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开发区崇明岛路小学 殷美玲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四年级下册智慧广场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用“韦恩图”解决有重复部分的问题的价值,理解集合图中每部分的含义,能解决简单的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知集合图的形成过程,体会集合图的优点,能用集合图分析生活中简单的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性,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体会数学的严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姓名卡片,椭圆圈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下面是希望小学四年级一班同学假期参加实践活动的情况记录,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共有几人? (根据学生回答,选择性板书)
提问:果真是19人吗?下面请大家再仔细观察这两组信息,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人两样实践活动都参加了
引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重叠问题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开门见山的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顺理成章的引出课题。
二、探究方法,建立模型 1.组织游戏
谈话:首先,我们做一个抢姓名的游戏,左边的同学是小记者队的队长,右边是小交警队的队长——每排左边的同学抢参加小记者10人,右边同学抢参加小交警的9人,比一比,谁最先完成。
预设:游戏过程中因姓名卡片而产生矛盾
1
提问: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预设:都给一边;平均分;放在中间一起用
谈话:放在中间一起用,这个方法是不是两全其美?看面对复杂的问题,大家换一个角度思考,抢卡片的问题就解决了
2.数形结合,说图明理
谈话:指指看,参加小记者活动的10在哪里?参加小交警活动的9人呢?我们心里明白了,但是看起来不太清楚,能不能圈一圈呢?
谈话:这里有两个彩圈,你们合作圈一圈,大家仔细观察,看看能不能一眼就看明白,学生动手尝试,教师巡视指导,并交流想法
提问:这样一圈,清楚了吗?黄圈表示小记者活动的,红圈表示参加小交警活动的,大家能不能也这样圈一圈,说一说?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找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的衔接点,为新知的学习巧搭“脚手架”使新知的构建顺理成章。
三.应用模型,解决问题
1. 谈话:现在,看着黑板上的图你能求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吗?试试看,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
预设:6+5+4=15(人) 10+9-4=15(人) 师:结合算式“6”在哪里?表示?学生交流 谁能像老师这样也提出一个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交流算法,根据算式提出问题,数形结合,进一步加深理解。 2.归纳总结,提炼方法
提问:请大家继续看黑板,名单发生了变化,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两边都有同一个人
追问:你能把这个图改一改吗?大家仔细看他修改的对不对?学生演示 谈话:两种活动都参加的变成了5人,现在参加实践活动一共有几人? 预设:10+9-5=14人
谈话:两种活动都参加的还有可能是几人?自己尝试列算式
小结:这节课,帮我们把重叠问题弄明白的是这个图,它是谁发明的?它是由英国数学家韦恩在1881年发明的,于是人们就把这种图称为“韦恩图”
【设计意图】学生表述韦恩图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认知,同时使学生对韦恩图的认知更趋于明朗化。
2
四、巩固拓展,应用问题 1.基本练习
班级女生小记者比赛统计表,在明确各部分意义后,学生按统计表填写韦恩图,并计算总人数。
2.拓展练习
谈话:学校为同学们准备了小记者比赛的奖品,两个奖箱里各放四种奖品,问两个奖箱里共放几种奖品?
学生说明理由 3.课后延伸
(1)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重叠现象,并与父母及好朋友交流。
(2)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本组同学家长抽烟喝酒情况,并利用集合图表示出来。然后根据调查结果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由易到难,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需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巩固了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又培养了思维能力。
五、回顾课堂,总结延伸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重叠问题(高中还有个名字叫集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感受三方面来谈收获。
小结:重叠问题远不止我们见到的这些。下课后请同学们留心观察,用今天的学习的知识还能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呢。
【设计意图】以具体的问题引领学生全面回顾梳理,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基本的活动经验,养成全面回顾的习惯,不断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