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教案
第一张PPT------------ 20秒
从五代十国引申出来宋
第二张PPT------------40秒
简介整个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时期,我们从六个方面对北宋进行一下介绍
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习惯上称公元1127年前定都开封的宋朝为北宋,公元1127年后迁都杭州的宋朝为南宋。而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北宋时期。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繁荣的王朝。它于公元960年由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定都开封。北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自唐末而形成的四分五裂的的局面,使中国又归于统一,但由于与宋同时代的辽、金、西夏等国的强大,使北宋政权一直处于外族的危胁之中。
第三张PPT------------2分钟
一、北宋的建立和局面的结束
(一)北宋的建立
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荣病死,继位的恭帝年少只有七岁,因此当时政治不稳。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忽然传来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的消息。当时主政的符太后乃一介女
流,毫无主见,听说此事,茫然不知所措,最后屈尊求救于宰相范质,皇室威严荡然无存。范质暗思朝中大将唯赵匡胤才能解救危难,不料赵匡胤却推脱兵少将寡,不能出战。范质只得委赵匡胤最高军权,可以调动全国兵马。
几天后,赵匡胤统率大军出了东京城(今河南开封),行军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当时,大军刚离开不久,东京城内起了一阵谣传,说赵匡胤将做天子,这个谣言不尽而走,朝中文武百官也略知一二,谁也不敢相信,却已慌作一团。赵匡胤此时虽不在朝中,但东京城内所发生的一切是了如指掌,这正是他的杰作。他知道皇帝的心理,就怕自己的江山被人夺走,所以他们的疑心很重。他就是要造成朝廷的慌乱,并使他的除了绝对听命于他外别无他路。而就在陈桥驿这个地方,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即后来的宋太宗赵光义)和归德军掌赵普授意将士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正月初四,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逼使恭帝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建立了赵宋王朝。
第四张PPT------------1分30秒
后应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来结束?
燕云十六州为险要之地,易守难攻,无燕云十六州,导致中原暴露在北方少数民族的铁蹄下(因中原士兵善守城,而北方少数民族士兵善攻),对宋朝的衰变乃至灭亡有着重大影响。
第五张PPT------------2分钟
(二)局面的结束
五代后期,从人民的愿望、经济发展及统治者自身等三方看,统一的因素已具备。
正确战略:宋太祖又采取了正确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平定南方各国和攻取北汉以及收复幽云十六州,是完成全国统一必不可少的两大历史任务 。但是这两件事不可能同时进行,而只能根据实际力量,按照轻重缓急,来确定用兵先后。)的方针。当时北宋的军事力量对辽朝还没有必胜的把握,只能在边境上采取守势;而南方几个割据政权所占领的大都是物产丰富的地区,这些政权的军事实力又较为弱小,因此,其战略部署是先消灭南方的割据政权,然后北上削平北汉以及收复幽云地区。这样北宋建立后,赵匡胤兄弟俩用了十九年时间,结束了五代十国割据局面。
第六张PPT------------1分钟
统一后北宋的疆域版图
注意:北宋的统一只是消除了五代十国割据的状态,不是全国的统一,北宋的统治区域,只是原来的五代十国的范围,那时,东北还有辽、西北有高昌、西南有吐番和大理等,呈现的是几个民族政权并存的局面。
第七张PPT------------3分钟
二、北宋的制度改革
(一) 集权制度的加强
1.背景、目的
①唐朝后期藩镇势力的扩张,是唐朝灭亡的直接原因,也是五代十国割据局面形成的原因,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加强集权。
②赵匡胤本人就是拥有实权的禁军将领,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而当上了皇帝。为了防止类似的兵变重演,也必须加强集权。
③赵匡胤建立宋朝时,全国仍处于割据状态,要巩固封建统治,扩大自己的势力,铲除其他割据政权,必须加强集权。
北宋加强集权的目的就是——为了巩固政权。
2.措施
大家还记得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原因吗?
