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棉麻明清江南蚕桑亩产考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李伯重由于蚕桑在明清江南农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史研究中蚕桑亩产是一个意义重大的间题(1)同时这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而其之所以复杂主要原因在于:第一蚕桑生产包括桑业生产和蚕业生产两个性质颇不相同的部分环节众多使人不易弄清;其次有关蚕桑亩产的史料记载往往相互矛盾抵悟令人莫衷一是的目的就是力求通过对有关史料的考辩分析弄清此问题然后再作出结论本文为此我们将依次讨论一下问题这些问题是:一桑地亩产桑叶的数量是多少二养一筐蚕需要多少桑叶三一筐蚕可产多少丝?四蚕桑亩产值是多少?五蚕桑亩产值与水稻亩产值相比如何下面就一一加以讨论一亩桑地可产多少桑叶史籍记载颇不一致l《吴兴掌故集》卷十三兹将主要史料肪列于下再加分析:物产:大约良地一亩可得桑八十个每二十斤为一个记其一岁垦锄奎培之费大约不过二两而其利倍之:2《卷六《与甥顾傲韦侍御书》大抵地之所出每亩上者桑叶二千斤岁所人茅鹿门文集》五六金;次者千斤;最下者岁所人亦不下一二金3《沈氏农书》运田地法故上地之值每亩十金而上中者七金:奎地果能一年四奎留泥两番深垦f]净不荒不线每亩采l叶十个断然必有;比中地一亩采四五十者岂非一亩兼二亩之息?而功力钱粮地本仍只一亩孰若以二亩之奎力合并于一亩之事半功倍也!4《沈氏农书》运田地法:种法以稀为贵纵横各七尺每亩约二百株株株茂盛叶必满百叶必满百1983增订本陈恒力王达先生释为所产桑叶达一百个(见《补农书校释》页)农业出版社5年104卷五习尚康熙《乌程县志》:二十斤为一个)(2)大约良地一亩可得(叶)八十个(1966卷二农桑乾隆《乌青镇志》:大约良地一亩可得叶千三四百斤记一岁垦锄奎培之费多不过三两则算常值亦有倍称焉7桐乡县志》卷十二农桑嘉庆《:【桑树】每亩约二百株株株茂盛叶必满百【个】8《卷二十五《安吴四种》齐民四术》第一下:农一下农政(嘉庆辛酉)【种桑】科方五尺则亩为二百四十科地桑盛者科得叶四斤则亩饲桑二十四箔(大眠起称重四斤为一箔今召【召字疑为呼字之误】一盘树桑阴相交则不滋下植先栽时可相间一丈掘坑深三尺五寸粪量加亩六十科科盛者叶四十斤亦饲蚕二十四箔9:同治《卷十四桑事(双林镇志》原纂)大约良地一亩可得叶一千斤然滋额者少不足者多也10吕桂芬《劝农桑说》(光绪二十年):头年种秧……第三年每株即可摘叶斤许如可种谷四百斤之田记一亩即可种成桑树三百株第三年即可收叶三百斤斤第五年即可收桑千余斤矣第四年可收六七百若每株收桑五斤共计可收一千四五百斤又据同时同地:人吕广文撰《蚕桑要言)(光绪二十年)新昌向来种桑……无论古法今法均可培桑一千但照古法必须逐渐培至七八年方可收叶一千斤上引史料从地域而言第仿照今法培至三四年便可收叶一千斤1至6条以及第9条都是关于湖州府的材料第7条讲的是嘉0条则出自兴府主要蚕桑区桐乡的情况第泛言整个江南(或许还包括皖南一带)而第1光绪时绍兴府新昌县人吕桂芬与吕广文的笔下(此二人可能就是一人参阅章楷《中国古代栽桑技术史料选编》农业出版社1982年217页)应当是该地情况的反映新昌虽然不属于本文所说的江南但由于与江南毗邻而且新昌蚕桑技术又来自江南所以应可视为江南情况之侧面反映迟从时间上来说第l至第属于本文研究的时代第9条稍迟第01条则更尽管如此第901条仍然有一定参考