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近二十年来的民间佛教研究综述_宇恒伟

近二十年来的民间佛教研究综述_宇恒伟

来源:刀刀网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OFKANGDINGNATIONALITYTEACHERSCOLLEGE

第16卷第3期 2007年6月

Vol.16No.3 Jun.2007

近二十年来的民间佛教研究综述

宇恒伟 肖文杰

【摘 要】民间佛教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佛教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其兴起有重要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意义。学术界对民间佛教的研究主要从民俗学和社会学方面着眼,从民间佛教的含义和特征两个方面展开,取得了一定成果。同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未将民间佛教研究体系化和完整化,未将民间佛教研究置于宽广的历史背景中。【关键词】民间;佛教;综述;体系【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076(2007)03-0021-07  佛教之所以位列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它的普世性。在两千多年的佛教发展历程中,信众是佛教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学术界研究中,普通信众从未得到应有的关注与重视。翻开一部佛教史,高僧大德构成了整个佛教的历史,而普通信众在历史长河中根本没有自己的地位。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民间佛教陆续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笔者拟从民间佛教的研究背景、研究视角、关涉的问题三个方面,对二十年以来的民间佛教作简要综述。不当之处,请方家指正。值得注意的是,这与20世纪上半叶、中叶对民间佛教的些许关注是不同的。可以说,民间佛教的研究是民间文化在佛教等研究领域的延伸和扩展。(2)大众文化对民间佛教研究起了推动作用。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有所差别,但它又与民间文化存在很多联系,民间文化的复兴和大众文化的崛起就有很大的关联。虽然民间佛教研究更贴近民众,但从历史和现实看中间阶层一直在不断地参与民间文化。现代的民间佛教研究首先是知识分子研究的对象。因此,民间佛教研究与大众文化的推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民间佛教的研究背景1.研究意义(1)民间佛教研究与民间文化的勃兴是密切相关的。“以社会群体为依据划分中国文化的内部差异的三分法是进入九十年代后才流行起来的分析范式。这种三分法最初是在民间文化研究中形成的。”[1]的确,民间文化研究的勃兴是近十几年以来的事情,这在文学、伦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领域都有所展现。伴随着民间文化的研究热潮,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间佛教研(3)民间佛教研究与西方文化向中国的传播也有密切的联系。“新史学”、“新新史学”都曾提出要重视民间文化。1956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雷德斐尔德在《乡民社会与文化》中,提出“大传统”和“小传统”两个非常有创意的概念,并用来指代都市文明和乡土文化。虽然雷德斐尔德认为,精英文化比大众文化更重要,但他提出应重视对大众文化的研究。而现在史景迁的“新文化史学”更是受到史学界的高度关注。随着西方文化向中国的传播,中国学术界也将“民间”用于佛教研究,从而出现民间佛教究成为学术界特别是宗教学研究的一个新视角。作者简介:宇恒伟,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博士生,研究方向:佛教。(陕西西安,邮编:710069)肖文杰,潍坊医学院外语系讲师。(山东潍坊,邮编:261042)

