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乃震
【摘 要】介绍了国内防治水稻害虫的主要杀虫剂品种以及剂型的应用效果,同时指出选用药剂时不仅要考虑作用靶标、防效、抗药性和成本,而且还应考虑到剂型的安全环保性,以及药剂在水稻叶面上的沾湿和铺展能力,必要时可以添加有机硅助剂来提高水稻杀虫剂的药效。 【期刊名称】《现代农药》 【年(卷),期】2012(011)001 【总页数】8页(P6-12,56)
【关键词】水稻杀虫剂;悬浮剂;水乳剂;临界表面张力;有机硅助剂 【作 者】华乃震
【作者单位】深圳诺普信农化有限公司,广东深圳518102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S435.112
粮食乃国家之根本,稻米是粮食中产量最高、人们最喜爱和最重要的食品。可是水稻在整个生长期间要经受多种病虫害的侵袭,从而降低产量,其中最重要的有纵卷叶螟、稻飞虱、二化螟、三化螟、大螟及由灰飞虱传毒引起的条纹病等。在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等一批大吨位高毒农药被淘汰或禁用之后,有许多替代产品可以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同时一些进口的新药剂也已进入国内市场,并
得到农民的青睐。在水稻杀虫剂应用中,目前使用的剂型仍以乳油和可湿性粉剂为主,但它们在加工和使用中存在着严重的环保和安全问题[1-2]。近年来新的环保剂型,如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水分散粒剂等已进入水稻杀虫剂领域使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常用水稻杀虫剂产品和前景 1.1 中低毒有机磷类杀虫剂
在高毒有机磷类农药被淘汰或禁用之后,一些中低毒有机磷类杀虫剂仍在水稻市场得到应用,不仅深受用户好评,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1.1.1 毒死蜱
毒死蜱属于中等毒性有机磷杀虫剂,由于具有触杀、胃毒和熏蒸作用,开始作为高毒农药的替代品用于防治稻田害虫,对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有良好的杀虫及保苗效果 (86%~97%)[3-5]。李莹等研究表明,毒死蜱在稻田土壤中的半衰期为6.7~11.7 d,仍属于消解较快的药剂[6]。毒死蜱与氟虫腈相比,对纵卷叶螟和螟虫的防治效果稍差,但对飞虱的效果较好,速效性和持效性都能兼顾,目前更多用于防治飞虱害虫。毒死蜱在稻田上应用一般来说是较为安全的,但它对水生生物和蜜蜂有较高毒性。现已成为防治水稻“三虫”用量最大的有机磷杀虫剂,国内年使用量约有1.8万吨。 1.1.2 磷
磷是具有中等毒性的有机磷杀虫剂,杀虫谱广,防效好,是上世纪90年代初在国内大面积推广替代高毒农药的品种,主要用于防治二化螟等害虫有很好效果,对二化螟的田间防效达90%[7-8]。目前,磷药剂已应用十多年,部分地区的二化螟已对其产生明显抗性。此外还有报道磷大量使用后会刺激飞虱繁殖,导致飞虱猖獗发生等问题[9-10]。因此,在水稻田使用磷时,严格控制使用次数和用量是需要十分重视的问题。
1.1.3 乙酰甲胺磷
乙酰甲胺磷属于低毒有机磷杀虫剂,具有较强的内吸作用,还有触杀、胃毒和一定的熏蒸作用,而且对家禽和水生生物如鱼虾类较安全。但一般单用时效果差 (仅68%~80%),不如与其他药剂复配使用的效果好。例如使用 20%唑磷·乙酰甲乳油1500 mL/hm2防治二化螟药效在92%以上,较乙酰甲胺磷单剂高30%,且优于磷单剂[11]。乙酰甲胺磷与氟虫腈混用,不仅可以降低使用量,而且对防治稻纵卷叶螟或二化螟的持效期均有明显的延长[12-13]。这表明乙酰甲胺磷适合与其他杀虫剂复配或混用,可以提高其应用效果和价值。 1.2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的毒性属于低毒或中毒。虽然它具有高效、广谱、杀虫效率高、残留低等特点[14],但由于它对水生生物有较高毒性,以及可能导致稻飞虱再猖獗的原因[15-16],长期以来禁止在水田中使用。
