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启蒙大众与清末社会文化变迁的大众化趋向

启蒙大众与清末社会文化变迁的大众化趋向

来源:刀刀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6年6月 阴山学刊 Jun.2006 第19卷第3期 YINSHAN ACADEMIC JOURNAL 、 1.19 No.3 启蒙大众与清末社会文化变迁的大众化趋向 尤育号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上海200062) 摘 要:大众启蒙与社会文化变迁的相互交织是清末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特征。知识阶层在日趋强烈的 危机意识下的文化觉醒,促成了清末大众启蒙运动的兴起。在这个知识由上而下的传播过程中,新式传媒与 藏书楼、阅报社等公共文化设施以及小说、戏曲等各种通俗文艺形式既是开启民智的手段,同时又是社会文化 变迁的产物。这一时期的社会文化变迁的大众化趋向,为此后中国社会文化的演变和近代转型开启了一个具 有实质意义的源头。 关键词:清末;启蒙;社会文化;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869(2006)03—0065—05 李泽厚先生曾以“救亡与启蒙”的双重变奏来解 超在《灭国新》中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于是乎中 释五四运动及其以后中国思想史的发展。…(髓∞’。 ) 国乃为欧洲之中国,中国人亦随而为欧洲之国 这一点实际上也可以用来概括此前近代中国历史的 民”。【5 J(附)‘‘亡国”之论的提出,虽然有言过其实之 主题。在清末,以“救亡”为出发点和归宿,知识阶层 嫌,但无疑是知识阶层在目睹庚子之变的巨创之后 的有识之士以普通民众为对象,以开启民智、塑造国 日趋强烈的危机意识的突出表现。 民为宗旨,以报刊杂志、图书馆、阅报社以及各种文 这种强烈的危机感促进了清末知识精英的文化 艺形式包括民间文艺等为载体,开展了广泛的文化 觉醒。他们开始把救亡的目光从外部世界转移到中 启蒙活动。因此,大众启蒙与社会文化变迁的相互 国社会内部,并逐步把对中国社会客体的思考转向 交织,成为清末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特征。 对社会主体的探索,由对中国文化的怀疑进而发展 为对国民性的反思。他们感到东西方之间的争斗, 一、从“开官(绅)智”到“开民智” 不仅仅只是器物技术层面的较量,而是两种不同文 大众启蒙在清末的兴起,究其最直接的原因,是 化模式之间的碰撞。西方的强大,也不只是“奇技淫 知识精英在日趋强烈的危机意识下的文化觉醒。 巧”上的功夫,更有深厚的思想文化作为根基,其中 从甲午惨败到庚子之变,中国陷入了“三千年未 最重要的是“人”的因素,“中国人最重三纲,而西人 有之变局”。一系列的国难使得作为社会精英的知 首倡平等;中国人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人以孝治 识阶层意识到时代巨变,危机意识成为知识界众多 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人尊主,而西人隆 有识之士的共识。甲午之后的数年中,康有为曾以 民”。柔弱、虚静、守成的特性极大地禁锢了中国人 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血诚一呼再呼:“海水沸腾,耳 的思想,因而在中国只能出现“一治一乱”的局面,而 中梦中,炮声隆隆,凡百君子,岂能无沦胥非类之悲 西方以其民众竞争、冒险、开拓的优势而“日进无 乎 ]( ’ 贷)庚子之后,一些有识之士更是意识到 疆”。[ ]( )因此,要想走出危局,挽救面临“无形之 了“无形之瓜分,更惨于有形之瓜分”[ ]( ¨,“有 瓜分”的中国,必须对旧的国民性进行批判,铸就知 形之亡亡于瓜分,无形之亡亡于今日”[ ](蹦)。梁启 识渊博、个性成熟、崇尚理性的“新民”。“苟有新民, 收稿日期:2O05一l2一l4 作者简介:尤育号(1968一),男,浙江苍南人,温州大学人文学院高级讲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为中国近代史。 6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无新国家?”【 ](PII8)在这样 的思想背景下,“开民智”三个字成了清末知识界共 的言论迅速转化为一场自觉的、有理念的,而且有相 当程度组织力的塑造国民的文化实践。 