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 认识“依、尽”等10个生字,会写“依、尽”等9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壮丽。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认识“依、尽”等5个生字,会写“依、尽”等4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题意。
1.小朋友,你们喜欢背古诗吗?谁来背两首听听。 2.今天我们要来学一首新的古诗,看老师写课题。(师板书课题:登鹳雀楼) 3.题目应该怎么读才能读准节奏?(登/鹳雀楼) 4.课题还有不理解的吗?
5.结合学生的疑问,教师讲述(课件出示2):鹳雀楼名称由来:鹳雀,是一种鸟,形状像鹤。在山西永济县的黄河边上,有一座楼经常有鹳雀停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给它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鹳雀楼。大家看,这就是鹳雀楼。(师贴图)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要求。(课件出示3) 要求:
①借助拼音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看看从这首诗里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你没有读懂? ③数一数这首诗有几句。
1. 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注意倾听,感受古诗诵读的节奏和停顿。(课件出示4)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指名读古诗,检查读的效果。(教师点评)
“尽”是前鼻音,“层、黄、穷”是后鼻音,“依、欲”是整体认读音节。 3.领读、齐读。
三、图文结合,细读品味。
过渡:有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很多美丽的风景,他看到了什么呢?咱们一起去看看。
1.请小朋友打开书,自由地读诗,看看图,想一想:诗人王之涣登上楼以后看到了什么?
2.交流:你和王之涣在鹳雀楼上看到了什么呢? (白日、群山、黄河、大海)
在交流过程中相机地送一些词语帮助他们积累。(课件出示5)如:即将落山的太阳、连绵起伏的群山、奔流不息的黄河等。(板书:落日 群山 黄河) 3.作画:假如老师想把你们看到的画下来,你能帮帮我吗? (1)白日依山尽。
“白日”在诗中指傍晚落山的太阳。 在师生共同的作画中达成一致:太阳要和山靠得近些,并且在一点一点往下落。
结合诗句猜一猜哪个字是太阳和群山靠得近的意思,(依)再猜猜,最后太阳躲在大山背后不见了。(板书:夕阳)哪个字告诉我们太阳不见了。(尽)(板书:依 尽)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发挥想象:小朋友,见过夕阳西下的景象吗?(学生描绘) 看到这么美的情景你会情不自禁地说些什么呢? 教师动情地以描绘作结:(课件出示6:夕阳落山图)太阳渐渐收起刺眼的光芒,连绵起伏的群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 (指导学生朗读)
继续作画:我们在楼上还看到了黄河,黄河是怎样的一条河呢?(学生自由谈,把你们搜集到的资料和大家分享。) (课件出示7)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全长54公里, 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9米。沿途汇集有35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 (2)想象黄河流向大海的景象,并指导朗读诗句二:黄河入海流。
小朋友,站在鹳雀楼上,你还能看到什么? (课件出示8)出示文中插图。(看看文中的图,想象一下)
如:归舟、小岛等,教师用画笔将画面变得更为丰富。 (课件出示9)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又想到了什么呢? (3)(课件出示10:诗人登楼图9)出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①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你有没有登高的经历呢? 学生畅谈:自己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 ②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是什么呢?
这两句诗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板书:站得高 看得远) ③我们在学习上应该怎么样呢?
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过渡语:我们把整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 2.指导朗读
(1)注意诗句的节奏,体会作者的心情。 (2)朗读。先试读,再指名读,读后评议。 (3)有感情朗读。《登鹳雀楼》这首诗虽然只有短暂的四行,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交流读后的感受) 3.当堂背诵
4.教师小结:学习了这首诗,我们明白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五、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听到同学们动听的读书声,课文里的生字很想跟我们交朋友。看,它们是谁? 1.交流识记字形。
(1)字源识记:“川”,是象形字,教学时可以出示甲骨文字形对照识记。 (2)形声字构字特点识记:“依”,“亻”表意,右半部分表音。 (3)组词扩展法识记:“欲”,可组词为“欲望、食欲”。 (4)熟字相加的方法识记:“谷”加“欠”是“欲”。 2.教师指导书写。(课件出示11)
“依”左窄右宽,“亻”两笔在横中线上侧相接;“衣”的首笔点在竖中线右侧,长撇从横笔中部起笔,撇至“亻”侧,竖提的竖段在竖中线左侧,末笔从竖中线起笔。
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3.学生练习写字。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个别作业展评。 六、课堂作业 1.看拼音写汉字
yī jìn huáng cénɡ ( )傍 ( )头 ( )河 云( ) 2.用自己的话把《登鹳雀楼》的意思说一说。
3.说说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群山 黄河 夕阳 依 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认识“瀑、布”等6个生字,会写“照、炉”等5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正确读诗。
(课件出示13:庐山风光图)
师:庐山美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庐山的美? 生:烟雾缥缈、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山青水秀……
师:是呀!庐山的美是说不尽的,喜欢画画的人来到庐山会情不自禁地拿起画笔;喜欢作诗的人来到庐山更会脱口而出吟诵诗歌。1300多年前,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第二次上庐山时,被庐山瀑布的壮美深深陶醉了,于是写下了一首《望庐山瀑布》,想读读这首脍炙人口的不朽名作吗?(板书:《望庐山瀑布》) 生:想!(学生翻书,迫不及待地小声读起古诗来)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大声朗读这首诗,把每个字读正确,每行诗读流利。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瀑、布”的韵母都是“u”,以“p”和“b”为声母的两个字易混。注意“照、川”是翘舌音,“烟”是前鼻音。
2. 边读边想,看自己能读懂哪些,还有什么不懂的? 读准诗的节奏和停顿:(课件出示14)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开火车读。 4.点拨评价。
5.出示生字,识记生字
zhào lú yān ɡuà chuān pù bù yáo 照 炉 烟 挂 川 瀑 布 遥
① 源识记:“川”,是象形字,教学时可以出示甲骨文字形 对照识记。
②形声字构字特点识记:“遥、烟”,“辶、火”分别表意,右半部分表音。 ③熟字相加的方法识记:“瀑、烟”。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一)品析“日照香炉生紫烟”。 1.引导:同学们,看图,(课件出示15:香炉峰图):日照香炉生紫烟 这是什么地方?(香炉峰)你还看到了香炉峰上有什么?(板书:香炉峰) (峰顶升起的紫色烟雾、陡峭的岩壁、急速直下的瀑布)
2.这一句诗中哪一个字写出了紫烟的美?(生)能说说你的体会吗?(板书:生) ①“生”紫烟的“生”把紫烟写活了,好像源源不断地产生着。
②“生”紫烟的“生”让我感到庐山好像妈妈,紫烟就是她的宝宝,这些紫烟宝宝调皮地不停挣脱出庐山香炉峰的怀抱。 (你的想象真是别具一格),你还能从这个“生”字里感受到什么?