近年来,拟除虫菊酯农药对水田生物影响的研究获得进展,例如测定了溴氰菊酯对7种环境生物的毒性,表明其对鸟类、蜜蜂和蚯蚓毒性较低,对鱼类属中等毒性 (这在拟除虫菊酯农药中是少有的),对蚤类、藻类和家蚕属高毒。但由于溴氰菊酯用量少,在环境中降解快,实际上在田间使用时对水生生物的危害要小得多[17]。 张青等[18]用不同剂型的高效氯氟氰菊酯控制稻田害虫,比较了2.5%高效氯氟氰菊酯不同剂型防治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的效果,为评价其在稻田应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2.5%高效氯氟氰菊酯SC、EW、ME 3种水基性剂型优于WP及EC剂型,对稻纵卷叶螟的卷叶防效和残虫防效均超过80%,优于20%磷EC和50%甲胺磷EC常规用量及2.5%高效氯氟氰菊酯WP、EC剂型。2.5%高效氯氟氰菊酯SC、EW、ME 3种水基性剂型对二化螟枯心防效均超过90%,残虫防效超过85%,与20%磷EC常规剂量接近,优于2.5%高效氯氟氰菊酯WP及EC剂型,显著超过50%甲胺磷EC常规用量。
尽管如此,有的学者认为,拟除虫菊酯农药对水生动物天敌和家蚕毒性高,用于水稻的环境风险大[19],不应把它列入适用水稻的药剂。但近年来也有资料表明,醚菊酯和氟硅菊酯一般对哺乳动物和鱼为低毒,可安全用于水稻田[20-22]。 1.3 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
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主要用于防治飞虱害虫。例如使用异丙威、速灭威、仲丁威和混灭威等杀虫剂,特点是对飞虱速效性好、击倒力强,缺点是持效期较短,一般为3~4 d;有的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对天敌的杀伤作用也比有机磷低得多。但是,由于长期推广使用,害虫对其产生了抗性,随着吡虫啉和噻嗪酮的推广应用,氨基甲酸酯杀虫剂用量不断减少。然而,近年来由于吡虫啉大量长期连续使用,使害虫对吡虫啉产生了严重的抗药性,这样一来,导致少数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如20%异丙威乳油又重新在稻田上被应用,并取得明显效果,对白背飞虱的防效在14 d内达到90%以上,与噻嗪酮药效相当,而其速效性优于噻嗪酮[23]。 1.4 沙蚕毒素类杀虫剂
沙蚕毒素类杀虫剂主要用于防治稻纵卷叶螟、大螟、二化螟、三化螟等多种害虫,主要品种有杀虫单、杀虫双等。它们具有杀虫谱广、低毒性、低残留和价格便宜等优点,但其持效期较短。由于长期连续使用,许多害虫都已产生较高的抗药性,特别是二化螟,田间药效呈大幅下降趋势已十分明显,甚至有的地区使用杀虫单、杀虫双药剂防治二化螟效果已下降到 40%~70%[24-25]。另一个值得引起注意的问题是沙蚕毒素类杀虫剂对蚕有剧毒,过去每年因使用杀虫单、杀虫双在蚕桑地区引起家蚕中毒事件屡有发生,因此在蚕桑地区不宜使用这类药剂。 1.5 生物杀虫剂
生物杀虫剂具有高效、低毒、与环境相容性好和安全性强的特点,随着人们对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钟爱和需求,目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在水稻上应用的生物杀虫剂主要有阿维菌素、多杀霉素和甲维盐等。
阿维菌素原药对人、畜、蜜蜂和家蚕高毒,但其制剂为低毒。它具高效、低毒、无公害、药效持久、不易产生抗药性、与其它农药使用无交互抗性等特点,目前已在南方各省水稻上使用,取得较好效果。由于单剂使用起效较慢,常常与其他农药复配应用为多。例如阿维菌素与磷、毒死蜱、杀虫单等复配,在推荐剂量下综合防治效果分别可达95%, 90%, 85%[8]。目前年使用量约达到2800吨。
多杀霉素是一种属于天然降解的生物杀虫剂,在环境中通过光解和微生物降解等多种途径,最终变成碳、氢、氧、氮等自然成分,因而使用它不会污染农产品。中国和美国农业部规定它使用的安全间隔期只有1天,特别适合于无公害食品上使用。例如在水稻田使用2.5%多杀霉素SC在800, 1200,1600 mL/hm2用量下,对稻纵卷叶螟有较好的防效,药后1 d和5 d杀虫效果分别为65.51%, 80.41%,86.80%和76.26%, 81.19%, .67%,均高于对照药剂48%毒死蜱EC及31%氟腈·磷EC (药后5 d防效分别为79.57%和79.47%),而且对水稻安全[26]。 1.6 杂环类杀虫剂 1.6.1 吡蚜酮
吡蚜酮是由瑞士汽巴–嘉基公司开发的新型高效杀虫剂。该药剂作用方式独特,无击倒活性,不会对昆虫产生直接毒性。其杀虫机理为口针阻塞效应,即稻飞虱一经接触,立即产生口针阻塞效应,表现为强烈抑制进食作用,迅速停止进食,直至活活饿死。近年来在水稻上推广应用于灰飞虱和褐飞虱的防治,效果十分显著,防效高,持效期长达25 d以上。该药剂具有高的选择性,对哺乳动物低毒,对鸟类、鱼类和非靶标节肢动物安全。国内已有原药生产,并先后开发出WP、SC、WG剂型。由于其优异的防效,目前已成为我国南方各水稻种植大省防治稻飞虱首选产品,在水稻害虫防治中有良好前景。 1.6.2 吡虫啉