价值可作为间接证据来使用第1至7条材料基本一致即上等桑地亩产叶50个第3条则说40一50个第6条说良地亩产叶1200一1300斤(即65一70个)而第则说亩产叶2400斤(120个)第9条1条第0反映了太平天国战争后蚕桑业的衰落此时良地的亩产量仅及明代中地的亩产量则颇值得玩味:毗近江南的绍兴府区县份新昌蚕桑业本不如江南发达但其桑地亩产一般亦可50个或者更达70一57个以上诸说颇不一致比较统一的是上等桑地(良地)亩产叶80一100个中等桑地(中地)亩产量出人很大自40个至120个不等须作辩证下等桑地(下地)的亩产量不详亦须加以求证从本文第二节可知明清江南养蚕每筐一般用叶75个据张履祥《补农书》补农书后:地得叶盛者一亩养十数筐少亦四五筐即上等桑地每亩所产之叶可养十数筐蚕而下等桑地所产之叶只可养4下)则共需用叶97一5筐蚕3筐记每筐用叶75个(若张氏所说的十数筐以1详5个即与上述上等桑地亩产叶量可达10个的记载相符养蚕4一5筐以45筐计每筐用叶75个共需用叶34个仅略低于第3条中所说的中等桑地亩产叶量40(一50个)之下限张履祥《义说痔地种桑每亩可养蚕67筐策邹氏生业》按照上述用叶量合用叶50个可见每亩产叶40一0个应当是下等桑地的产量5中等桑地亩产量是多50个)之间少呢当然应当介于上等桑地亩产量之下限(80)个与下等桑地亩产量之上限(197间即50一80个一般情况应为60一0个7但是上引材料第23条中明确说中等桑地亩产叶40一50个又应作何解释呢?为了弄清这一点需要对江南种桑的情况作进一步的讨论在明清江南桑树种植已非常专业化即主要密集地种在桑园内种种桑稀疏的非专业化桑地片桑园但是除此之外还有一陈恒力王达先生称这种桑地为花白地指出这种地不是整页)即非以生产桑叶为主的专业桑园(见前引《之10补农书校释》4前面所引张履补农书》补农书后中关于桑地每亩养蚕筐数的那段文字之后还有一句:最下二三筐祥《(若二三筐者即有豆二熟)斤(即100个)收人5指的就是这种花白地0次者亩产叶1上引材料第2条中说上地亩产桑叶200一6两银;00斤(05个)按照同样的比价收人应为25一3两银;最下者收人1一2两银按此比例应产叶400一60斤(270一4个)3养一筐蚕用叶75个那么次处所说的上地每亩可养蚕13筐次地67筐最下地1一45筐与上引张履祥所述情况相符而这种最下地就是上述花白地由于本文所讨论的是专业桑园的情况所以这种花白地应当排除了排除之后亩产40一0个叶的桑园就应当列为下等桑园5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明代中后期和清代前中期的正常年份江南平原蚕桑业发达地区的上等桑地通常亩产叶80一100个上好年份可达120个较差年成则为70个左右;中等桑地一般年成亩产叶60一0个较好年成可达770个以上较差年成则为40一05一个;下等桑地则通常亩产叶40个以下即7般在一千五六百斤上下【519术史料研究》5章楷先生认为明清时代江浙地区的桑叶亩产量一80即个]最高可达二千斤【100中国古代栽桑技个1(前引《页)应当是年成较好的情况一1000陈恒力王达先生则认为:在明末清初的江南斤(100(嘉湖一带)上等桑地每亩可产叶2000一2800一50一140个)中等桑地1000一1300斤(50一65个)下等桑地80040斤(补农书校释》104页)个)(见前引《亩产叶1300一2000斤(即65一100个)的桑地属于哪一类桑地陈王二先生未说明1000一1600这里我们把章陈王氏的估算相权衡认为中等桑地亩产量应在上面我们的推算结果相符斤(即50一0个)之间与8因此一些学者仅根据上引第1至第5条材料便下结