21第16卷第3期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6月这一新问题。(4)研究民间佛教有助于更清晰地认识佛教历史。在佛教历史研究中,普通民众从未受到重视,似乎佛教史就是高僧大德的事迹,而与民众无关。恰恰相反,正是广大的民众构成了历史发展的主体。民间文化在历史长河中长期居于非主流地位,它反映了广大民众的历史,将历史发展的图景更平实、真切呈现在人们面前。(5)“面对全球化浪潮,人类社会广为认可的观念、意识会明显增强,而各民族国家世代延续的一些习惯和风俗会在一种全新的、更宽广的眼光与视角下受到审视。”[2]全球化和现代化对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提出了新的挑战,本土化文化在这种进程中不应得到忽视,而是重新审视。全球化和现代化是民间佛教研究兴起的背景之一。研究民间佛教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2.研究方法从现今关于民间佛教的研究方法看,民俗学和社会学是最为流行的两种方法。但是,有些学者认为民俗学等研究方法的流行并不利于民间佛教的进一步研究。从另一方面讲,文献学、历史学等处于被漠视的境地。不可否认,民间佛教与民俗、社会生活有很多关联,但对民间佛教的关注首先应该从历史开始。追溯历史,才能把握现在,展望未来。民间佛教的研究也是如此。就研究方法来讲,社会学和民俗学成为流行的方法。社会学方法主要针对某一时间某一地区的研究,它历来为西方人类学所用,特别盛行于19世纪下半叶。它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社会学调查往往拘泥于短时间的调查,从现今国内的调查研究时间看大约只有几年,依靠这么短时间的调查就写出相关的认识,它的可靠性就很值得怀疑,而宗教学的鼻祖麦克斯·缪勒在《宗教的起源和发展》中早就谈论过类似问题。更重要的是,社会学调查受很多条件的,能否做到客观、科学、合理、有效,所调查的内容必须经过严格的检测。从现今的调查看,问题很多,这方面的缺陷还未得到充分的认识和克服。很多学者从民俗学方面对民间佛教作探讨,这是值得肯定的,因为民间佛教本身就牵扯到很多民俗的内容。但是单纯从民俗方面探讨民间佛教,其中的一个缺点是,很难对民间佛教作深入的研究。民俗学方法只能成为可供参考的方法之一,而不是唯一方法。因此,从当前学术界民间佛教研究的现状看,历史学方法是值得大力发扬和推广的。同时,笔者在前人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历史学为基本研究方法,同时借鉴民俗学、社会学以及统计学方法,力图对民间佛教得到更清晰、全面的认识。3.参考文献类别分析应用历史学方法,首先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在于资料的搜集和应用。就民间佛教的研究现状来说,个案研究和综述性的内容是两种不同的类别。个案研究的文章相当多,并且呈现出地区性。个案研究当然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参考材料,但这些往往很难达到对民间佛教的全面认识。现在,个案研究的文章还在不断涌现。与个案研究正好相反,关于民间佛教的总体论述很少,并且这些论述往往比较宽泛,着眼于民间佛教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能获得细致的认识。这与论文使用的资料有很大的关系。由于研究角度不同,参考资料自然会有差别。学术界关于民间佛教研究主要使用几种资料:第一是雕像、石刻等。这是以美术等角度,对历史遗存或考古实物为对象,关注雕像或石刻的表象特征,进而分析其形成、演化的历史,得出印度佛教在中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呈现的不同特征。其往往立于个案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很有限,并且往往拘泥于研究对象本身,不注重运用其它的资料和方法。笔者认为,这些材料可以成为论文参考资料的辅助。第二是信仰民俗实物以及记载民俗的方志。这是运用社会学等调查研究最为常用的材料,但最主要的是通过调查所得的数据,并结合相关的材料,对民间佛教作分析。其特点是以短时间的调查材料为基础,结合西方学术界方法,对流于乡间的佛教作出理论推测。