吡虫啉属烟碱类杀虫剂,它具有极高的选择性,而且有高效、广谱、内吸性和对环
境相容性好等优点[27]。应用在水稻上,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有极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40 d后防效仍达90%以上,且在飞虱与天敌之间有良好选择性[28]。但是由于长期不间断使用,害虫对吡虫啉抗性不断增加,导致其对褐飞虱和灰飞虱药效分别下降至30%和60%以下。目前吡虫啉已不适合防治褐飞虱,但可与其他一些药剂混用防治白背飞虱和灰飞虱,各处理有不同程度的增效作用或叠加防治效果,其用量可减少25%~50%,尤以与杀虫单、杀虫双混用增效作用显著。 1.6.3 氟虫腈
氟虫腈作用机理主要是胃毒和触杀作用,也有一定的内吸作用。由于杀虫谱广和活性高,能有效防治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二化螟等多种害虫,1993年进入国内市场后,经推广使用比较适合水稻总体防治。开始时由于价格高,未能在水稻上大量应用;随着氟虫腈原药国产化及价格降低,在国内成为替代高毒农药的主要当家品种,也成为水稻杀虫剂主流产品,年销量超过1000吨,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但氟虫腈有致命缺点,首先对蜜蜂和水生生物毒性很大,对环境不友好,其次 2008年国内很多地方出现抗性,其效果也没有以前那样好。农业部发出通知,要求自2009年10月1日起,除卫生用部分旱田种子包衣剂外,在国内停止销售和使用其他含氟虫腈成分的农药制剂。这无疑对该产品在水稻上的使用是一个致命打击,但同时也给其他杀虫剂进入水稻市场带来新的机遇。 2 水稻杀虫剂新药
这些产品都系国外农化公司近年开发的新药,并已陆续进入中国市场,成为水稻杀虫剂市场上颇受青睐的产品。
2.1 氯虫苯甲酰胺 (chlorantraniliprole)
氯虫苯甲酰胺是一种鱼尼丁受体杀虫剂,由美国杜邦公司开发,商品名“康宽”。它具有广谱、高效、安全等特点,是当前农药研究与应用的热点[29-30]。氯虫苯甲酰胺用于防治稻纵卷叶螟,具有在植株内能向顶和向基双向传导、有杀卵活性、
药效高、持效期长等优点。通过20%氯虫苯甲酰胺SC防治稻纵卷叶螟的小区试验和大区示范试验,结果表明,药后7 d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可达95%以上,高于对照药剂40%丙溴磷EC的防效 (88.55%);药后20 d保叶效果在90%以上,优于对照药剂40%丙溴磷EC保叶效果 (88.22%)。该产品已进入国内市场,成为氟虫腈退市后用户最喜爱的产品,市场需求量大增,将会占据水稻杀虫剂市场的主要份额。
2.2 氟虫酰胺 (flubendiamide)
它是由日本农药株式会社和拜耳公司联合开发的新型杀虫剂,商品名为“垄歌”。主要用于蔬菜、水果、水稻和棉花防治鳞翅目害虫;不仅对成虫和幼虫都有优良的活性,而且作用速度快,持效期长[31-32]。
一般来说含氟化合物具有较高的活性,但是某些含氟杀虫剂,例如氟铃脲和氟虫腈,对水生生物和有益昆虫毒性很大 (这是被禁用的原因),而氟虫酰胺对蜜蜂毒性却很低 [蜜蜂经口LD50>200 mg/蜂 (48 h)],对鲤鱼毒性也很低 [鲤鱼LC50>548 mg/L (96 h)],在100~400 mg/L有效成分剂量下,对节肢动物益虫没有活性,表明氟虫酰胺与环境具有很好的相容性,对节肢类益虫安全。
由于作用机理独特,它对几乎所有的鳞翅目类害虫均有很好的活性。不仅对成虫和幼虫都有优良的活性,而且作用速度快,持效期长。例如张晓梅等的田间药效试验表明,它对水稻二化螟和卷叶螟的防效都是很好的。 2.3 氰氟虫腙 (metaflumizone)
它是德国巴斯夫公司和日本农药公司联合开发的一种全新的化合物,属于缩氨基脲类杀虫剂。氰氟虫腙的作用机制独特,通过阻断害虫神经元轴突膜上的钠离子通道,使钠离子不能通过轴突膜,进而抑制神经冲动,使虫体过度的放松、麻痹,几个小时后害虫即停止取食,1~3 d内死亡[33],本身具有杀虫活性,不需要生物激活。在水中能迅速水解,对水生生物危险性很低;对哺乳动物的眼睛、皮肤均无刺激性,
无神经毒性;对蜜蜂、鸟类低毒。与其他类型杀虫剂 (如阿维菌素、甲维盐、灭多威、乙酰甲胺磷、除虫脲、茚虫威以及拟除虫菊酯类等)无交互抗性,是害虫综合防治的理想选择。
