流露出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感慨。 本诗“鹤发”与“儿童”形成巨大的年龄差异,更加深了作者对岁月流逝的感伤。 也可看标题“同州端午”,可知作者漂泊异乡。 综上所述,

可以归纳为对家乡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韶光易逝的感慨。

【2018·浙江衢州卷】 参照示例,根据提示,赏析《三衢道中马上口占》 。

【答案】 实景赏析,前三联写跟前景,短亭与疏柳,茶树与溪水,鹭韵与蚕眠,这些景象充满亲切闲适的生活气息。

虚景赏析:尾联想象西湖夜景,潮水空寂,月圆人缺,寄托着诗人对西湖的眷念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情感把握,要理解诗意,一般要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自己的活动来表现出这种心情的。 前三联的“段亭与疏柳、茶树与溪水、莺韵与蚕眠”景象突显生活气息,尾联“可惜西湖湖上月,夜来虚过十分圆”通过湖水、月圆表达对西湖的眷念。

【2018·浙江舟山卷】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真定怀古 元·陈孚

千里桑麻绿荫城,万家灯火管弦清。 恒山北走见云气,滹水①西来闻雁声。 主父故宫秋草合,尉陀荒冢莫烟平。 开元寺下青苔石,犹有当时旧姓名。

【注释】①滹(hū)水:滹沱河。

②主父:战国时赵武灵王。 他让国给其儿子惠文王,自号主父。

③尉陀:即赵佗,秦朝恒山郡真定人,著名将领,南越国第一代皇帝。 ④莫:同“暮”。

本诗语言平淡质朴,但在平淡中蕴含深意。结合全诗,体会尾联中“犹”字的意蕴。

【答案】 首联描绘了一幅生气盎然的图景。颔联、颈联以自然的永恒持久来反衬人生的短暂有限。 意思是说主父、尉陀等人虽然历史上也是显赫一时的人物,但早已被人忘记了,现在连他们的故居荒冢已难寻觅,只有刻在开元寺石头上的名字在青苔中依稀可见。 而恒山、滹水等自然界事物仍生生不已。 从全诗来看,采用对比手法写景,一个“犹”字抒发了物是人非、盛衰兴亡的沧桑之感,更暗寓了作者这样的观点:只有世世代代让人民安居乐业才是历史的永恒。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犹”字抒发了物是人非、盛衰兴亡的沧桑之感,更暗寓了作者这样的观点:只有世世代代让人民安居乐业才是历史的永恒。

【2017·浙江嘉兴卷】 赏析诗歌。

送人之荆门 明·浦源

长江风扬布帆轻,西入荆门感客情。 三国已亡遗旧垒,几家犹在住荒城。 云边路绕巴山色,树里河流汉水声。 此去郢①中应有赋,千秋白雪②待君赓③。

(选自《明清诗赏析》)

(注释)①郢(yǐnɡ):春秋战国时楚国国都,此处借指朋友去的地方,即荆门。

②白雪:也称“阳春”“阳春白雪”,古代楚国歌曲名,也用以比喻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③赓(ɡēnɡ):继续。

3.诗歌的颔联和颈联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来表现荆门的特点。 【答案】 历史兴亡(人文遗迹) 自然风光(山水奇丽)

【解析】 此题考查句意理解、赏析,颔联“三国已亡遗旧垒”“三国 ”指的是魏蜀吴已经灭亡了,颈联“云边路绕巴山色,树里河流汉水声”写的是山水风光之美丽,因此这两联是从历史兴亡、自然风光来来

表现荆门的特点。

4.此诗尾联与李白《送友人》诗中的尾联所抒发的情怀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答案】 答案示例:李诗借马鸣犹作别离之声,来表达惜别之情;此诗通过想象“客人”未来 生活,表达安慰期盼(鼓励、乐观、祝愿)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诗中重点词和重点语句的理解,李白的诗句“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通过写马 的嘶鸣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此去郢中应有赋,千秋白雪待君赓”这次去国都郢应该有诗词歌赋,继续会有千秋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出现。

