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201 1年第2期 惠州市民志愿服务行为探究 黄伟才 【提 要J近年来,广东省惠州市志愿服务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全国志愿服务事 业发展的通病——市民参与率相对不高。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定量分析方法,运用计划行为理论模 型探究惠州市民志愿服务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行为态度、主体规范和感知到的行为控制三个 因素对惠州市民志愿服务行为都存在影响,其中贡献最大的是市民对志愿服务的知晓因素。 [关键词]志愿服务行为影响因素计划行为理论模型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14X(2010)06—0214—06 志愿服务事业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现代社会,特别是21世纪,发展志愿服务 事业更成为世界发展的潮流。伴随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志愿服务群体已迅速成长为一 股新兴的社会力量,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但对于转型中 的中国社会而言,志愿服务事业发展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例如志愿服务发展不平衡、志愿活动 市民参与面不广、参与的主动性不高等等。这些问题制约了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作为 “全国文明城市”的惠州市,其志愿服务事业在得到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相 对于国际水平,市民总体参与率不高 。 传统行为理论认为,个人的行为与意愿之间是存在高度一致性的,个人的行动意愿直接驱使 个人行为的产生。但后来这一传统的理论观点不断受到挑战,典型的如计划行为理论(The The— ory of Planned Behavior,下文简称为TPB)@。那么,志愿服务行为到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这 些因素对志愿服务行为的作用程度如何?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拟运用计划行为理论模型,通过分 析研究惠州市民志愿服务的调查数据来诠释。 一、计划行为理论模型 计划行为理论由合理行为理论扩展而来。因此要探讨计划行为理论,则需要从合理行为理论 说起。“合理行动理论”(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下文简称为TRA),是由菲舍宾和艾吉 仁在其论文《信念、态度、意愿与行为:对理论与研究的一种概述》中首次提出来。这一理论 214 的前提假设是:人们的行为是有理性的,各种行为发生前要进行信息加工、分析和合理的思考, 一系列的理由决定了人们实施行为的动机。该理论针对人的认知系统,阐明了行为、行为信念、 行为态度和主体规范之问的因果关系 。建立在该理论基础上的行为模式是:行为由行为意向来 决定,行为意向又由行为态度和主体规范来决定;行为态度由行为后果评价权重和行为信念所决 定。主体规范由规范信念和遵从动机决定。 但是随着实证研究的不断深人,人们发现TRA理论模型似乎更多地是将行为作为个人行为 来作分析,并未将行为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行为来作探讨。更确切地说,TRA理论模型是 对在人们个人意志控制下的实际行为的预测。当一些行为不完全受意志的控制,而更多地受到一 些社会因素的作用时,该模型的解释力就会出现不足 。例如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想做志愿 者,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很强烈。但是当发现自己没有空余时间或受服务技能因素影响,又或感 知到社会对于志愿服务不太认同时,志愿服务行为就未必付诸实施。鉴于此,Ajzen等在原模型 中引人了行为控制变量,发展为合理行动扩展理论模型或称为计划行为理论(TPB)。 TPB模型比TRA模型增加了一个名为“主观控制感”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简称 PBC)的行为控制变量。PBC是指“一个人对履行这个行为的难易程度的知觉”,可以简称为 “感知到的行为控制”变量。在TPB理论模型中,“感知到的行为控制”变量是由知觉力和知觉 行为控制来决定 。这便大大提高TPB模型的预测力。 二、研究设计 (一)调查方法与样本情况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源于“惠州市市民志愿服务调查问卷调查”。此次问卷调查于2009年3 月开始实施,为期1个月,总共获得913个样本数据。样本是通过分层抽样方法获取的,具体做 法是:先将惠州市民这一调查总体按照职业类型分为社区居民、外来打工者、机关事业单位职员 和学生四大类。接下来,按照各职业人群数量占惠州市总人口的大致比例,从社区居民、外来打 工者和机关事业单位职员三类分别抽取300人、200人和100人。另外考虑到学生人数在志愿者 群体中的数量优势,从学生人群中抽取了400人纳入样本。