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清平乐村居教案

清平乐村居教案

来源:刀刀网


清平乐 村居

教材分析

《清平乐 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课文,也是本册的最后一篇课文。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重点难点

图文结合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 原型启发,感知词文

1、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

2、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如果请你给这幅画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

3、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 村居》画的。辛弃疾是我国宋代着名的爱国诗人,一生主张北伐抗金,可惜受到反对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廷重用,晚年隐居在江西信州(今天的江西上饶地区),在这期间他写了许多恬静安逸的田园诗词,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就是那时侯写的。“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通过刚才的看图,你知道“村居”是什么意思吗?(那么,这首词又是讲述的什么呢?)

4、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读课文,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

5、学生练读。

6、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二、分组互动,自悟诗意

1、再读课文,对照图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的地方?

2、我们先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然后每一组派一名代表说说小组中大家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3、交流收获:(注意学生多元理解)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最喜小儿无赖”

“大儿锄豆西边,中儿……”

4、交流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翁媪:老年妇女

卧剥:伏在地上剥东西

吴音:吴地方言

5、对照插图说整首诗意。

6、指名学生试说,集体练说。

7、再对照诗意再现画面,说说你眼前呈现出了哪些画面?你觉得词中、画中哪几处最有情趣呢?

8、指名学生说,并讲为什么。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9、老师也感觉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最有情趣,两位老人会聊些什么呢?先展开想象,然后小组内讨论以下,等会请同学上台表演。

10、指名学生表演,其他学生补充。

三、分块品读,领会诗情

1、教师引导过渡,同学们说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西边”,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创作了这首词。

2、请同学们选取课文中描写的一个情景,结合课文的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写出来,或者选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和大家交流。

3、学生自由 选择准备。(想象要丰富)

4、集体交流。

四、 再读课文,品味感情,表达了什么感情。

五、小结、作业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练、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副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

2、选择刚才你选择的画面,把你想写的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清平乐 村居

(宋 辛弃疾)

茅檐

翁媪 吴音 相媚好 醉

大儿 中儿 小儿 无赖

教学反思:学生能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较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但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在让学生想象自己印象深刻的画面时要求不够明确,使学生不能完全领会老师的意思,另外在学生诵读的时候缺乏必要的指导,这是一个突出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加以改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