其往往不注重实物或现象的历史演化,而只注重现象现在的状况,对方志的应用仅限于局部地区,往往难以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第三是敦煌材料,特别是敦煌中的佛教材料。由于敦煌文书时间大致在4世纪到14世纪,222007年 第3期                      宇恒伟 肖文杰:近二十年来的民间佛教研究综述因而从敦煌材料研究民间佛教基本限于元代以前。其往往以某种文献如《变文》、《愿文》等考察民间佛教,由于资料太多,我们只能从某个角度研究民间佛教或对民间佛教作某种界定。第四是传统古籍特别是与佛教相关的神异类书目以及笔记小说等。其往往以某一种或几种古籍作为参考,并结合佛教经典,对民间佛教作探讨。其特点是拘泥于某几种典籍,关注个案研究,往往在理论的深刻性上还有诸多欠缺。其往往与民间信仰研究混同,未能梳理出民间佛教演化的历史脉络。基于学术界的民间佛教研究现状以及民间佛教的复杂性和融合性,笔者以中国传统古籍为基本资料,同时参考佛教经典、方志、敦煌变文、敦煌愿文、敦煌社会历史文献、国内外相关专著及论文,力图理清宋代以前印度佛教在中国民间的演化过程。大的进展。学者有意识地从事民间佛教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种思潮有所高涨。就研究的角度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从民俗学角度考察民间佛教,主要涉及印度佛教的民俗化、印度佛教的世俗化、民间信仰对印度佛教的影响、民间信仰与统治者的关系、民间佛教崇拜、民间造神运动等。如《唐宋民间信仰》、《梵国俗世原一家———汉传佛教与民俗》、《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信仰与神话》、《宋元以民间信仰《民间信为中心的文化风尚及其思想史意义》、仰与道教的互动———以闽台保生大帝信仰为例》、《明清江南的正统寺庙、民间信仰与控制》、《北朝时政谣谚与民间信仰》、《唐宋闽南民间信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初探》、《唐代地方祠祀的分层与运作———以生祠与城隍神为中二、民间佛教研究现状评析民间佛教是印度佛教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它与印度佛教、精英佛教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同时与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存在互动。长期以来,无论是在国外学术界还是在国内学术界,民间佛教研究并未得到足够的关注与重视。虽然,民俗学、文学、社会学、考古学等方面的研究为民间佛教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方法,但学术界的民间佛教研究实际上刚刚起步。今笔者拟从学术界、学术界、国外学术界三个方面,对民间佛教研究作宏观的论述与分析。1.的中国民间佛教研究的中国民间佛教研究肇始于20世纪上半叶,伴随着民间文化和民间文学的研究而展开,以鲁迅、周作人、胡适、顾颉刚为代表,这时期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小说史略》、《中国新心》、《两宋时期民间祠祀的法律控制》、《论宋代民间淫祠》、《宋代民间密宗信仰———以〈夷《民间信仰与中国《宋代民间的佛教坚志〉为中心的初步考察》、社会研究的若干学术视角》、信仰活动》、《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与法律的态度》、《祀典、私祀与淫祀:明清以来苏州地去民间信仰考察》、《晚唐五代时期敦煌佛教的民间社会关怀》、《论唐代山西的民间信仰》、《民众信仰与六朝社会》、《论民间信仰的正统化和地方化》、《佛教对中国传统民间信仰的影响与冲击》、《唐宋福建民间祀神活动之研究》、《两汉南北朝时期淫祠》。这些研究基本涉及民间佛教的横向问题,但对民间佛教的历史未作探究。从民俗学角度探讨民间佛教是当前学术界最流行的方法,这为民间佛教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和素材,但理论深度不够,今后需要加强。第二是从文学角度考察民间佛教,主要涉及民间佛教在文学上的显现。