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眼
龙眼是中医传统补药,因其含有丰富的营养,对虚劳赢弱、失眠健忘等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在我国民间关于龙眼治病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传说很久以前,江南某地有一个钱员外,本人家有粮田千顷,家财万贯,但美中不足的是年过半百膝下无子。钱员外连取三房妻室,总算在53岁时得了个儿子。晚年得子,合家欢喜,取名钱福禄,视为宝贝。小福禄娇生惯养,长得又瘦又矮,10岁的他看上去仍像四五岁,这下可急坏了钱员外。
钱员外有位通晓医药的远房亲戚王夫人,她见福禄这般模样,就对钱员外说:“少爷乃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过于娇贵,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若要强身健体,非吃龙眼不可”王夫人并讲了有关龙眼来历的传说。在哪吒闹海那年月,哪吒打死了东海龙王的三太子,还挖了龙眼。这时正好有个叫海子的穷孩子生病,哪吒便把龙眼让他吃了。海子吃了龙眼之后病好了,长成彪形大汉,活了一百多岁。海子死后,他的坟上长出一棵树,树上结满了像龙眼一样的果子。人们从来没有见过这种果子,呀!太好吃了,真是香甜可口。穷孩子吃了这种果子不但没有出什么危险,而且身体变得越来越强壮。从此人们才开始把这种果子当作补药吃,并叫它为“龙眼”。在东海边家家种植龙眼树,人人皆食龙眼肉。钱员外听后立即派人去东海边采摘龙眼,并加工制作成龙眼肉,每天蒸给福禄吃。久而久之,福禄果然身体变得越来越强壮。
龙眼与荔枝都比较热,生吃时不宜贪多。
草有鱼腥味,却能救饥荒
当年,越王勾践做了吴王夫差的俘虏,勾践忍辱负重假意百般讨好夫差,方被放回越国(今绍兴)。传说勾践回国的第一年,越国碰上了罕见的荒年,百姓无粮可吃。为了和国人共渡难关,勾践翻山越岭终于寻找到一种可以食用的野菜,而且生长能力特别强,总是割了又长,生生不息。于是,越国上下竟然靠着这小小的野菜渡过了难关。这种野菜有鱼腥味,被勾践命名为“鱼腥草”。
百衣女处白花蛇,蛇舌草处好灵药
从前,有一位名医,被邀去为一位重病人诊治。病人胸背憋痛,低热羁缠,咯吐秽脓,众医不效。名医诊病阅方,一时找不到恰当的治疗方法。疲乏间名医伏案小盹,忽见一位白衣女子飘然而至,说:“此君乃是大好人,乐善怀仁,惠及生物,见有捕蛇者,他即买下放生,先生务必精心施治,救他一命。”名医向白衣女讨教良方,白衣女说:“请随我来。”他随白衣女来到户外,白衣女却飘然而去,在白衣女所站的地方却有一条白花蛇,蛇舌伸吐处化作丛丛小草。正惊奇
间,名医被脚步声惊醒,原是病人家属来请先生用饭。名医说:“且慢,请随我来。”名医和病人家属来到户外,果见埂坎边长着许多梦中所见的那种开着小白花的纤纤小草。于是便采了些,嘱即煎服。病人服 后果然觉得胸宽了许多。次日连服逾斤,病便痊愈。名医查遍当时的历代本草,也未查出这种小草属于何药。
他感而吟诗:“白花蛇舌草纤纤,伏地盘桓农舍边,自古好心多善报,灵虫感德药流传。
七仙七叶依偎旁,王母金花躺其中
七叶一枝花是一味清热解毒的草药,药用历史悠久,向来被誉为蛇伤痈疽圣药。
