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1条款及要求 14001条款及要求 18001条款及要求 50430条款及要求 查 询 问 题 评价 6.1 应对6.1应对风 风险和机险和机遇的遇的措施 措施6.1.1 6.1.1应总那么 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 6.1.2 策划应对这些风险和机遇的措施 6.1.2 环境因素 4.3.1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确实定 Q:企业是否有明确可能所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机遇?为确定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机遇: OK 1、公司在策划质量管理体系时,是否考虑部和外部因素? 2、公司在策划质量管理体系时,是否有理解相关方需求? E:策划环境管理体系时,是否考虑到4.1和4.2中所提及的问题?有无指出环境管理体系的围?是否确定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机遇?以及潜在的紧急情况?有无相应的需要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文件化信息? Q:1.公司是否有策划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这些措施可能是产品及效劳的检查、监视和测量、校准、OK 产品及过程设计、纠正措施、规定方法和工作指导书、培训及使用有能力人员等方面。 2。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是否得到实施和评价措施的有效性? E/S:有哪些环境因素及重要环境因素?如何进展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因素信息是否及时更新? E/S:是否存在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环境因素确实定过程如何控制?第一阶段 关注主管部门,查相关记录,验证辨识与评价过程是否符合程序?抽一局部危险源,评定其辨识的合理性、科学性;现场巡视各处,简单验证危险源是否有遗漏,风险评价是否合理?第二阶段 风险评价方法是否及时主动?现场核实针对识别出的不允许、重大、中度风险制定目标,管理方案及采取控制措施是否落实?风险评价是否与运行经历和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的能力相适应?为确定提供资源,保证风险运行控制提供了信息吗?提供必要的检测活动是否已落实?重点查看企业各过程需要争取控制措施的风险是否有遗漏?评价是否合理?是否批准、传达? E/S:与组织环境因素有关的合规义务有哪些?有无形成文件的信息?其他要求的适用性如何?版本是否及时更新?判断是否准确?现场验证其适用性。第二阶段关注法规的落实,员工和其他相关方是否及时获取了法规及其他相关方的信息? E:策划的措施是否与业务活动过程相融合? 如何评价这些措施的有效性? OK 6.1.3 合规义务 4.3.2 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J:3.5 6.1.4 措施的策划 OK 1 / 7
6.2 质量6.2环境目目标及其标及其实现实现的策的策划划 6.2.1 环境6.2.1质目标 量目标及其实现的策划 4.3.3 目标和方案 J3.2质量目标 Q:1、公司质量目标是否与质量方针保持一致? 2、质量目标是否可测量? 3、质量目标是否适用于公司? 4、质量目标是否与产品和效劳合格以及增强顾客满意相关? 5、是否对质量目标进展监视? 6、是否将质量目标与各相关方进展沟通? 7、质量目标是否适时更新? 8、质量目标是否形成文件并保存? E/S:是否建立QEOH目标,目标是否围绕职责、是否围绕部门确定的重要环境因素、合规义务并考虑风险和机遇?目标值、目标项适当时是否提供?目标是否选择适当的参数来量化评价?如何沟通? E:通过哪些方法实现目标?评价目标结果的参数是哪些? Q:在策划如何实现质量目标时,公司是否有考虑: 1.完成的时限; 2、由谁去完成目标; 3、是否有充足的资源; 4、如何评价结果。 Q:在质量管理体系变更前,公司是否对其进展评估?-变更目的及其潜在后果; -体系的完整性; -资源的可获得性; -职责和权限的分配或再分配。 OK 6.2.2 实6.2.2 实现现环境目环境目标的标的策划 策划 J3.2质量目标 OK 6.3 变更的策划 OK 7.1.2人员 4.4.2 能力、意识和培训 J5.1、5.2、Q:1〕是否对从事影响质量活动的部门、层次、人员进展了识别? 