【2017·浙江杭州卷】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渔家 [明]孙承宗

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 画家不解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

6.两首诗均提及“寒江钓雪”,柳诗通过“独钓寒江雪”表达了作者内心____________的感受,孙诗则表明了对“好作寒江钓雪图”的“画家”____________的态度。 【答案】 孤寂批评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能力。 “独钓寒江雪”中的“独”字,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写出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 “画家不解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直陈对诗人画家好为“渔家乐”流弊的不满。 深斋重阁中的许多封建士大夫不去真正体察民苦,“不识”大自然的险风恶浪,却想当然的描摹出一幅幅风花雪月图,借以派遣仕途失意惆怅和苦闷。

7.《渔家》前两句是怎样表现“渔家苦”的?请作赏析。

【答案】 通过手指冻僵、呵气取暖的细节描写以及天寒地冻、残月在天、船上积雪斑驳的环境描写,表现渔家为生计奔波劳作的艰辛。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鉴赏。江上北风凛冽,船板上涂满了清冷月光。 遥看岸上厚厚的雪,在月色下闪着模糊的寒光。 在阴冷的背景映衬下,凸显出打渔人家的辛苦。一个“呵”字,一个“提”字,生动逼真,人物神态毕现。呵一呵冻僵的手,试图让体温来驱走些弥漫的寒气,再拿起结满冰霜的竹篙来撑船,一股凉意直透心底,手还是麻木的,渔夫艰难的撑着篙,费力的撒着网,生活的小舟随波逐流飘荡着。

【2017·浙江金华卷】 古诗文鉴赏:

小雨 杨万里

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 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

诗人写出了下雨的独特形态,并赋予它人的心思。请你化身小雨,用第一人称描述小雨的形态和心思。 【答案】 该题分层赋分。

第一层:只关注小雨某一方面的形态或心思。 示例一:我是一场细细疏疏的小雨。 实例二:我不能下的太大,也不肯全无。 示例三:我嫉妒诗人只关注山色之类。

第二层:关注到小雨的形态或心思,但没有指出两者的关系。 示例四:我是一场细细疏疏的小雨,不能下的太大,也不肯全无。 示例五:我是一场细细疏疏的小雨,我嫉妒诗人只关注山色之类。 示例六:我不能下的太大,也不肯全无,我嫉妒诗人只关注山色之类。 第三层:不仅能关注到小雨的形态、心思,还能指出两者的关系。

示例七:我嫉妒诗人只关注山色之类,于是,我虽然下的不大,但也不肯全无,细细疏疏,形成一幕帘珠,挡在诗人眼前,让他欣赏我的美。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语言要通顺,注意要使用第一人称。 示例:我嫉妒诗人只关注山色之美,

于是,我虽然下得不大,但也不肯全无,稀稀疏疏,形成一幕珠帘,挡在诗人眼前,让他欣赏我的美。

【2017·浙江衢州卷】 诗歌鉴赏。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

【注释】①“安史之乱”中长安被攻陷,岑参写作此诗时长安尚未收复。

这首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都有“菊”这个意象,它们有什么不同?

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答案】 示例:岑诗中的菊花盛开在战火纷飞的家乡,表达的是诗人思乡的惆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寄托着对和平的渴望;孟诗中的菊花开在环境优美、生活富足的农家小院中,表达了作者对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解析】 答好此题的关键是理解好诗句,或者联系一下作者的生平。 “遥怜故园菊” 表达的是诗人思乡的惆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寄托着对和平的渴望。 而“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表达了作者对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点睛】 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主旨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紧盯诗歌的“眼睛”。题目是诗歌的“眼睛”。 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常常能窥探出诗歌的类型、题材、描写或咏叹的对象乃至诗作的主旨和作家表达的思想情感。 因此,紧盯诗题就等同掌握了理解诗歌的钥匙提了纲挈了领。 直捣诗歌的“心脏”。诗贵含蓄,但无论如何含蓄委婉到头来总要表情言志,总要把自己的感情态度借助文句表露出来,所以自古以来诗人特别注重诗中最能显现感情、诗旨的那些字眼或诗句,诗歌离不开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建筑材料”,作者塑造形象、表情达意都要靠意象来建构。

