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因素主要指在较长趋势中,来自股票市场以外的能够影响股价变化的经济、政治因素等,其中,主要有以下内容。 (一)经济因素
1.经营状况。经营状况即指发行公司在经营方面的概况包括经营特征,如公司属于商业企业还是工业企业,公司在行业中的地位,产品性质,内销还是外销,技术密集型还是劳动密集型,批量生产还是个别生产,产品的生命周期,在市场上有无替代产品,产品的竞争力、销售力和销售网等。此外,公司的经济状况还包括员工的构成以及管理结构、管理水平等。上述因素既可直接影响公司的财务状况,亦可间接影响投资者的投资意向,进而影响股价变化。
2.财务状况。发行公司的财务状况亦是影响股价的重要原因甚至是直接原因。依照各国法规,凡能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的重要指标都必须公开,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还需定期向社会公开。衡量公司财务状况的主要内容包括:(1)资产净值。资产净值也就是公司的自有资本(资本金+创业利润+内部保留利润+该结算期利润)。它是考察公司经营安全性和发展前景的重要依据。(2)总资产(负债+资产净值)。它显示公司的经营规模。(3)自有资本率(自有资本B总资产×100%)。它反映了公司的经营作风和抗风险能力。(4)每股纯资产,即每股帐面价值(资产净值B发行数量)。它反映了股票的真实价值。(5)公司利润总额及资本利润率(当期利润B总资本)等等。 在上述指标中,公司盈利(利润)对股价的影响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公司盈利是影响股价变化的最基本的原因之一,因为股票价值是未来各期股息收益的折现值,而股息又来自于公司盈利,由此,盈利的增减变化就成为影响股票价值以及股票价格的最本质因素;公司盈利与股价变化的方向是一致的,即公司盈利增加就预示着股价上升,反之亦然,此外,股价与盈利的变动也不一定同步,股价往往先于盈利的增加而上涨,且上涨的幅度往往会超过盈利增加的幅度。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公司盈利与股价变化总是脱节的,因而上述假定是错误的。持这种意见的人还举出某些具体实例来说明。如美国在1923年至1929年间,股价与公司盈利的变化完全是相悖的,又如构成美国道·琼斯工业股价平均指数的30种股票为例,1938年至1941年间,利润大幅度上升,股价反而下跌,而1941年至1946年间,利润下跌,股价却反而上升。1946年至1950年间,利润倍增,而股价却保持相对平稳。1950年至1960年,利润的增长率不足10%,而股价却大幅度地上涨3倍以上。这些数字均表明股价变化与公司盈利并无必然的相关性。持这种意见的人还指出,根据经验,经济处在繁荣时期,股价不是根据现有公司的盈利来评估,而是根据将来的收益加以评估。
第三种意见是前两种意见的折衷,认为利润的变动与股价的变化并非无关,只是利润因素对股价的影响,要依据其他影响因素的相对强度,当各种因素相对强度大甚至同时发挥影响作用时,利润因素则被淡化;当利润因素的影响强度超过其他因素的影响作用时,两者的关系才显露得较为明显彻底。
3.股利派发。对于大部分股东而言,其投资股票的动机是为获得较高的股息、红利,因此,发行公司的股利派发率亦是影响股价极为重要的原因。公司的盈利增加,为投资者增加股息提供了可能性。但股利的增加与否,还需取决于公司的股利。因为增加的盈利除了可能被用于派发股利外,还可能用于再投资。股利不同对股价影响则很大,有时甚至比公司盈利的影响更为直接、迅速。一般的情况是,当公司宣布发放股利的短期内,股价马上出现升势,而取消股利则股价即刻下降。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发行公司对股利派发进行不同的技术处理也会对股价产生影响。一般说来,股利的种类包括现金股利、财产股利(实物股利)以及股票股利三种。在不同的情况下,采取不同种类的股利派发则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如在股价看涨的情况下,按同样的股利率,以股票股利(俗称“红股”)形式派发则明显影响股价,其原因在于:在上述情况下,股票股利可比现金或财产股利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举例来说,某股票面值10元,市价60元,股息50%。如果以现金股利形式支付,将得到现金5元;如果以股票股利形式支付,将得到0.5股股票,市价高达30元。