论说明江南上等桑地亩产80一100个中等桑地40一0个未免太过偏低5在本文中我们主要关心的是中等桑地的亩产而如上述在一般年成中地亩产叶当为60一0个7这个结论我们认为是比较符合事实的养一筐蚕需要多少桑叶历来说法也颇有出人不禁蚕桑品种的差别而且各地在水土气候饲养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乃至各地衡(秤)量(筐)制度的歧异都对此具有重大影响这里我们仅就一般情况作分析所谓一般情况即:地域上仅限与杭嘉湖苏四府平原蚕桑区;气候正常;饲养头蚕(春蚕)品种为四眠蚕;饲料为湖桑;衡量以湖州秤筐为准以此前提进行讨论1兹亦线列出主要资料如下:《沈氏农书》蚕务(六畜附):若细细计之蚕一筐火前吃叶一个火和吃叶一个大眠后吃叶六个198可见湖州养蚕1筐需叶8个12乾隆《海盐县续图经》卷一县风土记:蚕出火一斤食叶百斤作茧十斤缥丝一斤此大略也蚕有家种有客种向只有家种十余年来有自余杭湖州带归者食叶猛每斤【蚕】较家种多数十斤缀丝亦重数两愚民第利其多似也竞弃家种而养客种按:出火(即第三次休眠之蚕)一斤得大眠蚕一筐是湖州惯例海盐饲蚕法向来仿效湖州(天启《海盐县图经》卷四县风土记)因此每斤出火之蚕即合湖州一筐0共吃叶10斤相当于湖州蚕1筐吃叶5个据前引文海盐出火一斤至成茧出火前吃叶数不详若以1个计则总共吃叶6个如果这仅指家种的情况那么客种1筐吃叶还要增加数十斤兹以30斤计则每筐需叶75个略低于第1条中沈氏所说的需叶量:13《吴兴蚕书》(凡蚕以乌重一钱为一筐出火以二十四两或二十两为一筐大眠以六斤或五斤为一筐亦有不以筐计而论分数者:以出火为主出火一斤得茧十斤为十分九斤为九分以此递增减)者十个……计蚕一筐五斤者约食叶八个(火前一火后一大眠至老六)六斤即出火】……大眠于辍火【同亦称分两每辍火蚕一两长至大眠以重四两为正额过四两为蚕长不及四两为蚕损恒以此卜受成是丰歉据此可知湖州大眠蚕45斤一筐者需叶80个个6斤一筐者需叶1若是出火l斤应得大眠斤按上比例需叶月65个14《安吴四种》就二十五下《齐民四术》第一下嘉庆辛酉):农一下农政((大眠起秤重四斤为一箔今召【疑为呼字之误】一盘)……自下蚁至大眠每盘食叶二十五斤;大眠起每盘食叶一百斤(连嫩枝计实净叶七十五斤)约净叶一百斤饲蚕一盘此条所言与第材料相符即一筐蚕吃叶一百斤(5个)1条所说的每此处的一筐为大眠蚕四斤少于第3筐五斤或六斤西吴蚕略灰凡出火一斤得大眠蚕四斤为四斤捉得五斤为五斤捉但据《:同治《湖州府志》卷三十蚕桑下出火一斤半为一筐亦有一斤为一筐者可知此处所说以出火四斤为一筐也符湖州习惯不过此条材料有一点颇值得注意即秤叶时若连嫩桑枝算桑叶用量就要多出大约1/4来:15《广蚕桑说辑补校订》初生之蚕谓之蚕花蚕花落纸时便须戮秤称之盖蚕花一钱饲之得法约可得大眠五六斤统前后计之须食叶百三四十斤(震按:假如自己桑地所生之叶累年计算每年得有二千斤左右则可留蚕花一两左右叶二百斤则是年蚕必丰捻否则每钱亦须百六十斤)大约蚕花一钱自小至老须食……[大眠后1拾其眠者置平底盘中盘满则以秤称之(为此后桑叶计也大眠五斤除前所食不算外尚须食叶百余斤):按此书初出于江苏漂阳人沈练之手反映的是道光时期的情况后又经数人增订一6最后一次增订是湖州人章震福于光绪三十三年所作主要据引文可知:(l)大眠蚕5斤为l筐()据沈2练原文养蚕一筐共需叶103一140斤(即65个)(3)据章氏按语养蚕一筐上好年成需叶20斤(即10个)一般年成160斤(即8个)(4)据引文末注大眠蚕5斤需叶百余斤(即5个有3条材料所言情况计(即余)大眠之前吃叶数若依第1:16《五亩居蚕桑清课》2个)共需叶7个左右约净蚁一两二