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大学生依恋模式与人际关系_自测健康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依恋模式与人际关系_自测健康的关系研究

来源:刀刀网
2008年1月

第21卷 第1期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JournalofInnerMongoliaNormalUniversity(EducationalScience)

Jan1,2008

Vo.l21 No.1

大学生依恋模式与人际关系、自测健康的关系研究

o韩树杰,彭贤

1

2

(11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北京100037;21曲阜师范大学教科院心理系,山东曲阜273165)

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人际关系测量表测量曲阜师范大学本科生 内容摘要: 用成人依恋模式问卷、

307人,其中男143人,女155人。结果表明:在普通大学生中,除生理健康项目上安全型(B型)依恋者和回避型(A型)依恋者的差异不显著以外,安全型依恋者(B型)在身体、心理、社会及总体健康和人际关系各项目上都显著优于不安全依恋类型者(A型、C型、D型)。 关

词: 大学生;依恋模式;自测健康;人际关系

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916(2008)01-00-03

响尚未彻底消解。这类个体提及创伤经历时,常出现明显的口误或忽然陷入沉默,或在描述死去已久的父母时,其口气俨然他们还活着并就在身边。成人的自主型、回避型、全神贯注型、恐惧型分别对应于婴儿在/陌生情境0中表现出来的四种依恋类型的B型、A型、C型、D型[4]。将成人各种依恋心态的分布情况与婴儿相应依恋类型的分布进行比较发现二者具有相当高的一致性[5],说明一个人的依恋类型是相对稳定的。依恋类型影响着个体与他人的人际互动,影响着亲密关系的建立和质量的保证。四十多年来,心理学家对不同依恋模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发展精神病理学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不仅依恋的研究可追溯至弗洛伊德的临床观察,而且其最初的发展也是从Bowlby对孤儿院孤儿的心理障碍的关注开始的,许多精神病理症状都与依恋方面的问题有关,不安全依恋类型常常伴随着许多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例如,研究者们发现成人不良依恋和抑郁、情绪障碍、摄食障碍、行为障碍和人格障碍都存在相当高的相关[6]。Fonagy等[7]发现抑郁症患者一般伴随对父母愤怒的情感;摄食障碍则伴随对父母过度的理想化;在44名焦虑症患者中有80%属于不安全-恐惧型依恋。现有的依恋研究已经很多地关注了个体的心理/问题0、和人格/障碍0,可以说是障碍倾向的研究占主流,而发展倾向的研究较少。从发展倾向对不同依恋模式大学生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和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

一、引 言/依恋0(attachment)作为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是1969年JohnBowlby正式提出的,它的研究可追溯至弗洛伊德。最初它指的是婴儿和他的照顾者(一般为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1],研究发展至今,/依恋0已经不再局限于亲子之间,也不再局限于婴幼儿期,而是成了衡量一个人任何时期最亲密关系的代名词,/是人际间在感情上甚为接近而又彼此依附的情形,所谓相依为命0[2],广义的依恋还包括恋人、挚友之间情感上的联结。成人依恋模式确定的权威工具/成人依恋晤谈0(AdultAttachmentInterview,简称AAI)与/陌生情境法0被认为是依恋研究方上的重要突破。AAI系统将成人依恋分为四种类型[3]:(1)安全)))自主型(secure-autonomous):这类个体珍视童年期依恋经验,不论这些经验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描述清楚、客观、前后一致;(2)不安全)))回避型(insecure-dis-missing):贬低童年依恋经验的意义,或作理想化的描述而又缺乏具体的记忆佐证,或评价与回忆的事实相抵触;(3)不安全)))全神贯注型(insecure-preoc-cupied):过分夸大早年依恋经验的重要性,沉迷于过去经历之中,描述时显得愤怒、迷惑、消极、恐惧,或似乎被过去经历所吞没;(4)不安全)))恐惧型(inse-cure-unresolved):由于童年时经历与依恋有关的创伤性事件,如遭父母虐待或父母死亡等,其创伤的影收稿日期: 2007-11-02

作者简介: 韩树杰(1981-),男,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助理研究员;彭贤(1966-),女,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

