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O卷第2期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1.20.No.2 2 0 0 6年0 3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Mar.2 0 0 6 论张载的礼学思想及其实践 杨建宏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成都610065) [摘要]唐未五代社会秩序的破坏,传统文化中礼治秩序因子以及宋初三先生、李觏等以礼的价值标准重建 宋代国家与社会秩序的思想共同铸就了张载关学的礼学特色。而张栽的礼学不同于先秦秦汉的礼学,他把“礼”由 形而下之嚣,发展为形而上之道,以此作为宋代社会与国家秩序重构的哲学依据。张栽不仅时礼进行了形上的研 究。而且受到其经世思想的影响,曾尝试在民间推行礼制,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民风民俗。 [关键词】张栽;礼学思想;礼与理;实践 [中图分类号】B2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63(2006)02—0038一O5 Zhangzai’S Thoughts on Confucianism and His Exertion YANG Jian—hong (College of History Culrnre,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65,China) Abstract:The Confucian characteristic of Zhangzai’S Guan School——a branch of Confucianism,was formed on the basis of destruction of social order in Wudai Dynasties(a period during the end of Tang Dy— nasty),Confucianism style government operation i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ree Masters and Ligou’S thoughts to reconstruct state and social order under the instruction of Confucian values in the early Song Dynasty.Nevertheless Zhangzai’S Confucianism differs from Confucianism in the Pre Qin Days,Qin Dynasty and Han Dynasty in that Zhangzai developed the Li(social rites)from a worldly(physica1)tool in- to a metaphysical doctrine(the Tao),and employed it as a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to reconstruct the Song Dynasty’S state and social order.Zhangzai not only made metaphysical research about Confucianism,but also influenced by classic thoughts SO that he made attempts to exert Confucian social rites,and changed,to certain extents,folk habits and customs. Key words:Zhangzai;Confucianism;rite;exertion 张载(1020—1077)北宋前中期陕西横渠镇人, 作一尝试性探测,不妥之处请方家指教。 祖籍河南大梁。著名哲学家,宋代关学开创人。张 载生活的时代正是北宋社会由前期传入中期的时 代,此时宋代社会外忧内患,矛盾十分突出,最终酿 成了庆历新政和熙丰革新,这两次革新从根本上看, 张载在北宋前期创立的关学具有浓厚的礼学特 反映出宋代士大夫重建国家社会秩序,以天下为已 色。这一点宋明以来的思想家都有过相当精辟的论 述。与张载同时的史学家司马光论张载平生思想云: 任的社会责任感。作为有志于“为天地立心,为生命 “窃惟子厚平生用心,欲率今世之人,复三代之礼者也, 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卷l )的经世 汉魏以下盖不足法。”