丝一百六七十两食叶十六七石之谱此书成于咸同时期作者为安徽青阳人曹笙南但此书撰成后曾经其旅居浙西的侄子曹英审阅修订故亦可视为浙西蚕桑技术的总结者可下蚁三两略多备拣净蚁l钱通常为蚕l:6筐食叶1一7石1一石桑叶有多重据《卷二十五下《安吴四种》齐民四术》第一下农政又据同书每盘蚕需叶10每蚁一钱老蚕一盘有叶三十石5条)斤(见引文第1两条合规可知199桑叶1石重100斤叶160017因此本条所说:净蚁一钱……食叶十六七石之谱一意即每蚕一筐需一17008斤(85个)沈秉成《蚕桑辑要》(同治八年):蚕已大眠用广盘贮之秤蚕三斤饲用叶百斤成4茧五斤可得丝两65个余)叶130斤(大眠蚕3斤饲叶百斤依此比例则大眠斤5斤6斤应分别饲16010个)8个余)和200斤(余斤(:18《蚕桑捷效书》(同治)每小蚕一两食净叶约二两担可得丝一百五六是两三眠时并在一筐秤蚕一斤的得丝一斤食二十余斤约可收茧二斤十分缥一为常斤或大眠4斤四眠谓之大眠每小蚕蚕一斤除以前食叶不计外以后再每茧一斤多则缥丝二两少则一两二三钱多寡不齐大约总以此书为江阴人吴煊所著他汲取嘉湖苏常一带的蚕桑技术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撰成此书据引文可知养蚕一筐用叶2担(即10个)这里说的l筐蚕为出火1:19《育蚕要旨》(同治)出火】蚕一斤自收下到上山吃叶一百五十斤大约每【此上上蚕也稍平者不到此数叶量则低于此数由此可知就是上上蚕每筐也才用叶150斤(即75个)一般蚕用02同治《双林镇志》卷十四蚕事(原纂):按双林镇之东北蚕论斤每出火一斤收茧十斤谓之十分矣故论斤者之十分较论筐者为十二分半……每蚕一斤自小茧至上山约食叶一百六十斤每筐则食叶二百斤(叶秤不满十六两)此为上等蚕之食叶愈少则蚕愈次按:据第31条出火以二十四两或二十两为一筐大眠以六斤或五斤为一筐可知双林东北的筐应为四斤之筐:1《蚕桑述要)2(同治)乌蚁一钱大眠放叶以后五昼夜工夫至上山做茧为止须食叶一百五六十斤即在此时食叶愈多则获茧愈厚;食叶愈少则茧力薄如食叶一百三十四斤为中捻;倘食叶不及百斤则为歉收矣故须于收蚕之出先筹桑叶宁多毋缺……出火秤量蚕花分数如一钱乌蚁四眠种秤重六斤有两(十六两官秤)此段材料说得比较准确1筐130一140蚕(大眠6斤)上稳食叶150一160斤(75个一8个)中捻则65斤(一7个)2《蚕桑提要》(光绪五年):新蚁一钱三眠时约可得蚕一斤每三眠蚕【按:此处指出火】一斤前后食叶约一百四五十斤;此湖州人算法也新蚁一钱大眠时约可得蚕五斤或六斤不等每大眠一斤前后食叶二十五斤大眠蚕五六斤前后食叶一百三四十斤;此杭州人算法也一就三眠时计算一就大眠时计算前后食叶数不甚参差一6从引文中可看出湖州大眠斤(即65:蚕(5斤斤)食叶140一150斤(7一75个)杭州则仅为130一150一7个)以上12条材料(第1一2条)从地域上来看除第121412条外都是讲述或侧面反映湖州情况的(就是第12条也与湖州有关)第14条大约是针对江南全区乃至皖南一带的而第21条是方大提任安襄郧荆兵备道时为在当地劝课蚕桑根据当时流行的几种蚕书写成的(这几种蚕书都已失传)估计主要在嘉庆道光(第1341巧条)和同治朝(6第1至21条)同治朝距离我们所研究时代的下限(1850年即道光三十年)不远因此尚可应用第2条虽然时间较晚(光绪五年)但反映的是湖州杭州的情况因而也可作为参考通观以上1(一)明清江南(以湖州为主)条材料尽管众说纷纭还是可以得出大致结论:的蚕筐分为三种即大眠4斤为一筐者(以下简称四斤筐)5斤为一筐者(简称五斤筐)和6200斤为一筐者(简称六斤筐);(二)同样一筐蚕在不同的年份(如第如巧条