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6期 河北理科教学研究 问题讨论 问 题 再谈高考中 讨 论 圆锥曲线定义的应用 河北省武邑县职教中心刘永智李凤迎053400 摘要:通过对一些经典例题的深入分析,论述了圆锥曲线定义在解题中的运用方法和技巧 关键词:圆锥曲线定义;焦半径 平面解析几何作为高考的重要组成部 lPC I且I BF2 l=I BC I,所以OB为 分,经常出现在高考试题中.高考中的这些题 a CFl F2的中位线,则I OB l= 1 I CF】I= 目主要考查椭圆的定义、双曲线的定义和抛 物线的定义.解决这些问题的标志是看题目 吉(I 。I_l Pc I)={(I 。l-1 J). 中是否出现“焦半径”,也即圆锥曲线上的一 由双曲线定义知l PF l—I PF:I=2a,所以 点与其焦点所组成的线段,此信息就向我们 暗示了要使用“定义法”来解决. l OB l= ×2口=。,故选B. 1求线段(或线段和)的长度 例2(2014年 2 2 例1 已知双曲线 一 =1(0>0, 全国新课标)已知抛 U U 物线C:y2:8x的焦 b>0)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F:,e为双曲 P \ y 点为F,准线为Z,P 线的离心率,P是双曲线右支上的动点, 是Z上一点,Q是直线 H \ aPF。F 的内切圆的圆心为,,过F 作直线 Z与PF的一个交点, /// P,的垂线,垂足为B,则线段OB的长度为 D ‘若FP=4 FQ, ( ). 则I QF I=( ). \ A.b B.a C.eb D.ea 分析:首先根据三角形内心的性质及等 A. B吾 C.3 D.2 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将I P l转化 分析:首先根据抛物线的定义,可把求 为I PC l,再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双曲 l QF l的长问题转化为求点Q到抛物线的 线定义,问题即可解决. 准线z的距离l QH l的长问题;然后再由 解析:延长F B交PF 于C,则可知PB FP=4 FQ的意义及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求 既为aPF:C角平分线又为aPF:C高线, 得I QF l的长. 所以APF2 C为等腰三角形,所以l PF2 I= 解析:在抛物线中,因为2p=8,所以P ・1・ 2016年第6期 =河北理科教学研究 一问题讨论 4,所以焦点为v(2,0),准线f: :一2.设 个动点,则点P到点A(0,2)的距离与点P l与 轴交于K,则f FK l=4.过Q作QH上 Z于 ,则抛物线定义知I QF I=I QH I.因 为FP=4 FQ,所以l QP l=3 l QF l,设 到该抛物线准线的距离之和的最小值为 ( ). A. ./ f B.3 c. D. I QF I=m,则l QH I=m,I QP I=3 m. 因为A PQH—A PFK,所以 = 分析:首先根据抛物线的定义将I PF l 转化为点P到准线的距离I PP I再利用动 {__ ,所以 3 m= 4m,解得 =3,即 I p l:3,故选C. 例3(2014 年辽宁15)已知 椭圆c:号十 | x =1,点 与C的 焦点不重合,若 关于C的焦点 的对称点分别为A,B,线段MN的中点在C 上,则I AⅣl+l BN I: . 分析: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把求 I AⅣl+I BN I的大小问题转化为求 I尸F。I+l PF I的大小问题,再利用椭圆定 义即可求得I AN l+l BN l的值. 解析:设线段MN的中点为P,左右焦点 分别为F ,F .又因为F 为线段MA的中 点,F 为线段MB的中点,所以I A J7、,l= 2 l PFl l,l BN l=2 I PF2 1.则I AⅣl+ l BN l=2 l PF1 l+2 l PF2 l=2(I PFl I+ I PF2 I).由椭圆定义得l PF l+I PF I= 2a,所以I AⅣl+I BN I:4a.又因为a : 9,所以a=3,所以I AN I+I BN l:12. 2 求线段和(或差)的最值 例4 已知点P是抛物线y2=2 上的 ・ ,・ 点三角形中的三边关系,即当三点P,A,F 共线时所求问题即可解决. 