如《唐代文化》、《从中晚唐的维摩诘经变画看民众的佛教信仰》、《〈法苑珠林〉与佛教的民间化———简论两晋南北朝佛教的发展》、《晋唐间民众佛教信仰的若文学的源流》、《中国哲学史大纲》、《妙峰山》。这时期,学术界对民间佛教的考察视角基本局限在文学领域,其特点是在文化史中提及民间佛教有关内容。在时空上涉及唐、宋、明、清等。总之,此时期的民间佛教研究仅仅局限于几位学者的探讨,取得的成果也是很有限的。从此以后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民间佛教研究基本没获得干问题探讨———侧重于〈法苑珠林〉及诸种佛教灵验记之文献学分析与唐代民众佛教信仰的思考》、《〈太平广记〉与唐五代民间信仰观念》、23第16卷第3期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6月《从福建方志和笔记看民间小说》。这些研究集中于唐宋时期,其特点是从文学角度勾勒出民间佛教演变的某些特征,同时在搜集有关资料的同时,对民间佛教的某些层面作了简单归纳。第三是从不同意识形态的交往和对话角度考察民间佛教,主要涉及中印文化交流对民间佛教的影响、佛道对话、佛儒对话、民间信仰和佛教的对话。这种信仰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从宏观角度特别是中印文化交往论述,从而涉及到民间佛教的局部问题;二是从个案研究角度如观音信仰、保生大帝等探讨不同宗教或文化的对话。从总体上讲,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但成果显著。主要成果有《中外文化关系史论文集》、《民间神信仰与道教的互动———以闽台保生大帝信仰为例》、《论道教法术与唐代民间信仰》、于南北朝以后,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点。这或许与正统佛教的迅速发展及衰退有关,而民间佛教恰好蓬勃兴盛。就论述的问题来讲,民间佛教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民间佛教的含义,印度佛教的民间化、世俗化,民间佛教与政治的关系,民间佛教的表现及特征,民间佛教与经济的关系,民间佛教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等。的中国民间佛教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很多缺陷:1.民间佛教研究从属于其它研究,以民间佛教为题的研究少而又少,并且多是个案研究。2.对民间佛教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即只从个别方面探讨民间佛教,未将民间佛教研究置于宽广宏大的历史背景中,关于民间佛教的体系论述更无从谈起。3.民间佛教是一交叉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从事民间佛教研究需要多方面搜集资料;而现今国内的学者使用的材料非常单薄。4.从研究方法上看,学术界偏重民俗学、社会学,而忽视了历史学方法,这造成民间佛教研究进展缓慢。5.关于民间佛教纵向研究的著作几乎未见,这方面还有待改善。2.的中国民间佛教研究如同的民间佛教研究,的中国民间佛教研究也很薄弱,从笔者收集的资料看,的以民间佛教为题目的专著和论文较还少,如《的民间佛教与岩仔的观音信仰之社会实践》、《民间佛教“岩仔”信仰之研究》、《从南部地区的“岩仔”来看的民间佛教》、《中国民间佛教》。的中国民间佛教研究有自身的特色,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在民间信仰研究领域中对民间佛教作探讨,这是的中国民间佛教研究的最主要特色,也是和的民间佛教研究一致的方面。主要成果有《关于“民间信仰”、“民间宗教”与“新兴宗教”之我见》,该文通过对“民间信仰”、“民间宗教”的概念的界定,分析“民间”在传统宗教中的意义,并对“大传统”和“小传统”以及官方和民间对待宗教的不同态度作了简要说明。《妈祖与海洋文化发展的关系》以妈祖为个案,对妈祖在民间的流变做了历史说明,其中与佛教的影响有一定关联。《民间信仰《论中晚唐佛道教与民间祠祀的合流》、《从中国民间观音信仰道教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对话》。