5.3人力资2〕是否确定了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人员所必需的能力?是否对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人员能力胜任与源管理 否进展了评价和考核?经理、质量检查人员、特种作业人员是否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持证上岗? OK 7.1.6 组 织的知识 Q:公司是否认期总结并收集各项管理经历,并进展交流?以确保经历知识的积累; 获取组织部人员的知识和经历;从顾客、供给商和合作伙伴方面收集知识;获取组织部存在的知识〔隐性的和显性的〕; 与竞争对手比拟;与相关方分享组织知识;根据改良的结果更新必要的组织知识。 2 / 7
7.2能力 7.2能力 4.4.2 能力、意识和培训 Q:1〕是否对从事影响质量活动的部门、层次、岗位人员进展了识别,对各类人员所需的教育、培训、OK 技能和经历提出了要求? 2〕针对需否提出了培训计划〔包括特殊工种、工作人员〕或采取其他措施并组织实施? 3〕通过何种方式宣传/培训确保员工意识到所从事活动的相关性和重要性,并为实现质量目标做出 奉献? 4〕是否适当地保存了教育、培训、技能、经历的记录?5〕看培训需否合理?是否按计划实施?通过查相关记录验证计划完成情况,抽查相关培训和评价记录。 E/S:与绩效有关的人员和与合规性有关的人员的能力要求有哪些?能力要求描述中有无对人员适当的教育、培训或经历要求,确保员工能够胜任?有无相应措施获得所需能力,如何评价措施有效性?有无相应的记录证明人员能力? 7.3意识 7.3意识重要环境因素岗位员工行为 1、公司员工及各相关方是否知晓公司质量方针、质量目标 2、公司员工及各相关方是否明确“可承受〞产品和“不合格〞产品和效劳的知识和理解。以及当产品和效劳不满足规时,该如何去做。 3、公司是否质量体系有相关沟通过程。 E/S:现场观察员工工作习惯、行为、与重要环境因素有关岗位人员的操作或行为或现场的状况感知,员工是否知晓管理体系方针和目标?员工是否知晓与工作相关的重要环境因素和相关环境影响?员工是否知晓其对管理体系的奉献?员工是否知晓不符合管理体系要求的后果? Q:1〕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在组织建立适当的沟通过程,并确保对质量/环境/职业安康平安体系的有效性进展沟通。各职能层次间的沟通是如何开展的?对信息沟通的职责和方法以及对重大事件、问题的沟通是如何开展的? 2〕 是否使用了恰当的沟通形式?开展的情况,信息是否被有效的利用? 3〕 沟通的容是否能促进组织质量活动协调和质量/环境/职业安康平安体系过程及其有效性? E/S:组织如何进展外部沟通?如何策划外部沟通的过程?有哪些记录来证明?重要环境因素、环境绩效、合规义务和持续改良建议相关信息。 E:部交流是否包括最适当的职能和层次?是否包括员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外部信息交流的容?正面的?负面的〔如投诉〕?是否及时给出清晰回复?是否涉及绩效的改良? OK 7.4沟通 7.4信息交4.4.3 沟流 通、参与和7.4.1 信息协商 交流总那么 OK 3 / 7
7.5 形成文件的信息 7.5.1 总那么 7.5 文件化的信息 4.4.4 文件4.4.5 文件控制 J3.5文件管理 Q:公司是否按标准要求和按公司情况形成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信息?并保持和保存这些文件信息? E/S:公司有无文件化的管理体系?体系文件中是否包括方针和目标?有无对管理体系覆盖围的描述?有无对体系的主要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描述?相关文件的查询途径?标准所要求的文件和记录?为确保涉及职业安康平安风险管理过程进展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所需的文件和记录?如何进展文件的分发、存储、更新、保存和处置等?如何识别外部文件,文件是如何保管的?文件是否有标识和说明?文件都有哪些形式?是否经过评审和批准?记录控制程序是否完整,是否有可操作性?程序文件是否为有效版本?记录控制程序是否对记录的标识、收集、编目、归档、保存、维护、查阅、处置管理做出了规定?记录控制情况如何?记录的形成与质量活动是否同步进展?与本组织的记录有哪些?与受审核部门有关记录有哪些?是否有保存期的规定?记录是否按档案管理规的要求处理和管理? Q:是否规定了文件的保管方法?是否规定了评审文件的有效性?是否规定了失效文件的处置、管理方法?