副教授。

韩树杰,彭贤/大学生依恋模式与人际关系、自测健康的关系研究

进行考察,了解不同的依恋模式在各维度上的差异,探究其在临床心理异常中的预防和指导价值,能够更全面地回答有关个体正常发展的重要问题。二、研究方法11被试。选取参加人际关系选修课的大二、大三学生327人施测,回收问卷后确定有效问卷298份,有效率为91.1%。其中文科124份占总体的41.6%,理科174份占总体的58.4%;男生143份占总体的48.0%,女生155份占总体的52%。2.测量工具。(1)依恋模式问卷。颜怡君的研究表明Harzan和Shaver(1987)所设计的成人依恋模式问卷(FrequenciesofThreeAttachmentStyles)看似简单,却有相当高的效度,现在仍被许多研究采用。在本研究中采用增加了D型依恋描述的FTAS修订版:用四段话分别描述四种依恋模式的表现,让被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种,确定他们的依恋模式。(2)自测健康评定量表。采用许军等人修订的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elf-ratedHealthMeasurementScaleVer-sion1.0简称SRHMS)[8],由自测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3个评定子量表组成,共有10个维度,48个题目,其中正向评分的条目有37条,反向评分的条目有11条。涉及个体健康的生理、心理、社会三个方面。SRHMS的得分高低能够直接反映健康状况的好坏,适用于14岁以上各种人群(尤其是普通人群)的健康状况评价。该量表的Cronbacha系数为0.8,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子量表Cronbacha系数分别为0.857,0.847和0.815。(3)人际关系测量表。该量表共16道题目,每道题有a、b、c三个选项,每个选项被附值为1)3分。将全部题目的评分相加进行评价,分值越高则人际关系状况越好[9]。31测量程序。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分两次将三种问卷同时施测,在规定时间完成后集体回收。41数据处理。全部数据采用SPSSforWin-dow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三、研究结果表1 四种依恋类型在五个项目上的得分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A类依恋

人际关系

平均数标准差

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健康总分

平均数标准差平均数标准差平均数标准差平均数标准差

35.92.66139.14114.20497.99217.77281.97515.534321.7940.434

B类依恋37.492.99139.915.085105.98417.79291.912.116337.84835.752

C类依恋35.782.86133.68312.41187.72922.38477.49514.499298.90742.54

D类依恋35.523.05134.21111.383.318.12275.25916.015300.96738.35

式也就是安全型依恋的学生在人际关系、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各个项目上的平均分都高于不安全依恋类型的人。对结果进一步做方差分析,来检验各种依恋模式对各维度健康水平及人际关系的影响。结果如下:表2 依恋类型对自测健康及人际关系的影响

F值

人际关系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健康总分

8.7593.63515.25322.62817.01

自由度

33333

P值0.0010.0130.0010.0010.001

效应大小统计效力0.0820.0360.1350.1880.148

0.9950.794111

表2的结果表明,在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健康评定总分以及人际关系四个因变量上,四种依恋类型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生理健康的项目上,四种依恋类型差异显著,但其统计效力不够高。健康项目及人际关系各个因变量,就不同依恋类型进行事后多重比较显示(LSD):在人际关系上,B型安全依恋者的平均值(M=37.49)显著高于A型(M=35.9)、C型(M=35.78)、D型(M=35.52)三种不安全依恋模式者的分值(P<0.001);而A型、C型、D型三种类型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说明安全型依恋的人在人际关系上比较好。在社会健康中,B型人分值(M=91.9)显著高于A型(M=81.975)、C型(M=77.495)和D型(M=75.259)的分值(p<0.001);而A型、C型、D型三种类型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说明安全依恋类型的人在社会交往方面具有显著优于不安全依恋类型的健康指标。在生理健康中,B型安全依恋(M=139.9)显著高于C型(M=133.683)、D型(M=134.211)分值(p<0.006);同时A型依恋的分值(M=139.141)也显著高于比C型(M=133.683)、D型(M=134.211)分值(p<0.05);其余两两比较均不显著。说明,安全型依恋者与回避型不安全依恋者在生理健康方面的评价要高于反抗型依恋和混乱型依恋者。在心理健康中,除C和D两种类型之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他两两比较差异均显著。B型安全依恋(M=105.984)显著高于A型(M=97.992)、C型(M=87.729)、D型(M=.3)的分值(p<0.003);A型依恋显著高于C型、D型依恋的分值。说明B型安全依恋者心理健康水平的评价最高,A型依恋其次,C型和D型模式最低。健康总分上,得到了和心理健康维度同样的结果,除C和D两种类型之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他两两比较差异均显著。B型安全依恋者(M=337.848)显著高于不安全依恋的A型(M=321.79)、C型(M=298.907)和D型(M=300.967)的分值(p<0.004);A型显著高于C型、D型的分值。说明B型安全依恋者在健康总体水平的评价最高,A型回避依恋其次,C从表1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可以看到,B类依恋模65韩树杰,彭贤/大学生依恋模式与人际关系、自测健康的关系研究

型反抗和D型混乱模式最低。四、讨 论从前面的结果可以看到,生理健康上,四种依恋类型差异显著,但其统计效力不够高。可能生理健康与依恋类型相互之间的敏感性不高。已有研究也有类似地结果,由Jzendoorn[10]