[2](卷 又称张载:“教人学虽博,要 致用的思想家,张载身逢其时,他以思想家的锐利目 以礼为先;庶几百世后,复睹百王前。”[2](卷5)与张载同 光审视了当下的社会境况,创立了极具礼学色彩的 时的理学家二程论张载学术特点时则称:“子厚以礼教 关学,本文不揣浅鄙,拟对张载的礼学思想及其履践 学者,最善,使学者先有所据守。”[3](卷2上) [收稿日期】2005一O2一O8 [作者简介】杨建宏(1965一),男,湖南长沙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长沙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秦汉史、宋史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期 杨建宏:论张载的礼学思想及其实践 39 此后,元脱脱主修《宋史》,其《张载传》概括张氏 学术思想云:“其学尊礼贵德,乐天安命。”而其中心 指向则是向学生讲明:“知礼成 陛,变化气质之道。” 明人袁应泰《张子全书序》摘录张载著作中有关论礼 的句子,说张载在集中谈到“仁体事无不在,礼仪三 百,威仪三千,无一物而非仁也”;“礼之原在心,礼所 以持性,凡未成性,须礼以持之,能守礼已不畔道矣, 礼即天地之德,圣人之成法,进人之速,无如礼学”; 袁应泰认为张载说这些话的目的是“欲学者之崇礼 也。”明末清初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序论》说:“张子之 学,无非易也,即无非诗之志,书之事,礼之节,乐之 和,春秋之大法也,论孟之要归也。”这里虽然指出张 载之学“无非易也”,但在分解其具体特点时,却谈到 关学的特质之一就是讲究“礼之节”。清人吕寝《张 子抄释序》则认为张载“论礼乐,盖自孔孟后未有能 如是切者也。”朱轼康熙五十八年本《张子全书序》引 薛思庵语说“张子以礼为教。” 总之,无论从与张载同时代的思想家对其思想 的解读来看,还是从明清后学对张载著作的诠释来 看,无不认为札学是关学的一个基本特征。那么张 载关学为什么会有如此特色呢。这应该从其所处的 社会环境与学术环境中寻求答案。 宋代社会是从唐末五代的社会割据发展而 来。就本质而言唐末五代的社会,是中国古代 社会由门阀士族到平民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秩序调 整过程中的混乱。经过近百年的秩序混乱,至于宋 初重建秩序就成为当代士大夫之责任。《周礼》、《仪 礼》及《礼记》是谓三礼,它历来是中国传统秩序社会 的准则与依据,而且要使宋代社会秩序建设合法化, 也要有一个最高的价值依据,受到传统文化影响的 宋代士大夫们为了建立国家与社会秩序自然地从学 术上找到了古代的礼学思想。 这一点,从宋初三先生和李觏那里都可以找到 依据。三先生中胡瑗著有《春秋说》,而孙复著《春秋 尊王发微》,都意在从《春秋》经中发掘其“尊王”的礼 治内容,维护宋王朝的正统地位。应该说这个时期 的“尊王”是与汉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密切相联的, 因为自唐末五代以来,汉民族文化就有胡化的危险。 此种危险这一方面是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的政治冲 击。北方少数民族不仅在唐末五代时期深入中原内 部建立国家,更有甚者北宋建立后并没有收复北方 的幽云十六州,而且在张载的时代辽与西夏都已崛 起,并均与宋有并称天下之势。另一方面是异域文 化的冲击。自隋唐以来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就在不断 地消解汉族文化,北方汉族文化有被“胡化”的危险。 与此同时,佛教文化也有取代儒家文化而占据思想 领域之势。孙复突出“尊王”意在建立以儒家礼制文 化为核心的“先京师而后诸夏,先诸夏而后夷 狄”[ ](卷8)的国家与社会秩序。三先生中石介著《徂 徕集》,集中处处可见其以复周礼为己任的思想特 色,如他极力推崇《周礼》与《春秋》,称之为二大典, 以为执此二大典就可以建立新的秩序。他说“《周 礼》、《春秋》万世之大典乎?周公孔子制作至矣。周 自夷王以下,寝衰寝微,京师存乎位号而已,然五六 百年间,绵绵延延不绝如线,而诸侯卒不敢叛者,《周 礼》在故也。王室益弱,诸侯日强,又二百年乱臣贼 子如麻,然而畏未敢发者,《春秋》作故也。自尧舜三 代,唯周得八百有余年,虽后稷公刘积德自远,实以 二大典矣。呜呼!《周礼》明王制,《春秋》明王道,可 谓尽矣。执二大典以兴尧舜三代之治,如运诸 掌。”[ ](卷 ’而李觏(1009—1059)则依据《周礼》写出 《周礼致太平论》五十一篇,坚持认为以周礼可以致 太平,可以重建国家与社会秩序。总之宋初三先生 和李觏都注意以礼为准则而建构国家与社会秩序。 