③太阳出来了,紫烟把庐山唤醒了,鸟儿也开始婉转啼叫,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
你能读出生机勃勃的“紫烟”吗?
(二)品析“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1.谁见过瀑布,说一说瀑布是什么样子的?像什么? (瀑布从山崖上飞落下来,像一条白丝带挂在山前。) (课件出示16:庐山瀑布图):遥看瀑布挂前川
2.引导:这是一个怎样的瀑布?(课件出示17:庐山瀑布图):飞流直下三千尺。 从“飞流直下”看出瀑布快、急、猛。从“三千尺”看出瀑布太长了。
2.瀑布的快、急、猛、长带给你们什么样的感受?(板书:快 猛 长) 这瀑布简直太雄伟、太壮观了。 (三)品析“疑是银河落九天”。
(课件出示18:银河图,瀑布图):疑是银河落九天。
1.老师和你们一样,被这奔腾飞泻的瀑布深深吸引。站在这瀑布下的李白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①他应该陶醉不已。
②他也许觉得自己到了仙境。
③他被这壮美的瀑布迷住了,好像不知道究竟是在人间还是在天上。 2.(说得太妙了!老师觉得你的思维火花真灿烂!)你从哪个字能体会到李白的这种心境?(板书:疑)
从“疑”字可以让我体会到。
师:“九天”指天极高,表现瀑布之高。“九”不是实指。 3.那这句话应该怎么读呢?
(学生自由练习读,努力读出如梦似幻的飘渺感。)
4.李白在庐山的瀑布中陶醉了,我们在李白的诗歌中陶醉了,想跟着老师来读这首《望庐山瀑布》吗? (课件出示19):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指导朗读,注重节奏韵律,重点把握“生、挂、飞流直下、疑、落九天”)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吟诵。在反复读的过程中背诵这首古诗) (四)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1.谁会背这首古诗?
(指名吟诵,评价朗诵)
2.你能从这首诗中体会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诗人赞美了瀑布的壮美。
②诗人也抒发了对秀美山川的热爱。(板书:热爱 赞美) 3.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20)出示生字课件:田字格:照 炉 烟 挂 川
1.指导书写:教师在黑板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照”上下结构,“昭”窄、大,“灬”宽、扁,“昭”日窄“召”宽,“刀”在右上格,“口”上宽下窄,竖笔在竖中线右侧,顶部在横中线;“灬”上合下开。
“挂”左窄右宽,提手旁横笔在横中线上方,“圭”,两“土”分写横中线上下,竖笔垂直对齐,上“土”的底部在横中线。 2.学生练写。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个别作业 六、课堂作业 1.解释词语
生: 遥: 三千尺: 。 2.( )香炉( )紫烟,( )瀑布挂( )。
3.用自己的话说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思。
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
香炉峰 生 快 猛 长 疑 热爱 赞美
教学反思
9 黄山奇石
教学目标 1. 认识“闻、名”等15个生字,认识字“都”,会写“南、部”等10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看懂图意,能抓住“奇”字欣赏奇石的特点。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陡峭”等词语的意思。 4.能用“像”说说图片中的石头,并写一写。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图文结合,看懂图意,能抓住“奇”字欣赏奇石的特点,能用“像”说写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黄山石的奇特,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认识“闻、名”等15个生字,认识字“都”,会写“南、部”等10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步感受黄山石的有趣、千奇百怪。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看图片,揭示“奇” 1. (课件出示2)(出示介绍黄山风景区图片。)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徽省南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黄山奇石》(点出课题)。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黄山奇石) 题目中你觉得哪个字要读重音?(奇) 二、识字解词
1.学生自读课文。
(课件出示3)提出要求: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 (课件出示4)
nán bù xiē jù wèi xiànɡ měi shēnɡ shǎn ɡǒu 南 部 些 巨 位 向 每 升 闪 狗
各自拼读,找出翘舌音“升、闪”,前鼻音“南、闪”,后鼻音“向、升”。 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2)出示新词(课件出示5)
中外闻名 风景区 安徽省 南部 秀丽神奇 尤其 仙人天都峰 著名 形状 巨石
借助拼音,开展读词游戏。 开火车读,再读。 小老师领读,齐读。
④教师指正:“闻”是前鼻音,“名、景、省、形、状”是后鼻音,“天都峰”中的“都”读“dū”。 (3)识记生字
①组块识记:提取出“中外闻名、风景区、安徽省、南部、秀丽神奇”等词语,复现认读,然后再用这组词连词成句。
②形近字辨析,拓展识记:如“区、巨”字形相近,可组成词串强化识记。比如“山区、地区、风景区”“巨大、巨人、巨变”。
③图文结合识记:“仙”可以图片配词的方式构筑“仙桃、仙人、仙女”等画面。 (3)让我们把这些字词带到课文中,一起来读好课文。
①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读音是否正确。 ②开火车读,看谁读得好。组织互相评价读书。 师指正:
本课有许多轻声词,要关注轻声的读法。比如,“望着翻滚的云海”要避免出现“着、的”不轻且拖音的读法。
关注重音。比如,“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其中的“尤其、极了”要重读。
3.整体感知内容。
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读课文。(课件出示6) 黄山奇石,作者具体介绍了哪几块奇石?