【2017·浙江丽水卷】 古诗文阅读。

(一) (二)

晓行望云山 披仙阁上观荼蘼②二首(其一)

【宋】杨万里 【宋】杨万里

霁天欲晓未明问,满目奇峰总可观①。 仰架③遥看时见些,登楼下瞰脱然④佳: 却有一峰忽然去,方知不动是真山! 荼綮蝴蝶浑无辩,飞去方知不是花。 (选自《范成大杨万里诗词选译》) 【注释】①可观:壮观。 ②荼蘑(túmí):花名。

③仰架:仰望花架。④脱然:舒畅喜悦的样子。

两首诗题材不同而理趣相似,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答案】 《晓行望云山》写诗人拂晓赶路远望云山,以为彩云也是山峰,直到发现有一座“山峰”凌空飞去才知道那不动的是真山; 《披仙阁上观茶蘑》写诗人在观荼蘑时,花蝶相混,浑然莫辨,直待飞去,才知道飞者非花。 两首诗都通过动静的变化,揭示了一个道理:生活中常有以假乱真的现象发生。 但假象终究不能掩盖事实两首诗所描绘的生活场景难以言传,一经诗人妙笔写出。顿觉幽默风趣。

【解析】 《晓行望云山》第二、三句把彩云误当山峰,写得新颖、活泼,很有情趣。 峰是静的,云是动的,而作者却善于摄取自然景物的特征,把晓行所见静与动的景致写得变幻神奇。 《披仙阁上观茶蘑》写作者在披仙阁上看到花和蝴蝶分辨不清,花蝶动静相生,作者以自己由错觉到获得真知的体会告诉人们:生活中,常有以假乱真的现象发生,但假象终究不能掩盖真实。 我们想要不被假象所迷惑,就应全面深入地观察事物,以明辨真伪。

【2017·浙江湖州卷】 阅读古诗,完成问题。

从军行 【唐】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注】①海:湖泊

请从内容、情感角度,在下面三首诗中选择与《从军行》相近的一首,并简述你选择的理由。 A 山中杂诗 B 归园田居(其三) C 塞下曲六首(其三) ①

【南朝】 吴均 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答案】 C

【东晋】陶渊明 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解析】 此题考查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一般要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将士”一词与“卫国”有关,抓住“直上”来理解将士们的精神品质所在,点明烘托的手法。 表达了从军将士无所畏惧(一往无前、乐观豪迈)的精神气概。 A蕴含着作者的感情。热爱自然、闲适恬淡、超然物外。 B暗含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黑暗社会污浊的批判。因此“愿”具体指诗人向往田园生活,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C作者他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情绪有力地烘托出来了。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并不是战斗的高潮,而是迫近高潮的时刻。故选C。

【2017·浙江台州卷】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泛舟后溪 [唐]羊士谔

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 唯有啼鹃似留客,桃花深处更无人。

(注释)①羊士谔:唐朝人。顺宗时,贬汀州宁化尉。 3.诗的前两句写出了雨后后溪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答案】 芳草萋萋 静美清澈

【解析】 考查意境特点。 读懂诗句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作答时要理解诗意,“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意思:雨后芳草萋萋,没有一点沙尘,溪水碧绿,沙滩平坦,春光明媚。 这两句写出了雨后溪芳草萋萋、静美清澈的特点。所以可答“清新”“优美”。

4.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雨后芳草萋萋,桃花盛开,泛舟而游,如临仙境。 杜鹃啼声阵阵,似在挽留归客。 诗人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写出了面对静美之景时的欣喜之情。