第四是从考古学或美术学角度考察民间佛教的造像,主要成果有《从唐墓志看唐代世俗佛教信仰》、《房山石经题记中的唐代社邑》。这种类型的研究成果很多,在此不一一罗列,但成果并不显著,并以个案的世俗化、民间化、汉化研究为中心。第五是从社会学、人类学考察民间佛教。值得注意的是,这类研究未直接以民间佛教为考察对象,而且多在民间信仰的调查中对民间佛教有所涉及。这类研究数量很多,涉及的问题很庞杂,以个案研究为起点,以社会学调查为基本方法,调查的时间短,使用的方法多不符合西方学术规范,导致只能获得一鳞半爪的认识。第六是从历史学角度考察民间佛教,主要涉及民间佛教的表现形态和历史演变等问题。如《唐代民间私社的基本功能》、《唐代民间私社的组织形式与活动方式》、《从敦煌写经看佛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唐朝民间的来源及其流传》、的占卜谶言与佛教》、合》、《论占卜与隋唐佛教的结《从敦煌愿文看唐宋时期民众的佛教信仰》。这类研究成果不多,但成果显著,也是当前并不流行的方法。它也可分为宏观论述和个案研究两种类型,只是宏观论述太少。从纵向来讲,与民间佛教相关的论述多集中242007年 第3期                      宇恒伟 肖文杰:近二十年来的民间佛教研究综述与集体抗争:万历承天府民变与岳飞信仰》虽然没有明确论述民间佛教,但它重点说明民间和官方的斗争与交流,这为民间佛教的研究提供了线索和视角。在《闽台妈祖古庙运签的主要类型》中,作者以历史方法和调查研究相结合,以“运签”为例对流行民间的佛教作深刻的探讨。另外,《民间宗教结社》对流行于民间域,所以学者在从事个案研究方面对民间佛教做研究,这既是优点,又是局限。所以,的中国民间佛教研究还有待不断修正和完善。3.国外的中国民间佛教研究国外学术界对中国民间佛教最为关注的当属日本和美国,囿于笔者的外语能力,现只能以汉译的日文资料和英文资料来作说明。日本学术界对民间信仰的研究约始于17年,但是当时主要关注的是日本的民间佛教,而日本学术界研究中国民间佛教更多伴随着中国佛教的研究而展开。日本的中国民间佛教研究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是民间信仰研究成果和方法对中国的民间佛教研究富有启示。日本学术界基本上将民间信仰界定为“迷信”、“俗信”或“民众信仰”,它们与宗教是完全不同的,这实际上将民间信仰与宗教隔离开来。因此,民间佛教不在民间信仰的研究领域内;但是,民间佛教必然涉及民间信仰。因此,民间信仰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对民间佛教研究是具有很大的启发。这些成果和方法主要表现在对民间信仰的界定、历史方法、田野调查方法。日本学术界主要从特点、信仰主体、功能、性质、与宗教的关系等几个方面确定民间信仰的含义,如《民间信仰史》、《我国关于民间的结社作了详细说明,这对了解民间佛教是很重要。《日据时代儒教结社与活动》对受佛教结社影响的儒教作探讨,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儒教和佛教在民间的对话。另外,《的民间信仰》、《的宗教与民间信仰》、《民间宗教信仰》等也在论述民间信仰的过程中涉及到了民间佛教。可见,学术界从民间信仰研究考察民间佛教,多集中于中国沿海特别是东南沿海;在时间的跨度上不是很宽广,当代。第二是在民间宗教研究领域中对民间佛教作探讨,这是的中国民间佛教研究的另外一个视角,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难以一一罗列,代表性成果有《五大民间宗教之历史与现状》,该文对佛教在民间的演变作了提纲式论述。《本土佛教的传统与变迁:岩仔的调查研究》以岩仔说明佛教的本土化及民间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这只是个案研究,如何做到普遍说明才是更重要的。《解严后新兴佛教现象及其特质———以人间佛教为中心的一个考察》对正统佛教与民间佛教以及斋教有过少许说明。第三是以敦煌材料为背景对民间佛教的考察,这方面成果也相当多,因为几乎所有的敦煌论文都涉及民间佛教问题,这与敦煌材料本身的性质有很大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研究成果基本从某个侧面说明民间佛教,如《从敦煌文书看佛教徒的造经祈福》,而没有整体和系统的论述。总之,的中国民间佛教研究具有的优点突出表现在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研究领域的微观性。