从唐末开始,地方节度使掌握兵权,以后经过唐末农民战争,地方藩镇的势力更大,拥有军权、行政权和财权等,造成“君弱臣强”。于是赵匡胤针对这些,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集权。
第八张PPT------------4分钟
第一、集中军权
①解除大将兵权
②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统帅权,分割兵权,一分为三;
③设立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但不直接统领,而统领的将帅却无调兵之权,二者互相牵制,皇帝直接掌握了兵权;
④利用更戍法,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而统军的将领并不随军调动,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即兵将分离的局面,此法虽对防止将领专权有利,却削弱了战斗力;
⑤实行“守内虚外”的,各地方的精壮之士都选入禁军,一半捍卫京师,另一半驻守各地,以达到“强干弱枝”“内外相制”的目的。
影响:可以防止武将专权,消除了割据的军事基础,有利于巩固统一。但开支日益膨胀,守内虚外造成边防力量削弱
第九张PPT------------3分钟
最著名的故事:杯洒释兵权
在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初,为了使宋朝不再成为继五代十国后的又一个短命的王朝,于公元961年宋太祖首先下令罢免了慕容延钊、韩令坤等人统领禁军的兵权。此后,不再设统领禁军的殿前都点检一职。禁军将领石守信等都有拥立之功,不好下令罢免。一天,宋太祖请石守信等拥立他的将领们饮酒,乘醉说:“不是靠你们的力量,我不会有今天。但做皇帝太艰难,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整夜都睡不安稳!”石守信等说:“陛下怎么说这个话。现在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太祖说:“你们虽没有异心,一旦部下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想不干,能行吗?”石守信等吓得涕泣叩头,第二天便称病辞职。宋太祖顺势解除了他们的兵权,这就是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第十张PPT------------2分钟
第二、集中行政权
(1)在,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便于皇帝总揽大权;
(2)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担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监督知州,知州和通判互相牵制,从而削减地方权力,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北宋加强集权的措施,虽然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但却导致官僚机构的迅速膨胀。到北宋中期,各级官僚达到17000多人。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庞大的官僚机构中,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项官职,互相推卸责任,不干实事,行政效率很低。
第十一张PPT------------2分钟
第三、集中财政权
在各路设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这就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影响: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但地方经费减少,不能调动地方积极性,造成地方贫困。
第四、集中司法权
规定地方司法人员改由派文官担任,死刑须报请复审核准,这样就把司法权也收归了。
第十二张PPT------------2分钟
加强集权制度的作用、影响
北宋加强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可是,这些措施又是一把双刃剑,在解决了与地方矛盾的同时,也为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①由于各级权力分散,形成了叠床架屋的官僚机构,官吏众多,不仅办事推诿,互相扯皮,行政效率低下,而且也大大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地方财政尤其困难。
②如实行兵将分离,带来了将帅无权,指挥不灵,以致严重削弱了的战斗力。虽然后来北宋拥有百余万,却始终阻挡不住辽、西夏的进攻;
第十三张PPT------------3分钟
(二)科举制的发展
北宋初期开始实行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发展科举制度宋太祖赵匡胤是通过兵变登上皇位的。他深知武将权力过大的危险性。为了解决唐末五代以来,军力过大导致政权的问题,宋太祖决定以文人取代武人,掌握国家实权。因为他认为,纵使文人犯法,亦不过是贪污舞弊,为祸远不及谋朝夺位的武人严重。所以,宋朝优待文人,借此变相抑压武人。最高级的政、军,几乎全部由文人出任,又不断增加科举考试的录取名
额,放宽录取标准,提高被录取人的待遇,使文人有更多机会进入仕途,文人的地位日益提高。
1、科举制发展情况表
(1)隋朝兴起科举制:
隋文帝 隋炀帝
始用分科考试方式选官—→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2)唐朝完善科举制: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增加考试科目—→增加取士的人数,创武举和殿试—→主考,提高科举地位
(3)北宋发展科举制:
分三级,严格考试程序、严密考试方法、减少考试科目、扩大录取名额
第十四张PPT------------3分钟
北宋科举制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后定为三年一次,成为定制。科举考试实行:考试分三级(解试/州试、省试/由礼部举行和殿试);严格考试程序;减少考试科目(熙宁八年,宋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并把
《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严密考试方法,实行试卷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增加录取名额(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