二、新式报刊的发展及其大众化追求 同的论域,启蒙大众成为这一时期社会思潮演变的 重要特征。 受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和社会进化论的影 在“开民智”成为社会各阶层有识之士的共识之 响,1895年,严复在天津《直报》发表《原强》一文,首 先发出了振聋发聩的“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 的呼声。他认为,世界各国的强弱兴亡取决于国民 的力、智、德三项素质的高低,“故国之强弱治乱 后,一个如何将西方的自由、平等、民主思想传播给 民众的问题便摆在了启蒙者的面前。报刊这种新式 传媒因其具有反映敏捷,传递迅速,影响面广,具有 先导性等特点,备受清末启蒙者的重视和关注, 者,其民力、民智、民德三者之验证也,必三者既立而 后其从之。于是一政之举,一令之施,合于其 智、德、力者存,违于其智、德、力者废。”然而,现实却 是“民力已隳,民智已卑,民德已薄”,因此,“是以今 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日鼓民力,二日开民智,三日新 民德”,三者又以“开民智”为最急。【。]( )戊戌变 法失败后日本的梁启超,基于对民智、民气、民 德的深切体认,抱定“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 民”【 ](阱 的宗旨,先后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 1902—1904年问,梁启超以他那“常带感情”的畅瀚 笔墨,鞭辟入里的犀利笔触,发表了一系列论述国民 性的文章,其中,以笔名“中国之新民”在《新民丛报》 连载的《新民说》是他脍炙人口的力作之一。该文后 来汇集成单行本,共20节11万余言,详细论述了新 民的涵义、方法和内容。如果说严复提出了“鼓民 力”、“开民智”、“新民德”三大“新民”命题的话,梁启 超则完成了近代“新民”理论的思想体系和逻辑结构 的建构,使之走向理论化、系统化。严复、梁启超等 知识精英的“新民”论说,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广泛激 荡和共鸣,使得“新民”思潮逐渐从理论层面落实到 实际行动,从而发展为一场广泛的并具承上启下意 义的启蒙大众的运动。需要指出的是,这场文化启 蒙经历了从“开官(绅)智”到“开民智”,从“有限的启 蒙”到“普遍的启蒙”的发展理路。戊戌时期,自上而 下的变革模式使得大多数知识分子的启蒙目光是向 上的,所谓“欲开民智”,必须“先开官智”,[10](P223)他 们把官僚士绅作为首选的启蒙对象,而对广大民众 的启蒙尚停留在少数几个人的议论阶段。但在短短 的几年之后,变法的失败以及义和团和八国联军造 成的前所未有的危局,进一步引起了有识之士对国 民素质的反思,启蒙的重点开始下移。此后,有识之 士甚至,深感于“无知愚民”几乎招致亡国 的惨剧,纷纷投身于各种形式的开启民智的活动,他 们或创办新式报刊,或开办新式阅书报机构,或组织 改良戏剧的演出,或深入民间演说和宣讲,少数精英 66 被视为最有力的开启民智的工具。有人甚至将国家 的强弱和国民的智愚与报馆的多寡联系起来,认为 “地球各国之衰旺强弱,恒以报纸之多少为准。其报 纸愈多者国愈强,报纸愈少者国愈弱,理势之必然者 也。……民智之开闭,民气之道塞,每根由于 此。”[11](P125)因此,有识之士纷纷投身于报业,形成 了兴办报刊和书报社的热潮。 在这个过程中,报刊这一文化产业的民间化趋 向是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从维新运动时期开始,民 间自办报刊杂志便呈现出一定的规模,到20世纪初 年则形成了高潮。据估计,维新时期各地创办报刊 约九十余种,而到1900年,全国先后发行报刊则达 七八百种之多,其中直接间接为清所控制的不 到10%。[19](P2。 )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清末的启蒙者有感于文言 报刊“文理太深,字眼儿浅的人看不了”u ]的局限, 纷纷创办发行白话报刊。下面的这则报道,足以证 明清末白话报刊的兴盛:“近年来,一些热心公益的 人,知道文言报章,不能普及国民,所以办起了许多 的白话报来。据现在出版的说起来,却也不少,各省 有各省的白话报,各府也有各府的白话报,甚至那开 通点的县城里、市镇里,亦统有白话报,或是日报,或 是旬报,或是星期报,却也各色都有”。【1 ]据统计,在 清末短短十数年中,共出现过130多种白话报刊和 杂志【 ](r,zs4 掰),其出版地遍及、广东、湖南、湖 北、山西、江西、东北、天津、伊犁、蒙古以及北京等 地,而尤以长江流域的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为 盛。