解析:设点P在准线上的射影为P ,由 抛物线定义得l PP l:l PF I,则l Jp I+ I PA l=I PP I+I PA I.当P,A,F三点共 线时,I PF l+I P4 l有最小值.又因为抛物 线焦点为 ( ,0),所以(I PP I+l PA 1) =l AF l=√( ) +2 = .故选A. 例5 设F-,Fz分别是椭圆 + = 1的左、右焦点,P为椭圆上任一点,点 的 坐标为(6,4),则l P l十I PF I的最大值为 分析:首先根据椭圆的定义,把求l P I +l PF 1最大值问题转化为求I PM l— I PF l的最大值问题,再利用动点三角形中 的三边关系——当三点共线时I P I— I PF I有最小值,从而问题得解. 解析:因为a =25,所以a=5.由椭圆 定义得I PFl l+I PF2 l=20=1O.所以 l PM I+l PFl J=l P I+(10一I尸F2 I) =I PM l—l PF2 I+l0.因为点P为动点,所 以.I P I—l PF2 l≤I MF2 I,当 ,F2,P 三点共线时,(I P I—l PF I)一= 2016年第6期 河北理科教学研究 问题讨论 l MF I.又因为I MF I: ̄/r j:5,所 以l P I+I PF1 l≤10+5=15.即l PM I +I PF l的最大值为l5. 3 求直线的斜率(或倾斜角) 例6(2013年 皖南八校联考)已知 直线f:Y=k( 一 2)(k>0)与抛物线 .} C:y2=8x交于A, D 两点, 为抛物线C ‘{ .|F 的焦点.若I AF I= 2 I BF l,则k的值 八\ 4 求焦点三角形的面积 例7 已知点P是椭圆 +号=l上的 一点,且 F PF2=60。,则△Fl PF2的面积 为. ——分析:首先设I PF1 I=m,l PF l=n, 用余弦定理求得m与n之间的关系,再根据 椭圆定义用配方法求得mn的值,代人三角 形面积公式问题即可解决. 解析:由题意得a=4,C=3,所以 I F1 F2 I=2c=6.设I PF1 I=m,I PF2 l =n,由余弦定理得I Fl F2 l =l PFl l + l PF2 I 一2 I PF1 ll PF2 I c0s F1 PF2,即 6:m +n 一mn,所以36:(m+n) 一 3 m凡.由椭圆定义得m+n=2a=8,所以 36:64—3 arn,所以m凡: 28,所以S F. : =吉mnsin F PF = 1・2了8・ = . 5 求圆锥曲线的离心率 例8 已知双曲线 一 :1(o>0, b>0)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F ,点 , 在 双曲线的右支上,且AB经过右焦点F ,若 △ABF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则双曲线的离 心率的平方的值为 分析:首先设l AF I:m,根据双曲线 定义,将△ABF 中的各条线段用m表示,获 得m与口的关系,再在AABF 中由勾股定 理获得口与c的关系,根据离心率公式问题 即可解决. 解析:设I AF,I=m,则l AB l=m, J BF。l=√2 m.由双曲线定义得I A J一 ・ ・ 2016年第6期 河北理科教学研究 问题讨论 I AF2 l=2a,所以l AF2 1.m一2Ⅱ,同理 可得I F2 I= m一2a.又因为I A I: I AF2 l+I曰F2 I,所以rig=m一2口+ m 一2a,所以m=2√2o.则在△AF。F:中, I Fl I:2√20,l ,2 J=(2 ̄/2—2)n.由 l Fl F2 l =l AF1 l +I AF2 I ,得(2c) = (2√ ) +[(2√ 一2)口]。,所以。。:(5— 2 )52,则e2: :5—2 . 口 6 判断圆锥曲线的类型 例9 点P是以F ,F:为焦点的椭圆上 一点,过焦点, 作 F 外角平分线的 垂线,垂足为 ,则点 的轨迹为( ). A.圆 B.椭圆 c.双曲线 D.抛物线 分析:延长F 交F P于Ⅳ,则知线段 PM为等腰△PF N的“三线合一”线.再由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双曲线的定义获得点 M的轨迹. 解析:延长 : 交,lP于Ⅳ,因为P 既为PF N角平分线又为APF:N高线, 所以△PF2 N为等腰三角形,所以l PF。I =l PⅣf.