这样总共抽取了1000人,实际调查 中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926份,有效问卷913份,有效率91.3%,已达到了数据统计分 析的要求。 (二)概念操作化 按照计划行为理论模型,本文将影响惠州市民志愿服务行为的因素大致分为市民对于志愿服 务的行为态度因素(下文简称为“行为态度因素”)、“市民主体的规范因素(下文简称为“主 体规范因素”)、市民感知到的志愿服务行为控制因素(下文简称为“感知到的行为控制因 素”)。 行为态度是指行为个体对于行为所持的主观态度④。在本文中,即指惠州市民对志愿服务行 为所持的主观态度。按照社会心理学观点,态度通常包括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有的人认为还 包括行为倾向因素)⑧。依据计划行为理论中“行为态度是由行为信念和行为后果评估来决定” 的观点,本文将行为态度因素操作化为市民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程度、市民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知 晓程度、市民对志愿服务法规的知晓程度和市民对志愿服务行为的情感认同度四个方面来考 察。 215 主体规范是指个体感觉到其他人对他执行或不执行某项行为的期望,也可以看成是“对服 从他人愿望的社会压力的整体感知” 。对于个人行为而言,所感到的别人对自身执行某一行为 的期望可以看做是对该行为的“支持”,而所感到的别人对自身不执行某一行为的期望则是对该 行为的“压力”。因此本文直接将该变量操作化为个人志愿服务行为所受到的社会压力,以及志 愿服务事业在社会中得到的社会支持两方面的感知程度来考察。 在计划行为模型中,感知到的行为控制变量可以分为知觉力(个人对行为的控制)和自我 效能感(自信和难易)两个维度⑩。有研究者认为感知到的行为控制和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的概 念是等同的 。自我效能感能够影响人们对活动的选择,为某项活动所作的准备和完成活动过程 中所作的努力以及思考方式和情绪反应。结合研究需要,本文将从市民感知到志愿服务活动开展 的困难和参与志愿服务的自我效能感两个方面,来揭示这一因素对于市民志愿服务行为的影响。 三、惠'kltI市民志愿服务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验证影响市民志愿服务行为发生的三个因素的存在性,本文分别将行为态度、主观规范 和感知到的行为控制三个变量依次纳入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一)行为态度凶素 1.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知晓程度 为了较准确地揭示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知晓程度对行为的影响,本文将被调查者志愿服务活动 知晓程度的五个等级“非常了解”、“比较了解”、“一般”、“不太了解”和“很不了解”分别赋 了5分、4分、3分、2分和1分。 通过T检验发现,参与志愿服务与未参与志愿服务的人对志愿服务的知晓程度存在显著差 异(t=15.303,df=850,P<0.05)。参与过志愿服务的人对志愿服务活动知晓程度得分为 3.7035分,而未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人的知晓程度得分为2.8085分,相差近0.9分。这说明市 民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知晓程度对其志愿服务行为的产生有着显著影响。 2.对志愿服务法规的知晓程度 同样地,将被调查者对志愿服务法规的知晓程度五个等级“非常了解”、“比较了解”、 “一般”、“不太了解”和“很不了解”分别赋5至1分。 T检验结果显示,参与志愿服务与未参与志愿服务的人对志愿服务法规的知晓程度存在 显著差异(t=11.993,df=656.800,P<0.05)。参与过志愿服务的人对志愿服务法规知晓 程度得分为3.0947分,而未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人的得分为2.3523分,相差近0.75分。可见, 市民对志愿服务法规的知晓程度同样对其志愿服务行为产生也有着显著影响。即市民对志愿 服务法规越是了解,越是会做出志愿服务行为。 3.对志愿服务的情感认同度 为了较准确地揭示市民对志愿服务的情感认同度对其志愿服务行为的影响,研究设计了关于 志愿服务的九种说法(志愿服务“对工作、学习或生活会有所帮助”、“可以扩大生活圈、结交 更多朋友”、“可以使自己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可以帮助他人”、“对个人发展有很大帮助”、 “是每个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对社会有着实质性作用”、“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 “有助于提升社会文明程度”),要求被调查者对九种说法做出主观认同判断。然后对其五个等级 “非常同意”、“比较同意”、“一般”、“不太同意”和“很不同意”赋5至1分,并将九项的得 216 分相加取平均值,获得一个新的定距变量,即:市民对志愿服务的情感认同度。 对该定距变量与志愿服务行为产生情况之间关系作T检验发现,参与志愿服务与未参与志 愿服务的人对志愿服务的情感认同度存在显著差异(t=8.7883,df:463.868,P<0.05)。