诚如朱熹所言:“如二程未出时,便有胡安定、孙泰 山、石徂徕,他们说经虽是甚有疏略处,观其推明治 道。真是凛凛然可畏。”[。](卷83)按朱熹所言,宋初三先 生的思想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推明治道”。此所谓 “治道”。无疑就是治理国家之道,亦即建立国家与社 会秩序之道。 漆侠先生认为张载与宋初三先生均与宋学建立 阶段的组织者与带头人范仲淹有密切的关系。l7j宋 初三先生先后游仲淹之门,他们受范仲淹的激励、延 聘和推荐,将其复兴儒学的精神付诸治学和讲学之 中。据《宋史・张载传》张载谒范仲淹是在康定二年, 当时张载喜谈兵,主张以武力收复边疆失地,范仲淹 知其远器,因劝其读《中庸》,明一tl,性。是时张载年仅 2I岁。而孙复与胡瑗均已48岁,石介也已36岁, 李觏则32岁。在宋初儒学复兴方面均已初步树立 了自己的旗帜,范仲淹业已推举三先生入朝为官。 此后.张载在范仲淹的引导下,开始学《中庸》,《横渠 先生行状》称:“先生读其书(《中庸》),虽爱之,犹以 为未足也,于是又访诸释老之书,累年尽究其说,知 无所得,反而求之六经。”可见,张载的治学过程是从 中庸人手,然后遍读释老,最后归旨于六经的。那 么,在其“累年”的求学过程中当对其时在学界有影 响的三先生及李觏思想有所吸纳。如此,则可以说 张载关学的礼学特色能从宋初三先生和李觏那里找 到其源头活水。 不仅宋初思想家注意到以礼建构新的国家与社 会秩序,事实上国家也的确在用礼的价值标准建立 国家与社会之秩序。这从宋太祖建隆二年确定宗庙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焦 制度,以及随之而来的确立祭天制度,进而颁布《开 的发展。宋代初年宰相赵普提出了天下“惟道理为 宝通礼》于天下,直到宋真宗时举行封禅仪式无不是 意图用礼的价值准则来确立宋王朝的国家秩序。同 时宋初还注意到用礼的价值准则建立基层社会秩 序,宋初曾采用孔承恭建议,于通途大道刻写“贱避 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I 8】(卷24’的诏令。宋王朝 建立伊始的礼制政治实践,为张载关学的礼学特色 大”[加](卷2SY_),此所谓“道理”亦即是“道”与“理”,所 谓“道理为大”就是说“道理”高于绝对皇权。显然 地,赵普这一说法的提出反映出宋初儒家士大夫以 “道理”为价值标准建构国家与社会秩序的愿望。但 是在宋初“道理”最大毕竟是一种直觉,并没有人能 够从理论上进行逻辑的证明,没有得到证明的“道 奠定了政治基础。 张载活动的核心时期应是宋仁宗至神宗时期。 这一阶段既是宋代社会的极盛时期,也是社会矛盾 的积累与危机时期。从民族关系上看,此时西夏崛 起,真宗澶渊之盟后稳定的辽宋关系也开始恶化,而 且在辽北又崛起了金。从北到西北的少数民族政权 对宋王朝构成包围之势。从阶级矛盾来看,当时地 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社会矛盾也相当尖锐,小 股农民不断发生,而且一火甚于一火。此种情 况用王安石的话说是“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 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穷困,而风俗日 以衰坏。”[9](卷39)真所谓内忧外患,危机四伏,社会秩 序相当混乱,必待重建方能恢复生机,走出困境。这 样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又为张载关学的礼学特色提 供了肥沃的社会土壤。 总之,宋初思想家对礼制思想的探索构成了张 载关学礼学特色的学术源头,而宋初政界对礼制建 设的重视与实践,及宋代中期社会矛盾的激化,特别 是对唐宋社会转型后的国家与社会秩序建构的迫切 要求,构成张载关学礼学特色的政治与社会基础。 宋儒的理想是要越汉唐而追三代,以恢复尧舜 之治为己任,但以礼学思想重新建构社会秩序,并没 有脱离汉唐建立社会秩序的范式。西汉的叔孙通制 礼,唐代的开元礼等等无非就是宋初建立秩序范式 的先例。如果要超越这一范式,实现宋儒傲视群伦 的目标,就有必要重新审视礼的价值,张载注意到了 从形而上的哲学本体高度论证礼的价值,他在北宋 率先提出了“礼”即“理”的思想。 所谓“理”,在宋初是指制约皇权的“道理”。在 中国古代对于绝对皇权历来的儒家士大夫总是想办 法进行制约与控制的。汉代董仲舒发明的“天谴灾 异学说”就是利用神秘的有人格的“天”来监督与制 约君主,只是这种思想的欺骗性随着西汉王朝的崩 溃和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失去对君主的监督 作用。宋代是中国主义皇权的一个重要发展 期,与此相对应,对皇权进行制约思想也获得突破性 理”要凌驾于皇权之上就显得苍白无力,达不到以 “道理”建立社会国家秩序的终极目的。