连接OP,因为0为 F:的中点, 所以OM为△ⅣF1 F2的中位线,则l OM l : l Fl J7、『I: (1 PF1 l+l尸ⅣI): {(I PF l+I PF:f), 由椭圆定义知 I PFl l+I PF2 l=2a,所以I OM l:0,贝4 可知点 的轨迹是以0为圆心,以0为半径 的圆.故选A. 7 求圆锥曲线的方程 例10(2014年大纲21)已知抛物线c: ・4・ Y :2px的焦点为F,直线Y=4与Y轴的 交点为P,与C的交点为Q,且I QF I- l PQ I,(1)求C的方程,(2)略. 分析:可以利用待定系数法.首先利用抛 物线的定义结合已知条件求得含有p的点P 的横坐标,再将点P的坐标代入抛物线方程 即可求得P值. 解析:设9( ,4),直线Y=4与准线交 于日.因为抛物线的准线为 =一罢,则由抛 物线定义知I QF I=I Q l= +告.又因 为I PQ J= ,f QF I. I JPQ f,所以 +号= ,解得 =2p,则O(2p,4).代入 Y =2px得16:2p・2p,解得P=2,所以 抛物线的方程为y2=4x. 8 求动点的轨迹方程 例11 点P 是圆C:( +2) +yZ=4上的动 \ 点,定点F(2,0), /D/ 线段PF的垂直平 | 分线与直线CP 的交点为Q,则点Q的轨迹方程为. ——分析:首先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将f OF l转化为f 9P I,再根据双曲线的定 义求得动点9的轨迹方程. 解析:圆C的圆心为C(一2,0),半径r :2.由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知I qF I =l QP I,贝4 l QF I—I Oc I=l QP I— J Oc I=f cP l=2.此时因为I OF I— 2016年第6期 河北理科教学研究 问题讨论 I QC I<I CF I,所以点Q的轨迹为以C,F 为焦点的双曲线.因为2n=2,2c=4,所以 0=1,c=2,所以0。=1,b =c 一0 = 3.又因为双曲线的焦点在 轴上,所以点Q 2 的轨迹方程为2一号=1. 9 圆锥曲线综合应用 例12 过双 2 2 曲线 一 : “ £, 1(0>0,b>0)的 左焦点F ,作圆 F +v2=0 的切线 交双曲线右支于点 P,切点为T.PF 的中点 在第一象限,则以f=结论正确的是 ( ). A.b一0=I M0 l—l l B.b—n>I D l—I I C.b一口<I M0 J+I I D.b一0=I M0 I+l 1 分析:首先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双 曲线定义将I MO I,l MT I都用l PF。I表 示,再根据双曲线中0,b,c之间的关系表示 I TF1 I. .解析:连接PF2,则MO为△F PF2的 中位线,则I D I= 1 I PF:I,I D I— I肘 l= 1 I PF2 I一(I l I—I TFl 1) 1 I PFI— 1 I PF= 2 1 I+I TFI I= 1 去(1 PF2 I—l PF1 I)+I F1 I.由双曲线定 义得l PF I—l PF l:2a,又因为在 RtA F OT中,J TF l-、 : :6,所以l MO l—I MT I: (一2。)+6=6一。.故选A. 例13 过抛物 D 线y2=4x的焦点 F的直线交抛物线 于 , 两点,点0 是坐标原点,则 E 0 I AF I・I BF I的 最大值是( ). A.2 B.2 c.4 D.4 分析:首先引入参数设出直线AB的倾 斜角 ,再利用抛物线定义将l AF l和l BF I 用含有 的代数式表示,根据正弦函数的有 界性求得l AF 1.1 BF l的最大值. 解析:设点A在抛物线准线上的射影为 D,在 轴上的射影为C, 轴与准线的交点 为E,设直线AB的倾斜角为 .因为2p:4, 所以P=2.由抛物线定义得I AF I: l AD I,又因为I AD l=I CE l=I EF l+ I FC l=P+l AF I cos0,所以l AF I=2+ I AF I c。s0, 则 I AF I= 南. 同理 1 日F l = 南・所以 I AF BF l= = .因为o<sin2 0≤1,所以 lAF 1.I F l≥4.故选c.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