参与 过志愿服务的人对志愿服务的情感认同度得分为4.2577分,而未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人的情感 认同度得分为3.8905分,相差近0.37分。由此可见,人们对于志愿服务的情感认同度也是影响 其志愿服务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 4.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程度 按照同样的赋分方法对市民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程度(“非常了解”、“比较了解”、“一 般”、“不太了解”和“很不了解”)赋5至1分,转化:勾定距变量,并对该变量与志愿服务行为 产生之问关系做进一步分析与检验。 T检验结果显示,参与志愿服务与未参与志愿服务的人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程度存在显著差 异(t=13.084,df=499.133,P<0.05)。参与过志愿服务的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意愿程度得 分为3.2425分,而未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人的意愿程度得分为2.4397分,相差近0.8分。由此 可见,市民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程度也是影响其志愿服务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 5.行为态度因素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模型 为了进一步揭示市民对志愿服务的行为态度因素对=F志愿服务行为产生的影响,本文将上述 四个定距变量作为自变量,志愿服务行为的产生情况作为因变量,纳入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模型加 以分析。 表1 行为态度因素与行为发生率(Y)之间的关系模型(方程①) 方程① B Wald Sig. 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意愿程度(X ) 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知晓程度(X ) 0.714 0.867 0.1201 0.1450 .00o .000 对志愿服务法规的知晓程度(X ) 对志愿服务的情感认同度(X ) 常数项 0.346 0.343 一7.185 0.1295 O.1821 0.7560 .008 .060 .000 检验方程模型发现,其P值小于0.05,可以认为该方程模型比较合理。另外,运用市民对 志愿服务的认知因素来预测行为的发生,总的预测正确率为79.0%。分析结果(见表1)也显 示,x 、X 、X。和x 的回归系数的P值均小于0.05,说明上述四个变量对于志愿服务都具有 解释力,应该保留在回归方程中。这表明市民对于志愿服务的行为态度是影响市民参与志愿服务 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主体规范因素 1.个人志愿服务行为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 个人志愿服务行为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是指个人从事的志愿服务行为遭到的来自家人、亲 人、朋友以及生活圈内其他人反对程度的体现。本文通过对生活圈中家人、亲戚、朋友、同学或 同事、老师、邻居、社区管理者以及单位领导等八个对象对于志愿服务行为的支持程度来反向测 量这一变量(尽管本文运用周围人对志愿服务行为的支持程度来反向测量“个人志愿服务行为 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但鉴于概念表述的一致性和系统性,下文采用的变量名仍为“个人志愿 217 服务行为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因此,下文中所提及的“个人志愿服务行为所感受到的社会压 力”的变量值或得分实质上为“周围人对志愿服务行为的支持程度”的变量值)。 同样采取赋分的方式,将八个对象对志愿服务行为的支持程度(“非常支持”、“比较支持”、 “一般”、“不太支持”和“很不支持”)转化为新的定距变量,与志愿服务行为产生情况进行比 较分析。通过T检验发现,参与志愿服务与未参与志愿服务的人的个人志愿服务行为所感受到 的社会压力呈现出显著差异(t=9.489,df=349.580,P<0.05)。参与过志愿服务的人的志愿 服务行为所受到的社会压力得分为4.2149分,而未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人所受到的社会压力得 分为3.7250分,相差近0.49分。可见,个人志愿服务行为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也是影响其志愿 服务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即:个人的志愿服务行为越是可能得到生活圈中人的支持,其越 是会做出志愿服务行为。换言之,在受到来自生活圈内人们的压力时,即使个人的志愿服务意愿 比较强烈,也不一定会做出志愿服务行为。 2.