对北宋科举考试发展的评价:加强集权的作用,但出现冗滥的局面。
第十五张PPT------------3分钟
2、科举制发展的作用
• 科举考试经过北宋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科举考试的客观性与公平竞争,使科举取士向整个地主阶级乃至“布衣草泽”敞开了大门。
• 这样,唐代那种“朝廷选官,须公卿子弟为之”的情形,到宋代便转化为“取士不问家世”的趋势,为地主阶级各阶层通过平等的考试跻身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
• 另外,我们要注意,科举制既是加强皇权的手段,也起到了加强集权的作用。随着录取人数的增多出现官吏多杂的局面。
小结:北宋政权建立以后,又经过20年的战争,终于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达半个世纪的割据局面。同时,在北宋建立之初,以宋太祖为代表的北宋统治者注意总结、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主义集权的措施。
对于这些措施在北宋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我们应辩证地去看,一方面它有效地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这些措施的负面影响也是非常严重的,给北宋王朝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第十六张PPT------------3分钟
(三)变法1、变法背景
①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富豪隐瞒土地,导致财政收入锐减。
②农民的反抗斗争-------由于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富者有田无税、贫者负担沉重,连年的自然灾害加剧了农民苦难,因而造成各地农民频繁。
②辽、西夏的威胁-------涣散,指挥效率和战斗力较低,导致北宋在与辽国和西夏的斗争中常常失败。北宋为了防范武将实行更戍法,频繁调动武将,并设立不同机构管辖,调兵权与领兵权分离,削弱战斗力;北宋荒年募兵,招募流民当兵,战斗力下降;北宋以步兵为主,根本就打不过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兵;武器生产管理混乱,影响战斗力;
④冗官、冗兵、冗费 ——形成积贫、积弱局面“三冗”危机。冗官,北宋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集中皇权,比如,宰相职位一般有很多人担任,同时还设置了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官职也不断增加,导致北宋机构臃肿;北宋大兴科举,科举应试人数增加,取士人数也增加;冗兵,为稳定社会秩序招收流民入军,数量增加,军费增加;冗费,冗官、冗兵导致财政支出增加,北宋还要给西夏和辽“岁币”,因而造成了北宋的财政危机。
第十七张PPT-----------2分钟
2、王安石变法的前奏---庆历新政
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等人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等十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开始推行新政,这就是“庆历新政”。但是新政触犯了官僚贵族们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1045年初,范仲淹等人被相继排挤出,新政宣告夭折。
第十八张PPT------------3分钟
3、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1021—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东乡县上池村)人,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家之一。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多年的地方官经历,不仅使王安石深刻地认识到宋朝社会普遍性的贫困化其根源在于兼并。因此,嘉祐三年(1058年)王安石在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分析了宋朝内忧外患交织,财政日益困穷,风俗日益败坏的形势,提出了变更天下弊法及培养大批适应变法革新需要的人才的迫切性。要求宋仁宗以汉、唐两代王朝的覆亡为前车之鉴,果断实行变法。
(1)条件:
① 为人刚正,意志坚强,具有“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精神;
②担任地方官期间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的积累;
③王安石个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④再加上宋神宗对他的支持,从而使变法得以进行。
1067年,宋神宗即位,决心进行变法,想把“积贫积弱”的政治局面扭转过来。他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
(2)目的:富国强兵、巩固北宋统治
第十九张PPT------------5分钟
(3)变法内容:
机构改革
制置三司条例司-----熙宁元年(1068年)二月,设“制置三司条例司”,是王安石推动变法第一个设立之机构,原本宋朝的财政由三司掌握,王安石设立置制三司条例司来作为三司的上级机构,统筹财政,是当时最高的财政机关,此机关除了研究变法的方案、规划财政改革外,亦制订国家一年内的收支,并将收入定其为定式。
市易法-----熙宁五年(1072年)三月,颁行市易法。由出资金一百万贯,在开封设市易司,在平价时收购商贩滞销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的时候再卖出去。同时向商贩发放贷款,以财产作抵押,五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市易法增加了财政收入。
保甲法------熙宁三年(1070年)司农寺制定。乡村住户,每五家组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保丁平时耕种,闲时要接受军事训练,战时便征召入伍。以住户
中最富有者担任保长、大保长、都保长。用以防止农民的反抗,并节省军费。
改革税赋
方田均税-----熙宁四年(1071年)八月由司农寺制定,分“方田”与“均税”两个部分。“方田”是每年九月由举办土地丈量,按土塙肥瘠定为五等,“均税”是以“方田”丈量的结果为依据,制定税数。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也减轻了农民负担。