肖满开等[34]用24%氰氟虫腙SC防治1~3龄稻纵卷叶螟,用量450 mL/hm2和600 mL/hm2,药后7 d保叶效果分别为95.47%和96.10%,药后14 d防治效果分别为97.75%和98.22%,均优于对照药剂5%氟虫腈SC用量750 mL/hm2的效果;用量750 mL/hm2防治4~5龄稻纵卷叶螟,药后3d平均防效为79.19%,药后7 d的平均防效提高到97.18%。由此表明,24%氰氟虫腙SC对低龄和高龄稻纵卷叶螟均有优异的防治效果。同时,在上述用药后3~14 d,对稻田蜘蛛、隐翅虫等主要天敌总量减退率仅为3.29%~5.81%,显著低于目前稻田常用水稻杀虫剂,表明该药剂对天敌安全,是防治稻田害虫的好品种。 2.4 茚虫威 (indoxacarb)
茚虫威是美国杜邦公司 1990年开发的 二嗪类杀虫剂,是一种钠通道抑制剂。其机理主要为阻断害虫神经细胞中的钠通道,导致害虫协调差,麻痹,最终死亡。它对害虫有很强的毒力,对鹌鹑和欧洲玉米螟赤眼蜂低毒,但对蜜蜂和斑马鱼高毒,对家蚕剧毒[35],是一种全新类型的广谱高效杀虫剂,而且与其他杀虫剂无交互抗性,对刺吸式口器害虫有良好防效,害虫一般在1~2 d内死亡,持效期可长达14 d。15%茚虫威乳油已在我国登记,用于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及在蔬菜上使用。在国内用15%茚虫威悬浮剂防治稻纵卷叶螟田间试验也表明有好的防效[36]。 2.5 乙虫腈 (ethiprole)
乙虫腈是德国拜耳作物公司开发的一种新型吡唑类杀虫剂。其机理是通过γ-氨基丁酸 (GABA)干扰氯离子通道,从而破坏中枢神经正常活动使昆虫致死。该药对昆虫GABA氯离子通道的束缚比对脊椎动物更加紧密,因而提供了很高的选择毒性。它能有效防治多种咀嚼式和刺吸式口器害虫,可用于水稻、棉花、果类等作物,进
行叶面喷雾和种子处理,持效期长。黄小华等[37]用100 g/L乙虫腈悬浮剂600, 525, 450 g/hm2进行稻飞虱田间防治试验,药后第1 d, 3 d, 7 d防效分别达90.25%, 92.40%, 90.65%,效果均极显著优于对照药剂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400 g/hm2。
可是最近有专家报道[38],在海南、湖北、江苏、安徽、福建、江西、浙江和广东等地多年残留试验证实,褐飞虱对乙虫腈抗性为45.1~170.0倍,与氟虫腈有极高水平的交互抗性,因此认为乙虫腈在国内不适合用于防治褐飞虱。 3 水稻杀虫剂传统剂型
主要指乳油和可湿性粉剂,目前两种剂型在水稻杀虫剂的应用中还占据主导地位。 3.1 乳油
国内在水稻杀虫剂中使用乳油产品较多的原因是乳油产品多,选用方便,有较高的药效。例如,用量1500~4500 mL/hm2的5%氟硅菊酯EC药后3 d对褐飞虱的防效为76.39%~94.00%,具有很好的速效性;药后21 d用量3000~
4500mL/hm2对褐飞虱的防效仍有73.88%~.22%,可见持效期很长;与用量300 mL/hm2的25%吡蚜酮WP和用量750 mL/hm2的25%噻嗪酮WP对褐飞虱的防效相仿[22]。
但是,目前国内加工的乳油产品总体上来说,含有较多有毒的挥发性有机溶剂 (一般为甲苯、二甲苯等),存在着易燃、易爆和中毒的危险,易发生药害、污染环境和贮运不安全等问题,同时也严重浪费宝贵的石化资源。因此,农业部已不再登记新的乳油品种,乳油剂型正逐渐被安全和环保剂型所取代[39]。 3.2 可湿性粉剂
有许多农药品种因其特定的理化性能 (如在溶剂中不能溶解,而且熔点比较高),可以加工成可湿性粉剂产品。在水稻杀虫剂应用中使用可湿性粉剂也较多,并有较好防效。如使用 25%噻嗪·速灭威WP防治稻飞虱田间试验,用量1125 g/hm2药
后8 d和14 d防效分别为91.7%和82.0%,与对照药剂 25%噻嗪酮 WP 600 g/hm2防效(90.0%和 81.5%)相当,优于 25%速灭威 WP 1500 g/hm2防效 (85.1%和 73.7%)[40]。再如,使用 25%吡蚜酮 WP防治水稻褐飞虱田间小区试验,用300 g/hm2的校正防效7 d和14 d分别为88.3%和97.9%,略优于25%噻嗪酮WP 600 g/hm2防效 (85.7%和97.3%)[41]。
但是加工可湿性粉剂的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的,加工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卫生和安全问题。由于产生的粉尘会增加操作者吸入的危险,并造成对皮肤和眼睛的刺激,若未能严格采取安全保护措施,粉剂的粉碎和混合也可能产生粉尘与敏感物质,并有爆炸危险。此外,在应用时也存在粉尘飘移、在用水稀释时难于润湿和混合、桶混时可能需要润湿剂、与其他剂型有不良的配伍性、比其它液体有更低的效率等缺点。因此,可湿性粉剂正逐渐被悬浮剂或水分散粒剂所替代[40]。 4 环保安全剂型
