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立“新希望英才班、实验班” 设立“希望中学教学研究室” 创办《希望教研学刊(报)》
一、写在前面
二、创立“新希望英才班、实验班”及意义 三、设立“教学研究室”的必要
四、走特色之路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浅析 五、再谈创办《希望教研学刊(报)》的必要 六、结束语(学校改革成功诸因素简论)
高校长及校委会诸领导:
这些年,鄙人总做些与学校教育有关的事,平时又爱读教育教学的书报,每及看到有教育特色或课改成功的学校案例,心中常常多有感触,不时写点教育随感。尤其对希望中学,心里总想说点什么,谨愿能有所提示,有所帮助——2009年9月,就创办《希望教研学刊(报)》的想法,我曾给高校长写过信。现在再谈以下几点,不知是否妥当?
一、创建“新希望英才班、实验班”及意义
前些天,和于永军老师在一起时,我们又谈到了希望中学应有自己的英才班、实验班,作为创特色学校的实验阵地。
英才班、实验班可由学校创设,也可联系大企业、大公司资助冠名创设。这样既能吸纳大企业、大财团的资金资助品学兼优的学生,提高品位、扩大生源;又能有目的、有计划、分层次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验,也有利于对外宣传、扩大影响、形成特色。
现在濮阳市一高设有“清华助学班”、“建行助学班”和“奥赛英才班”,市油田一中设有“慈善阳光班”、“清华培优班”,市外国语高中设有“百姓助学班”和“珍珠英才班”,市综合高中设有“龙创英才班”和“龙创实验班”。这也应该成为希望中学的创特色之路。并且,我认为创设英才班、实验班宜和设立教学研究
室、创办《希望教研学刊》统盘考虑。
二、设立教学研究室的必要
1、创设英才班、实验班的目的应该是能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验,而不应仅仅是为了宣传。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既需要有长期和近期的改革实验目标,更需要有比较完善的长效研究机制。教学研究室的作用就是制定改革和实验计划,组织落实各种措施和方案,及时检查、评比改革和实验的方方面面,表彰和奖励改革和实验过程中的优秀个人和集体,不断总结阶段性改革和实验成果,感召大批优秀一线教师做改革和实验的实践者、参与者和促进者,逐步使教育教学研究规范化、持续化、常态化……
很多课改成功学校都设有自己的教学研究室或教研中心,如江苏洋思中学、河南淮阳中学、泉州恒兴中学、河南西峡第一高中、新郑实验中学等,杜郎口中学虽没明确设立教研室,但以崔其升校长为首的听课、研课、评课领导和教师团队,实际上已经等同了教研室的功能。
2、几乎所有中学都设有学科教研组,但大多数学校的教学研究活动处于自发性状态,基本上是被现有的课程表牵着走,做些表层和应急性的工作,没有真正走到教学研究的轨道上来。不少县局里的教研室也成了一级行政机构,很多人是凭关系进去的,人浮于事,缺“教”少“研”,甚至有人戏称“教研室成了养老院,
教研员只做主考官”。
教学研究室应是一个吸纳大批优秀一线教师地方,它应经常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及时总结、不断提升改革和实验的品位和档次,它应该能示范、常指导、多参与、会评价、善总结,并努力把教学研究变成教师自身工作的需要,变成教师生活的组成部分。
因此,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要突破困局、走出特色,学校设立自己的教学研究室很有必要。
三、特色之路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浅析
1、有人说,中国当前的课程改革有三双手在助推:第一双手是教育部基础课程改革实验,主张改革课程结构;第二双手是以华东师大叶澜为代表的新基础教育实验,主张优化学科课堂模式;第三双手是以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州大学教授朱永新为代表的新教育实验,倡导教师专业提升。新课程改革,国家层面关注更多的是课程,基础教育者关注更多的是课堂。因为所有的改革都要回归到课堂、都要以课堂为归宿,所以说课改深处是课堂。
所以,这些年改革成效最明显、影响力最大的是创立了特色课堂教学模式的学校,如创立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的江苏洋思中学,创立了“三三六”教学模式的山东杜郎口中学,创立了“七环相扣〃和谐互动”教学模式的河南淮阳第一中学,创立了“三五三”课堂教学模式的新郑实验中学,创立了“三疑
三探”课堂教学模式的西峡县第一高中。沁阳永威学校的“威”也是因为蔡林森校长带去了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模式……
(确切的地讲,“模式”这个词总给人呆板、教条、循规蹈矩的感觉,我更欣赏既有稳定、长效原则,又有灵活、常新内容方法的“形式”这一概念。但一种新观念、新规则,尤其在其初创时期,以某种“模式”推进,则更容易形成合力,减少阻碍,更容易突出围城。)
2、无论何种“模式”,它所遵循的新课改精神都是一样的,目的都是变教师被动地“教”为学生主动地“学”;变教师机械地“讲”为学生积极地“探”;变教师传统地“讲解、辅导”为新课改理念下的启发、诱导;充分体现新改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
无论是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还是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课堂,或是新郑实验中学的“三五三”模式,其下功夫的着力点有三个地方:一是课前,二是课堂,三是课后。①课前,教师既要把教学内容烂熟于心,对各知识点的作用和内在联系了如指掌,进行充分、合理的课堂导学设计;还要在了解学生接受能力和思维方法的基础上,筛选、组织相应的探究、训练、检测内容(如新郑实验中学的《导学设计》和《学研测》)。②课堂上,鼓励教师大胆实践、不断总结、逐步完善。③课后,合理
