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二:
《网络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模式的整合研究》中期总结报告二
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模式研究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武威十中语文课题组
共享信息化的优质教学资源,建构理想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让课堂成为学生喜欢的场所,是学校课题组多年来一直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参与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网络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模式的整合研究》以来,在对信息资源的应用分析与调查中发现:网络课程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为学科教学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得教材呈现出多元的变化,实现了知识表达的多媒体化,并且以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增加了获取信息的数量,课堂教学中大量地使用网络中的教学资源库、教学包或学习包等。这样做改变了将教科书和大纲作为教学目标或任务的唯一来源,形成了庞大的信息平台。基于此,网络课程被广泛地应用于语文学科教学,一段时间内,网络课程以最大限度的信息量被应用到语文学科的教学,各教研组从课堂教学模式、课堂学习方法上进行了系列的改革,课堂上给了学生宽广的学习空间,基于网络课程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搞得红红火火,使学校语文学科教学跨越到了一个崭新阶段。
但近一段时间来的情况表明,网络课程的应用量日趋减少,网络课程实验班的学习模式又开始回到传统的老样子,不少教师只有在示范课、观摩课时才在课堂上使用网络课程资源,平时的常态课教学中很少应用。如果细心观察还会发现,目前不少教室内的微机多数蒙尘久而不用,花费大
量资金建立起来的信息基础设施,在某些程度上成为各项检查作秀的演示工具,运用于教学的实效性不大。优势丰厚的网络课程为何遭此冷遇?原因在哪?在调查发现网络课程在应用于教学的实践中存在着许多现实问题。
问题一:从教师层面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实惠。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应用过程中,教师作为网络课程应用于学科教学的设计者、使用者,其任务是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使知识活化、具体化,创设一些文字无法表现的情境,实现多方的人际与信息互动功能,但这些工作需要教师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还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对网络课程的应用水平。在目前的社会环境及新的经济形势下,不少教师的功利性表现比较明显,不愿去做这些得不到实惠的事情,教师本身缺少一种原动力和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导致网络课程应用于语文教学失去生命力,没有发挥网络课程构建信息化学习环境和作为学习者强大的认知工具的功能。
对策:加强教师队伍的德育建设,对教师实行人性化管理,改善教师的工作、生活待遇。寻求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激发教师主动的工作态度和奉献精神,让网络课程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问题二:网络课程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的认识存在误区。从人们的认识观念上来看,网络课程应用于语文课堂学习中构筑的学习环境是为了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如果把网络课程的应用局限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等方面,笔者认为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网络课程应用于语文课堂学习
的根本目的是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信息化社会的学习文化。
对策:在网络课程环境下的语文课堂学习的模式中,教师应结合实际,指导学生优选那些最有助于达成教育教学目标的学习资源,从培养学习者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出发,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新课程改革强调素质教育的目标,实现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有机结合。除此之外,教师应当在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从学习者的生理、心理、技能等各方面加强素质教育,提高网络课程对语文教学内容传导的促进作用。
问题三:网络课程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缺少创新性。教学模式不仅要具有继承性,同时也要具有创新性。一种模式生成后,教学策略、教学环境、教育技术和教学理念一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得以沿用,在当前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这会导致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相对滞后,与形势发展很不合拍。
对策:优选教学策略、不断使教学模式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学校从众多教育专家提出的教学策略中优选了建模策略,即在学习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通过对同一类型多个问题实例的研究,总结出解决某一类问题的程序和步骤,形成解决该类问题的模型。通常认为,建模策略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显性的行为建模,二是隐性的认知建模。前者用来表明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应当执行哪些活动以及如何执行这些活动,讲怎么做的问题;后者用来说明学习者在从事这些学习活动时应当使用的推理方法,讲用什么做的问题。合作策略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及其相关技术,由多个学习
者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从而达到对教学内容较为深刻理解与掌握的一种教学策略。小组评价策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小组对小组成员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二是对小组学习效果的整体评价。评价的内容既有学术方面的,也有社交方面的。评价要积极而中肯,切忌言不由衷或言不符实。
教学模式创新:学校结合原来的教学模式,对某一专题进行较广泛、深入的研究学习,形成网络课程环境下的合作学习新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新模式融合了以下四方面的学习方式:(1)竞争。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或学习情境,通过互联网进行竞争学习,比谁最先达成学习目标。(2)协同。在网络课程环境下,多个学习者在共同完成统一学习任务过程中,发挥各自认知特点,通过互联网相互帮助、相互争论、相互提示,或适当分工合作。(3)合作。网络课程与语文教学同样需要学习者之间的互相启迪与帮助。学习者无问题时各自作为,有问题时相互讨论,由此结成学习合作伙伴。(4)角色扮演。让不同的学习者交替扮演学习者和指导者角色,学习者负责解答问题,指导者检查学习者在解题时是否有错误。
教学策略创新:在优选和继承的基础上,广纳优秀的教学策略成果,融合成新的教学策略,构建和谐的网络课程的范式。从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网络课程教学环境切入,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师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的学习;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创设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使之与创新能力培养相
适应,教师要注意网络课程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把它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之中;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加强学科创新能力之间的有效迁移,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各学科教学之间应加强联系与合作,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整体提高的目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学校要采取措施构建创新的教育环境,开展多种活动,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