当然,支付股票股利对于发行公司而言,可以防止资本外流,有利于扩大公司资本总额。但是,由于增加了股份,也加重了股利派发的负担,尤其在公司经营状况与利润不能同资本额同步增长的情况下,将导致股价下跌。
4.新股上市。公司新上市的股票,其价格往往会上升。
原因在于:一方面新上市的股票价格偏低,另一方面也由于投资者易于持续地高估股票价值。此外,某公司的新厂开工以及合并其他公司,说明此公司的未来业绩有所变动,因而股价也易于随之变化。另外,已上市股票增资(增股)发行亦会影响股价。如1990年9月,上海延中股票实行溢价增股,老股东有权每2股认购1股,每股96元,而同期挂牌价即为142元1股,场外交易则股价飞涨,最高达到600元1股。 必须看到,新上市的股票对其他已上市股票的股价也会有不利的影响,新上市股票的种类、数量过大,则对整个股市的价格亦会有所冲击,进而降低平均股价并在一定程度上缩小股价的差距。
5.股票分割。一般大面额股票在经过一段较长时期的运动后,都会经历一个分割的过程。一般在公司进行决算的月份宣布股票分割。由于进行股票分割往往意味着该股票行情看涨,其市价已远远脱离了它的面值;也由于分割后易于投资者购买,便于市场流通,因而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此外,由于投资者认为股票分割后可能得到更多的股利和无偿取得更多的配售股权,因而增加购买并过户,使股市上该种股票数量减少,欲购买的人更多,造成股价上涨。 6.利率水平。从股票的理论价格公式中可以反映出利率水平与股价呈反比关系,实际表现也往往如此。当利率上升时,会引起几方面的变化,从而导致股价下降;一是公司借款成本增加,相应使利润减少;二是资金从股市流入银行,需求减少;三是投资者评估价值所用的折现率上升,股票价值因此会下降。反之则股价会上升。
美国在1978年也曾出现过利率和股价同时上升的反常现象,其原因主要有二:当时许多金融机构对美国维护美元在世界上的地位和控制通货膨胀的能力
抱有信心;当时股票价格已经跌到最底点,远远偏离了股票的实际价值,从而使外国资金大量流入美国股票市场。
利率水平对股价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反应也比较迅速。
而要把握股价走势,首先要对利率发展趋势进行全面掌握。影响利率的主要因素包括货币供应量、银行贴现率、银行存款准备金比率。如果货币供应量增加、银行贴现率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比率下降,就表明银行意在放松银根,利率显下降趋势;反之,则表示利率总的趋势在上升。 7.汇率变动。汇率变动对一国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总的说来,如果汇率调整对未来经济发展和外贸收支平衡利多弊少,人们对前景乐观,股价就会上升;反之,股价就会下跌。 具体看,汇率变动对股价的影响主要是针对那些从事进出口贸易的股份公司,它通过对营利状况的影响,进而反映到股价上。一般说,本国货币升值不利于出口却有利于进口,而贬值却正好相反。这种影响也表现在:如果公司产品出口,当汇率提高,则产品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受到削弱,公司盈利状况下降,如果公司的某些原料依赖进口,产品主要在国内销售,当汇率提高,使公司原材料成本降低,盈利上升。此外,如果预测到某国汇率将要上涨,那么货币相对贬值国的资金就会向上升国转移,而其中部分资金进入股市,股市行情可能上涨。
8.国际收支。现代经济日益一体化、国际化,因而,国际收支状况也是影响股价的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国际收支处于逆差状况,对外赤字增加,进口大于出口,此时,为扭转这类状况,会控制进口,鼓励出口,并相应地提高利率,实行紧缩,或降低汇率使本国货币贬值,从而造成股价看跌;反之,股价将看涨。