环保安全剂型主要包括水基性剂型 (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悬浮种子处理剂等)和固体粒状剂型 (水分散粒剂和泡腾片剂等)[42-43]。 4.1 悬浮剂
悬浮剂与可湿性粉剂相比有更多优点,如无粉尘,容易混合,悬浮率高,有较低的包装体积,对操作者、使用者和环境安全,有相对低的成本和高的药效。在水稻杀虫剂中应用的悬浮剂较多,效果十分理想,如氯虫苯甲酰胺、氰氟虫腙、茚虫威、乙虫腈和醚菊酯等药剂都加工成悬浮剂,并表现出很好的防治效果。
例1) 用10%醚菊酯悬浮剂防治水稻害虫试验。用量90 g/hm2药后2 d和7 d对白背飞虱的防效分别为86.55%和.35%,120 g/hm2药后2 d和7 d分别为 .76%和 91.48%,分别高于对照药剂用量432 g/hm2的48%毒死蜱EC以及用量7.5 g/hm2的25%噻虫嗪WG,它对稻水象甲 (成虫)也有很好效果,药后5 d和15 d防效达90.32%和99.18%;此外在速效性、持效性及防效等方面均优于
48%毒死蜱EC和25%噻虫嗪WG[20]。
例2) 使用氯虫苯甲酰胺防治超级稻二化螟田间试验。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在二化螟卵孵高峰期或2龄幼虫高峰期施药,用75,150,225 mL/hm2的防效均极显著优于5%锐劲特悬浮剂同期用600,750 mL/hm2的效果;对水稻的保苗效果和对二化螟的杀虫效果理想,持效期较长,对水稻安全。总体特点是二化螟受药后立即拒食,缓慢死亡,一般需4~5 d后可观察到死虫;而且田间观察到对蜘蛛和黑肩绿盲蝽等益虫是安全的[44]。
例3) 使用15%茚虫威 (安打)悬浮剂防治稻纵卷叶螟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5%茚虫威SC 240 mL/hm2防治效果最好,低龄区药后7 d和15 d平均防效分别为93.5%和93.0%,高龄区药后7 d和15 d平均防效为94.9%和93.6%,均明显优于对照药剂1500 mL/hm2用量的48%毒死蜱EC[36]。 4.2 水乳剂
水乳剂与乳油相比,具有少用或不用有机溶剂、制造和使用安全、经皮毒性低、不易燃等优点,尤其是降低生产、包装和贮运成本,减少对环境污染,是替代乳油的环保和安全的好剂型。近年来在水稻杀虫剂中水乳剂的应用也逐渐增多,效果良好。 例1) 孙景文等[45]用40%唑磷·毒死蜱水乳剂防治水稻三化螟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剂量为600,675, 750 mL/hm2的3个处理防效在95%以上,对水稻安全,优于对照药剂40%毒死蜱乳油1200 mL/hm2及20%磷乳油1800 mL/hm2的防效。根据成本估算,40%唑磷·毒死蜱水乳剂比相同含量的乳油可节约有机溶剂50%左右,每吨成本约降低5000元,以年产300吨计,可增利润150万元。
例2) 张学连[46]用2%阿维菌素水乳剂防治水稻纵卷叶螟试验。药后5 d,使用2%阿维菌素EW 600 mL/hm2的保叶效果和虫口减退率分别为95.37%和95.83%,与对照药剂5%锐劲特SC 750 mL/hm2的效果相当,高于90%杀虫单WP 1500 g/hm2的效果。药后10 d,2%阿维菌素EW保叶效果和虫口减退率分别为
91.19%和88.96%,略低于5%锐劲特SC,但明显高于90%杀虫单WP。 总体可见,2%阿维菌素EW防治水稻纵卷叶螟防效与5%锐劲特SC相近,但在防治成本上要低于5%锐劲特SC。 4.3 微乳剂
近10年来,国内研发的微乳剂也已取得很大的进展,但因其使用较多的溶剂和助溶剂是极性溶剂 (如甲醇、环己酮、二甲基甲酰胺等)而备受争议,有专家指出它并非是一种环保和安全的剂型[43-44]。在水稻杀虫剂中微乳剂也有应用,但不多[18, 47]。
4.4 水分散粒剂
水分散粒剂 (包括水溶性粒剂 SG)在水稻中应用增多,而且取得较好效果。 例1) 陈明艳等[48]用2.5%甲维盐WG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药效试验。使用剂量为150~300 g/hm2时,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具有速效性好、有效期长、药效稳定、且对水稻安全等特点,7 d后防效能达到 92%以上,其效果明显高于 2%阿维菌素 EC(76.06%),卷叶率控制在 10%以内,田间基本实现无虫害、无药害、无污染的良好效果。