[143(H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国白话报》、 《京话日报》、《安徽俗话报》、《竞业旬报》、《杭州白话 报》等等。除了纯白话报外,一些大报也纷纷附设白 话一门,最典型的是天津《大公报》。该报自1902年 创刊以后,就经常附有白话论说一栏,后来还以《敝 帚千金》为名出版白话附张,并以同样的名字结集出 版。这些白话报刊都将自己的受众定位于社会一般 民众,形式上以话代文,基本上是El语化表述,文字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浅显易懂,一般民众只要稍通文字就可阅读。内容 上虽然也对社会重大事件进行报道、评论,但主要是 立阅报社的报道,涉及11个省、36个府县和京师的 l1处地方。[19](P67)另据统计,从1905年4月到1907 年10月,仅北京一地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阅报社45 处。[加]( 405)值得注意的是,阅报社在某些地方甚 至已深入乡镇。如后来成为著名党人的赵声, 关注社会一般民众的生活状态,报道、论述与其密切 相关的事。白话报刊的这些特性,使之成为清末有 识之士开启民智、进行文化启蒙的重要手段,同时也 深受社会民众的欢迎,推动了阅报风气的形成,一些 于1903年在东乡大港设立阅报所,“计诸日报、旬报 共十三种,深惧阅者阻于途远,定章可留餐宿,并在 阅报楼下设茶馆。所有旧报,凡来茶客,必一一给 地方甚至出现了“担夫走卒居然有坐阶石读报 者”L16]的景象。 “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P2 0) 阅,不另索资。至茶馆阅过之报纸,又复汇集一处, 清末的报刊,无论文言报刊还是白话报刊,大多以 “启牖民智”“向导国民”为宗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倡导新式生活方式,对于社会风气的开通和国民精 神的重塑,作出了一定的历史贡献。与此同时,启蒙 大众也为报刊的近代转型提供了思路和观念,使报 刊这一新式传媒的发展成为清末社会文化领域中最 重要的现象之一。而白话报刊的繁盛,不仅是启蒙 取向由“开官(绅)智”向“开民智”转变的结果,同时 是大众化这一社会文化变迁重要趋势的反映。 三、面向大众的公共文化设施的出现 清末知识阶层还借助于藏书楼、阅报社、博物馆 等公共文化设施开展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一批为民 众服务的公共文化设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首先是近代藏书楼的发展。维新时期的各种学 会组织,不少都附设有藏书楼或藏书处供会员阅览, 也向社会其他人士开放。如湖南学会,制定藏书处 章程24条,“会中藏书甚富,皆新学有用之书,并编 辑教育各书,曾派人至申购办天文仪器、格致化学药 料物件,以便试验”。u8 J不过,这一时期的藏书楼大 多附设于社会团体之内,还不是一种的公共文 化设施。至20世纪初年,民间捐资兴办供公众阅读 的近代藏书楼成为颇具规模的一股社会风潮,不依 附于任何社会团体的的藏书楼在各地普遍出 现。以浙江为例,1901年,省城杭州于东城讲会原 址开办了藏书楼;1903年,绍兴邑绅徐树兰受“近来 东南各省集资建设藏书楼者亦复接踵而起”的风气 的影响,捐资3万余两,私人藏书7万余卷,在 家乡开办了古越藏书楼。[ ](n幢 ”)与传统藏书楼 不同,这些藏书机构虽然仍冠以藏书楼之名,但都对 社会公众开放,具有近代公共图书馆的性质。 与此同时,阅报社、讲报处、贴报牌等直接面向 民众、设施相对简单而无需更多经费的方便设施更 是呈现出普及的势头。《东方杂志))1904—1908年出 版的1—5卷里,共有13期刊载过55则有关各地设 贱价以沽,乡人咸争购之。故刻下大港人士来郡城 者,皆具有新知识,非复从前气象矣”。L2lJ各地阅报 社大多有固定的场所,规模较大者还有完全的章程、 固定的办事人员和组织机构,其名称前常冠以益智、 开智、益闻、乐群、正俗、盼醒等词,从这些词汇的涵 义,我们不难看出当时开展阅报活动的宗旨。阅报 社的活动,除供人阅报外,还针对广大民众群体开展 读报、讲报、演说等,有些阅报社还附设识字班,如京 师骡马市大街的讲报说书社成立不久,附设了国民 识字义塾,这表明,阅报社自身已从报刊阅览室的单 一社会功能,逐渐向社会团体的方向演化。 在民间社会的推动下,清也尝试开办了一 些公共文化设施。