张载则从哲 学的高度证明了“理”最大,而且又说明礼即是理,由 是证明了以礼建构国家与社会秩 的合法性。 张载在《横渠易说》释《易经》“彤而上者,谓之 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时云:“形而上,是无形体者 也,故形以上者,谓之道也。形而下,是有形体者,故 形以下者,谓之器。无形迹者,即道也,如大德敦化 是也。有形迹者,即器也,见于事实,如礼义是 也。”_ll_(卷3)在这里张载说礼义是见于事实的形而下 之器。如俎、尊、豆等礼器,如跪、拜、揖等礼仪行为, 都是见之于事实的形而下的器层面的礼义。但是礼 义作为一种行事的原则,却又是抽象的,无形的,无 疑从这个意义上讲礼义又是形而上的,无形体的道。 所以张载又说:道与器是不可分离的,“志于道者,能 自出义理,则是成器。”…(1巷6)道、理、器既是不可分 离,那么,礼与理、道也是相辅相存,不离须臾的,所 以张载有时也将礼当作理、道。他说:“阴阳者天之 气 (亦可谓道),刚柔缓速人之气也(亦可谓性),生 成覆帱天之道也(亦可谓理),仁义礼智人之道也(亦 可谓性),损益盈虚天之理也(亦可谓道),寿天贫贱 人之理也(亦可谓命),天授于人则为命(亦可谓性), 人受于天则为性(亦可谓命),形得之备(不必尽然), 气得之偏(不必尽然)道得之同,理得之异(亦可互 见),此非学造至约不能区别,故互相发明,贵不碌碌 也。”…(卷l2)在这里道、性、命、与理都是可以互通的, 是可以相互发明。具体而言,“仁义礼智”即可以是 “道”.电可是“性”,也可以是“命”,当然也可以 是“理”。 如果说这个说法还不够有说服力,那么我们再 看下一说法,就分明指明了“礼”即是“理”。“礼者, 理也,须是学穷理,礼则所以行其义,知理则能制礼, 然则礼出于理之后。”…(卷12)礼就是理,只有知理者 才能制礼,就礼与理的关系而言,理在礼之先。关于 这一点,他还说过“知神而后能飨帝、飨亲,见易而后 能知神。是故,不闻性与天道,而能制礼作乐者,未 矣。”…(卷2)这里就明确强调礼出于性与天道,二程 所谓“礼”即是“天理”在张载这里已是呼之欲出。又 如,张载亦曾说过:“礼非止着见于外,亦有无体之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期 杨建宏:论张载的礼学思想及其实践 41 礼。盖礼之原在心,礼者,圣人之成法也。除了礼, 天下更无道矣。欲养民,当自井田始。治民,则教化 刑罚俱不出于礼外,五常,出于凡人之常情,五典,人 日日为,但不知耳。”【屹J(卷3 礼的本原存乎圣人之心, 而所谓圣人是“知天”、“神易”的超人,是与天地合德 的人,圣人本身就体现了天道。礼本原存于圣人之 心,实际是说礼出于天。“除了礼,天下更无道矣。” 则分明指出“礼”就是“道”,而且是天下惟一的“道”。 如上所述,“礼”即是“理”这一命题的确是张载 明确主张的,通过这一说法,张载就为重建宋代国家 与社会秩序找到了合理的“礼”的依据。那么“理”在 张载的哲学体系中究竟占有什么地位呢?任继愈先 生认为:张载的“理”与二程的“天理”还是有区别的, 张载之理只是泛泛提出,还不是最高哲学范畴,他的 最高哲学范畴是太虚,而二程的最高哲学范畴才是 “理”或者“天理”。[1 ](第三册第五章 但是当代新儒家代 表人物牟宗三却认为:张载已有指代“道体性命通而 为一”的“理”或“天理”之概念,故张载在提示“理”的 本体论意义上具有独特的贡献。[14](第二章第二 汤福 勤《张子正蒙导读》一书也支持牟氏的观点,[”]由此 可见,张载的“理”应是有本体论意义的“理”,不可完 全视为“泛泛提出”。如果此说成立,那么可以肯定 张载论“礼”的价值,就上升到了本体论的高度,从这 个意义上看,张载的礼论无疑也就超越了先秦与汉 唐之儒关于“礼顺人情”“礼因人性”,“礼源于天下财 物不足”“源于人性恶”等等说法。 然而我们应该理解,他如此苦心孤诣之目的就是 要把“礼”由形而下之器,提升到形而上之道,把礼升华 到本体论的高度,以此证明以礼的原则建立国家与社 会秩序的合法性。所以他说:“礼即天地之德也,如颜 子者,方勉勉于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勉勉者,勉勉以 成性也。”…(蔷5 这是要求个人遵守礼的规定,做到非礼 勿视听言动。他又说:“学者且须观礼,盖礼者滋养人 德I生。”…(卷 )懂得礼的人,能遵守礼规者,就会成为品 德高尚性情纯正的君子,这样的人就可以保持国家与 社会的秩序。他还强调“凡未成性,须礼以持之,能守 礼已不叛道矣。”[。](卷 )人的本性必须由礼来规范,能守 礼就不会离经叛道,如果人人均能守礼,以礼成性,那 么国家就成为了秩序的国家,社会也就成了秩序的社 会。如果说上述这些只能表明张载从个人修养角度出 发而论礼与社会国家之秩序,那么下面这则资料足以 证明,张载的确也从社会与国家本身的秩序而论礼。 “时措之宜便是礼……礼亦有不须变者,如天叙天秩, 如何可变?