例2) 张晓梅等用20%垄歌WG (即氟虫酰胺,日本农药株式会社产品)防治水稻害虫用量150 mL/hm2,药后15 d和20 d,对二化螟校正防效分别为93.6%和88.9%,对稻纵卷叶螟校正防效分别为96.9%和92.4%,均高于同剂量对照药剂20%康宽SC,明显高于5%锐劲特SC,表明其对水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效果都是很好的。
例3) 李军民等[49]用10.5%甲维·氟铃脲WG防治稻纵卷叶螟药效试验。用量450, 600/hm2,药后3 d和7 d防效分别为91.7%, 94.1%和94.8%, 97.3%,远高于对照药剂15%氟铃脲EC 600 mL/hm2及1.8%阿维菌素EC 900 mL/hm2,而且对水稻生长安全。
4.5 泡腾片剂
泡腾片剂是一种无粉尘、无雾滴飘移的片状制剂,投入水中,药片遇水后迅速泡腾崩解,均匀扩散,接触靶标,达到防除效果。早在几十年前,日本就在水稻田中应用泡腾片剂,起到很好的杀虫、杀菌和除草作用[43]。
泡腾片剂与水分散粒剂配方的最大不同是崩解剂。泡腾片剂的崩解剂大多选用能在水中产生大量气泡的物质,如碳酸盐类和某些酸类起反应产生二氧化碳,起到崩解作用。王会福等[50]用3.6%杀虫双泡腾片剂防治水稻二化螟试验,结果表明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用量5550 g/hm2,药后20 d杀虫效果和保苗效果分别达到85.2%和 84.1%,极显著优于90%杀虫单SP 600 g/hm2,且安全性好。 5 水稻杀虫剂应用中的几个问题 5.1 针对不同靶标选用不同的水稻杀虫剂
上文提到,毒死蜱与氟虫腈相比,对纵卷叶螟和螟虫的防治效果稍差,但对飞虱的效果较好,速效性和持效性都能兼顾,目前更多地用于防治飞虱害虫。
乙酰甲胺磷适合与其他杀虫剂 (如氟虫腈)混用,不仅可以降低用量,而且对防治稻纵卷叶螟或二化螟的持效期均有明显的延长,从而提高其应用效果和价值。 倪珏萍等[51]利用 13种药剂对褐飞虱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种类药剂对褐飞虱表现出不同活性,对于防治褐飞虱,可以优先考虑使用烯啶虫胺、噻嗪酮和吡蚜酮等高效、低毒、安全的药剂。
对于产生抗药性和药效降低的药剂,可以使用新药来取代,例如氯虫苯甲酰胺、氟虫酰胺、茚虫威、氟硅菊酯、烯啶虫胺等药剂,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5.2 选用安全环保的剂型产品
防治水稻害虫的杀虫剂产品,应当选用安全环保的剂型。尤其是水基性剂型中的悬浮剂和水乳剂,不仅安全、低毒、药效好、环保性强,而且加工成本低。水分散粒剂各方面性能 (安全、低毒、药效、环保性)都很好,唯一不足是价格相对较高。
5.3 水稻杀虫剂药剂沾湿和铺展
植物临界表面张力在农药应用中是一个重要参数,当药剂的表面张力小于某种植物临界表面张力时,表示在该植物表面上可以被润湿和展布。水稻有较小的临界表面张力数值 (36.7 mN/m),属于难润湿植物,很多药剂喷洒后,易以水珠形式从叶面滚落。目前,对农药剂型产品 (包括水稻杀虫剂在内),一般未曾考虑增加浸润叶面能力和药液持留能力,从而会导致降低药效[52]。
为了确保使用的水稻杀虫剂药剂有低于临界表面张力数值,通常解决的方法有: 1) 加工低于水稻叶临界表面张力的剂型产品。例如范鹏等[53]研制出能在水稻叶上润湿铺展的0.5%甲维盐微乳剂。结果表明:浓度为2.0~100.0 mg/L的0.5%甲维盐微乳剂药液的表面张力小于水稻叶的临界表面张力,而同浓度的1.0%甲维盐乳油药液的表面张力大于水稻叶的临界表面张力;在相同浓度下,前者在水稻叶面的滞留量明显多于后者。
2) 加入有效助剂,降低表面张力。例如陈明艳等[54]添加3%有机硅助剂到2%阿维菌素EC中,用量45 g/hm2,药后1, 3, 7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
78.54%,90.35%, 97.19%;而对照药剂2%阿维菌素EC防治效果仅为68.80%, 72.72%, 85.69%。由此表明,添加3%有机硅助剂的2%阿维菌素EC能显著提高有效药剂的防治效果。 6 结语
防治水稻害虫有许多杀虫药剂可以应用。选用药剂时,不仅需要考虑防治靶标、药剂的毒性、防效、抗药性和成本,而且还应考虑到药剂的沾湿和铺展能力,这是能否充分发挥药剂药效的重要条件;剂型的环保性也应十分重视,这关系到使用成本、对人的安全性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华乃震. 水基性农药制剂的开发和前景 [J]. 农药, 2006, 45 (12):805–809.
