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中小学)
教学课题 学科 数学 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年级 二年级 时长 1课时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例2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教学的。例2知识点很简单,但是怎样教学背景分析 让简单的内容丰富而扎实。教材的编排给了我很好的启示。教材以具体情境而引入。让学生运用原来的知识计算从8÷4到16÷4,通过观察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这样的一个探究发现的过程能让学生充分体验感悟,于是将这个例题做了适当的改变,通过学生画小棒的操作过程,让孩子们逐步体验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并知道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里,余数最小是1,余数最大是比除数小1的数。 知识与技能: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意义,进一步巩固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教学目标 理解。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自己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懂得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方式与策略 重点:理解并应用“余数<除数”。 难点:结合情境理解“余数为什么一定比除数小”。 学生思考,教师组织引导,结合例题开展教学 活动内容 一、复习导入 教学活动设计 1、师:同学们,还记得乘法口诀吗?请同学们同桌合作检查一遍。(出示课件) 活动意图 是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并进一步明确余数与除法的关系,为新时间分配 5分钟 我们在第二单元就学习了除法,首课做铺垫 先我们学的就是平均分,谁来说说什么是平均分。 生: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平均分。 那如果平均分完有剩余呢?请同学说说余数的含义。 生:平均分完剩下的那部分叫余数。 2、师:明白了余数的含义,那老师就考考大家会不会运用呢(出示课件:七个草莓,每两个草莓放在一个盘子里,可以放几盘?)请同学们列式计算。(强调单位) 生:7÷2=3(盘)…… 1(个) 7是被除数,2是除数,3是商,1是余数 师:同学们,你知道这些数表示什么吗? 生:7表示一共有7个草莓,2表示每两个放一个盘子里,3表示可以摆三盘,1表示剩余一个。 二、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就同桌合作接受老师的新挑战吧! 1、请同学们同桌拿出8根小棒(彩笔),摆正方形,请你试试看,能摆出几个?(用“一共有?个小棒,每?根小棒摆成一个正方形,可以摆成?个”句式表达)。能列出算式吗?(出示课件:老师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参与到探讨问题的过程中。 25分钟 直接出示两个正方形图) 生:试说并列算式。老师板书 8÷4 =2(个) 请同学们说说算式分别表示什么。 生:8表示一共有8根小棒,4表示每4根小棒摆成一个正方形,,2表示可以摆成2个正方形。 2、现在请同学们同桌拿出9根小棒(彩笔),摆正方形,请你试试看,能摆出几个?动手试试看(用“一共有?个小棒,每?根小棒摆成一个正方形,可以摆成?个,剩余?个”句式表达)一起画一画。(学生说,老师在黑板上画)能列出算式吗? 生:试说并列算式。老师板书9÷ 4 =2(个)……1(根)(强调单位) 请同学们说说算式分别表示什么。 生:9表示一共有9根小棒,4表示每4根小棒摆成一个正方形,,2表示可以摆成2个正方形,1表示剩余1根小棒。 3、 10、11、12根小棒呢?能摆出几个?动手试试看,请同学们在老师课前发的纸上画一画,并列出算式(三行分着,南行用10根小棒,中行用11根,北行用12根) 用多媒体课件分别展示同学 们画出的,并请他们列式说题意,老师同时贴出课前准备画好的正方形。并板书 三、探究规律 师:请你仔细观察每道题的使学生通过观察、2分钟 比较、分析等活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同桌动,自己发现余数讨论。 生:余数小于除数 四、知识运用 五、课堂小结 通过简单的练习让学生更加明确7分钟 和除数的关系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了一个简余数小于除数。 单的知识,同学们一起说说是什么? 生:余数小于除数 板书 8设计 ÷4 =2(个) 9÷4 =2(个)……1(根) 10÷4 =2(个)……2(根) 11÷4 =2(个)……3(根) 12÷ 4 =3(个) 余数 < 除数 教学特色与反思 《余数和除数的关系》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的内容相互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习处罚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学好。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动手操作,在学习单中画小棒时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永远比除数小的概念。这节课,我主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帮助学生逐步认识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前,学生只是刚刚学会怎样运用乘法口诀计算除法、余数的意义是什么,至于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我发现班上没有一个同学意识到,课前,我估计学生可能要从口算的角度来判断复习题的正误(通过前面两节课的教学,发现本班有部分同学的口算能力特别强。复习旧知里我出示了两道算式,他们很快计算出来,然后引出新课。这样设计教学,我感到,后面的研究不是孤零零地存在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出现的,孩子们意识到为了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必须要努力去发现除法算式中的秘密。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自我发现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努力渗透新课标的理念。为了让学生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活动,逐渐发现这一点,这一过程是漫长的,同时也是艰辛的,课堂上我没有因为学生发现不了而急燥,而是不失时机的进行点拨,学生们最后终于发现了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放弃,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年龄比较小,通常让他们观察,总是有学生把重心落在一些显而易见的地方,课堂上我始终没有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如特别强调:看余数和除数之间到底有哪些小秘密,为了能落实这一点,针对学生的发现,还做出了评价,我认为本节课最有价值的发现有三个: 1、余数的出现是有规律的; 2、除法算式各部分间的关系; 3、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正是由于尊重主体与发挥主导相结合,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火花才能被一次次的激发,问题也就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