(课件出示7:4块:仙桃石、猴子观海石、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 为什么写黄山奇石?(奇、有趣。) 三、生字书写
出示生字: (课件出示8)田字格课件: 南 部 些 巨 位 向 每 升 闪 狗 1.组词语:给生字找朋友,用生字口头组词。 2.指导写字:
(1)师范写,重点指导“南、部、巨”并讲述: (板书:南、部、巨) (课件出示9):“南、部、巨”田字格课件。 “南”:“冂”里面的不是“羊”,而是比“羊”少一横。上小下大,上部横笔短,竖笔略向左斜;下部宽大,横折钩横段在横中线上,竖勾段较左竖略长;框内竖在竖中线,上端不出头,下端与左竖持平。
“部”:左右等宽,左边的“立”大“口”小,“立”下横从横中线起笔,右端过竖中线,“口”右侧紧靠竖中线,“阝”共两笔。
“巨”:第二笔是横折,最后一笔是竖折。首笔横居上居中;末笔竖折的横段超出上部。 (2)老师范写,学生在习字本上描红、临写生字。(提醒写字姿势。) (3)指名说说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书写要点。 (4)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写字姿势,提出要求。 看准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看清每个字的结构,放慢速度。 严格按笔顺描写。
(5)展示学生写字作品,讲评,适当奖励。 四、总结交流
小朋友们,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许多诗人为我们留下了很多描写山河的古诗。(课件出示10)
指导朗诵:李白的《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 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 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伊昔升绝顶,下窥天目松。 仙人炼玉处,羽化留馀踪。 亦闻温伯雪,独往今相逢。 采秀辞五岳,攀岩历万重。 归休白鹅岭,渴饮丹砂井。 凤吹我时来,云车尔当整。 去去陵阳东,行行芳桂丛。 回溪十六度,碧嶂尽晴空。 他日还相访,乘桥蹑彩虹。 五、课堂作业 1.看拼音,写汉字
nán bù xiē jù wèi měi ( ) 一( ) ( )大 一( ) ( )天 2.组词
升 ( )( )( ) 闪 ( )( )( ) 狗 ( )( )( )
3.许多诗人都爱写关于山的诗,其他诗人是怎样描写黄山的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看懂图意,能抓住“奇”字欣赏奇石的特点。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陡峭”等词语的意思。 3.能用“像”说说图片中的石头的形状,并写一写。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引起兴趣。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清水秀,历史悠久,名胜古迹遍布全国各地。我们已经认识了不少的名胜古迹,你还记得有哪些?让我们一起走进黄山,风景秀丽的黄山,向来以松、石、云海、温泉四种绝景而闻名中外。特别是那里的石头,千奇百怪,形态万千。今天我们就在课文中欣赏黄山的奇石吧!(板书课题:《黄山奇石》) 二、初读课文,感受“奇”。
1.谁来读读课题,你觉得“奇”是什么意思?
带着你们对“奇”的理解,一齐把题目读一遍。
2.课文介绍了哪些奇石?具体写了哪块奇石的样子?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标出这些奇石,在具体介绍的石名旁打记号,读好后小组交流一下。
(课件出示12)课文介绍了黄山上的“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天
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些奇石。(课件出示13)具体介绍的石头是“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 师:(课件出示13)奇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课件依次点击石名,指名一学生读这些奇石) 三、看图学文,理解内容。 1.看图,(课件出示14)(黄山风景区的景观照片。) (1)图上画的是什么?
茫茫的云海,陡峭的山峰,山峰上的树木郁郁葱葱…… (2)黄山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山峰秀丽,树木葱笼,云海翻滚,看起来非常壮观。 (3)课文是怎样介绍这幅彩图的呢? 2.指名读第一段:(课件出示15):第一自然段。 这段有几句话,每句各讲什么? ⑴ 指名读第一句:(注意长句中的停顿。) ①从这句话中你们知道黄山在哪里?
②怎样的地方可称风景区?(有山、有水、可供人观赏。)
③我国的风景区有很多,黄山风景区很有名,句中哪个词告诉了我们?(闻名)“闻名”是什么意思?(非常有名)“中外”指哪里?(中国和外国,指全世界。)(板书:闻名中外) (2)指名读第二句:
①黄山风景区景色怎样?秀丽神奇是什么意思?(青秀美丽,非常奇妙。)
②在这秀丽神奇的景色中,从哪个词中可以看出“石”最有趣?(尤其)“尤其”还可以换成哪些词?(特别、非常……)(板书:秀丽神奇 尤其) (3)老师领读第一自然段,黄山的怪石怎么有趣? 3.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课件出示16图文):仙桃石。 (1)这幅图主要突出了什么?(山顶的大石头。) 这块石头像什么?(像大桃子。) 它所在的位置像什么?(大石盘。)
(2)这块奇石叫什么名字?(仙桃石)为什么叫仙桃石?看图:
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峦能看清吗?为什么不能清楚地看出远处连绵不断的山峰呢?(因为大雾弥漫。)远山近雾,如同仙境一般,所以人们给形似桃子的岩石取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名字叫──仙桃石。(板书:仙桃石)
(3)仙桃石怎么来到石盘上?它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启发学生想象。) “仙桃石”的神奇就在于:
①从外形看,它真像一个大桃子。
②从来源看,这么大的石桃子人间少有,只能是从天上飞下来的吧,这就更神奇了。 ③从动词的运用看,一“飞”一“落”把仙桃石写活了,那么大一块石头宛如小鸟一般轻松自如地从天上飞来,落在了山顶的石盘上,真是妙不可言。 (4)仙桃石怎么来到石盘上的呢?(启发学生想象)(也许王母娘娘在开蟠桃会的时候,不小心从天上掉下来。)
过渡:那么第二块奇石又是什么呢?课文又是怎么描述它的? 4.指名读第三自然段,看图,(课件出示17):“猴子观海”石图文
(1) 这块石头像什么?它落在什么地方?(它蹲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 陡峭是什么意思?
