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教师非语言交际的得体性研究

教师非语言交际的得体性研究

来源:刀刀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6年8月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bei Institute of Education Aug.2006 Vo1.23 No,8 第23卷第8期 教师非语言交际的得体性研究 秦为民 (湖北民族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恩施445000) 摘要: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论述了非语言交际得体性的内涵及影响教师非语言交际得体性的因素,探讨了教师非语 言交际得体性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并就教师如何得体的运用非语言交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出了操作性较 强的建议。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得体性;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687(2006)08—0120—02 作者简介:秦为民,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 语言学家Flora Davis研究表明,语言行为只能表达人类 是教师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可见,非语言交际的得体性标 准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 30%一35%的思想,其余的都要借助非语言行为来表达。然 而,一方面,与语言交际相比,人们对非语言交际的研究相对 滞后,对非语言交际的得体性研究更是涉足甚少;另一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非语言交际和语言交际行为同为课堂 教!学的基础,教师在课堂上能否得体地、有效地运用非语言交 2.2文化传统因素。由于生活方式的差异和文化传统的不 同,非语言交际得体性的标准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 中有不同的表现。一种非语言交际行为,对于这个民族来说 是得体的,但对于另一个民族来说可能就是不得体的。比如 在美国,学生听课或教师授课时把腿架到课桌上,完全是个人 行为,没有对交际对方不敬的意思。但在中国这种姿势则是 一际,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对于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和学习 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加强非语言交际的得体性 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种盛气凌人的失礼行为,是不能为人接受的。英语国家女 中国人却认为这种行为不雅。 教师可以穿着拖鞋或木屐走进课堂,甚至其它正式交际场合, 1非语言交际得体性的内涵 王希杰教授在《修辞学通论》中谈到:“得体性指的是语言 材料对语言环境的适应程度”。个人理解王教授在这里论及 的“语言材料”应该是广义的,它包括狭义的语言材料和非语 2.3交际对象因素。交际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为交际对象而 存在的,因此,非语言交际行为必须与交际对象的年龄、性别、 身份和文化素养保持一致。譬如,在一般情况下,女学生和女 教师之间的体距要比与男教师之间的体距近。若一位男教师 与女学生的体距太近,就会使她们感到焦虑不安。但在同样 的情况下,男生却会感觉到师生之间关系更加亲密融洽。在 正式的交际场合,一般都以男教师先主动与女学生握手为文 雅礼貌,握手时应当沉着有力,时间也较短,一般握一下即可。 2.4交际场景因素。不同的环境和社交场合,非语言往往具有 言材料。因此,非语言交际的得体性就应该是指非语言对交 际环境的适应程度。适应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的非语言是得 体的,否则就是不得体的。我们要准确理解非语言交际得体 性的内涵,必须把握两点:一是非语言交际的得体性与交际能 力有密切的关系。在交际过程中,语言使用者的交际能力本 身就包含着非语言交际的适合性和得体性,即与具有另一个 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和谐交往的非语言能力;二是非语言交际 不同的社会功能。在室内教学时,教师的服饰应当严谨、端庄 和大方,给人以高雅、精干的感觉;相反,如果是在户外教学,服 饰则可以宽松、休闲一点。男教师和女教师在不同的环境和社 的得体性离不开语境,离开语境研究非语言交际的得体性,我 们必将失去参照物,这种研究也就无从谈起了。 2影响教师非语言交际得体性的因素 交场合下,其非语言行为也有所不同。再如,学生与教师交谈 时,目光接触时间通常较长,既可能表示尊敬和倾慕,也可能表 示对教师的一种微妙挑战,或者其他完全不同的意思。 3教师非语言交际得体性的意义 2.1时代背景因素。由于非语言行为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 后天习得的,并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而发展,因而具 有丰富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比如,私塾先生穿着长衫,摇 头晃脑地吟诵诗歌,学生见到老师必须作揖或磕头,这便是中 国旧传统教育的缩影。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外来文化的进 入和融合,握手已成为人们见面时常用的非语言交际方式,人 们对老师的要求也不再那样苛刻,但衣着得体、举止文雅仍然 3.1有益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由于非语言表达的普遍 性,在教学过程中,它对于培养学生意向、促进师生感情具有 收稿日期:2006一o4—2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秦为民:教师非语言交际的得体性研究 121 无可替代的作用。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其非智力因素有着密切 的关系,而师生之间的非言语交流是教师情感和个性释放的 量应视教室的大小而定,但如果教师声音太低,学生听不清或 听不见,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微妙的语音 重要途径,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和课堂气氛。因此,教 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带微笑,时刻关注学生的表情并给予及时 变化传达语意,告知学生什么时候句子结束,哪些内容是讲授 的重点,便于学生抓住重点,听得懂、记得牢。同时,应根据不 同的场合、对象和内容,调整语速。