9.物价因素。商品的价格是货币购买力的表现,所以物价水平被视为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重要指标。一般而言,商品价格上升时,公司的产品能够以较高的价格水平售出,盈利相应增加,股价亦会上升。但是,这也要根据情况而定。如物价上升时,那些拥有较大库存产品的企业的生产成本是按原来的物价计算的,因而,可导致直接的盈利上升;对于需大量依赖新购原材料的企业而言,则可能产生不利影响。此外,由于物价上涨,股票也有一定的保值作用,也由于物价上涨,货币供应量增加,银根松弛,也会使社会游资进入股票市场,增大需求,导致股价上升。
需要说明的是,物价与股价的关系并非完全是正相关,即物价上涨股价亦上升。当物价上涨到一定程度,由于经济过热又会推动利率上升,则股价亦可能下降;此外,如物价上涨所导致的上升成本无法通过销售转嫁出去;物价上涨的程度引起投资者对股票价值所用折现率的估计提高而造成股票价值降低;物价上涨的程度使股票的保值作用降低,投资者把资金从股市抽出,投到其他保值物品方面时,等等,股价亦会相应下降。
物价与股价的关系最为微妙、复杂。总的说来,物价的上升对股价走势既有刺激作用又有压抑作用。当其刺激作用大时,其趋势与股价走势一致,当其压抑作用大时,其趋势则可能与股价走势正好相反。
10.经济周期。经济周期的循环、波动与股价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一般情况下,股价总是伴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化而升降。在经济复苏阶段,投资逐步回升,资本周转开始加速,利润逐渐增加,股价呈上升趋势。在繁荣阶段,生产继续增加,设备的扩充、更新加速,就业机会不断增多,工资持续上升并引起消费上涨;同时企业盈利不断上升,投资活动趋于活跃,股价进入大幅度上升。在危机阶段,由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减少,造成整个社会的生产过剩,企业经营规模缩小,产量下降,失业人数迅速增加,企业盈利能力急剧下降,股价随之下跌;同时,由于危机到来,企业倒闭增加,投资者纷纷抛售股票,股价亦急剧下跌。在萧条阶段,生产严重过剩并处于停滞状态,商品价格低落且销售困难,而在危机阶段中残存的资本流入股票市场,股价不再继续下跌并渐趋于稳定状态。
不难看出,股价不仅是伴随着经济周期的循环波动而起伏的,而且,其变动往往在经济循环变化之前出现。两者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为:复苏阶段-股价回升;繁荣阶段-股价上升;危机阶段-股价下跌;萧条阶段-股价稳定。
11.经济指标。社会主要经济指标的变动与股价的变化也有重要的关系。较重要的经济指标包括国民生产总值、工农业生产指数、经济成长率、货币供应量、对外贸易额等。因为这些指标都是综合指标,指标下降则表明国家经济不景气,大多数企业的经营状况也不会好,其发行的股票的价格也会下降;反之,指标上升,股价则容易上涨。
12.经济。在财政、税收、产业、货币、外贸等方面的变化,会影响股价变动。就财政收支看,当国家对某类企业实行税收优惠,那就意味着这些企业的盈利将相应增加,而这些企业公司发行的股票亦会受到重视,其价格容易上升。从财政支出看,当国家对某些行业或某类企业增加投入,就意味着这些行业、企业的生产将发展,亦会同样引起投资者的重视。此外,如产业的执行,对产品和劳务的限价会导致相应股票价格下跌;税收制度的改变,如调高个人所得税,则会影响社会消费水平下降,引起商品滞销,乃至于影响公司盈利及股价下跌,等等。
(二)政治因素政治因素指能对经济因素发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政治方面的原因,如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政治事件、外交关系、执政党的更替、领导人的更换等都会对股价产生巨大的影响。
政治因素对于股价的影响,较为复杂,需具体分析其对经济因素的影响而定。例如战争通常被视为政治因素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其对股价的影响也不一定。以1990年8月,由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而引发的伊拉克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战争而言,其影响程度则不一样。
易被投机者操纵而使价格暴涨暴跌的股票有哪些?