据传,这味草药的名字缘于一则神话故事。很久以前,浙江天日山区住着一个青年叫沈见山,父母早逝,又无兄弟姐妹,靠上山砍柴为生。
一天,他在砍柴时,草丛中忽然窜出一条毒蛇,还未及躲避,他的小腿就被蛇狠狠咬了一口。不一会儿,他就昏迷在地,不省人事。说来也巧,这时天上的七仙女正好脚踏彩云来天目山天池里洗澡,看到了昏倒的沈见山,便动了恻隐同情之心,她们将他围成
一圈,纷纷取出随身携带的罗帕盖在他的伤口四面。更巧的是,王母娘娘这时也驾祥云到此,看到了青年、伤口和女儿们的罗帕,明白了一切,于是随手拔下头上的碧玉簪,放在7块罗帕的。或许是伤口得到了罗帕和碧玉簪的仙气,蛇毒很快就消散了,沈见山竟徐徐
清醒过来。清醒后的一瞬间,他只听“嗖”地一阵风响,罗帕和碧玉簪一起落在了地上,即刻变成了7片翠叶托着一朵金花的野草。他惊呆了,仿佛刚做了一场梦,又看看自己的小腿,了无伤痕。最后他想明白了,是这好看的野草救了自己的蛇伤。
于是,下山后,他给村民们反复讲述被蛇咬伤后获救的奇异经过,并带村民上山认药。村民们推测说,这药草蕴含有仙气,能克蛇毒妖魔云云,故而每遇有蛇咬伤患者,都采挖此药,并获神效。当大家好奇地询问药草的名字时,沈见山想了想说:“七叶一枝花。
佛手
很早以前,金华罗店一座高山下,住著母子二人。母亲年老久病,终日双手抱胸,自觉胸腹胀闷不舒。儿子为了给母亲治病,四处求医无效。一天夜里,儿子梦见一位美丽的仙女,赐给他一只犹如仙女手样的果子,经母亲一闻,病就好了。可是,醒来一看,母亲病情依旧,原来那是一场梦。于是,儿子下决心要找到梦中见到的那种果子。经过多少天的翻山越岭,当他坐在岩石上歇息时,突然看见一只美丽的仙鹤,一边舞一边歌:“金华山上有金果,金果能救你老母。明晚子时山门口,大好时机莫错过。
第二天午夜,儿子爬上金华山顶的山门,只见金花遍地,金果满枝,金光耀眼。一位美丽的女子飘然而来,
儿子定睛一看,正是梦中所见的仙女。 仙女说道:“你的孝心感人,今送你天橘一只,可治好你母亲的病。”儿子感激不禁,恳求仙女再赐给他一棵天橘苗,以便母亲天天能闻到天橘之香,永解病痛。
仙女满足了他的要求。儿子回来后,将天橘给母亲服用,母亲胸腹胀闷的症状很快就消失了。仙女赐给的天橘苗经过辛勤培植,很快地传遍了整个山村,给更多的人享用。乡亲们认为,这位仙女就是救世观音,天橘象观音的玉手,因此称之为“佛手”。
(《本草纲目》中对“佛手”有这样的描述:“虽味短而香芬大胜,置笥中,则数日香不歇。寄至北方,人甚贵重。古作五和糁用之。”“其味(指舌尝)不甚佳而清香袭人。南人雕镂花鸟,作蜜煎(饯)果食置于几案,可供玩赏。若安芋片于蒂而以湿纸围护,经久不瘪。”佛手味辛、苦、性温,具有理气和中,疏肝解郁,燥湿化痰之功效。)
牵牛子
从前,在黑丑山下住着一家姓王的人家,家中只有两口人,男的叫王安,两人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一家人和和美美。
突然,有一天王安下田耕作归来,觉得自己两腿发沉,第二天竟然卧床不起,妻子望着丈夫满身水肿,腹部肿胀,心中痛苦无比。虽四处求医,也没有治好丈夫的病。一日,有一个牵牛娃从王家门前经过,见一向辛勤劳作的王大伯躺在床上呻吟,忙问:
“伯母,大伯怎么躺下了?“王氏回答说:“你大伯患了水肿,腹胀病,不能下地了。”牵牛娃说:“这好办,我去采些药来试试!”说着,牵牛娃一溜烟跑到山上,采了好多瓜瓣形的黑色颗粒的花籽来,递给王安:“大伯,你用这花籽熬药喝看看效果咋样?