所有文件是否字迹清楚?标识是否明确?文件发布前是否得到授权人的批准?是否均注明制定或修订日期?文件的查找是否方便?文件的保管是否有效? OK 7.5.2 创立和更新 7.5.3形成文件的信息的控制 7.5.2创立和更新 7.5.3文件化信息的控制 J3.5文件管理 J3.5文件管理 Q:文件化信息容是否完整?版本是否有效?文件化信息是否 OK 对记录的标识、收集、编目、归档、保存、维护、查阅、处置管理做出了规定?文件化信息的形成与活动是否同步进展。 与本组织有关的文件化信息有哪些?与受审核部门有关的记录有哪些?是否有保存期的规定? 文件修改后是否重新批准?识别修改状态的方法是什么?使用时是否都使用适应文件的有效版本?文件化信息是否按档案管理规的要求处置和管理? Q:1、在在确定产品和效劳要求时,公司是否考虑如下因素:顾客和法律法规要求、组织战略要求、利OK 益相关方的相关要求? 2、是否建立过程控制,产品和效劳验收的准那么,公司是否考虑:风险和时机、质量目标、产品和效劳要求? 3、根据产品和效劳提供过程的性质和复杂度,公司是否确定所需的资源以及现有资源是否充足? 4、公司是否制定有效措施,用于控制:确认满足了准那么、交付了预期的输出、识别了需要改良的区域? 5、公司是否形成并保持、保存准那么及支持准那么的运行的成文信息? E/S:组织有哪些运行控制?根据运行的性质、识别出风险和机遇、重要环境因素及确定的合规义务有哪些运行控制要求?有无明确运行准那么?对变更的控制?异常情况的评审?产品设计开发的输出的有关信息中是否包括生产周期每一阶段的环境要求?采购过程的控制?对外部供方的控制的类型与程度?运输、交付、使用、最终处置等?现场验证控制是否有效:噪声控制、化学品控制、废弃物控制、污水控制、废气控制、能源资源控制、职业病防治管理等? 4 / 7
8.1 运行的策划和控制 8.1运行策划和控制 4.4.6 运行控制 8.2应急准备和响应 4.4.7 应急 准备与响应 E/S:有无应急准备?应急准备物资是否齐全?现场有效性如何?响应的管理?是否进展了预案演练?是否认期评审响应措施?是否发生过紧急情况?是否进展纠正措施?是否向有关相关方提供信息或培训?潜在事件、事故是否遗漏?预防手段如何保持?应急程序是否有验证?如火灾、报警、灭火整个过程是否按规定去做? NG 火灾应急演练和触电应急演练未评审 8.2 产品 和效劳的要求 8.2.1顾客沟通 8.2.2产品和效劳要求确实定 8.2.3产品和效劳要求的评审 J7.1~7.3投标及合同管理 Q:1、公司是否沟通要提供的产品或效劳的细节,以便顾客理解提供的是什么? OK 2、是否明确顾客可如何联系公司进展提问、订购产品或效劳?公司将如何告知顾客相关变更? 3、是否建立适当形式让公司从顾客处获取有关问题,疑虑,投诉,正面和负面反应的信息? 4、适宜时,是否可确保顾客得知公司如何处理和控制顾客财产? 5、是否可确保在出现紧急情况时,积极与顾客就可能的事宜和可采取的措施进展沟通。这里的事宜是指对满足顾客要求有负面影响的问题。 1、定义产品和效劳要求时是否考虑:产品或效劳的目的是什么、顾客需求和期望、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OK 2、在确定是否满足了作出的产品和效劳承诺时,组织宜考虑如下因素:可用的资源、能力和产能、组织知识、过程确认? J7.1~7.3投标及合同管理 J7.1~7.3投标及合同管理 Q:1、公司是否评审了对顾客作出的承诺?评审容包括: a〕交付和交付后的行动,例如运输,用户培训,现场安装,质量保证,维修,顾客保障; b〕是否可满足隐含的需求——产品或效劳宜能满足顾客的期望; c〕组织为超越顾客期望/提高顾客满意度/符合部方针而选择满足的其它要求; d〕是否已考虑和满足了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 e〕是否对合同或订单做出了变更。 2、是否保存评审信息所形成的文件? Q:如项目要求发生更改,是否及时将更改通知相关人员,相关文件是否进展修改并保存。 OK 8.2.4产品和效劳要求的更改 OK 5 / 7
9.1.1监 视、测量、分析和评价 Q:1〕组织对产品的特性和接收准那么是否进展了规定? OK 2〕对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是否进展了策划/计划?在产品实现过程的适当阶段进展哪些监视和测量,并形成文件〔指导文件〕? 3〕何时实施监规测量?何时对结果进展分析评价?是否保存成文的信息? E/S:第一阶段 是否策划监视测量分析评价过程? E/S:第二阶段 目标的完成情况?资源的消耗、废弃物的排放量?运行过程中的准那么的实际数据?确定为合规义务完成情况?环境绩效的部信息的沟通方式?监视测量过程中是否使用计量器具,如何管理的?收集事故、职业病、事件等检测结果?