总股本少,一般少于1亿;独庄,不能是混庄;最近一次报表显示筹码有集中趋势,但无明显机构入驻;题材切合当前主题。
最近的、最典型的例证之一:2006年9月初——2007年10月,大约一年间,上证综指从16点猛攻至6124点,一年暴涨268%,排世界第一涨幅!更具讽刺意味的是:2007年10月——2008年10月底,大约一年间,上证综指从6124
点再次回归至16点,打回原形,一年暴跌73%,列全球第一跌幅!这种暴涨、暴跌的“对称美”,便是“跌过头”对“涨过头”的报复性回归。
中国股市暴涨暴跌,其实质是“投资不足、投机有余”,其根由则是中国股市的系列制度缺陷与“市”系列负面效应的叠加。具体而言,中国股市暴涨暴跌的制度缺陷,大体可罗列为以下五大层面:
(一)公司债缺位:债市失去定价基础和投资信心
在证券现货产品序列中,公司债介于国债与股票之间,在风险与收益的搭配上,公司债具有极好的多样化“投资组合”功能。从风险而论,国债是“零风险”,而股票是高风险;从收益而论,国债利率形同银行存款,收益偏低,而股票虽具有高收益特性,但风险太大。然而,“市场化”的公司债系列品种,不仅可以提供“投资级”的低风险公司债,而且还可以提供“投机级”的高收益公司债,因此,作为国债与股票的过渡性品种,唯有公司债能够为投资者提供多样化投资选择与投资组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债市一直都是国债“唱主角”,偶有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登场,然而,这些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大多只能是企业或国有企业发行,因此,它们具有极其浓厚的“准国债”色彩,发行利率形同国债,投资价值同样类似于国债。
2007年10月,“长电公司债”的顺利发行和上市,标志着公司债正式走进中国资本市场。与以往企业债发行利率由发行人和主承销商商定不同,公司债的票面利率由保荐人和发行人根据市场化询价结果协商确定,询价对象涵盖了交易所债券市场几乎所有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市场化定价的票面利率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市场对收益率的要求。
很遗憾,以信用评级为前提的公司债,以市场定价为基础的公司债,在中国,至今却一直难以成形或是形成气候。公司债市场既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平台或载体,更是机构投资者和个体投资者进行“组合投资”的重要选择。很显然,缺乏公
司债的资本市场,将是一个残缺不全的投资市场。在没有公司债的证券市场中,投资者眼里除了股票,别无选择。
(二)缺乏做空机制:股市单边做多更加急功近利
1995年5月17日,鉴于中国尚不具备开展国债期货的基本条件,中国作出了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的决定。至此,中国曾经尝试过的第一个金融期货品种宣告夭折。
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15个年头过去了,中国国债现货市场与股票现货市场规模已迈入世界前列,然而,我们至今仍无法推出中国的第一个金融期货品种。虽然早在两年前,官方就一直准备着随时推出“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甚至股指期货的仿真交易业已水到渠成,但我们至今仍不自信,不敢推出。 众所周知,在一个没有“做空机制”的市场,除了一味单边做多获利,便是物极必反,当股市涨无可涨,或是涨过头后,“式”的熊市——疯狂的“杀跌”,就会到来,直到跌出足够的上涨空间来,才能再次反弹或反转。
因此,当缺乏做空机制时,频繁暴涨暴跌,尤其是“打回原形”之后的反弹或反转,将更有力量,于是,频繁大起大落,或是一步到位的涨、一步到位的跌,就会成为市场永恒不变的选择。
(三)缺乏OTC:退市制度形同虚设,必将垃圾横流
股市最重要的两大基本功能:融资投资功能与资源配置功能。优胜劣汰、大浪淘沙是股市的本色。
股市优胜劣汰的功能,主要取决于两个关口:一是入口关——上市标准;二是出口关——退市制度。IPO的核准制是确保优中选优,让优秀的企业、优质的企业优先上市,从而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而退市制度则是保证股市之水常换常清,通过新陈代谢实现优胜劣汰。
如果只进不出、再垃圾也能不退市,则一定是退市制度失效,或是形同虚设。退市制度形同虚设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上市公司通过操纵报表或假重组,死不退市,这已变成垃圾股秘而不宣的“潜规则”。二是放贷银行决不允许垃圾股轻易退市,因为一旦垃圾股退市,银行债权就会立即变成不良贷款。
正是由于退市制度形同虚设,垃圾股退市难,已成市场共识。这正是机构投资者与个体投资者随时敢于狂炒垃圾股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只要垃圾股不退市,其股价就敢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当然,垃圾股本身狂炒倒也无所谓,因为毕竟是责任自负,但更为糟糕、可怕的是:垃圾股的比价效应必将严重扭曲整个市场的股价秩序。比方,当所有垃圾股价格都不愿低于5元时,投资者就会不自觉地抬高“低价股”的价格标准,从而整体抬高市场股价,出现股价全面高估。这就是中国式的股市泡沫——市盈率长期居高不下。
唯今之计,尽快建立OTC市场(即场外市场或称柜台市场),打通主板、创业板与OTC之间的“进退通道”,它既让OTC够格者可以升级到主板或创业板挂牌,反之,主板或创业板垃圾股也可以退市到OTC。也就是说,这一通道同时赋予了退市制度一个“死缓通道”,它能够使垃圾股退市更容易、更高效、更从容、更平静!