1906年,端方等出洋考察大臣归 国后,奏请设立图书馆、博物院、万牲园(动物园)、公 园等四项文化设施以“开民智”,“化民俗”。以此为 契机,各地纷纷开始筹设这类文化设施,有关的报道 屡见于报端。就公共图书馆而言,至1911年,先后 有京师图书馆以及直隶、山东、云南等10家省级图 书馆得以相继设立,一些风气开通的中小城市也设 立了图书馆。与此同时,图书馆、阅报社等文化设施 的开办还成为清末地方自治的重要内容,1910年 《京师地方自治章程》正式公布,其列明的地方自治 事宜应该包括的项目有:中小学堂、蒙养院、教育会、 劝学所、图书馆、宣讲所和阅报社。 J图书馆、阅报 社等的设置因此被纳入正式的规制之中。 四、通俗文化的繁盛 对于容易对新事物产生疑惧的中下层社会而 言,比近代媒介更好的启蒙方式或许是利用民众喜 闻乐见的通俗文化形式,如小说和戏曲。在传统文 化价值中,小说、戏曲以及各种民间艺术都被看作 “小道”、“末技”,始终被排挤在社会文化系统的边缘 地带。这一状况在清末发生了变化,在启蒙大众的 过程中,小说被视为“文学之最上乘”,戏曲则成为 “改良社会之不二法门”。通俗小说、改良戏曲以及 6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民间评书、弹词、鼓词等通俗文化形式的繁盛,成为 清末社会文化变迁的又一重要特征。 清末的启蒙者特别看重通俗小说在开通民智上 的重要性。他们看到小说“其感人也易,其人人也 的言论化为实行。在浙江绍兴,有识之士组织戏曲 改良会,“将现行之戏曲改良,(以)开通下等社会之 知识”;[ ]在天津,学务总董林墨卿发起成立移风乐 会,请人编排新戏,在戏院、茶馆演出;在湖南,则有 以戏曲改良为宗旨的闲吟社;在上海,戏曲改良主要 表现为话剧这一新型剧种的引进。1907年,留日归 国学生王钟声组织的春阳社成立,并于上海兰心大 戏院公演根据林纾同名译著改编的话剧《黑奴吁天 深,其化人也神,其及人也广”[∞](P39)的巨大影响力 以及在民间的广泛流行,试图以“新小说”作为启蒙 大众的桥梁。在这一方面,梁启超引路先驱的地位 不容忽视。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创办《新小说》杂 志,并在其创刊号上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 录》。此外,在清末上海还出现了一批业余剧社,如 文,首次提出了“小说界”的口号,开创了以小说 改良社会,开通民智的时代。文章提出:“欲新一国 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 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 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 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 说界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起”。受其影响,徐 念慈、吴沃尧、夏曾佑、陶韦占曾、李宝嘉、林纾等纷纷 著文进一步申明小说在推广新知、普及大众、开通民 智方面的社会功能,并且投身于小说的译著,于是 “小说之书日见其多,著小说之人日见其 多”。[ ](P182)据对阿英编《晚清戏曲小说目》的实数 统计,这一时期译著的各类小说多达1 101 种。[25](P22 229)1902年至1911年间,仅以“小说”命 名的杂志有21种之多,[26](P6s 其中又以《新小 说》、《月月小说》、《小说月报》、《绣像小说》、《小说 林》等最为突出。当时出版的各种报纸和杂志,也纷 纷登载小说以吸引读者。凡此种种,都说明了小说 这一通俗文化形式的兴盛。 对于原本就流行于中下层社会的戏曲,启蒙者 更是兴趣浓厚。戏曲作为艺术形式之一,以其直观 的形象和曲折的情节最容易打动人的情感;戏园因 可以聚集大批的中下层民众,又为思想启蒙提供了 一个难得的场所和机会。因此,“念书不如看书,看 大书不如看小说,看小说不如看报,看报不如听讲 报,听讲报又不如看好戏了”,【27]戏曲的作用被置于 所有启蒙形式之首。鉴于传统戏曲的弊端和负面影 响,有识之士纷纷呼吁戏曲改良。1904年,陈独秀 以“三爱”为笔名在《安徽俗话报》第1 1期上发表《论 戏曲》一文,从思想内容和形式上对戏曲的改良之道 提出了系统性的看法,其要点大致包括:多排些有益 风化的戏;“采用西法”,在演戏中夹些演说以增长人 的见识;不唱神仙鬼怪和淫戏;除去富贵功名的俗 套。类似的言论一开,迅速呈“一呼百应”之势,各种 各样的团体、个人,通过不同的方式纷纷将戏曲改良 68 文友社、沪学会演剧部、群学会演剧部、上海学会演 剧部、开明演剧会等。