(生理、心理、社会)和人际关系的消极作用和影响比较类似。本研究采用的依恋问卷只能粗略地区分几种典型的依恋类型,对差别较小的类型不敏感,D型依恋模式是在后来的研究中得到的,有研究说明它可能依附于其他的依恋模式中。对这一问题尚需做进一步的比较研究。五、结 论在普通大学生人群中,除生理健康中安全型依恋者(B型)和回避型依恋者(A型)差异不显著外,安全型依恋者(B型)在生理、心理、社会及总体健康和人际关系状况均明显优于不安全依恋类型者(A型、C型、D型)。进行的元分析表明体格问题对依恋的影响很有限,所有症状组的绝大多数儿童均可在母亲悉心照料下形成安全依恋。而本研究也说明安全依恋者与不安全依恋者在生理健康上的差异虽存在,但有限。因为安全型(B型)与回避型(A型)))界于B型与C型反抗型、D型无组织型之间的相对较安全的类型)差异不显著。再者,由于文化差异,中国婴儿的依恋行为与西方是不同的。回避型婴儿的反应虽然对母亲的来去漠不关心,但他们的探索质量与安全依恋型的儿童没有显著差异,这种类型的婴儿在本质上不属于不安全依恋婴儿,因而暂被命名为/平淡型0。究其原因,研究者认为,儿童的依恋对象并不仅仅是母亲;同时中国的母亲并不鼓励儿童与父母过分亲近,不鼓励儿童的情绪表达[11]。这也可以作为解释本研究中B型和A型在生理健康上差异不显著的原因。除生理健康得分中B型和A型差异不显著外,B型与其他类型在五项得分中差异均显著或极显著,即B型得分明显高于其他几种类型。这说明安全依恋的健康状况(生理、心理、社会健康)和人际关系要明显好于不安全依恋类型,这与已有的研究结论及本研究的假设相符,从另一个角度再次说明了本研究所用依恋量表的有效性。由于个体的依恋模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安全依恋的大学生可能在幼年时得到较好的照顾,与抚养者形成良好的相互作用的依恋关系。他们能积极主动地探索外部世界,建立了良好适应性的内部工作模型和行为模式,具有较强的保持自我稳定的倾向,进而对他的生理、心理、社会健康和人际关系的发展产生长远的影响。在个体发展过程中,作为第一个被内化的相互作用模式,依恋关系更直接地影响着个体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功能的发展。安全依恋的个体能够与外界形成良好的互动,从而心理及社会功能得到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身体健康的发展。可见,依恋类型对心理、社会健康及人际关系状况具有良好的预测功能,对身体健康预测功能不够强。在四种依恋类型中C型和D型是最不安全的两种类型,以D型尤甚。在本研究的测量结果中,C型(反抗型)和D型(无组织型)在五个项目的测量结果中差异均不显著。说明C型和D型在所测项目上并不敏感,可能的原因有:C型与D型依恋对自测健康参 考 文 献:

[1] PapaliaD,OldsW.AChild.sword:InfancyThoughAdo-lescence.NewYorkUniversityPress,1990.66).

[2] 张春兴.张氏心理学词典[Z]1东华书局印行,1992:

61.

[3] Lyons-RuthK.Attachmentrelationshipsamongchildren

withaggressivebehaviorproblems:Theroleofdisorganizedearlyattachmentpatterns.JournalofConsultingandClin-icalPsychology,1996(1):)73.[4] AllenJP,HauserST,SpurrellEB.Attachmenttheory

asaframeworkforunderstandingsequelaeofsevereado-lescentpsychopathology:A11-yearfollow-upstudy.JournalofConsultingandClin-icalPsychology,1996(2):254)263.[5] SpiekerSJ,BensleyL.RoleofLivingArrangementsand

GrandmotherSocialSupportinAdolescentmotheringandinfantAttachment.DevelopmentPsychology,1994(1):102)112.

[6] 胡金生.依恋的发展病理和精神病理[J]1中国心理

卫生杂志,2003(5):353)3541

[7] FonagyP,LeighT,SteeleM,KennedyR,MattoonG,Tar-getM,GerberA.TheRelationofattachmentstatus,Psy-chiatricclassification,andresponseofpsychotherapy.

JournalofConsultingandClinicalPsychology,1996(1):22)311

[8] 汪向东,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J]1中

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1

[9] 贺淑曼,等.人际交往与人才发展[M]1世界图书出版

公司,19991

[10] VanIJzendoornMH,GoldbergS,KroonenbergPMe-t

a.lTherelativeeffectsofmaternalandchildproblemsonthequalityofattachment:Ameta-analysisofattachmentinclinicalsamples.ChildDevelopment,1992,63:840)8581

[11] 等.依恋研究的新进展[J]1心理学动态,2000

(2):26)321

[责任编辑 石俊梅]

6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