感知到的志愿服务事业所得到的社会支持 志愿服务事业所得到的社会支持是指志愿服务事业所得到的来自社会各界所给予的资金、物 质、人力、信息、、媒体宣传的支持。本文从资金、物质、人力、信息、、媒体宣传等 六个方面对市民感知到的志愿服务事业所得到的社会支持做了测量。 为了从整体上揭示感知到的志愿服务事业所得到的社会支持对市民志愿服务行为的影响,研 究对被调查者在支持程度上所作出的六个等级的主体评价(“支持很多”、“支持比较多”、“支 持一般”、“支持较少”、“支持很少”和“没有支持”)分别赋6至1分,并将其得分相加取平 均值,获得一个新的定距变量,即:个人感知的志愿服务事业在社会中所受到的社会支持程度大 小。 通过T检验发现,参与志愿服务与未参与志愿服务的人所感知到的志愿服务事业受到的社 会支持程度呈现显著差异(t=9.489,df=349.580,P<0.05)。参与过志愿服务的人所感知到 的志愿服务事业在社会中所受到的社会支持得分为4.3104分,而未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人所感 知到的社会支持得分为4.1374分,相差近0.17分。尽管相差分值不大,但也说明了个人所感知 到的志愿服务事业在社会中所受到的社会支持对其志愿服务行为产生也是有着显著影响的。 3.主体规范因素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模型 本文将上述两个定距变量作为自变量,志愿服务行为的产生情况作为因变量,纳入多元线性 回归方程模型加以分析。 表2主体规范因素(x5,x6)与行为发生率(Y)之间的关系模型(方程②) 方程② B Wald Sig. 个人志愿服务行为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X ) 1.128 73.5O5 .O00 感知到的志愿服务事业所得到的社会支持(x ) 0.016 0.022 .882 常数项 ~3.848 42.880 .00o 检验方程模型发现,其P值小于0.05。因此可以认为该方程模型比较合理。再者,运用市 民对志愿服务的主体规范因素来预测其志愿行为的发生,总的预测正确率为74.7%。由分析结 果(见表2)可见,)(5和X6的回归系数分别为1.128和0.016,前者的P值小于0.05,后者的 218 P值大于0.05。但从模型整体上看,上述三个变量对于志愿服务行为都具有解释力,应该保留在 回归方程中,这表明市民对于志愿服务的主体规范因素是影响市民参与志愿服务行为的重要因素 之一。 (三)感知到的行为控制因素 1.感知到的自我效能感 为了了解市民感知到志愿服务活动所带来的自我效能感,研究让被调查者从参与志愿服务对 个人可能产生的众多正面影响(“对学习、工作有帮助”、“充分发挥才能”、“提高社会交往能 力”、“增强组织协调能力”、“培养团队意识”、“提升思想境界”、“获得他人的尊重”)中做出 选择。为了便于分析处理,本文大致以被调查者所选的正面影响的个数作为市民感知到志愿服务 活动所带来的自我效能感的变量值,并与志愿服务行为产生情况做相关分析。 经T检验发现,参与志愿服务与未参与志愿服务的人所感知到的志愿服务为其带来的自我 效能感呈现显著差异(t=6.596,df=857,P<0.05)。参与过志愿服务的人所感知到的志愿服 务所带来的正面影响平均个数为2.8829个,而未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人所感知到的正面影响平均 个数为2.0209个,相差近0.86个,显示出这两类人群感知的志愿服务行为效能感的差异。这说明 了个人所感知到的志愿服务为其带来的自我效能感对其志愿服务行为产生也是有着显著影响的。 2.感知到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困难 同样地,为了便于分析处理,研究大致以被调查者所选的阻碍因素(“行政色彩太浓”、“组 织管理不完善”、“资金不足”、“成员能力不高”、“参加的志愿者没有经过相关培训”、“ 法规不健全”、“不被周围人理解”、“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个益缺乏保障”)的个数作为 测量市民感知到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困难的变量值,并用该变量与志愿服务行为产生情况做相关 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参与志愿服务与未参与志愿服务的人所感知到的志愿服务活动发展的困难并 不存在显著差异(t=1.399,df:857,P=0.162>0.05)。参与过志愿服务的人所感知到的志愿 服务事业可能遇到的障碍因素平均个数为2.2395个,而未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人所感知到的志 愿服务可能遇到的障碍因素平均个数为2.0976个,相差0.14个。两者间相差不大,这可能与两 方面的原因有关:一方面,仅用被调查所选的阻碍因素的个数作为测量市民感知到志愿服务活动 开展的困难程度的变量值,其测量效度有待进一步考证;另一方面,不同障碍因素所带的困难程 度大小有差别,但这里未对各个因素做加权处理,因而使测量信度有所下降。 3.感知到的行为控制因素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模型 为了建立感知到的行为控制因素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模型,本文将上述两个定距变量作为自变 量,志愿服务行为的产生情况作为因变量,纳人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模型加以分析。 