各地的戏曲改良团体和剧社, 或改良旧戏,或演出新戏,推动了戏剧这一通俗文化 形式的发展与繁荣,其本身也反映了清末社会文化 变迁的又一个侧面——民间性文化社团的活跃。 五、结束语 清末中国所处的是一个中西杂糅、新旧并存的 过渡时代,社会文化的变迁与大众启蒙始终交织在 一起,则是这个过渡时代的诸多面相之一。当启蒙 者的目光开始转向社会的下层民众时,新式传媒和 藏书楼、阅报社以及小说、戏曲等都被他们用为开启 民智的利器,从而推动了清末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变 迁。反过来,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变迁也为知识精英 的启蒙活动提供了新的载体。 然而,启蒙使命的完成和社会文化的近代转型 是一个复杂而又艰难的过程,绝不会一蹴而就。就 实际情形而言,清末大众启蒙所波及的范围和社会 文化变迁的广度和深度都相当有限,而启蒙主旨的 过于彰显,反而在某些方面弱化了文化自身的社会 功能,对社会文化演变的影响也并非全部是积极的。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不能否认,中国社会文化的 近代转型在清末已经有了重要的开始。对大众进行 启蒙的基本诉求和主旨使这一时期的社会文化出现 了大众化、民间化的发展趋向,从而提升了民间文化 的社会地位,并对传统社会文化系统形成了强烈的 冲击。民间文化是与传统官方文化有别的一种来自 下层社会的文化形式,由于启蒙大众这一紧迫的时 代任务,使得清末的启蒙者迫切希望找到一种能够 接近民众并易于为民众接受的启蒙载体,对民间文 化形式的重视,一时成为风尚,在知识界形成了共 识。白话文、小说、戏曲等民间文化形式与近代传媒 工具、新型的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社团的结合,使这 些原本处于边缘地位的文化形式在社会文化系统中 的地位得以提升,逐渐成为文化的主流。与此同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从历史传承的角度看,这一时期社会文化的变迁,与 [11]翦成文.清末白话文运动资料[J].近代史资料,(31). 以后的时代发展息息相关,导引和影响了2O世纪初 [12]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M].上海:上海学林出 期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就白话文而言,我们 版社,1995. 显然不能否认五四时期的白话与清末的白话之间的 [13]彭翼仲.作京话日报的意思[N].京话日报,(1). 内在联系和观念上的必然关联,它们“并不是两个互 [14]铁汉.论开通民智[N].竞业旬报,(26). 不相干的发展,而是同一个延续不曾断绝的新的历 [15]李孝悌.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l1[M].石 史动向的产物。”【 ]( 。) 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16]警钟日报,1904—11—17. [17]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人民 [参考文献) 出版社,1992. [1]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下)[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8]维新表率[N].中外日报,1898—08—17. 1999. [19]赖秀宝.20世纪上半叶阅报社借阅活动概述[J].图书馆 [2]康有为.京师强学会序[A].康有为政论集(上)[C].北 理论与实践,2001,(2). 京:中华书局,1981. [20]闵杰.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2卷)[M].杭州:浙 [3]梁启超.瓜分危言[A].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C].北 江人民出版社,1998. 京:中华书局,1994. [21]兴学阅报[N].大公报,1903—09—08. [4]秦力山.中国灭亡论[A].辛亥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 [22]大公报,1910—02—16. 1卷)[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 [23]陶桔曾.