(四)股市税制:主体税种——资本所得税缺位,怂恿短炒 从世界股市税制格局来看,资本所得税已成为当今股市的主体税种,印花税与红利税则退居次要位置,成为补充税种。但是,中国股市的情形正好相反,印花税仍是中国股市的主体税种。
由于资本所得税税率可以分别按照“所得额”(富人高税率、穷人低税率)与“持股期”(持股时间不足1年的采用高税率,持股时间超过1年的采用低税率)不同来差别设计,并采用超额累进税率,因此,它既可以起到“均”的作用,同时,尤其是能更有效地抑制高换手率的短炒或过度投机。
在中国股市,由于资本所得税(或称炒股所得税)至今仍无法开征,因此,它不仅直接导致工薪所得与资本所得的“税收歧视”,而且还进一步怂恿了高换手率短炒与过度投机。
(五)“市”:股市易于被人为挟持,市场化改革受阻
中国股市是标准的、典型的“市”,股市始终被抱在怀抱中,不敢或不愿放手。股市暴涨时,监管层害怕;股市暴跌时,监管层更是害怕。 对于我们的股市,监管层是不自信,还是不信任?每当牛市“涨过头”时,只要不干预,投资者就会错觉“市场还没到顶”;相反,每当熊市“跌过头”时,只要不表态,投资者就会错觉“市场还没跌到底”。这样,一方面是不放手股市,另一方面则是投资者(尤其是散户)心中的股市更加依赖。 股民与市相互依存、互为因果:涨过头,股民人人得意,监管层降温,股民骂;跌过头,股民个人骂娘,监管层表态救市,直到股民喜笑颜开。如此往复,只要能够控制“市”,可以动用手中所有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比方,印花税、券商雇金、利率、存款准备率,甚至直接控制IPO节奏及IPO定价。
很显然,“市”一方面会强化股市暴涨暴跌的振荡格局,另一方面还会障碍股市改革的“市场化”进程。
关于中国股市暴涨暴跌的内在原因!
我国股市暴涨暴跌这种情况的出现,首先一定是大量资金运作所造成的,而资金不会无意义无理由的去这样操作一只股票,也就是庄家一定是有信息优势,技术优势的,他们甚至可以提前了解走向,上市公司业绩,还有一些重大的利空或利好消息,所以他们提前进入,消息一公开,他们便可以通过资金的运作致使某个股票暴涨暴跌,当然这只是一部分情况。中国股市受,干预较海外市场比较大,所以往往某些重大的变动,就可以影响许多人对股市的看空或看多,如印花税的调整(这甚至是牛熊的分界线)。如果大部分人对后市看空,资金大量流出股市,暴跌就不可避免了,反之亦然。所以造成涨跌的直接原因肯定是资金的流入和流出。 另外中国市场不是不适合做长期投资,只是短线相对于长线获利速度更快,甚至更多。而海外市场已经成熟,股价基本能够反映出其价值。当价值和价格相等或者接近时,就很难获利了,所以巴菲特这种价值投资者,都是发觉潜力公司,早期投资,在公司壮大后,即可获得巨大利
润。但是这需要非常敏锐的嗅觉,和超前的眼光。再股市一个股票,特别是小盘股,控盘所需要的资金不是非常大,所以很容易出现游资借消息或者题材爆炒然后获利了结的情况,如前几个月的物联网,短期暴涨,就是几个个人或是私募基金联手借题材爆炒的情况。 海外市场如美国,英国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首先他们的制度完善,投机者无利可图,或者利润太少,所以这些导致股市动荡的资金都去了新兴市场。再次,海外投资者很多不是靠高卖高卖挣差价,有些拥有大资金的人会投资一些业绩很好,且非常稳定的公司靠分红利获得利益,所以操作的少了,个股的震荡就不会太大。当然这也不是全部的个股都如此,如果有重大的利空或利好消息该暴涨还暴涨该暴跌还暴跌,不过国外没有涨跌幅,很多时候是可以一次涨到位,或者跌到位的,例如,国美的总裁黄光裕被捕消息公布后1天内上市的国美从几十跌到十几,比中国的动荡也大的多。 个人意见,如果有不对的地方大家包涵。希望对你有帮助,没有整理,想到哪就写到哪了,就当给你开阔下思路找点素材了。毕竟都当过学生,知道写论文的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