表3行为控制因素(X ,x )与行为发生率(Y)之间的关系模型(方程⑧A J 方程② B Wald Sig.P 感知到的自我效能感(X,) 感知到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困难(X ) 常数项 0.301 一0.050 0.070 38.022 0.778 0.209 .000 .378 .647 2l9 检验回归模型发现,其P值小于0.05。因此,可以认为该方程模型比较合理。另外,运用 市民对志愿服务的主体规范因素来预测其志愿行为的发生,总的预测正确率为67.9%,较之前 三个方程模型预测正确率稍低。并且检验两个自变量的回归系数发现(见表3),x,的回归系数 为0.301,x 的回归系数为一0.050,前者的P值小于0.05,而后者P值却为远远大于0.05。这 说明市民感知到的自我效能感这一变量对其志愿服务行为的产生有一定的解释力,应该保留在方 程中。而另一变量对其志愿服务行为的产生并没有较大的解释力,不应该保留在方程中。因此, 这里可以仅将感知到的自我效能感这一变量纳人方程重新建模。 表4 感知到行为控制因素(x )与行为发生率(Y)之间的关系模型(方程③B) 方程③ B Waid Sig. 感知到的自我效能感(x ) 常数项 0.287 0.070 39.216 0.001 .Oo0 .972 对重新建立的关系模型检验发现,其P值小于0.05。因此可以认为该方程模型比较合理。 但该方程的Nagelkerke R2为0.072,仅比原方程模型小0.0l,这说明仅用这一变量来预测志愿 服务行为产生的。方程剔除了变量“感知到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困难”,说明在影响志愿服务行 为的行为控制因素中,感知到的自我效能感因素起着相对更为重要的作用。 四、计划行为理论模型的验证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计划行为理论模式中影响行为产生的三大因素在惠州市民志愿服务行为 中是存在的。本文将三大因素操作化后的八个变量进行重新建模分析,以便对计划行为理论加以 验证。 (一)影响因素的重新分类 为了建立关于志愿服务意愿行为的新模型,有必要对以上8个变量进行因子分析,以精简变 量的数量。KMO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结果表明,KMO值为0.736,大于理论值0.5,且 Bartlett检验相伴概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说明上述八个变量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因此,运用主成分法对上述八个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后,经正交旋转共得到3个因子。从表5 可见,对志愿服务的作用与功能的认同程度(x )、个人志愿服务行为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 (X )、志愿服务事业所得到的社会支持(X ),以及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意愿程度(X,)四个 变量在第一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而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知晓程度(x )、对志愿服务法规 的知晓程度(X )两个变量在第二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感知到志愿服务行为可能得到自我 效能感(x )、感知到志愿服务事业可能受到的困难(X )两个变量在第三因子有较高的载荷。 研究以每个变量的因子得分系数为权数,分别计算三个因子的得分函数可生成三个新变量。 按照每个因子所包含的变量涵义,可以将新的变量依次命名为市民对志愿服务态度与评价因素 (F1)、对志愿服务的知晓因素(F2),以及感知的志愿服务行为控制因素(F3)。三个因子的表 函数为: 220 表5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因子 F1 F2 F3 X. O.7445 0.1644 O.2O57 X2 O.1272 0.8871 —0.0667 X3 0.2446 0.8628 0.0863 Xd 0.6237 0.3921 0.1599 X5 0.6890 0.2788 0.0546 X6 0.6361 —0.0l33 —0.1724 X, 一0.1718 0.0128 0.8377 X8 0.3273 O.0154 0.7527 F1=一0.1148 X1—0.1813X2+0.4032X3+0.3487X4+0.4271X5—0.1262X6—0.1998X7+ 0.2618X8 F2=0.5358 Xl+0.5906X2—0.1121X3—0.0123X4—0.2002X5—0.0980X6+0.0506X7+ 0.0865X8 F3=0.0283 Xl一0.0743X2+0.0749X3—0.0338X4—0.1944X5+0.5288X6+0.6439X7+ 0.0502X8 可以看出,F1、 和F3三个因素与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中的三个因素是有差异的。计划行为 理论模型中的行为态度因素,在影响惠州市民志愿服务行为的因子分析中被拆分为两部分:一部 分为市民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知晓程度和对志愿服务法规的知晓程度两个变量,在新三大因素 中单独成为知晓因素(F2);另一部分为市民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程度和对志愿服务作用与功能 的认同度两个变量。