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A].阿英.晚清文学丛 [5]梁启超.灭国新[A].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C].北 抄・小说戏曲研究卷[M].北京:中华书局,1960. 京:中华书局,1994. [24]寅半生.小说闲评叙[A].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 [6]严复.论世变之亟[A].严复集(第1册)[C].北京:中华书 小说理论资料[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局,1986. [25]王尔敏.近代文化生态及其变迁[M].南昌:百花洲文艺 [7]梁启超.新民说・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A].辛亥革 出版社,2001. 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C].北京:生活・读书・新 [26]陈平原.20世纪中国小说史(第1卷)[M].北京:北京大 知三联书店,1960. 学出版社,1989. [8]严复.原强[A].严复集(第1册)[C].北京:中华书局, [27]改戏[N].京话日报,(291). 1986. [28]警钟日报,1904—08—08. [9]丁文江.梁启超年谱长编[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 [责任编辑王字] [10]汪康年师友书札(一)[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On the Popular Trend of the Popular Enlightenment And the Changes of Social Culture at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YOU Yu—hao (Department of History,East China Normal Univeristy;Shanhai 200062) Abstract: I1le mingling of the popular enlightenment and the changes of social culture Was one of the signiifcant SO- cila phenomena at the end of hte Qing Dynasty. rhe cultural awakening of the intellectual stratum under the increasingly strong sense of crisis helped to bring about the springing—up of the popular enlightenment movement at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During the difusion from top to bottom of the knowledge,such public cultural facilities as new—type medium,library and newspaper reading 100m and all kinds of popular literature and art forms such as novel and tradition- la Chinese opera were not only a meflns to open the wisdom of the people,but also a product of hte changes of social cul- ture. rhe popular trend of the changes of socila culture in this period opened a source with substantive singiifcance for Chinese social culture evolution and modem transition hereafter. Key words: rhe End of hte Qing Dynasty;Enlightenment;Social Culture;Popular 6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