联系上下文和课文插图,看看猴子所处的位置奇特,它蹲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原来猴子
是为了观看黄山秀丽神奇的景色之──“翻滚的云海”。
仔细观看图片上“翻滚的云海”再联系生活,说说“陡峭”是什么意思?(直上直下的岩壁,下面是深深的山谷。)
从书中画出表示猴子“观看云海”动作的词。(抱、蹲、望。) (2) 猴子抱着什么?(腿)它蹲在什么地方?(山头) (3) 怎么样的蹲着?(一动不动。)它在望什么?(翻滚的云海。)
(4)想想看这块奇石会叫什么?猴子本来非常好动,这会儿为什么一动不动?(启发学生想象。)
云层就像大海的波涛那样上下翻滚,非常壮观。这美丽的景象,把猴子看呆了,它从来没见过这么壮观的景色,所以它一动不动。
(5)想想看,这块奇石会叫什么?(猴子观海)(板书:猴子观海) 6.指导学生用上述方法自学四、五自然段。(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课件出示18):“仙人指路”石图文。
第三块奇石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写的?这块奇石叫什么?(“仙人指路”) 为什么说它更有趣?(板书:仙人指路)
(“仙人指路”的神奇在于它就像仙人一样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一个“仙”字给这块石头蒙上了神奇的色彩,使人觉得有趣极了。) 谁能把这幅图画出来?(让学生想象画图) (2)指名读第五段。(课件出示19):“金鸡叫天都”石图文。 ① 这段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这几块巨石像什么?(雄鸡) ② 石头怎么会变成金光闪闪的巨石呢?
(太阳光一照,巨石上金光闪闪,就更像一只美丽的“金鸡”了。) ③ 这块奇石叫什么名字?神奇在什么地方?
金鸡对面也是一个有名的景点,是著名的天都峰,每当太阳升起时,阳光照在巨石上好像金鸡打鸣,所以这块奇石叫──金鸡叫天都。(板书:金鸡叫天都) 7.齐读第六自然段:(课件出示20) (1) 这段主要写什么? (黄山奇石很多。)
课文又给我们介绍了几种奇石?(3种) (课件出示21图片):仙女弹琴等奇石。
(2)这三种奇石只说了它们的名称,并没有写出它们的样子,谁能仿照前面的写法,说说这三种奇石的样子。
(指名让学生想象、试说。)
(3)“仙女弹琴”后面是什么号?(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叫出名字的石头都数不清,那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就更多了,正等着你们去给它们起名字呢?
四、观图联想,写“奇”。
作者经过观察,抓住黄山石的样子,展开合理的想象,通过打比方,把静止的石头写活了,写具体了。(课件出示21)下面我运用这种方法,选择大屏幕上的其中一块石头,抓住它的样子,写几句话。
学生观察图片,根据“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些有趣的名字想象奇石的样子,用“像”描述它们的样子。
示例:最有趣的是“仙女弹琴”,远远望去,那巨石真像一位美丽的仙女,坐在一架钢琴旁正弹得入迷呢!
五、总结全文。
希望大家好好学习,学好本领,长大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到黄山给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石头起更好听的名字。大家说好不好? 六、课堂作业 1.填空
就说“仙桃石”吧,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 ),落在( )的石盘上。 每当太阳升起,有座山峰上的几块( ),就变成了一只( )的雄鸡。 2.用以下词语说一说黄山奇石。
……好像…… ……真像…… 3.读读下列词语,选选说一下你见过的景物。 风景 景色 风景如画 秀丽 秀美 一枝独秀
著名 闻名 名不虚传 闻名 新闻 百闻不如一见
板书设计
黄山奇石
闻名中外 秀丽神奇 尤其
仙桃石 猴子观海 仙人指路 金鸡叫天都
教学反思
10 日月潭
教学目标
1. 认识“潭、湖”等15个生字,会写“湾、名”等8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群山环绕、隐隐约约、好像披上轻纱”等词语、短语的意思。
3.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光,体会作者对日月潭的由衷赞美。背诵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难点
积累词语,说话训练。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认识“潭、湖”等15个生字,会写“湾、名”等8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光。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去过的地方不少。我听说祖国宝岛有一处景点特别美,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它就是日月潭。
(板书课题:10 日月潭)齐读课题。
2.同学们的声音真洪亮,看把谁引来了(出示生字词)多种形式读。 二、识字解词。
1.学生自读课文,按照以前的方法预习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 (课件出示2)
wān mínɡ shènɡ jì yānɡ lì zhǎn xiàn 湾 名 胜 迹 央 丽 展 现
各自拼读,找出翘舌音“胜 展”,前鼻音“展、现”,后鼻音“名、胜、央”。 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2)出示新词(课件出示3) 日月潭
湖水 周围 轻纱
仙境 吸引 游客 童话 小岛
群山环绕 草木茂盛 名胜古迹 山清水秀 点点灯光 蒙蒙细雨 隐隐约约 风光秀丽 开展读词游戏。
开火车读,再读。
小老师领读,齐读,理解、记忆生字词。 (3)识记生字:
①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湖、胜”:“氵+胡”是“湖”,“月+生”是“胜”。 ②用“换一换”方法学习“绕一浇一烧”“纱一沙一吵”,“境一镜”。
③组词法识记:“湖、童、客”可以通过组词识记,如“西湖、湖水、湖面、儿童、客人、客厅”。
(4)让我们把这些字词带到课文中,一起来读好课文。
①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读音是否正确。 ②开火车读,看谁读得好。组织互相评价读书。 3.整体感知内容。
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课件出示4) 日月潭被小岛分成哪两个部分? (北边是日潭,南边是月潭。)
本文介绍了日月潭什么时间的景色?(清晨、中午。)(板书:清晨 中午) 三、生字书写。
(课件出示5) 出示生字: 湾 名 胜 迹 央 丽 展 现 1.组词语:给生字找朋友,用生字口头组词。 2.指导写字:
(1)师范写,重点指导“展、丽”并讲述:(板书:展 丽 ) (课件出示6)“丽、展”田字格课件
“丽”:上下结构,首笔长横居上居中,盖住下部,下部左右两半分居竖中线两侧,顶部都在横中线上方,框内点笔在横中线下方。 “展”:半包围结构,“尸”从上、左包围,居上偏左;右下部第二横在横中线下侧,右端超出“尸” ,
竖提在竖中线左方,捺撇略长。
(2)老师范写,学生在习字本上描红、临写生字。(提醒写字姿势) (3)指名说说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书写要点。 (4)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写字姿势。
(5)展示学生写字作品,讲评,适当奖励。 四、总结交流。
小朋友们,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领略了美丽的日月潭风光。下节课我们接着学。 五、课堂作业 1.看拼音写汉字。