在研究方法上,学者不仅利用充分的历史材料,还与社会调查结合起来,并且运用如精神分析等西方学术界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在材料的处理、研究过程及研究成果方面有独特的见解。由于民间佛教研究夹杂在民间信仰等研究领多集中于信仰调查的回顾》、《民间信仰》、《日本民间信仰论》这对于确定民间佛教的含义以及建立民间佛教的理论体系都是富有借鉴意义的。第二是佛教研究中的民众信仰研究,主要以信仰主体为考察的视角。如《简明中国佛教史》、《中国民间宗教概说》。其特点是在专著中或多或少涉及到民间佛教。此外,《中国民間仏教教派の研究》是关于民间佛教的教派和历史的专著。第三是从造像方面考察民间佛教,如《北魏豫北佛教造像碑的样式特征与风格转变》、《汉代石刻概说》、《龙门古阳洞初期造像的中国化问题》。这些都是从微观着眼探讨佛教在中国的民间化、中国化的,其优点是细致入微,窥见中国民间佛教的全貌。伴随着佛教在美国的不断传播和发展,得益于美国学术界对民间文化和大众文化的重视,美国的中国民间佛教在今年得以展开,《中国大众25第16卷第3期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6月宗教》就是一本美国学者关于中国大众宗教的论文集,论文通过对白莲教、关帝、五通神、妙峰山的研究,说明民间文化的演化和文化移植的复杂性。此外,美国学术界还关注的民间佛教,如《民俗佛教及寺庙的调查》.其它的基本是关于民间信仰或民间宗教的通俗性介绍。总体上讲,国外的中国民间佛教研究多集中于细节问题,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但是,理论分析不是很深刻,在论述的完整性、系统性方面还有待完善。没有达成一致,主要有“民间佛教”、教”、“民众佛教”、“世俗佛教”、“民俗佛“信仰型佛教”等几种名称。对民间佛教作界定,笔者认为可以从几方面定位。首先,是对“民间”的理解。民间意义为奴隶之间(本义);劳动群众之间;人民之间;非官方的。值得注意的是,这四层含义虽然有微小的差别,但与佛教联系起来,民间佛教在含义上会发生很大变化。并且,民间佛教的不同含义为划分民间佛教的基本类型和表现形态奠定了基础和依据。其次,既然佛教属于宗教,那么民间宗教在含义和内容上也会适合民间佛教。民间宗教具有三个特征:流播范围三、民间佛教研究关涉的问题长期以来,无论在西方学术界还是在中国学术界,民间文化从未得到足够的关注与重视。1956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雷德斐尔德在《乡民社会与文化》中,提出“大传统”和“小传统”两个非常有创意的概念,并用来指代都市文明和乡土文化。中国学术界对民间文化的研究肇始于20世纪上半叶,特别在五四运动中,学术界兴起“平民文学”、“平民史学”,其中的白话文运动目的之一就是向民众普及文化。当时,对民间文化关注最深切、研究成果最卓著的是民俗学先驱顾颉刚先生。20世纪80年代后,知名学者马西沙、韩秉方在从事民间宗教的研究过程中,对民间佛教有过少许论述。直到今天,虽然出现了若干以民间佛教为题的论文,但学术界对民间佛教的界定从未获得认同,关于民间佛教的理论建构更是无从谈起。造成这种境况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民间佛教的研究起步晚,可参考的前人著作较少;二是民间佛教资料散见于纷繁芜杂的历史典籍和社会实物中,这对鉴别、整理和归纳造成很大困难;三是民间佛教是一个交叉课题,需要研究者有广博的知识;四是在方法上,当前的民间信仰研究过分重视社会调查,而忽视了历史研究,这造成对民间佛教只能获得一鳞半爪的认识。从横向和纵向,民间佛教研究主要涉及两方面的问题:1.民间佛教的含义、特征、类型、表现形态、理论体系(1)关于民间佛教的研究,首先涉及的问题是民间佛教的含义。学术界对民间佛教的含义(社会中下层)、官方的态度(未经当局认可)、流播方式(秘密)。如果将民间宗教换为民间佛教,那么民间佛教同样具备这三方面特征。因而,从这三个方面对民间佛教作界定是可行的。再次,从民间信仰看民间佛教。民间信仰在外延上比民间佛教更宽泛,民间信仰的某些特征对民间佛教来说同样适用。虽然,国内外学者对民间信仰有迷信、俗信、民众信仰、民俗宗教、民众宗教、庶民信仰等多种说法,但从日本学者关于民间信仰的对立概念可以看出,官方的态度和民间信仰的大众化集中体现了民间信仰的核心。