被审核方守法记录? OK 9.1.1监4.5.1 绩效 视、测量、测量和监视 分析和评价 9.1.2合规性评价 4.5.2 合规定性评价 E/S:公司对环境控制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要求?是否确定合规性评价的频次、条件、结论及相关的证实?OK 是否出现不合规情况,采取何种措施?排污许可证总量控制的情况?识别为合规义务的执行情况? 关注目标检查执行情况?关注定期评价法律、法规符合性审核验证其是否?查设备校准记录?有无对事故、疾病、事件和其他不良绩效的历史证据的统计监视?监视异常时如何处置? Q:1、公司是否进展了顾客满意度调查或其他方式获取所需信息?满意度调查是否到达管理目标? OK 2、公司是否针对获取到的顾客反应进展分析和评价?并作为管理评审输入。 Q:1、组织是否确定、收集和分析适当的数据,以证实质量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 2、对数据来源渠道和收集方法、频次是否进展了规定? 3、组织收集的是否包括了来自监视和测量以及顾客满意程序、产品要求的符合性、过程和产品特性及其趋势,包括采取预防措施的时机及来自供方的信息?信息收集是否符合规7条容要求? 4、组织是否及时利用这些信息来评价质量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针对风险和机遇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针对风险和机遇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寻找在何处可以进展对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良的时机, 5、公司是否建立和实施改良、纠正措施的管理要求?是否保存质量管理改良与创新记录? 6、是否调查分析了不合格的原因 1) 公司是否认期进展部审核? 2〕部审核的频次和结果是否满足企业体系运行要求? E/S:公司是否认期进展部审核?部审核的频次和结果是否满足企业体系运行要求? E/S:部审核是否得到了有效的实施和保持? OK 9.1.2顾客满意 9.1.3 分 析与评价 J12.1、12.2 质量管理活动监视检查和评价 9.2 部审核 9.2部审核 4.5.5 部审9.2.1部审核 核 总那么 OK 6 / 7
9.2.2 部9.2.2 部审审核方案 核方案 Q:1〕是否根据过程情况确定审频次? 2〕是否选定适合的审员进展审? 3〕是否确定每次审的准那么和围? 4〕审结果是否上报相关管理者? 5〕部审核中发生的问题是否采取纠正? 6〕部审核相关文件是否有保存? E/S:有无部审核方案及相关的文件化信息?部审核方案有无考虑相关过程的环境重要性、影响组织的变化以及以往审核的结果?是否规定每次审核的准那么和围?如何选择审核员并实施审核,确保审核过程的客观与公正?有无相相关管理者报告审核结果? Q:公司是否采取正确的纠正预防及改良措施? E:如何确定和选择改良时机,采取了哪些措施? S:抽一局部记录,看是否按程序要求进展原因分析写出对策?看纠正措施是否合理?现场验证纠正预防措施的效果如何? Q:1〕 是否建立和实施改良、纠正措施的要求?是否保存管理体系改良与创新记录? 2〕 是否调查分析了不合格的原因〔包括顾客报怨〕在〕,并起到防止不合格再发生的目的 3〕 是否针对原因提出措施并实施和记录结果? 4〕 纠正措施的实施是否验证其效果,并作出评价?重大的纠正措施是否成为管理评审的输入? E/S: 是否建立和实施改良、纠正措施的要求?是否保存管理体系改良与创新记录?采取何种措施控制和纠正不合格?处置时产生的后果包括? 是否调查分析了不合格的原因〔包括顾客报怨〕在〕,并起到防止不合格再发生的目的 是否针对原因提出措施并实施和记录结果? 纠正措施的实施是否验证其效果,并作出评价?重大的纠正措施是否成为管理评审的输入? 是否更新风险和机遇以及管理体系? 有无相应的记录来证明不合格的性质、随后采取的措施,以及纠正措施产生的结果? Q:公司是否按要求保存形成文件的不合格和纠正措施信息? OK 10 改良 10.1 改良10.1总那总那么 么 10.2 不合格和纠正措施 10.2不符合和纠正措施 OK 4.5.3.1 事件调查 4.5.3.2 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J13.1、13.2、13.3质量信息和质量管理改良 OK OK 10.3持续改良 10.3持续改良 J13.1、13.2、Q:公司是否对管理体系的有效性、适宜性和有效性对管理体系进展适当调整? 13.3质量信E/S:公司是否对管理体系的有效性、适宜性和有效性对管理体系进展适当调整? 息和质量管理改良 OK
7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