mínɡ shènɡ ɡǔ jì zhǎn xiàn yǐn yǐn yuē yuē qún shān huán rào
( ) ( ) ( ) ( ) 2.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 辶( )( )( ) 月( )( )(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群山环绕、隐隐约约、好像披上轻纱”等词语、短语的意思。
2.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光,体会作者对日月潭的由衷赞美。背诵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 3. 积累词语,说话训练。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巩固生字。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日月潭》,再来看一下这些字词认识了吗? (课件出示8) 日月潭
湖水 周围 轻纱
仙境 吸引 游客 童话 小岛
群山环绕 草木茂盛 名胜古迹 山清水秀 点点灯光 蒙蒙细雨 隐隐约约 风光秀丽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日月潭》。(板书:日月潭)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书建议:(课件出示9)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2)边读边思考: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受? 2.指名交流。齐读、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3.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受?(日月潭风景很美。)你能找出文中的一句话,表达出你的这种感受吗?
(课件出示10)
日月潭风光秀丽,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
过渡:原来日月潭风景这么秀丽,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日月潭到底有多么美。
三、精读课文,朗读感悟。
你觉得日月潭美在哪里,找出主要句子读一读。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一、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11)第一自然段。读通课文第一自然段。要求:读通顺、流利。 2.提问:日月潭在哪里?那里的环境怎样?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优美的词语(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名胜古迹)进行理解,读好句子。(板书: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名胜古迹)
想象画面,你能用简笔画的形式,把对“群山环绕、树木茂盛”的理解展现出来吗? 学生作简笔画,画出“群山环绕、树木茂盛”的风景图。
(课件出示12)拓展介绍名胜古迹:潭北山腰有座文武庙,从庙前远眺,潭内景色,尽收眼底。南面青龙山有玄奘寺。
3.提问:引导学生读好第二自然段。
(1)正确、流利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2)(课件出示13)播放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复述。 (3)看画面复述日月潭名称的由来。
“湖有个美丽的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
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句)太阳是什么形状的?(圆圆的)月亮是什么形状的?(弯弯的)这里把什么比作日潭?把什么比作月潭?(把太阳比作日潭,把月亮比作月潭。)你可以想象日潭和月潭的样子来吗?简单画一画吧!
小组内,一生复述“日月潭”名字的由来,其他学生作画。
小组内复述,教师深入小组听听学生的复述,选择复述好的在全班展示,并引导全班同学复述好。
(二)朗读感悟第二部分(三、四自然段)
1. 自主朗读第二部分,感受日月潭清晨、晴天、雨天变幻多姿的美。要求:流利、有感情。
(1)自由读。
(2)在小组内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3)读自己认为难读的段落,听听小伙伴是怎么读的。 深入小组听听学生的朗读。
2.选择学生难读的句子进行指导,相机引导学生理解词语(隐隐约约、建筑、清晰、朦胧、仙境)。(板书:隐隐约约、建筑、清晰、朦胧、仙境) 说一说,你看到了日月潭哪些时候的迷人景象,美在何处? (课件出示14、15)日月潭清晨的图片和文字。
“天边的晨星和山上的点点灯光,隐隐约约地倒映在湖水中。”
“隐隐约约”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的“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因为有雾,远处的景物又是倒映在水中,所以所有的美景都显得“隐隐约约的”。 (课件出示16、17)日月潭雨天的图片和文字。
“要是下起蒙蒙细雨,日月潭好像披上轻纱,周围的景物一片朦胧,就像童话中的仙境。” 引导学生感受雨天的美景,“朦胧”一词的意思和文中的哪个句子意思相同?(要是下起蒙蒙细雨,日月潭好像披上轻纱)。
请朗读出色的同学进行展示,引导全班读好。(相机引导学生注意语气:清晨、蒙蒙细雨时要读得轻柔;太阳高照时要读得响亮、明朗。) 四、整体朗读,日积月累。
1.日月潭的景色这么美,请你通过朗读把它介绍给大家。
在音乐声中自由读文,可以自己读,或小组成员轮读、齐读,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组内进行赛读,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2.借助关键词语进行背诵。
(课件出示18)出示关键词语:
第二自然段:“湖水、、分成两半”
第三自然段:“薄雾、晨星、灯光、隐隐约约” 第四自然段:“中午、清晰、下雨、朦胧” 学生根据关键词语,根据图片,练习背诵。 3.找出课文里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读读背背。
把会写的词语都抄下来,记住,存入“词语宝库”。 五、实践活动。
(课件出示19)可以回家把日月潭名字的由来讲给父母听,可以找找有关日月潭的故事和传说。 六、课堂作业 1. ( )湖面上飘着薄薄的( )。天边的( )和山上的( ),( )地倒映在湖水中。
2.中午,太阳高照,整个日月潭的美景和周围的建筑,都清晰地( )在眼前。要是下起( ),日月潭好像披上轻纱,周围的景物一片朦胧,就像童话中的( )。 3.( )环绕 ( )古迹 ( )灯光 ( )茂盛 山()水() 蒙蒙( )
板书设计
10 日月潭
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名胜古迹 隐隐约约、建筑、清晰、朦胧、仙境
教学反思
11 葡萄沟
教学目标 1.学写本课“份、坡”等10个生字,认识“沟、产”等14个生字,掌握“好、干、分”三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葡萄沟的风土人情,产生对葡萄沟的向往之情。 3.联系上下文理解“盛产”“茂密”“五光十色”等词语。熟悉了解并练习用“……就像……”“……有的……有的……”句型造句。
4.能了解葡萄沟的葡萄品种多和葡萄干是怎么制作的。 教学重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盛产”“茂密”“五光十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了解葡萄沟的葡萄品种多和葡萄干是怎么制作的。 教学难点