王安的妻子半信半疑地接过这一大包花籽。每天熬两碗汤药喝两次。喝了不到一个月,满身水肿消退,腹胀消失,两腿也活动自如能下地走路了。又过了几天,竟能下田地耕作了,王安和妻子都很惊奇,又采集了几大包这种花籽,服用了一段时间后,各种症状全部消失,病人痊愈了。后来,王安找到牵牛娃问:“你给我采的那种花籽叫什么名字?“牵牛娃摇摇头说:“我也不知道。”王安牵着牛来到花丛鞠躬表示
谢意,牵牛娃在旁边见了,便说:“这种花就起名叫牵牛花吧,我采的花籽就叫牵牛子得了”于是牵牛子的名字就这样传下来了。
歌曰:牵牛苦寒,利水消肿,盅胀痃癖,散滞除壅。
车前草
相传,西汉名将霍去病在一次抗击匈奴的战争中,被匈奴围困在一个荒芜人烟的地方。时值六月,暑热蒸人,粮草将尽,水源不足;将士们纷纷病倒,许多人小便淋漓不尽,尿赤、尿痛、面部浮肿。面对这一困境,霍将军焦急万分。正在万难之际,将军的马夫忽然发现所有的战马都安然无恙;他将观察结果报告给将军。原来,这些战马是由于吃了长在战车前面的一种野草。霍
将军立即命令将士们用这种野草煎汤喝。说也奇怪,将士们喝了这种野草汤以后,疾病皆奇迹般的痊愈了。士兵们又英勇奋战,打击匈奴,并取得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霍将军大喜;因为这种草是生长在停放的战车面前,所以就将这种野草取名为车前草。
从此,车前草治病救人的美名就传扬开了。经过历代名医发掘整理,车前草即成为利水消肿、排石通淋的一味要药。车前草又叫牛甜草、医马草、车轱辘菜,是一种无人关注的野草。
三思而后行,三七“我”来行
很久以前,有兄弟俩,哥哥继承家传,行医看病且种植药材,弟弟则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有一天,弟弟突然得了急症,七窍出血。哥哥得知后,急忙刨了一棵草药煎汤给弟弟服下。弟弟连服几剂后,霍然痊愈。他问哥哥用的什么药,哥哥告诉它是祖传的止血草药。后来他向哥哥要了一些草药小苗栽在自家园子里,第二年,这棵草药已长得枝繁叶茂。
说来也巧,邻村有家财主,财主的儿子也得了出血病,吃什么药也不管用,眼看就快死了,打听到弟弟患过类似的病,吃了一种草药治好的,便到弟弟家寻医问药。弟弟听说后,就把种在自家园子里的那棵草药挖出来,给财主的儿子煎汤喝了,几剂之后,不但没治好病,人还死了。财主像疯了一样,告到县官那里,弟弟被抓了起来。哥哥得知后,急忙前去申诉,告诉县官,这并不是弟弟的过错,弟弟给财主儿子用的确实是止血草药熬的汤,只不过这种草药才生长了一年,还没有药性,要长到三到七年时药力才最强。这件事轰动了十乡百里,渐传渐广,人们也知道了这种草药的采挖时间。后来,人们就给这种草药起名叫三七,意思是生长三至七年的药效最佳。
茯苓
从前有个员外,家里仅有一个女儿,名叫小玲。员外雇了一个壮实小伙子料理家务,叫小伏,这人很勤快,员外的女儿暗暗喜欢上他了。不料员外知道后,非常不高兴,认为俩人门不当户不对,不能联姻。便准备把小伏赶走,还把自己的女儿关起来,并托媒许配给一个富家子弟,小伏和小玲得知此事后,两人便一起从家里逃出来,住进一个小村庄。后来小玲得了风湿病,常
常卧床不起,小伏日夜照顾她,二人患难相依。有一天,小伏进山为小玲采药,忽见前面有只野兔,他用箭一射,射中兔子后腿,兔子带着伤跑了,小伏紧迫不舍,追到一片被砍伐的松林处,兔子忽然不见了。他四处寻找,发现在一棵松树旁,一个球形的东西上插着他的那支箭。于是,小伏拔起箭,发现在棕黑色球体表皮裂口处露出里面白色的东西。他把这种东西挖回家,做熟了给小玲吃。第二天,小玲就觉得身体舒服多了,小伏非常高兴,经常挖这些东西给小玲吃,小玲的风湿病也渐渐痊愈了。这种药是小玲和小伏第——次发现的,人们就把它称为“茯苓”。
百里寻医已无路,唯有偶遇山中草
从前,有两位花郎,常在一起沿村讨饭,日久天长,两个人感情渐渐深厚,即结拜为兄弟。他俩白日讨饭,夜间同宿于破古庙中。一天,弟弟手指突发疔疮,疼痛难忍,红肿发亮。哥哥焦急如焚,心想若不及时诊治,手指有烂掉危险。于是,他带其弟前去寻医。离此不远有座东阳镇,有一家“济生堂”药铺,既治病又卖药,有一种自制治疗疔疮外用药。老板见是花郎讨花,就以先拿五两银子再给药为借口,将两个花郎拒之门外。无奈俩弟兄离开东阳镇,来到一片山坡地,弟弟疼痛难忍。这时,太阳快落山了,满天霞光照在山坡上,有一种紫草花在眼前耀耀生辉,哥哥顺手掐了几朵放在嘴里嚼嚼,觉得苦丝丝的,便又吐在手心里。此时弟弟的手指头火烧火燎心难受,哥哥顺手将刚刚吐出来的花瓣按在弟弟的手指头上。过了一会儿,弟弟感到手指头凉荫荫的,比刚才舒坦些了,又过了一个时辰,弟弟的手指头竟不痛了。他们又采一些带回庙中捣烂糊在手指头上,并用紫花草熬水喝了下去,安安静静地睡了一夜。第二天早晨,肿痛果然消了。过了二天后,疔疮竟奇迹的全部好了。
后来花郎就根据这种草秸梗笔直,象一根铁钉,顶头开几朵紫花的形象取了“紫花地丁”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