评价、及时反思、不断提升。逐步达到既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又因材施教,引人入胜;既让学生充分活跃,又不被学生任意提问牵着走;教师导学游刃有余,学生思维充分发展,课堂模式最终形成。
3、现在,杜郎口中学把教师备课,转化为设计教师用的《导案》和学生用的《学案》两部分,新郑实验中学则转化为教师用的《导学设计》和学生用的《学研测》两部分。实际上,2006年我在希望中学情商办的时候,就已提出将教师的备课教案转换为《导学设计》,并和于永军老师共同设计了各学科的《预习卡》、《练习卡》、《拓展卡》。应该说新郑实验中学现在做的和我们几年前研究的内容不谋而合。(2008年新郑实验中学才将原来的《日清卡》改为《学研测》,才开始“备课组——教研组——学校”三级新课堂模式展示评比活动)
高校长可能还记得,2006年底我在希望中学时申报的河南省“十一五”规化课题《“五导”导学课堂形式研究》(2007年立项,2008年结题,立项编号2007—JKGBG—029,结题编号2008—029),所研究的内容就是针对中学各学科课堂导学的导学理念和导学基本形式。现在,导学设计、课堂导学的概念已经为杜郎口中学、新郑实验中学赢得了极大的荣誉,并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可这也是我们几年前都已研究过的并取得了结题证书的内容啊!
2006年8月,我和于永军老师、孙建军老师共同主持了希望
中学初中部教师培训工作,其间,我作了六篇关于教育教学改革的报告(可参见《新课改教研通讯》1—8期),其中《“五导”导学课堂形式研究》中就已经提出: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导”,在对学生相机地诱导、引导、指导、辅导和督导;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心理成长过程的向导和导师;我希望能在中学中推行导师制;我认为“五导”导学课堂形式应该既注意导学的形式,更注重导学的内容;既注重导学的结果,更注重导学的过程;既注重教师“导”的艺术,更注重学生“学”的状态。“五导”导学课堂形式不强调单一的方式、方法,也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
导学课堂的“导学”,其实质就是教师对学生成长和学习的引领、帮助、感化和点拨,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帮助,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技能的引领,对学生情绪、情感共鸣的感化和点拨。他的目的是指向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又通过课堂上的具体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常言说:“学无常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妙在导法”。这个让人言妙的“导”法,就应该是“五导”导学课堂形式里的“导”法。
我认为希望中学特色之路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应该在此。 4、当年探索中,针对教师的《导学设计》已具雏形,针对学生的《预习卡》、《练习卡》、《拓展卡》,没能赢得在较长的实践过
程中充实和完善为更为实用的《研练测》的机会,夭折得有点可惜。但新郑市实验中学在这方面已探索出了较为实用的《学研测》,大可借来试用。只要我们结合自己实情,善于借鉴好的经验,勇于实践、勇于创新、不断总结,特色之路并不遥远。
四、再谈创办《希望教研学刊(报)》的必要
关于创办校刊(报)的意义和重要性,2009年9月我在给高校长的信中已经谈过,在此再补充一点。
创办《希望教研学刊(报)》应是和创设英才班、实验班,设立教学研究室统筹考虑的系统工程,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校刊(报)是学校改革和实验的研究载体和交流平台,又是对外宣传、扩大影响的窗口;它服务于改革和实验,又促进改革和实验的深入完善,它有助于全校上下协心进取,共创辉煌。
如果这项系统工程的“三台机器”现在已在运行和工作中,那么今年的招生情况将会是另一种模样,就是对前些天和韩国达成的留学合作议项的宣传,也肯定比让学生回家对家长口述强的多。
五、改革和实验成功诸因素简论
1、思想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有比较成熟和先进的思想观念,是改革和实验走出第一步的前提。
2、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一个团结协作、奋发进取、迎难而上的领导集体是改革和实验取得成功的根本。
3、注重实效的运行机制和科学公平的评价体系,是改革和实验取得成果,走向成功的保证。
4、引领改革不断深入的《希望教研学刊(报)》是改革和实验走向深入、走向成功的不可缺少的研究载体和交流平台。
5、时间因素。只举几个课改实验成功的例子:洋思中学11年,杜郎口中学9年,新郑市实验中学8年,淮阳第一中学6年,西峡县第一高中6年,沁阳永威学校4年。
凡事不可能一蹴而就,很多改革和实验最终没能成功,不是缺少成功的条件,而是缺少坚持下去的韧性和耐心!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一些认识和看法,不妥之处敬请斧正! 敬礼!
李率华
201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