礼不必皆出于人,至如无人,天地之礼自然 而有,何假于人?天之生物,便有尊卑大小之象,人顺 之而已,此所以为礼也。学者有专以礼出于人,而不知 礼本天之自然。”…(卷 )因时变化,不因循保守,固然是 礼,但是出自于天的“天叙天秩”、“尊卑大小”却是永远 不可变的。这无疑是说社会经历了唐末五代以来的动 荡,但是新的国家与社会秩序建立中“礼”所规定的 “叙”“秩”,“尊卑大小”纲常伦理却是必须遵守不变的。 值得注意的是“礼”即是“理”这一说法在张载著作 中表现却是相当隐晦的,以致当今一些研究张载的学 者,对此命题关注亦不是太多。那么张载为什么多讲 礼而少言理呢。关键在于张载思想中有许多唯物因 素,在他的思想中,更注重切于致用的“礼”,而不尚虚 空的“理”。清人朱轼在《张子全书・序》中引薛思庵语 云:“张子以礼为教。不言理而言礼,理虚而礼实也。儒 道宗旨,就世间纲纪伦物上着脚,故由礼入,最为切要。 即约礼、复礼的传也。”…1(原序 此论诚得张子思想之 精髓。 礼学作为一门学问是“内圣”的功夫,但张载却 有着“为万世开太平”的情怀,有着与范仲淹一样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外王”理想, 所以他的学问就不仅仅停留在思想层面上,必然具 体于行事。考之张载事迹,本人只做过几任小官,熙 宁二年入朝后,他对王安石的变法表示不满,加之弟 弟张戬强烈反对变法被贬,次年,他也就辞官归家。 晚年虽再度被神宗召入应对京师,本人也想有一番 作为,却因为论礼制与礼官不合而再度辞官,因之, 具体的社会经历使得他的礼制思想只能在基层社会 中得到落实,所谓“纵不能行之天下,犹可验之一 乡”。_lI_(附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 张载在民间基层社会中实践其礼学思想,主要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为地方官时,利用为官之 便,施行礼教。其弟子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称:“其 在云岩,政事大抵以敦本善俗为先。每以月吉,具酒 食,召乡人高年会于县庭,亲为劝酬,使人知养老事长 之义。”对于读书士子,他劝戒他们不要“置意科举”,而 勉励他们“相从于尧舜之域”,他的这些做法,也达到了 相当的效果,“学者闻法语,亦多有从之者”。“闻者莫 不动心有进”。其次,在民间创办书院,从事礼治教育。 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称,“学者有问,多告以知礼成 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已。”对于学生访道 问学,他总是告其知礼成性,通过学习礼而养成善良本 心,改变气质之性。张载在关中坚持以礼教化,自身也 以礼修身,他要求“其家童子 使洒扫应对,给侍长者。 女子之未嫁者,必使亲祭祀,纳酒浆,皆所以养孙,弟就 成德,尝日事亲奉祭,岂可使人为之”。他的礼学教育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42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 及身体力行,使其成为关中横渠地域之精神领袖,具有 极强的感染能力,该地域之“识与不识,闻风而畏非其 义也,不敢以一毫及之”。再次,他在民间尝试推行过 井田制。井田制是周礼的一个重要制度,这一制度曾 被孟子理想化,亦曾在王莽时代有过部分试行,为了限 制土地兼并,避免之间过分分化,实现耕者有其 田,最大限度地满足小农家庭的生存需要,实现国家与 社会的秩序化,在封建社会井田制作为一种理想,在没 有新的解决方案的前提下,的确也不失为一种解决问 题的方案。张载对这一制度十分欣赏。他说:“井田至 易行,但朝廷出一令,可以不笞一人而定。”又认为“井 田行,至安荣之道”。[1】{卷 )“欲养民,当自井田 始”。[1](卷5 据吕大临说,张载的确曾在关中试行过井田 制。张载所提出的井田方案是:把土地收归国有,然后 分配给农民,“先以天下之地棋布画定,使人受一 方”[1]{卷钔,取消“分种”、“租种”的办法,“前日大有田产 之家,虽以田授民,然不得如分种,如租种矣”。分种即 招佃耕种,租种即出租土地,这些都不允许了。但也要 照顾大地主的利益,“其多有田者,使不失其为富”,让 他们做“田官”,“随土地多少与一官,使有租税”,即收取 一定区域的什一之税,“其所得亦什一之法”。而这任 命为田官的办法也是暂时的,“及三十年,犹须别立法, 始则命为田官,自后则是择贤”…(卷4 这样,地主不能 收取十分之五以上的“地租”了,只能收取十分之一的 “地税”。这个设想可以说是企图进行一次重大的改 革,但又要保留地主阶级的权力,当然是不可能实现的 幻想。 最后,他亲自着手建立民间嫁祭丧葬之礼。