产生对葡萄沟的向往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写本课“份、坡”等10个生字,认识“沟、产”等14个生字,掌握“好、干、分”三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都爱吃葡萄干吗?你知道我国哪个地方的葡萄干最好吃吗?让老师告诉大家,它就是——吐鲁番的葡萄沟。 2.板书课题《葡萄沟》,齐读课题。注意读准“葡萄”两个字,“萄”在这里读轻声。(板书:葡萄沟)
(课件出示2):葡萄沟风光图
3.今天就随老师一起到的葡萄沟逛一逛,看一看,那里的人们是如何制作好吃的葡萄干的。
二、借助拼音,练读课文。 1.(课件出示3)
自学要求:借助拼音,轻声自由练读课文。读第一遍时,在生字下面做“△”记号。读第二遍时,生字重点拼读。读第三遍时,在难读的句子下面画“——”线。读第四遍时,标上自然段序号。
(1)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由练读课文。 (2)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学生生字字音的拼读掌握情况。(课件出示4) fèn pō zhī qǐ kè lǎo shōu chéng 份 坡 枝 起 客 老 收 城
shì lì gōu chǎn dā dàn hào 市 利 沟 产 搭 淡 好 gòu gān liú dìng fèn wèi 够 干 留 钉 分 味 用各种方式指导读生字。
读准翘舌音“枝、收、城、市、产”,前鼻音“份、淡、干、分”,后鼻音“钉”。 (4)识记生字
①利用形声字特点识字:如“枝一支、城一成、钉一顶”。
②音近字、形近字的辨析。区别“分(fèn)”与“份”两个字的意思不同,“分(fèn)”表示成分,如“水分、养分、成分”;“份”表示划分的单位,如“分成三份、年份、月份、省份”。
③容易出错的地方重点记,比如:“市”字要注意上方是个“点”;“城”字右边是“成”,不是“咸”; “收”字右边是“攵”,不是“夊”。 2.检查难读的句子。
师:同学们,你认为有没有难读的句子?(学生自由发言)指导读。(课件出示5) (1)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2)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3.请学生分段读课文,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 (2)分小组比赛读。
(3)播放课文录音,范读课文。
(4)让学生再读全文,大体了解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三、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6)“产 份 坡 枝 起 客 老 收 城 市 ”田字格课件。 1.指导书写。
2.教师重点指导“坡、起”的书写。
“坡”左窄右宽,“土”首横起笔在横中线上,最后一笔写成提;“披”的“乛”从竖中线左侧起笔,竖撇撇向“土”下侧,“又”的横撇的撇尖过竖中线,捺脚略低于撇尖。
“起”半包围结构,“走”从左、下包围“己”,“走”中的“土”居左上格,下横在横中线,下竖与上竖垂直对齐,捺笔舒展至“己”下;“己”的横折的横段与“走”首笔横持平,第二笔横在横中线上侧。
3.在习字本上进行描红练习。
4.当堂默写。指名学生上台默写生字,集体纠正。 四、当堂检测,巩固学习。 读一读,写一写(课件出示7)
葡萄沟 盛产 七月份 搭凉棚 好客
吃个够 收下来 城市 留着 钉着 水分 味道 山坡 五、课堂作业新设计
1.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zhǒnɡ zhònɡ 种葡萄( ) 种子( ) (2)hǎo hào 好客 ( ) 好人( ) (3) fēn fèn 水分 ( ) 分开( ) (4) ɡān ɡàn 葡萄干( ) 干活( ) 2.看拼音,写汉字
kè shōu chénɡ shì dìnɡ wèi pō 好( )( )着( )( )着 ( )道 山( ) 3.辨析组词。
份( ) 枝( ) 分( ) 支(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葡萄沟的风土人情,产生对葡萄沟的向往之情, 2.联系上下文理解“盛产”“茂密”“五光十色”等词语。熟悉了解并练习用“……就像……” “……有的……有的……”句型造句。
3.能了解葡萄沟的葡萄品种多和葡萄干是怎么制作的。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复习旧知。
1.同学们,昨天老师带大家去了一个美丽的地方,这个地方叫做……? 2.那么谁愿意说说葡萄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3.既然葡萄沟给同学们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就再次走进葡萄沟,再去看看这个美丽的地方!(板书课题:葡萄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文,说说读后的感受。你能用文中的语句说一说吗? (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为什么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呢?请在文中用“ ”画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三、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课件出示9):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文)自由朗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思考: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盛产”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板书:盛产水果) 3.在第一自然段中,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描写顺序?(时间的顺序) (二)学习文章第二自然段(课件出示10)
(自由读文)自由朗读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思考“这里的葡萄长得怎么样?” (指名回答,板书:葡萄 枝叶茂密) 1.学习第二自然段第二句
(课件出示11)葡萄长势茂密图。用直观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茂密”一词的意思,并回忆理解词语意思的三种途径。
(课件出示12)比喻句“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学习感受比喻句“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这儿把什么比作“绿色的凉棚”?“一个个”说明了什么?
(把葡萄茂密的枝叶比作“绿色的凉棚”,“一个个”说明种植的葡萄很多。) 学习运用“……就像……”造句。 2.学习第二自然段第三句 (课件出示13):“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
全班齐读这句话,初步感受葡萄成熟后的美。
同学们,老师这儿还有一个句子,你们看看哪个更好一点?为什么?(对比“一大串一大串”和“一大串”之间的区别)(课件出示14)(一大串一大串,重复使用,更能体现葡萄的多) (再次齐读句子)课文利用了一个词语描写葡萄的颜色,是哪个词语?(板书:五光十色)
和“五光十色”意思相近的词语还有哪些?(五颜六色、五彩缤纷、色彩斑斓) 为什么作者不用这些词语而要用“五光十色”?
