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数学美的德育价值
摘 要:“道德是一种文化上的确定目标以及指导这些目标实现的准则;它或多或少是外在于个人的,是强加给个人或作为习惯灌输给个人的。”[1]“美育是德育的基础。”[2]鉴于此,利用数学美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就成为一种责任。
关键词:数学美 德育 道德情操 道德审美 道德境界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b)-0148-01
对于数学美,研究较多的是数学美与哲学、数学美与人文教育、数学美和教学。这确实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实践,但对数学美的道德方面价值的探讨也不能忽视。本文拟对数学美的道德价值进行粗浅的研究。
1 数学美的基本概述
在人类的知识系统中,美学属于哲学,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数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数学美可以视作数学和美学的合并,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是研究数学中存在的美感,就像徐利治教授认为的:“数学在其内容结构上和方法上也都具有其自身的某种美。”甚至美国的l.a.斯蒂恩认为:“作为人类精神最原始的创造,只有音乐堪与数学比美。”
数学美是数学本身与生俱来的,是自然的感性与科学的理性的融合,是客观规律通过人的数学思维结构的再现,是哲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反映。它是一种真实的美,是反映客观世界并能动地改造客
观世界的科学美,是对善和美、卓越与崇高、人的完善的追求,以审美为其的最高境界。 2 美育是德育的基础
就美育和德育的关系,美学大师朱光潜曾说:“美育是德育的基础。道德并非陈腐条文的遵守,而是至性真情的流露。所以德育从根本做起,必须怡情养性。”[3]儒家的思想认为教育的重点在于道德方面,德育是教育的目的,西方的赫尔巴特说得更明确:“德育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数学美的对称、和谐,简单、明快,严谨、统一,奇异、突变,反映了形式与内容、内在与外显、传统与奇异、与统一的辩证关系。恰好对应了人的道德品质中应有的自然却不矫作,高贵却不俗庸,沉稳却不浮躁,传统却不失求变,严谨却不失轻灵,善变却不失和谐。
3 数学美的道德价值的培养
“德者,本也。”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以行为规范的形式来反映社会生活,调整人们相互间的关系。人们依据规范和准则来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指导或调节行为。就像爱因斯坦所说:“一切人类的价值的基础是道德”。 3.1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清代才子纪晓岚写过这样一首诗:“一蓑一笠一叶舟,一枝竹竿一条钩。一山一水一明月,一人独钓一江秋。”简单的10个“一”,在不知不觉中就勾画出明月夜那秋色如水的悠然恬静之景。
现实世界也时刻闪烁着数学的美,巴黎卢浮宫的维纳斯雕像,被誉为美神。古今中外引发了多少人的膜拜,又耗去了多少文人墨客的赞美吟唱,诗人海涅就曾叩拜在其脚下,泪流满巾,为美神的美所感染。维纳斯的身材比例恰好符合黄金分割律,脸型据分析无限接近美的“常模”。正是这种数学美,“在她面前人们感到的是亲切、喜悦以及对于完美的人和生命自由的向往。”[4] 3.2 提高道德审美感
一百年前,美国作家戴维·索罗论断 “审美是一种道德检验”。不是吗?阿迪达斯、耐克等运动品牌虽好,有人不愿买。在他们眼里,这些商品里面含有廉价工人的血汗,这是道德审美在起作用。再者有些城市搞了形象工程,然后就大肆吹捧如何“美”,可以向国际一流看齐。但是在另一些人的眼里,这不仅不美,而是丑陋之标志。为何?也是道德审美在起作用。为什么不比住房面积?不比城市卫生?不比教育医疗?表面的美不是美!只有内在的美才真实的,有意义!
数学审美在自然界也有体现,例如树干总是圆柱形而不是棱柱形呢?因为圆柱的体积最大,圆柱形树干和其它柱体相比,在等面积条件下,能够向树枝输送最多的养分,树才能更好地生长。诚如美学家断言“美是一切事物生存和发展的本质性”。
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最高一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中还有两种需要存在:一是认知的需要,二是审美的需要。正如数学家demollins指出:“没有数学,我们无法看透哲学的深
度;没有哲学,人们也无法看透数学的深度;而若没有二者,人们就什么也看不透。” 3.3 塑造道德境界
现在美学已融入日常生活,已成为塑造人生智慧和高尚人格的内在因素。崇高的道德境界是一种内心的觉悟和反省,是道德精神的内核。
(1)铸就宽容。有人说道德的最高境界是宽容。君不见,小小的线段却包含无穷多个点,以有限容纳无限,颇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味道。有了这样的胸襟,世上还有什么接纳不下?承受不了呢?数学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甚至连最复杂的艺术形式音乐都是数学的呈现,真的是“万物皆数”!(2)超越自己。正弦曲线奔腾而去,永不停息,超越了海浪的涌到岸边自回头;抛物线追求自由的天空,直上苍穹。日常,几乎所有的人每一日都重复着同样的事务,单调、枯燥、刻板。然而生命的境界是广大的,寻找海德格尔式的“诗意栖居”便成为人们的愿望和追求。然而原有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在教育中强调人去适应教育,而不是让教育去适宜人的发展,抑制了人们的自由追求。让学生耳濡目染数学的美,欣赏美的数学,聆听数学公式、耳濡目染定理中浓缩的历史和对历史的超越,至少在精神方面是一种超越。(3)树立自尊。数学中的逻辑推理是最讲究的“道德”的(讲因果,有道才有得),珍惜自尊,知道该如何走正确的路,合理的就受纳,决不会不顾尊严,一错再错。否则会丧失根本,失去一切,包括“尊严”(过程被推倒,可没面子
啊!)。作为生活中的你我他,一开始若错了,可不能因为你认为的“自尊”,而一步步错下去,到最后,真正的自尊却失去了。(4)开阔视野。数学是一面镜子,是哲学的自然形式,反应着自然与社会的规律、道德与人生的真谛。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有很多新奇有趣美妙的事物,但我们却常常视而不“见”,原因在于我们把自己局限在狭小的圈子中,自己的眼睛给蒙蔽了。但诗人却能用少数的字写出我们所不“见”,而他们却能“见”到的世界;同样艺术家也能够画出我们所不“见”,而他们能“见”到的世界。为何?接触更多美的东西,善于思考美,这就是差别所在。(5)精神。字少,却内容丰富;简单,却意义深远。这是数学的简单美和内在美的统一,揭示了微观、宏观、宇宙的无数质能变化现象的规律,是人类对自然的超脱,是精神世界的。
借用美学大师朱光潜的话作为结束语:“美育是德育的基础,美育是‘源头活水’。” 参考文献
[1] 慎为之道[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 朱光潜.无言之美[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 周宪.美学是什么[m].北京大学出版社.
[4] 郑毓信.数学思维与数学方[m].四川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