[2]华乃震. 农药剂型中非安全添加物的问题和对策 [J]. 现代农药,2009, 8 (4): 3–7; 10.
[3]龚林根, 张念环, 张景飞, 等. 抗性二化螟综合治理研究初报 [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1, 24 (3): 35–38.
[4]王会福, 周贤兴. 米满、锐劲特、毒死蜱防治稻纵卷叶螟药效试验[J]. 上海农业科技, 2002, (2): 90.
[5]毛国忠, 徐关康, 俞安品, 等. 防治稻纵卷叶螟的药剂筛选 [J]. 植物保护, 2002, 28 (1): 49–51. [6]李莹, 高成仁, 吴剑英. 40%毒死蜱乳油在稻田土壤中的消解动态[J]. 农药, 2000, 39 (6): 25–27. [7]杨勇, 刘志卉, 梁磊, 等. 20%磷EC防治二化螟的研究 [J]. 安徽农业科学, 2004, 32 (5): 65. [8]韩丽娟, 顾中言, 周士良, 等. 阿维菌素复配防治二化螟田间应用评价 [J]. 农药, 2003, 42 (6): 29–30.
[9]易光辉, 胡子宜, 周社文, 等. 磷刺激褐飞虱产卵 [J]. 植保技术与推广, 1995, 15 (2): 4–5. [10]庄永林, 沈晋良, 陈静, 等. 磷对不同翅型稻褐飞虱繁殖力的影响 [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99, 29 (3): 21–24.
[11]青志新, 吴志华. 20%乙酰· EC防治二化螟效果及对稻田飞虱与蜘蛛种群动态影响 [J]. 湖南农业科学, 2001, (3): 72.
[12]王德江, 奚本贵, 赵伟琚, 等. 锐劲特与乙酰甲胺磷混配对水稻主要害虫的控制研究 [J]. 安徽农业科学, 2001, 29 (3): 349–350; 353.
[13]沈国强. 5%锐劲特悬浮剂和 40%乙酰甲胺磷乳油混用防治水稻主要害虫试验研究 [J]. 中国稻米, 2002, (1): 30.
[14]华纯.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进展和剂型 [J]. 世界农药, 2009, 31 (5):39–44.
[15]王荫长, 范加勤, 田学志, 等. 溴氰菊酯和甲胺磷引起稻飞虱再猖獗问题的研究 [J]. 昆虫知识, 1994, 31 (5): 257–262.
[16]王彦华, 王鸣华. 试论拟除虫菊酯农药在水稻田中应用 [J]. 农业科学与管理, 2006, 27 (5): 41–45.
[17]龚瑞忠. 溴氰菊酯对环境生物的安全评价研究 [J]. 农药学学报,2001, 3 (2): 67–72.
[18]张青, 杨代风, 周新伟, 等. 2.5%高效氯氟氰菊酯不同剂型防治水稻害虫效果比较 [J]. 江苏农业科学, 2006, (4): 41–42.
[19]杨燕涛. 水稻害虫可持续治理中杀虫剂适用性评述 [J]. 农药, 2007,46 (9): 580–586; 593. [20]胡兰, 赵奇, 苏州, 等. 10%醚菊酯悬浮剂防治水稻害虫田间试验[J]. 世界农药, 2009, 31 (3): 28–29.
[21]丛杉, 沈德隆, 孙娜波. 广谱杀虫杀螨剂氟硅菊酯的合成综述 [J].现代农药, 2007, 6 (1): 8–11.
[22]束兆林, 张芳, 庄义庆, 等. 氟硅菊酯对水稻褐飞虱的生物活性及田间防治效果 [J]. 农药, 2010, 49 (9): 6–691.
[23]冯克强, 陆强, 叶海英, 等. 20%异丙威EC防治晚稻4代稻飞虱的试验研究 [J]. 安徽农业科学, 2004, 32 (40): 684.
[24]赵学平, 王强, 吴长兴, 等. 二化螟对杀虫剂的敏感性及抗药性研究 [J]. 浙江农业学报, 2000, 12 (6): 382–386.
[25]熊件妹, 朱杏芬, 程丽霞. 南昌地区二化螟抗药性现状与治理对策[J]. 江西植保, 2004, 27 (1): 3–4.
[26]肖汉祥, 李燕芳, 陆世忠, 等. 多杀霉素对稻纵卷叶螟室内毒力测定及高龄幼虫田间药效试验 [J]. 现代农药, 2009, 8 (6): 50–52.