在新的三大因素中,这两个变量与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中的主体规范因素合并 成为市民对志愿服务态度与评价因素(F1)。 (二)市民志愿服务行为的新模型 为了探究三个新因素对市民志愿服务行为的影响程度,本文将市民对志愿服务态度与评价因 素(F1),对志愿服务的知晓因素(F2),以及感知的志愿服务行为控制因素(F3)三个变量作 为自变量,将志愿服务行为的发生概率(Y)作为因变量,强制纳入到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加以 重新分析。 表6三个新因素与志愿服务行为发生率(Y J之间的关系模型(方程④) 方程④ B waid Sig. 市民对志愿服务态度与评价因素(F1) 0.8215 0.09865 .000 对志愿服务的知晓因素(F2) 1.245 O.11681 .0oo 感知的志愿服务行为控制因素(F3) 0.350 0.09421 .000 常数项 0.9715 0.09867 .000 检验回归模型发现,其P值小于0.05,可以认为该方程模型比较合理。另据结果显示,以 上述三个因素来预测其志愿行为的发生,总的预测正确率为88.6%,较之前三个方程模型预测 正确率都要高。 221 通过检验三个新变量的回归系数发现,F1、F2和F3三个变量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821、 1.245和0.350,且三者的P值均小于0.05,这说明这三个变量对其志愿服务行为都有一定的解 释力,都应该保留在方程中。该模型方程式可以表达为:Logit Y=0.971+0.821F1+1.245F2+ 0.350F3 由方程④可见,F2增加一个单位,Logit Y增加1.245个单位;FI增加一个单位,Logit Y增 加0.8215个单位;F3增加一个单位,Logit Y增加0.350个单位。 五、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从上述分析中,本文可以得出两个基本结论: 1.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中行为态度、主体规范和感知到的行为控制三个影响因素在惠州市民 志愿服务行为中是存在的,这进一步验证了计划行为理论在惠州市民志愿服务行为中的解释力。 2.在惠州市民志愿服务行为模型中,市民志愿服务行为的发生受到市民对志愿服务态度与 评价、对志愿服务的知晓和感知的志愿服务行为控制三大因素的影响,其中贡献最大的是市民对 志愿服务的知晓因素,接下来才是市民对志愿服务态度与评价因素、感知的志愿服务行为控制因 素,这与计划行为理论的观点并不完全吻合。 (二)启示 以上结论,为如何激发市民更加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提供重要启示: 1.加大志愿服务的宣传力度,提高市民对志愿服务的知晓率。要激发市民参加志愿服务, 最为关键的就是从提高市民对志愿服务的知晓率上人手,进一步加大志愿服务的宣传推介力度, 让更多的人了解志愿服务,促使其更多地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去。一方面,要拓宽志愿服务活动的 宣传渠道,加大对志愿服务活动的宣传强度,保持宣传媒体对志愿服务活动的高关注度,让更多 的市民了解志愿服务活动;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志愿服务法规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 从事志愿服务活动是法规所倡导的,志愿者合法权益也是有保障的,从而增强志愿者及志愿 服务在市民中的公信力,提高市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2.大力弘扬志愿服务文化,营造社会崇尚志愿服务的整体氛围。第一,积极倡导志愿服务 精神,注重宣传志愿服务的意义与作用,提高市民对志愿服务的认可度。可以考虑设计志愿者卡 通人物形象和卡通宣传片,让志愿服务的精神理念妇孺皆知;可以发行画册、书籍及邮册等文化 产品,让更多人了解志愿精神的内涵,营造出良好的志愿服务文化氛围;第二,搭建志愿服务平 台,创新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形式,增强志愿服务活动的感染力。行动是最好的文化传播,可通过 形式多样的亲民惠民志愿服务活动,感染活动的参与者、观看者、知情者,广泛传播志愿服务文 化理念,让志愿服务理念扎根社会;第三,通过邀请社会知名人士参加志愿服务,定期评选和表 彰志愿服务先进典型,用榜样的力量感召市民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3.强化志愿服务的社会支持,增强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后劲。第一,制定和完善志愿服务 法规,给予志愿服务以强大的法律支持。通过制定出台关于志愿服务的法规,明确 志愿者组织的社会地位和志愿者的权利与义务,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权益,从而确立志愿服务的法 律地位,以便志愿服务事业获取稳定的社会支持;第二,强化志愿服务事业的物质支持,为志愿 服务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提供可靠保障。