(“五光十色”一方面说明了葡萄的品种多,另一方面说明了葡萄颗粒饱满,富有光泽,说明葡萄的品质好。)
3.学习第二自然段第四句。
看到这么多诱人的葡萄,老师都忍不住想尝一口了,你们想不想尝一尝?(生:想!)那么维吾尔族的老乡会把葡萄给我们吃吗?(生:会!)你们怎么知道的?谁能用课文里的话回答老师?(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15)“要是这时候你到葡萄沟去,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
我们的老乡可真是……?(板书:老乡 热情好客)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从“准、吃个够”看出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好客。) (二)学习文章第三自然段
过渡:有这么热情的老乡招待我们,美丽的景色我们也看了,好吃的葡萄我们也吃了,可是这么多的葡萄吃不完还能做成什么呢?(板书:葡萄干)
1.学习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课件出示16)“收下来的葡萄有的运到城市去,有的运到晾房里制成葡萄干。”
(指名读文)学习运用“……有的……有的……”句型造句。 (质疑文本)看到这句话你有哪些疑问?
葡萄干是在哪里制作的?(在晾房里制作葡萄干) 2.学习第三自然段第二句
(指名回答)谁思考过晾房为什么要修成这样?修成这样的好处是什么? 引导学生了解维吾尔族老乡的另一个特点(板书:聪明能干)
3.学习第三自然段第三句(课件出示16)“成串的葡萄挂在架子上,利用流动的热空气,让水分蒸发掉,就成了葡萄干。”
用简洁概括的语言说说葡萄干的制作过程。
(运到晾房一挂在架子上一利用流动的热空气一蒸发水分) (课件出示17、18)(播放图片)初步了解晾房的样子。 (回归课文)在课文里找一找描写晾房的句子。
(课件出示19)晾房修在山坡上,四壁留着许多小孔,里面钉着许多木架子。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晾房是什么样子的? 指导学生了解从外到内的描写顺序。 4.学习第三自然段第四句
如此简便的方法制成的葡萄干又有什么特点呢?在文中找一找。 (课件出示19)这里生产的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非常有名。 (全班齐读)谁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葡萄干的特点? (指名回答,板书:色鲜味甜 非常有名) 四、总结提高,回归课文。
1.课文学到这里,大家觉得葡萄沟这个地方好不好呀?(生:好!) 那谁愿意说一说你是从哪几个方面看出葡萄沟的好呢?(指名回答) 所以说,葡萄沟真是个……?(生:好地方!)(板书:好地方) 那么我们一起来赞美一下葡萄沟吧!(生: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课件出示20) 2.回归课文,全班齐读全文。 五、课堂作业
1.仿照课文第二自然段,描写葡萄颜色多的句子,描写公园里的花。
2.葡萄( )地挂在绿叶底下,有( )的、( )的、紫的、( )的,( ),美丽极了。 3.补充词语
葡萄( ) 盛( ) 七月( ) ( )凉棚 好( ) 吃个( )
板书 设计
11.葡萄沟
盛产水果
葡萄 枝叶茂密 五光十色
葡萄沟 老乡 热情好客 聪明能干 好地方 葡萄干 色鲜味甜 非常有名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四
教学目标
1.学用字词句,学会在生活中识字,会用词语说比喻句,会在语境中理解词意。 2.通过感悟、诵读,体会名言佳句,帮助小学生积累好词好句。 3.学会写留言条,注意留言条的格式。 教学重点
学会写话,学写留言条, 积累名言佳句。 教学难点 读《画家乡》,学会介绍自己的家乡,表达出对自己家乡的热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用字词句,学会在生活中识字,会用词语说比喻句,会在语境中理解词意。 2.学会写留言条,注意留言条的格式。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四”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四) 二、学用结合。
板块一:识字加油站 (课件出示3)
南昌售 下铺 空调 硬卧 限乘
1.读一读:借助拼音,读正确。同桌之间你读我听,我读你听。注意“限”是前鼻音,“昌、硬、乘”是后鼻音。
2.看一看:从火车票上认识这些词语。(课件出示4) 硬卧:指列车上的硬席卧铺。
空调:空调又称为空气调节器。空调是对空气的温度、湿度、纯净度、气流速度进行处理,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设备,简称为“空调”。 下铺:下面的床位。 3.识记生字。 联系生活组词:(课件出示5)
乘:乘车 乘客 乘船 售:售票 销售 售卖 售票员
4.说一说:你还从哪些车票上识字?
如:可以在汽车票、飞机票、轮船票、门票上识字。 板块二:字词句运用
1.下面的事物像什么?看谁说得多,想得妙。(板书:像) 提示:爸爸的鞋像小船。弟弟的鞋像鸟窝。 (课件出示6)
柳条 云朵 枫叶 椅子 路灯 胡子 鞋
(1)读一读:自由读一读。
(2)想一想:这些词语代表的事物分别像什么? 提示:看谁想得妙,说得多。
说一说:这些词语代表的事物分别像什么?(课件出示7) 柳条像姑娘的发丝,在风中轻轻地飘动。 天上的云朵像一群白鹅,仰起脖子鸣叫着。 火红的枫叶像孩子们红红的手掌。
椅子像爸爸温暖宽大的怀抱,把我揽入怀中。
路灯像导航者,驱逐黑暗,让黑夜中行走的人们找到回家的路。 爸爸的胡子像一根根钢针,扎得人好疼。 哥哥的鞋像赛车。
2.你能说出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吗?(课件出示8:三个句子) 八路军隐蔽在山里,敌人很难发现。
去还是不去?小明拿不定注意,感到很烦恼。 那美丽如画的山水,怎能不令人流连忘返?