【解析】 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 “唯有啼鹃似留客”,雨后芳草萋萋,桃花盛开,泛舟而游,如临仙境;杜鹃啼声阵阵,似在挽留归客。 诗人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写出了面对静美之景时,借景抒情,写出了面对静美之景时的欣喜之情,同时又流露出作者的孤独和寂寞之情。 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前提。

【2017·浙江宁波卷】 古诗鉴赏。

满庭芳•失鸡 [明]王磐

平生淡薄。鸡儿不见,童子休焦①.家家都有闲锅灶,任意烹炰。煮汤的贴他三枚火烧②;穿③炒的助他一把胡椒。倒省了我开东道。免终朝报晓,睡到日头高。

【注释】①休焦:不要着急。 ②火烧:一种圆形的面食。 ③穿:通“汆”,一种烹调方法。 (1)对曲中的“我”而言,失鸡最大的好处是“ ”。(用原句回答) 【答案】 倒省了我开东道.免终朝报晓,睡到日头高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整体内容的理解。 失鸡最大的好处是:倒省了我开东道。免终朝报晓,睡到日头高。

(2)请结合作品内容,说说这首曲的语言特点。 【答案】 俳谐风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这首曲的语言特点。 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在此基础上,进行概括。 示例:作品的风格基本上是清丽精雅的,个别讽刺作品则较为豪辣,本曲则以俳谐风趣为人所称道。 从文中“倒省了我开东道.免终朝报晓,睡到日头高”可以看出此曲中的主人,不但豁达,而且风趣,想像力很强﹣﹣偷鸡贼此刻一定很得意吧,鸡则很倒楣。 用俗话说,就是“会想”,如欲时髦,你把它叫做“生活的艺术”也可以。

【点睛】 古人居家以鸡犬为伴。母鸡可以下蛋,公鸡可以报晓。 可知鸡不但是食物来源,而且可以是闹钟。 因此,偷鸡是一件很损的事﹣﹣难怪孟子有嘲偷鸡贼思过、拟从“月攘一鸡”做起之寓言。 反之,鸡被偷了,则是一件很使人沮丧、乃至焦急的事。 主人掉了只公鸡,童子正在焦急,便是这支曲的题前之景。

【2017·浙江宁波卷】 古诗文阅读。

如梦令•汉①上晚步

[宋]赵长卿

何处一声鸣橹。惊起满川寒鹭。一著画难成,雪霁②乱山无数。且住,且住,数遍溪南烟树。

(选自《全宋词》)

【注释】 ①汉:汉水 ②霁(ji):雪后转晴

(1)“何处一声鸣橹。惊起满川寒鹭”写出了环境 的特点。 【答案】 宁静

【解析】 本小题考查学生对词作意境的把握能力。 “何处一声鸣橹。 惊起满川寒鹭”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寂静,正是周围环境安静,作者才能听到一声鸣橹所惊起的寒鹭纷飞的声音,这里以动衬静,写出了环境的安静。

(2)“且住,且住,数遍溪南烟树。”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 表达了词人无限的留恋之情。 “一声鸣橹”后的满川寒鹭、雪霁乱山,都给人无数惊喜,平添不少江山生趣,使得词人流连忘返。 “数遍溪南烟树”正是这种情感的外在表现。

【解析】 本小题考查学生对诗词情感解读能力。 冬日汉江上本极静谧,忽然船桨击水,寒鹭惊飞,与积雪的远山相映,平添不少江山生趣,这景色实难描画,遂使诗人赵长卿留连忘返。末句“数遍溪南烟树”,状不忍遽去之情宛然。

【翻译】 不知哪里传来船桨划水声音响起,惊起了水边的寒鹭。这样的美景难以画出来,只见雪后转晴的无数远山。暂且停留,暂且停留,数遍那溪水南面朦胧的树木。

【点睛】 本道题考查学生的词作鉴赏能力。 这首词写的是词人在傍晚时分汉水看到的景象,听到樯橹发出的声音,惊起寒鹭,雪后转晴远山纷乱,为之所吸引。 于是驻足欣赏,表达了词人无限的留恋之情,全词语言清丽,喜悦感情溢于言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