实际上,官方的态度和大众化在民间佛教上表现得很突出,它们是民间佛教含义的两个基本点。除此之外,还可以从内容、特点和功能对民间佛教作界定。最后,从文明交往看,民间佛教是佛教的中国化,它在中国的展开,既与正统佛教有所不同,又与精英佛教有所差别。(2)关于民间佛教的特征,当前学术界重要在民俗研究中对此作界定。民俗理所当然反映了民间佛教的某些特征,但民间佛教具有融合性,要总结民间佛教的特征,就要划分民间佛教的类型。异端佛教是与正统佛教相对的一个概念,它构成了民间佛教的第一种类型。异端佛教在传播方式和传播的内容更秘密、不公开,在特点上表现出强烈的入世性和功利性。民众佛教是民间佛教的第二种类型,它与精英佛教相对,以行功德为主要内容,以抄经、刊经、听经、念佛、造像、拜佛像、建寺、行善事为主要表现形态,典型地体现了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对话。(3)民间佛教是佛教中国化的特殊表现形262007年 第3期                      宇恒伟 肖文杰:近二十年来的民间佛教研究综述态,它之所以非常独特在于,民间佛教的背后有理论作支撑,这些理论是在延承印度佛教的基础上,实现本土化的结果。同时,由于民间佛教的复杂性和融合性,儒教、道教的某些因素也成为民间佛教的理论来源。民间佛教片面强调因果报应和业报轮回,并以功德、他力拯救和“易行”为理论支撑。单纯修智慧比单纯修福德成就更大。印度佛教在中国传播时,崇拜更向极端发展,这从中国古代的史书典籍和通俗小说中随处可见各种崇拜。归根究底,是神灵的力量满足了信众的需求。民众佛教具有简易、便捷的特征,固然与中国的民间风俗有关联,还与“易行”理论有很大关系。晚期大乘佛教时期,“金刚的流变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从两汉到南北朝时期,印度佛教积极向民间宣传,民间积极吸纳印度佛教。这时期,民众对印度佛教的回应很少,佛教与社会的碰撞、冲突相对较少。二是从隋朝到唐末宋初,印度佛教和社会各个方面产生强烈的互动和碰撞,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以及区域特征下,民间在积极吸纳印度佛教的同时对印度佛教作出不同的改变,并且相应形成三种不同的类型(民众佛教、佛教异端、佛教极端)。这三种不同类型的民间佛教与印度佛教、正统佛教、精英佛教存在交往和对话,同时与社会、政治、经济以及其它意识形态也存在互动。这种碰撞和互动是非常强烈的,但它们都与佛教相关。三是在宋初民间佛教最后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状态,表现出体系化的色彩,如经典、崇拜的神灵、修持活动、心灵体验、活动的场所等。而在宋以后,民间佛教的这种体系化色彩基本没有改变,并长期影响着中国社会和佛教。(陕西省教育厅资助项目06JK013)参考文献

[1]高丙中.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民间文化:中国文化的群体差异及其变迁[J]:社会科学战线,年第2期

[2]傅守祥.试论全球化挑战下的中国文化现代化[J]:理论研究,2004年第2期

[3]李四龙.中国佛教与民间社会[M]郑州:大象出版社,

1997年

1996

乘”泛滥于民间。在中国,有些僧众为“易行”作辩护。总之,民间佛教主要发扬了印度佛教从外在形式实现超越的理论,在中国民俗生活背景下形成了独特的民间佛教形态,实现了本土化。这既显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又显现出功利、实用色彩。(4)民间佛教既有印度佛教的内容,又有古代中国本土文化的因素。同时,民间佛教又受到古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且,在不同的国家会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态。因而,民间佛教是非常庞杂的。但是,从事学术研究有必要对理论问题体系化。要建立民间佛教的理论体系,就要对民间佛教的结构作详尽分析。2.民间佛教的历史关于民间佛教的历史,仅见北京大学李四龙先生的划分:两汉、南北朝、隋唐、宋、宋以[3]

后。笔者认为宋代以前,印度佛教在中国民间[责任编辑:林俊华]

2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