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乘法分配律》。接下来我就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以及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等方面来说说我的教学设计。
一、 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本内容是沪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一学期第四单元“整数的四则运算”第到第65页的《乘法分配律》。 (二)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生在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而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 说学情
学生在前面学习了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已经初步具备探索和发现运算定律并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经验,为学习新知识奠定了基础。同时新知识学生在已经学习的知识中也有所体现,只是没有揭示这个规律罢了,比如学生在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周长=长×2+宽×2,周长=(长+宽)×2。从平时我班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的概括、归纳能力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
针对乘法分配律这一内容,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和字母表达式。 问题解决:能运用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三、说教学流程 (一)教学准备 1.自制微视频 2. 课堂学习单 (二)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三大部分,即新课导入、交流与反馈以及练习巩固。 1.新课导入
此环节的内容,我会在上课之前通过播放微视频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还会预留一些问题到正式上课时解决。
微视频的主要内容如下:
看门见山地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要学习一个新的运算规律。接着出示例1,希望小学的操场是一个长方形,原来长65米,宽32米,扩建后,宽将增加15米,扩建后的操场面积有多大?先让学生尝试解决此问题,再由教师出示两种算法,让学生进行相应的比较。
先将图画出来,再出示两种解决方法。
方法1:要求扩建后长方形操场的面积,得先知道相应的长与宽。长是65米,而宽则是(32+15)米,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可列式为:65×(32+15)。
方法2:要求扩建后长方形的面积,可以先求出原来的面积以及增加的面积,根据图示,只要再将两个面积相加即可。原来的面积为:65×32;增加的面积为:65×15;故列式为:65×32+65×15。
【设计意图:因微视频的局限性,此处无法进行列式的交流反馈。故教师将完整的解题思路与步骤出示,让学生与自己的算式做比较,纠正自己的错误,以及发展他们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的能力】
分别计算两个算式。 65×(32+15) = 65×47
6 5
× 4 7
= 3055(平方米) 4 5 5
2 6 0 3 0 5 5
6 5
6 5
65×32+65×15 = 2080+975
× 3 2 × 1 5
= 3055(平方米) 1 3 0
3 2 5
1 9 5 6 5 2 0 8 0
9 7 5
【设计意图:此处需完整呈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好培养学生计算多位数乘除时排竖式的好习惯。】
接着引导学生寻找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我们可以发现两个算式计算结果相同,用“=”来连接,也就是65×(32+15)= 65×32+65×15。
再出示例2:希望小学最近添置了30套课桌椅,每张课桌135元,每把椅子50元,一共需要多少元?同样先由学生自己列式,再比较教师的算法。
出示两种解决方法。
方法1:要算总价,先得知道单价与数量,一套的价格(单价)为(135+50)元,数量为30套。根据数量关系式总价 = 单价×数量可列式为(135+50)×30.
方法2:要算总价,可以先求课桌的总价,再求椅子的总价,再将两个总价相加即可。课桌的总价为:135×30;椅子的总价为50×30;故列式为
135×30+50×30。 分别计算结果: (135+50)×30 = 185×30
135×30+50×30
= 4050+1500 = 5550(元)
= 5550(元)
可得:(135+50)×30 = 135×30+50×30
65×(32+15)= 65×32+65×15 (135+50)×30 = 135×30+50×30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两个等式,交流他们的发现。
教师总结:我们可以看到,在等式的左边,都是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而在等式的右边都是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所得的积相加。我们称它为乘法分配律。让他们尝试用字母来表达乘法分配律,并思考乘法分配律的实际运用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意识到字母表达式的简洁与方便,并在递等式计算时能有意识地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交流与反馈
在多次观看完微视频后,让学生交流收获与问题,教师进行相应的板录。在学生交流收获时,教师需适时纠正学生语言表达中的问题,或者让其他学生来纠正。在学生交流问题后,可尝试让其他学生来解决,若实在,无法解决,则由教师引导全班学生尝试解决。 3.练习巩固
在交流完收获与问题后,让他们来解决一些特定的问题,完善他们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以及运用。
1. 希望小学的操场是个长方形,最近进行了扩建,扩建后长没变, 还是原来的65米;宽增加了15米,变成了47米。那原来的操场面积 有多大?(用两种方法计算)
2. 希望小学最近添置了30套课桌椅,每张课桌135元,每把椅子50元,买30套课桌花的钱比买椅子多了多少元?(用两种方法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发现:(a-b)×c =a×c-b×c。】 3. 运用乘法分配率填空。
(93+28)×11 = 93× +28× ; ×(85-13)= 29× -29× ; ◇×☆+○×☆ = ( + )× ; a×(b-c) = × - × ;
(23+34+56)×77 = × + × + × ; 43×100 = 43× 43×
4. 不计算,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并说说理由。(对的用“√”表示,错的用“×”表示)
(1) (22-17)×35 = 22×35-22×17 ···············( )
(2) 78×91+91×25 = 78+25×91 ··················( ) (3) 8×(11×9) = 8×11×8×9 ···················( ) (4) 101×99-99 = (101-1)×99 ·················( ) (5) 78×16+23×16-16 = (78+23-1)×16 ·······( )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乘法分配律填空,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更深的理解,能更熟练地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问题。】
5. 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计算下面各题。 (1)(72+25)×40
(3)4×46-21×4
(5)101×101-101
※(7)370×44+63×440
【设计意图:两道打“※”的题目,让学生发现就算算式中没有出现相同的一个数,也能利用乘法的运算规律转换出一个相同的数,再利用乘法分配律解决此问题。】
(2)37×46+63×46
(4)293×99+293
(6)(125×16)×8
※(8)125×88+404×25
6. 思考题
小胖是个小马虎,在计算(□+50)×4时,错算成了□×4+50.你知道正确结果与错误结果相比,相差了多少?
【设计意图:当一个算式中既有图形,又有数字时,学生能否利用乘法分配律解决此问题。】
四、 板书设计 最后说说我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