青苗法-----熙宁二年九月,颁布青苗法。规定以各路常平、广惠仓所积存的钱谷为本,其存粮遇粮价贵,即较市价降低出售,遇价贱,即较市价增贵收购。其所积现钱,每年分两期,即在需要播种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借贷钱物。收成后,随夏、秋两税,加息十分之二或十分之三归还谷物或现钱。青苗法使农民在新陈不接之际,不至受“兼并之家”高利贷的盘剥,使农民能够“赴时趋事”,但具体实施中出现强制借贷现象,是王安石变法措施中争议最大的内容。
募役法-----熙宁三年(1070年)十月颁布全国实施。免役法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雇员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分摊。原来不用负担差役的女户、寺观,也要缴纳半数的役钱。使得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了生产发展,也增加了财政收入。
新修水利
农田水利法-----规定各地兴修水利工程,用工的材料由当地居民照每户等高下分派。只要是靠民力不能兴修的,其不足部分可向贷款。
第二十张PPT------------3分钟
改革
裁兵法-----整顿厢军及禁军: 一、 规定士兵五十岁后必须退役。 二、 测试士兵,禁军不合格者改为厢军,厢军不合格者改为民籍。
将兵法-----又叫“置将法”。废除北宋初年定立的更戍法。用逐渐推广的办法,把各路的驻军分为若干单位,每单位置将与副将一人,专门负责操练,以提高素质。
教育改革
改革科举-----科举废明经科设明法科,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希望以学校的平日考核来取代科举考试,选拔真正的人才。
整顿太学------重编教科书,成绩优秀者直接受官。学校成为变法造、育人才的地方。
选官制度------惟才用人,凡是有志于改革的人才都被委以重任,不少人成为改革的中坚力量。
第二十一张PPT------------3分钟
(4)变法成效
收入增加;促进农业生产;增强军事力量(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在王安石指
挥下,王韶率军进攻吐蕃,收复河(甘肃临夏)、岷(今甘肃岷县)等五州的作战。宋军收复5州,拓地2000余里,受抚羌族30万帐,建立起进攻西夏地区的有利战线)。
(5)失败原因
➢ 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
➢ 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
➢ 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
第二十二张PPT------------3分钟
启示:从改革的原因来看: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改革的目的和结果来看: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手段,但不是所有的改革都能取得成功。
从改革的过程来看:改革会有阻力、充满艰险,具有艰巨性、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
小结:北宋初年的集权,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状况,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使革新除弊成为朝野共识。在此情况下,王安石采取了理财(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市易法等)、整顿(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改革科举制度和选官制度的措施。但是因为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和富商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激烈反对;新法在执行过程中,因为执行不善,引起了民间的不满。正因为如
此在宋神宗死后,变法措施基本上被废除了。
第二十三张PPT------------2分钟
三、北宋前期的内忧外患
北宋中前期,辽、西夏不断向中原地区进攻,北宋只得妥协求和,以“纳币”维持边境的安宁。同时,北宋朝政混乱。而此时,差距的扩大,也增加了阶级矛盾,国内各地相继爆发家民,统治者疲于应付,国势日衰。北宋的周边地区也是或战或和。这一时期,大理等许多小国内附北宋,进贡文物,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第二十四张PPT------------3分钟
1、雁门关大捷
太平兴国五年(980)三月,辽为雪满城之耻,命西京大同府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率兵10万杀奔雁门关,大举攻宋。宋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杨业,率数百精骑绕过辽军,在敌后迂回,出其不意,由雁门关北口南向袭击辽军。辽军攻关受挫,“后院起火”顿时溃乱,雁门关军趁势开关掩杀过来,前后夹击,辽军大溃。雁门关大捷的指挥者杨业,原是北汉勇将,号称“无敌”。979年,宋伐北汉,杨业为保全城中百姓,开城受降,迎接宋军。宋太宗授右领军卫大将军,后又任命杨业为郑州防御使。十一月,宋太宗委以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的要职。(例杨家将)
第二十五张PPT------------3分钟
2、澶渊之盟
由于常年受到契丹势力的骚扰,宋太宗决定把他们驱逐出长城,但始终未能成功。从此,北宋对辽采取被动防御的方针。宋辽战争长达25年,其目的在于争夺燕云十六州。由于燕云十六州是一个先进的农业区,它的农业、手工业和其他文化活动都比契丹本部地区发达。因此契丹统治者对这一地区的重要性有着足够的重视,他们把燕云十六州中的幽州升为南京,改皇都为上京,把原先的南京(辽阳)改为东京,又在南京幽州建立了相应的许多官职,视为腹地,俨然以大国的姿态屹立于宋朝对峙的北方,成为大辽帝国。从以上资料来看,辽国在北宋边境不断挑衅,直至挥师进逼,可见其觊觎中原之心,其妄图吞并北宋,引发两国之间的战争,这便是之后两国所缔结的澶渊之盟的直接原因。为了屈膝求和,北宋只得奉献出大量银、绢,与辽国订立了屈辱的“澶渊之盟”。不过,澶渊之盟以后,宋辽双方大致保持了百余年之和平,这对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民间交往和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
第二十六张PPT------------3分钟
1、北宋与辽的关系
2、如何评价澶渊之盟呢?