)不同的饲养水平(192条)用叶量会有颇大出人0条)或因不同的蚕种(如第12在这里我们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将育蚕总状况分为三级:最佳(最好的年份最好的管理和最好的蚕种)一般和一般以下在此基础上我们即可知不同斤数与条件的蚕筐的需叶数量大致范围人下表:育蚕状况蚕筐差别别最佳一般一般以下四斤筐8(20)65(13)5(14)65余(17)10(18)五斤筐10(20)8(13)7(15)8余(17)11)注8(六斤匡75一8(21)10(13)10(17)65一7(21)5以下(21)五六斤匡10(15)15)8(15)7一75(65一7(22)65一7(22)其他19)75(12)8一85(6一75(16)75一下(19)表内数字括号外为每筐用叶个数括号内为本节引用资料编号凡引文中未说明为上上蚕上德中德歉收等情况者一律以一般计之14”引文中未说明蚕筐数者归入其他类注:此条原未裹明系几斤,及何种育蚕情况应系四斤,(补农书校释)8陈恒力与王达先生根据每,产丝斤与大眠蚕每斤产丝12两的比例认为1一82页)沈氏农书》中有关文字沈氏说的是每位产丝但细读《斤故应为五斤盆(参阅下节)又沈氏在此说的是一般产丝率从上表可见各书所记数字出人颇大65大体上可以说一般育蚕状况下的四斤筐每筐需叶个左右五斤筐需753)个左右六斤匡85个左右(明清江南养蚕以哪一种筐为主不详(待续)兹将三种筐土计之合每筐75个左右(注释见212页)201木本而非草本……其花抵可絮茵褥而不可织布贝树也……今粤中木棉树……正南史所云吉在云南地区也有班枝花树清乾嘉时有名檀萃者曾在云南元谋作官多年其公署周围就有班枝花树故得以亲睹并在其《滇海虞衡志》卷九写道:板枝花者木棉花也金沙江热地方多有之……树高大亦如粤但花色微淡且稀疏……其花可以炙食花卸结角如大肥皂裂开则柳絮轻盈……其茸甚滑而病于太短不能如吉贝之易缕牵连……今永昌无撞木止有板枝木以上所述木本亚洲棉与班枝花的混淆直到近年经过学者专家深人研究并进人少数民族地区实地观察才得以澄清班枝花布因缺点太多早已没落不久可能被彻底淘汰变成历史上的物品只对于研究中国纺织史的人才有些意义注释:(l)JBHuteunsonoRASilwandSGSteheushTeunEvolt沁ofGosyPium切udon1947:992)于绍杰《中国植棉史考证》《中国农史》1(3年2期31页:容观琼《关于我国南方棉纺织历史研究的一些问题》《文物》1979年8期51页(3)于绍杰同(2)4)于绍杰同(2)130页(5)《(汉书地理志》说海南岛珠崖郡一带之人民皆服布如单被穿为贯头就是一大块布瓦一个洞套头穿上6)张秉权:《小屯殷墟出土龟甲所猫附的纺织品》台北研究院历史研究所((7)《关于武夷山船棺葬的调查和初步研究》《考古)1}1981年980年6期26页(上接201页)注释:(l)本文中的明清时期下限是道光三十年(1805年);江南地区则指苏松杭嘉湖五府(2)圆括弧中的字句是原文所有的方括弧中的字句则是本文作者加人的下同(3)表中四斤筐在一般情况下的用叶量各数相差太大做兹去最高最低两数将余下各产作算术平均得65个;五斤筐各数相差不甚大将各数平均得.06个)低(平均仅有773个;六斤匡亦依此法平均得8.83个8但考虑到五六斤筐一栏中有关各数均较其他一栏中有关各数看来应当是五六斤筐的数字但也较低(平均75以下)因此我们将上面所得的五斤筐和六斤筐数字都作适当下调分别为7.5和85筐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