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晋西北农村调查报告

晋西北农村调查报告

来源:刀刀网


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题目:

社会调查报告

晋西北农村调查报告

2013年 8 月 27 日

一 调查背景

生活在黄土高原这片热土,是我最大的幸运。坐落于山西的晋西北,虽然经济不够发达,但它养育了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当然,也养育了我。 人们都知山西多煤,据估算,40%的地下拥有煤炭资源,是资源大省。坐拥煤炭,人们便仿佛坐拥金山。多少个地方在发现煤炭资源后,以非常快的速度富裕了起来,人均收入,财政收入,节节拔高。但与此相对应的是经济的病态畸形,单纯依靠原始的原煤挖掘业,很少在本地区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煤以低价卖到了省外或是出口到国外,资源大省却没有变为经济强省。与此同时,60%没有资源的土地上仍然面临经济不振的困境,因为经济的畸形,这一问题在山西,显得越发的难以解决。农村,位于晋西北地下无资源可以开发的农村,发展,该如何发展?

为了探索这一地区农村发展之路,通过假期下问询,走访等方式,获得了一些数据与资料,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找到一条适合农村发展的道路。 1、调查时间:2013年7月21日至2013年7月29日。 2、调查地点:左家崖村及周边数村。 3、调查人:苗琳。

4、调查方式:实地走访。

5、调查内容:近年来农村的巨大改易。

二 从改革开放到当今农村的变化

如果说城市经济的改革和对外开放了城市生产力,创造了三十多年的中国经济腾飞的奇迹,那么,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代表的农村经济改革则是在了农村的基础上支援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回望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衣食住行几个方面来看变化

人靠衣装

从市场经济下布料配给到自由市场的逐步放开,以前只有在重要节日时才会购买或是穿着的衣服,现在随时随心购买穿着。人们的服饰经历了由色彩单一到五彩缤纷,选择多样化,样式多样化。服饰的变化,传统农村形象亦发生了重大变化。

民以食为天

首先是食物来源,与十年前相比食物来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食物由自给自足向依赖市场转变,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从市场上购买成品粮而非自己种植,而与

此相对应的是,农村种植结构的单一化,经济作物越来越受到重视,市场一定意义上代替了传统的“天时地利人和”,成为影响人们餐桌的主要因素。

其次是食物结构,肉类产品所占比重不断上升,人们食物种类受季节影响也开始变小。以蔬菜为例,曾经只有在夏半年才可吃到的蔬菜,如今随时都可在餐桌上见到,且食材来源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再到农村的转变,种植属于自己的无公害化绿色蔬菜成为了每家每户都要做的事。

有人说,衡量一个城市是否有活力,可以看它新建设工程数量。农村亦当如是。在收入不断上升的背景下,人们有余力也愿意将收入中的一部分拿出来改善自身居住条件。旧房改造也方兴未艾,在左家崖村,每家每户都有相关人居改善的动作,当下,人们有余力追求生活的舒适。

移民工程也在偏远地区有计划的推进,则切切实实改善了居住环境。 行——要想富,先修路

在出行方式上,与过去相比更为方便快捷。一方面改变体现在出行工具上,而另一件值得一提的是本地区2009年在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缩短了有农村到城镇所使用的时间,极大地改善了人们出行状况。

衣食住行,变的,不仅有这些,或许还有人们审视未来新生活的视角。 但除此之外,我还注意到一些变化

一 农村人口情况分析

1 八十年代以来六村人口变化分析

年份 常住人口 村名 1980 1990 2000 2013 左家崖 104 85 65 47 米家洼 84 70 43 34 田家坡 360 300 230 180 红泉 龙玉咀 150 108 68 43 张何 扑鸡儿 125 76 40 34 1 154 127 69 210 97 30 10

27.2%

32.3%

30.9%

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各村人口数量都呈大量下降态势。 透过这张表,我们可以在分析总趋势的基础上得出三个阶段内人口减少的原因

从80-90年代人口的递减我们可以看出,原来的人口被束缚于土地之上,而在国内进行

改革,尤其是包产到户实施之后,在增加了生产效率的基础上,大量的人员从农

村出来,涌入城镇。以“张何”为例,80-90年人口锐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原来的一个村变为两个村,并在土地分配上,无法满足如此多的人口,而计划经济的打破 使人们在离开土地与原籍的基础上,亦可以生存下来,为人口流动创造了条件,十年内人口锐减53.9%。国家的影响,成为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90-0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对农村影响的加剧,内地的城镇初见起色,更多的人在见识到城镇生活的美好之后,开始了了新一轮的迁移,打工潮兴起,也有人选择直接搬移到城镇,逐利成为这一时期影响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

2000-2013年随着社会差距的拉大,人们对农村的生活更加的不满,尤其是新时期的年轻人,外出打工,读书更加频繁,而这部分人不再回流农村,而是大多留在了城市,农村人口进一步减少

但相信在未来若干年内,人口将基本趋于稳定,减少速度进一步放缓,一是可能的外迁人口基本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已迁移完毕,二是随着国家对农业支持的加大,农民收入的提高,原来驱动人口迁移的动力不断减弱,而城市中生活的问题亦开始显现,吸引人口流动的引力因素效果开始减弱

人口的减少对整个村落形成了一系列的冲击,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一点将在后文论述。