尤其是要加大对志愿服务事业的资金投入,可推广政 222 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理念,每年考核评定-- ̄tL优秀服务团队和项目,予以专项基金资助。同时 大力倡导社会各种组织筹集资源投入志愿服务,解决志愿服务发展中的资源短缺问题;第三,完 善志愿服务组织内部建设,强化志愿服务组织的主体地位。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志愿者登记认证、 能力培训、资金筹措、项目管理、监督评估等一系列的管理机制,规范志愿服务组织的运作,逐 步明确志愿服务组织的主体地位,增强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后劲。 ①团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课题组:《中国青 ⑤段文婷、江光荣: 《计划行为理论评述》,北京: 年志愿者行动研究报告》,北京:《中国青年研究》, 2001年第2期,第13~2l页。 ②黄伟才、向德平:《多元与发展——惠州青年研究 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34 页。 ③⑥⑩njzen,I.,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Or— 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991,50(2).PP.179~211. ④Bamberg,S.,Ajzen,I.,Schmidt,P.,Choice of travel mode in TPB:The roles of past behavior,habit, and reasoned action,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003(25).PP.175~187. 参考文献:  ̄ajzen,I.,Residual effects of past on later behavior: Habituation and reasoned action perspectives,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2002(6). ②Bamberg,S.,Ajzen,I.,Schmidt,P,Choice of travel mode in TPB:The roles of past behavior,habit, and reasoned action,Basic and Appl&d Social Psychology, 2003(25). ③Fishbein,M.,Ajzen,I., Belief,Attitude,Intention an Behavior,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Mass: Addison Wesley,1975.  ̄Rise,J.,Thompson,M.,Verplanken,B.,Measur— ing implementation intentions in the context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3(4J4). ⑤安国启:《志愿行动在中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 动研究》,北京:文献出版社,2002年。 《心理科学进展》,2008第16期,第315—320页。 ⑦⑨余莉:《计划行为理论的发展综述》,合肥:《科 教文汇》,2008年第2期,第170页。 ⑧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 心理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69 页。 ⑩Hagger,M.S,Chatzisarantis,N.L.D,First—and higher—order models of attitudes,normative influence, and perceived control i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British urnal foSocial Psychology,2005.44.PP.513— 535(23). ⑥竹:《志愿精神在中国》,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 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9年。 ⑦竹、江汛清:《志愿活动研究:类型、评价与 管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 ⑧段文婷、江光荣: 《计划行为理论评述》,北京: 《心理科学进展》第16期,2008。 ⑨谭建光:《中国广东志愿服务发展报告》,广州:广 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⑩薛薇: ̄SPSS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北京:电子工 业出版社,2006年。 作者简介:黄伟才,惠州市志愿者联合会会 长,博士。惠州516081 [责任编辑左晓斯] 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