①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②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的沉重负担。③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澶渊之盟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以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和平稳定的状态,促进双方边境地区的生产,而且还彼此进行贸易。
第二十七张张PPT------------2分钟
四、北宋农业的发展
农民群众经过辛勤的劳动,开辟了大量的田地,在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农作物品种等方面也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北宋时,南方经济的发展继续超越北方,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仍在东南。
第二十八张张PPT------------4分钟
五、北宋手工业和商业
北宋的手工业和商业非常发达。北宋时指南针已经普遍地用于航海,造纸业和雕版印刷业也迅速发展,火药也被大量用于制造武器。此外,诸如纺织、染色、制瓷、矿冶等部门无论从原料的采集、生产过程和产品的种类、数量方面看,都有显著进展。
1、制瓷业的突出成就----北宋的瓷器,不论在产量还是制作技术上,比前代都有很大提高。官窑(河南开封)、钧窑(河南禹州)、汝窑(河南汝州)、定窑(河北曲阳)和哥窑(浙江龙泉),是北宋五大名窑。
2、漕运造船------北宋定都开封,东南漕运十分重要,船只是不可缺少的运输工具,加之海外贸易兴盛,便促进了造船业的进步。宋船只的体积和载重量相当大,徽宗时造的大海船,称为“神舟”,据估计可装载20000石以上货物,载重量约为1100吨。海船上主桅杆高十丈,头桅高八丈,共装帆110幅。全船分作三舱,中舱又分四堂。这种隔舱防水设备是中国造船工人的首创。 更值得指出的是,当时指南针已应用于航海,这是古代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3、金钱交易------随着北宋商品交换的发达,货币流通量也明显增加。北宋时期还产生了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北宋建立后,四川地区长期使用铁钱,因铁钱重,携带不方便,公元10世纪末叶,成都市场上遂出现所谓“交子铺”,发行纸币“交子”,代替铁钱流通。 4、文学艺术----北宋在文学艺术方面,更是名人辈出。宋朝的科举制度使文人得到了可以自由发展的空间。其中,较著名的文人有王安石、范仲淹、司马光、苏轼、欧阳修等人,而宋朝的词作品也已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它与唐诗并成为我国古典文学艺术的瑰宝。在绘画、书法艺术上,当首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长卷通过描绘汴京的风物,使近六百人跃然纸上,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不朽的佳作。
5、科学技术----我国的四大发明其中的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就是在这一时期产生和发扬的。
第二十九张PPT-----------1分钟
六、北宋的衰亡
1、宋徽宗的腐朽统治
宋徽宗统治期间,农民不断。而东北女真族建立金政权后,开始向辽发动进攻,辽兵屡败。徽宗希望从中获利,乘乱收复燕云地区,于是与金达成盟约,两国共同灭辽,不单独嫥和。金军灭辽后,转向入侵北宁,徽宗惶恐,宣布退位并急忙逃往东南避祸。钦宗即位,改元靖康。靖康二年(1127年),金军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至此灭亡。
第三十PPT------------2分钟
2、方腊
方腊于1120年10月率众在今安徽歙县七贤村,建立了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的六州52县在内的农民政权。在当时影响很大,1121年夏失败,方腊被俘,被朝廷处死。
第三十一PPT------------4分钟
3、宋江
宋徽宗为解决财政困难,搜刮民财。梁山泊的农民和渔民交不起沉重的赋税,只能武装抗租抗税,所以梁山泊成了农民武装的据点。宋江领导的农民最初即以梁山泊作为据点,坚持了四五年的斗争,直到1119年才正式宣布,随后离开梁山泊,转战于河北、山东一带。宋江的队伍最初只有36人,以“替天行道”、“杀富济贫”为口号,深受百姓拥护,规模迅速扩大。1121年,宋江率军乘船来到海州,陷入宋军重围,走投无路之下,投降了北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