在 《经学・理窟》中,张载对古代的礼仪制度进行了深入 的研究,内容涉及到《宗法》、《祭祀》、《月令统》、《丧 纪》等。《经学・理窟・宗法篇》特别强调要在基层社 会恢复宗法之制。“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 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宗法不 立,则人不知统系来处。古人亦鲜有不知来处者,宗 子法废,后世尚谱牒,犹有遗风。谱牒又废,人家不 知来处,无百年之家,骨肉无统,虽至亲,恩亦薄。”张 载认为在民间修订谱牒,恢复宗子制,一方面可以加 强宗族凝聚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忠义之心,巩固 国家统治。 在宗法制度体系中,关键一项就是宗子地位的维 护与确立。要保障宗子地位,关键又在于礼制规范。 只有宗子在各种礼的仪式中享有特殊地位,宗子有尊 贵权势,才可以此牢笼宗族成员。从这个意义上,张载 十分重视民间的礼制的建设。在《宗法》篇中他谈到了 许多关于宗子的礼的问题。他首先确立宗子的祭祀大 权,“言宗子者,谓宗主祭祀。”其次,他主张在经济上对 宗子“厚给以养”,使“宗子势重”。再次在教育方面,他 举张宗子享有优礼。“须专(直)[立]教授,宗子之得失, 责在教授,其它族人,别立教授。”最后,在政治地位方 面,他要求保持宗子的特殊地位,请求朝廷“许族人将 己合转官恩泽乞回授宗子”。 张载的这些主张并没有变成现实实践,但他却 在为之努力。作为一家之长子,他在礼法上是严格履 行相关礼制精神的。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称张 载生活的时代“丧祭无法,丧惟致隆,三年自期以下, 未始有衰麻之变。祭先之礼,一用流俗,节序燕亵不 严。”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张载自己“继遭期功之丧” 时,他亲自“治丧服,轻重如礼,家祭始行四时之荐, 曲尽诚沽”。当时“闻者始或疑笑,终乃信而从之”,于 是关中之俗“一变从古者甚众”。在其晚年最后一次 被征入朝时,他也想努力改革宋代冠婚丧祭之礼, “会有言者欲讲行冠婚丧祭之礼,诏下礼官,礼官安 习故常,以古今异俗为说。先生独以为可行,且谓称 不可非,儒生博士所宜,众莫能夺。然议卒不决”。 可见这次改革礼制,因为遭到反对而没有成功。总 之,张载作为一个注重经世致用的礼学家,他的礼学 不仅是停留在“学问”上,而是见之于行事,他是一个 礼治的实践者。 总之,张载的关学具有浓厚的礼学特色,而这一 特色的产生是由唐末五代社会秩序的破坏以及传统 文化中礼治秩序因子共同铸就而成的。张载继承了 宋初三先生的以礼的价值标准建立宋代国家与社会 秩序的思想,同时他把“礼”由形而下之器。发展为形 而上之道,以此作为宋代社会与国家秩序重构的哲 学依据。张载不仅对礼进行了形上的研究,而且受 到其经世思想的影响,他曾尝试在民间推行过礼制, 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风俗,重构了秩序。 [参 考 文 献】 [1] 张载.张于全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8. [2] 司马光.传家集[M].四部丛刊本. [3]程颢.程颐.二程遗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5]石介.徂徕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4. 【6] 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l986. [7]漆侠.范仲淹集团与庆历新政[J].历史研究,l992。(3):25— 29. [8]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 [9] 王安石.1临川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0]佚名.宋史全文[M].台北: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四库本. [11]张载.横槊易说[M].台北:文渊阁影印四库本, [12]吕楠.张子抄释[M].台北:文渊阁影印四库本. [I3]任继愈.中国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4]牟宗三.心体与性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5]汤勤福.张子正蒙导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