[27]华纯. 浅议吡虫啉的剂型 [J]. 现代农药, 2007, 6 (4): 11–13.
[28]孙建文, 方继朝, 杜正文, 等. 吡虫啉—— 一种超高效多用途的内吸杀虫剂 [J]. 植物保护, 1995, 21 (2): 44–45.
[29]柴宝山, 刘长令. 新颖邻甲酰氨基苯甲酰胺类杀虫剂的研究进展[J]. 农药, 2007, 46 (3): 148–153.
[30]董卫莉, 徐俊英, 刘幸海, 等. 昆虫鱼尼丁受体及以其为靶标的杀虫剂的研究进展 [J]. 农药学学报, 2008, 10 (2): 178–185.
[31]刘长令. 新型广谱安全的鱼尼丁受体杀虫剂 [J]. 农药, 2005, 44(11): 527. [32]李洋, 李淼, 柴宝山, 等. 新型杀虫剂氟虫酰胺 [J]. 农药, 2006, 45(10): 679–699. [33]李鑫. 新型杀虫剂氰氟虫腙 [J]. 农药, 2007, 46 (11): 774–776.
[34]肖满开, 唐学友, 柏玉明. 24%氰氟虫腙 SC防治稻纵卷叶螟试验[J]. 农药, 2008, 47 (8): 604–606.
[35]俞瑞鲜, 赵学平, 吴长兴, 等. 茚虫威对环境生物的安全性评价 [J].农药, 2009, 48 (1): 47–49. [36]蔡昭雄, 李国刚, 李红松. 15%茚虫威悬浮剂防治稻纵卷叶螟田间药效试验 [J]. 广西植保, 2007, 20 (增刊): 32–34.
[37]黄小华, 李树香. 乙虫腈悬浮剂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J]. 热带农业科学, 2009, 29 (7): 17–18. [38]沈晋良. 水稻害虫抗药性现状及水稻害虫的发展趋势 [C]// 水稻杀虫剂应用技术与市场推广交流会会刊. 长沙: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植保产品推广工作委员会暨中国农业科学植物保护研究所, 农药市场信息编辑部, 2011: 18–34.
[39]华乃震. 农药剂型的进展和动向 (上)[J]. 农药, 2008, 47 (2): 79–81; .
[40]王会福, 陈伟强. 25%噻嗪酮·速灭威 WP防治稻飞虱药效试验初报 [J]. 现代农药, 2009, 8 (1): 55–56.
[41]赵便果, 邢华, 许亁, 等. 25%吡蚜酮 WP防治水稻褐飞虱的效果[J]. 现代农药, 2009, 8 (3): 50–51.
[42]华乃震. 农药剂型的进展和动向 (中)[J]. 农药, 2008, 47 (3): 157–160; 163. [43]华乃震. 农药剂型的进展和动向 (下)[J]. 农药, 2008, 47 (4): 236–239; 247.
[44]周小军, 朱国念, 何锦豪. 氯虫苯甲酰胺防治超级稻二化螟的效果[J]. 浙江农业科学, 2009, (4):
756–757.
[45]孙景文, 马洪艳. 40%毒死蜱·磷水乳剂的研究 [J]. 应用化工,2008, 37 (7): 834–836. [46]张学连. 2%叶不卷水乳剂防治水稻纵卷叶螟效果初探 [J]. 上海农业科技, 2007, (4): 130–131. [47]仇学平, 仇广灿, 成晓松, 等. 3%甲维盐微乳剂对稻纵卷叶螟田间药效试验 [J].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07, 28 (10): 36–37.
[48]陈明艳, 邵彦坡, 刘德如, 等. 甲维盐2.5%WDG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田间药效试验 [J]. 现代农药, 2008, 7 (6): 53–54.
[49]李军民, 孙荣健, 徐万涛, 等. 甲维盐·氟铃脲10.5%WDG防治稻纵卷叶螟药效试验 [C]// 第九届全国农药交流会论文集. 上海: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 2009: 335–337.
[50]王会福, 朱贤正. 杀虫双 3.6%泡腾片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药效试验 [J].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09, 30 (7): 54–55.
[51]倪珏萍, 何鹏, 曾霞, 等. 烯啶虫胺等13种杀虫剂对褐飞虱的室内毒力测定与评价 [J]. 现代农药, 2009, 8 (4): 47–49.
[52]华乃震. 提高农药产品效率的药效增强剂 (Ⅰ)[J]. 农药, 2010, 49(1): 1–4.
[53]范鹏, 顾中言, 徐德进, 等. 能在水稻叶上润湿铺展的甲维盐微乳剂的研制 [J]. 江苏农业学报, 2009, 25 (5): 1019–1024.
[54]陈明艳, 邵彦坡, 刘德如, 等. 阿维菌素 2%乳油 (含 3%瀚生专用有机硅)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田间药效试验 [J]. 农药科学与管理,2008, 29 (11): 45–4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