一般来讲,在较庄重的场 的回应,无疑会给学生以鼓舞和安慰,必然增进师生之间的了 解和感情。 合、讲授较为严肃的话题或受话者听力水平有限时,宜用较慢 的语速。此外,恰当地使用停顿或沉默,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 的效果。 3.2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语言和 非语言两种渠道获取信息,只有同时保持这两条渠道的畅通,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非语言的运用正好增强了语言 4.3巧妙运用空间语言。时空利用表达了人们对环境事物 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准确性。因此,大凡有经验的老师都 会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语言和非语言交际有 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维护课堂秩 序,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反之,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 与学生的非语言交际,不仅影响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及时性和 交际气氛,甚至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 3.3有利于组织教学活动。一位合格的外语教师,除了拥有 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外,还应当具备一定的课堂组织 能力。要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动作,准确、及时地收集这些 非语言行为传达的信息,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和课堂组 织形式,调整教学节奏,并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及时将信 息反馈给学生,让他们始终围绕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开 展学习活动,使课堂教学在教师的掌控下有条不紊的进行。 3.4有利于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非语言交际与文化 密不可分,人们非语言行为的形成和语用效果都是由一定的 文化环境决定的,在一种文化中适宜的行为而在另一种文化 中可能是失礼的举动,非语言交际在课堂教用中也存在 着这种差异。因此,教师在将非语言交际行为和知识有效地 引入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了母语与目的语 之间的差异,这对于培养学生感知、认识母语与目的语文化差 异的敏感性,避免由此引起的语用失误和交际冲突,提高学生 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教师如何得体地运用非语言交际 4.1合理运用体态语。面部表情是人的思想、态度的第一反 映,是教师与学生交往时最常用的非语言行为。面对有些躁 动的课堂,教师应从容地走上讲台,然后凝视整个教室,让学 生尽快安静下来。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最大限度地控制对方 的注目凝视,应该交替注视左、中、右三排的学生,让他们明白 教师是严肃认真的。同时,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微笑、点头、 皱眉头和其他非语言交际行为做出判断,改进教学方法,调整 教学节奏,严谨、有序地组织教学活动。譬如,当学生面对问 题犹豫不决时,教师应投以鼓励的目光或期待的眼神,以增强 他们超越自我的信心。为了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自然,教师的 立姿和坐姿应当自然、放松,应避免摆弄衣襟,抓耳挠腮,揉搓 双掌等不得体行为。 4.2善于运用副语言。教师的音量、语速、沉默等各种非语言 声音在教学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优美的嗓音,抑 扬顿挫的语调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单调乏味的语言容易 使入疲劳。音量的高低体现了教师授课内容的主次,整体音 的态度,也可以反映师生双方所保持的心理距离。研究表明 教师离学生的空间距离在1~2米内,学生的态度和表现最 好。教师应走下讲台,参与学生的活动,不时地为学生解惑答 疑,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发音,这样保持合理的空间距离,能 有效促进师生心理接近和相互接纳,密切师生关系,加强师生 课堂上的感情交流。尤其是对差生,教师更应主动缩短交往 距离,让学生感到教师态度恳切、真诚,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信 心。如果教师总站在高高的讲台上或某个固定的位置,就很 容易使课堂气氛显得单调而沉闷。 4.4正确运用客体语。服饰本身就是一种语言,教师的仪表 及打扮积极或消极地影响着课堂教学,所以当教师一进教室, 他们的衣着仪表就给学生某种印象,师生之间明晰的或含蓄 的交际便开始了。教师着装打扮必须得体,既不能过于呆板, 又不能过于时髦或花哨,以免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 果。同时,在引导学生学习西方: 化知识的过程中,既要保持 中国教师的传统美德,又要理鳃和尊重西方文化,避免因为东 西方文化差异造成文化误鳃。总之,良好的仪表风度可以创 造和谐的交际气氛,增加师生之间的信任感,保持信息交流渠 道的畅通。 人际交往应该讲究语言的艺术性。就非语言本身来说没 有什么好坏之分,然而,在课堂这种特定的交际环境中,教师 得体的非语言不仅能更好地表达语言知识和思想感情,更能 增强师生问的情感交流,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 果。因此,我们在有意识地培养教师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时, 还要把语言能力与非语言能力自然地、合理地结合在一起,使 课堂教学变成一个更加生动、有趣和有效的交际过程。 参考文献: [1]Kim Young Yun w皿anl Gudykunst(eds.).Cross—cultural Adaptation:Current Approaches[M].SAGE publications, 1988. [2]Brown,H.Douglas.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Prentice—Hall,1980. [3]哈贝马斯.交际行为与社会进化[M].重庆出版社, 199O. [4]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2oo1. [5]贾志高.浅析语言交际的得体性[J].语言与符号学在中 国的进展.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