(1)读一读。读一读这三个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
(2)想一想:加点的词语在句中分别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在句中理解。 “隐蔽”在第一句中的意思是“八路军躲藏在大山里,敌人很难发现。” “烦恼”的意思是小明很是矛盾,不知该去还是不该去。
“流连忘返”的意思是景色太美,太迷人,观光旅游的人都舍不得回家了。 (3)说一说: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隐蔽:隐藏、躲避的意思。 烦恼:意思是左右为难,拿不定主意。
流连忘返:太迷恋这儿的美景,舍不得离开。 三、写话。 板块三:写话
1.学会留言条的格式和内容。(板书:留言条) 写留言条的格式和内容是:(课件出示9)
(1)第一行写称呼,顶格写,表明是留给谁的留言条。 (2)另起一行,空两格,开始写正文,写清楚有什么事?
(3)最后是署名和日期,都在右下角写,各占一行,并且右对齐。 2.写一写(课件出示10)
(1) 先从两个情境中选一个,想一想怎么写,写些什么,格式怎样。 (2)再在方格纸上写下来,注意:标点符号单占一格。 示例:(课件出示11、12) 王老师:
我来还书,您不在办公室。我把《安徒生童话》放在您桌面上了。谢谢您! 小华
12月8日
四、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从火车票上认识生字词语,会在生活中识字,会用词语说比喻句,会在语境中理解词意。学会写留言条。同学们都表现得很棒,希望下节课继续努力。 五、课堂作业
1.你还在哪里自学了一些生字新词?
2.用“……像……”造句。
3.熟记留言条的格式,你和朋友去公园玩,给妈妈写一个留言条。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四 像 留言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感悟、诵读,体会名言佳句,帮助小学生积累好词好句。 2.读《画家乡》,学会介绍自己的家乡,表达出对自己家乡的热爱。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语文园地四”的有关内容。(板书:语文园地四) 二、读一读,记一记。 板块四:我的发现 (课件出示13)
白色——雪白 米白 奶白 红色——火红 桃红 枣红 黄色——土黄 鹅黄 金黄 绿色——草绿 翠绿 墨绿
1.读一读:借助拼音读正确。同桌之间你读我听,我读你听。 2.看一看:了解这些词语是哪一类的。你还发现了什么? 我们能发现这些词语都是描写颜色的词语。(板书:描写颜色的词语)
我还发现在一种颜色前面加上一些词语后,可以表示该颜色的深浅、浓淡层次。如:“白”的前面加上了“雪、米、奶”这些事物用来区分不同的白色,如雪白就是像雪一样的白,米白就是像米一样白,奶白就是像牛奶那样的白,白的深浅略有不同。 其他几组也与第一行的词语类似。 3.用上面的颜色词说一句话。
我们教室的墙壁雪白雪白的,底下是草绿色的墙裙子,书桌、板凳都是土黄色的,门是枣红色的,还有银灰色的铝合金推拉门窗。
4.说一说:你在平时还积累了哪些这样的词语。交流展示一下。 (课件出示14)蓝 湛蓝 瓦蓝 深蓝 天蓝 板块五:日积月累
诵读楹联诗句(课件出示15)(板书:对联) ①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 ②白马西风塞上,杏花烟雨江南。 ③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④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1.拼拼读读。
(1)自己借助拼音把诗句读通顺。重点指导读准“皆、塞、锁”。 (2)同桌之间相互读,你读我听,我读你听。 2.读读想想。 (1)词语注释。
“塞上”,军事位置重要的边境地区。亦泛指北方长城内外。 (2)再读佳句,想一想这些对联是什么意思? 3.读出韵味。
这些名言佳句可以按照这个节奏读: (课件出示16)
①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
②白马/西风/塞上,杏花/烟雨/江南。 ③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④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4.熟读成诵。
可以以师生、生生合作的形式朗读背诵对联。 师:有山皆图画, 生:无水不文章。 ……
5.你还知道哪些风景名句?(课件出示17) 描写风景名胜的名句还有:
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黄河(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长江(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泰山(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三、我爱阅读。
1.读通顺短文《画家乡》(见教材P56)。 注意注音的字,读准确;再把短文读通顺。 2.思考问题。 (课件出示18)
(1)这篇短文写了几个人的家乡?分别是谁?
短文写五个人的家乡,分别是:涛涛、山山、平平、青青、京京。
(2)他们的家乡分别在哪里?(课件出示19一23:地区图片)那里有什么景物,他在那
里做什么?
涛涛的家乡在海边,那里有蓝色的大海一望无边,海面上一艘艘船只装满了鱼虾。涛涛正在海边捡贝壳呢!
山山的家乡在山里,那里山清水秀,还有高大的树木。山山正挎着篮子去树林里采蘑菇。 平平的家乡在平原,那里的有宽广、平坦的原野,种满了稻子、棉花、油菜等庄稼。在原野上奔跑的是平平。
青青的家乡在草原,草原一望无边,草儿非常茂盛,成群的羊儿、马儿在吃草。青青正骑在马背上赶着羊群。
京京的家乡在城市。有高楼大厦、公园、街道。京京正在跑向图书馆。 (1)你的家乡在哪里?说一说,把最美的景色展示给大家。
我的家乡枣庄,我们这里既有连绵起伏的小丘陵,也有开阔的平原。我们这里有大片的小麦、玉米、大豆和高粱。我们可以上山割草,也可以下河捕鱼,还可以在原野上奔跑。 3.读出韵味。
(1)指名分段朗读。
(2)读出家乡的美好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课堂小结。
时间过得真快啊,又到下课时间了。我们这节课学会了带颜色的词语,积累了很多的好词佳句,认识了不同的家乡。今后的学习我们要注意积累更多的好词佳句。 五、课堂作业
1.课下搜集关于表现颜色深浅层次的一组词语。
2.补全对联。
有山 ,无水 。 本无价,近水远山 。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四
描写颜色的词语 《画家乡》
教学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