2 在籍人员年龄分布

在籍人口年龄分布图

在调看**村的人口信息档案之后,经过简单统计,得到了**村人口年龄分布情况,从侧面了解了一些农村人口分布情况。

但受人口迁移影响,且因调查地区范围小不具有普遍性,我们不能进行深入的挖掘。但60岁以上人口占到了在籍人口的11%,超过判定是否老龄化的界限10%,农村已进入老龄化时代,而这尚未考虑那些在籍的流动人口,如果简单从常住人口来看,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将进一步加大。与此相对应的是,1-10岁儿童所占比例仅有9%,较其他年龄段比例明显偏小,着某种程度上说明,生活的压力已经深刻影响到了农村。

老龄化将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世界人口老龄化国家发展的历史来看,均出现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劳动人口年轻化所占比例降低,导致劳动力资源数量不足和

质量下降,引致劳动生产率下降,从而直接影响到经济增长。本地区也不例外。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在逐渐减少,青壮年劳动力短缺。农业生产需要一定数量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而农村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劳动力短缺,大量的耕地被荒废,农村中的基础设施无人兴建、无人修理,整个村庄的发展失去了活力。这些都直接可以在农村中看到。并非纸上空谈。

人口年龄结构类型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主要通过抚养系数体现。西方老龄人口经济理论表明:抚养系数越低,对经济发展越有利,抚养系数高,则意味着从事社会经济活动人口减少,被抚养人口增多,对社会经济的开发不利对于微观家庭来讲,抚养系数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家庭的经济状况。在农村,由于收入较城市少,抚养系数会进一步提高,拖累农村经济发展,

老龄化亦对农村医疗卫生等提出了要求,好在国家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与老年保险的推进,确有成效,真正的给农村带来了实惠。

二 环境状况

本地区环境状况的改善,一是依赖于的大力投入,二是得益于人们环保

意识的提高

就投入来说,以2003年退耕还林为例

2003年本地区土地退耕状况(不包括原野生植被覆盖区域):

2003国家实行雁北防护林护林工程来,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一是绿化山坡,恢复坡地过渡区植被等一系列措施,使原来自然环境本地区不断恶化的状况得到了很大的缓解,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治理步伐加快,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本地区造林面积直线上升。退耕还林调整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了农民广种薄收的传统习惯,工程实施大大加快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治理的步伐,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第二 切实改善了周边环境。环境的改善,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而且,农业与畜牧业相互结合大幅提高了农民收入。

第三是国家粮款补助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直接提高了人均收入,而这些补贴则化为了实实在在的消费金,增加收入的同时,促进了整个地区商品流通。在提高收1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望这些国家的时候,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

考。

第四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极大地增强了本地人的生态意识,让群众更加认识到,生态恶劣是其贫困的主要根源,改善生态是改变自身生存和生活条件的根本出路,是发展和进步的前提。生态意识深入人心。

于是我们看到了农村既在不断的发展,又有深入发展的潜力,但因为发展方式的简单而粗放,没有实现可持续发展,从长远来说,这些农村正在一步步走向消亡。农村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再一次走到了十字路口,是消亡还是重生?农村人口日益流失,劳动力不断减少,老龄化现象越发加重,而与此同时大量土地的荒芜......如果问题不能解决,那么面临的必然是农村的自然消亡与良田的大量荒芜,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实实在在正发生在山西西北的土地上的事。

农村的情况如此危急,那么,又该如何改变现状? 首先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资金缺乏。农村发展最大的问题便是资金问题,由于农业的特殊性质,使得投资农业的获利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社会闲散资金不愿意流入农村。而与此同时,农村的相对落后与贫穷,使得农村仅仅依靠自身力量,难以实现资金的积累,难以实现跨越性发展。

二是人口流失,尤其是人才的流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脱离农村,转入城市,农村人口急剧下降,一些优秀人才不再回到农村发展农村,而是留在了城市。血液不再,自然发展难图。

3缺乏创新项目支撑,经济结构过于单一。仅仅依靠种植业与畜牧业难以盘活农村经济。缺乏特色产业建设与支持。

4农村发展制度尚不健全。我们在城镇发展过程中发现发展城镇企业是发展城镇经济的重要支柱,且经过多年的努力与尝试,拥有了在城镇发展经济的一系列有益经验,并建立了与之配套发展的制度,但如何在农村发展经济,却是乏善可陈。且因城镇建设与农村建设相比,后者地域差异更加明显,相同的,异地实行,往往便遇到难题,无法实施,农村发展面临困境。

积极引导与转变发展思路 在均收入不断增加,土地开始荒芜,而农村的种植作物不断市场化单一化的情况下,推动农业机械化进程,农村机械化集约化生产,成为农村拓宽发展之路之必然

1 积极发挥的强有力的宏观职能,加大对三农的支持,促进大农业的发展,解决农业发展面临的资金问题。近年来国家将三农问题多次以一号文件来表示对农业发展的支持与重视,也努力解决农村医疗与养老的问题,但从根本上来说,发展农村经济,才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出路,通过财政向农村倾斜,给予农村经济上最大的支持,加大对农村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同时,为农村发展提供尽可能地项目与方案。

2 国家给予农村支持,在需要的地区,放宽土地流转的,促进土地流转,同时,继续推进农业机械下乡活动,不断推进农业机械化与集约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效益,建设现代农业。

3 推进新一轮的集体化进程,大力发展合作组等农村合作组织,最大限度的

集中资金人力。为农业发展扫清障碍。

4 通过引导,促使优秀人才的回流,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30年的风云变幻,农村已非当日之农村,在这风云变幻之中,我们试图找到一条适合于本地农村发展,通往现代化农村的道路,也许从更长远来看,或许部分农村之消亡是大势所趋,但如何在农业转变过程中将可能的国家资财的损失降到最低,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