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的新视野新方法--岳谦厚博士《顾维钧外交思想研究》评介

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的新视野新方法--岳谦厚博士《顾维钧外交思想研究》评介

来源:刀刀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2年10月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nxi Teachers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Oct.。2OO2 Oct.29 No.4 第29卷第4期 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的新视野新方法 岳谦厚博士《顾维钧外交思想研究》评介 魏宏运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300071) 中图分类号:K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57(2002)04—0103—02 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并无近代意义之外交。礼部和理藩院乃是以居中驭外之“天朝”或“上国”为理念,为 接待藩邦、属国或外国贡使而设立,其本身是以“上国”与“夷狄”之间不平等关系作前提,体现了“天朝至上”的 深层文化内涵。此种格局至道光咸丰年间为东来的西方人两次以炮舰所破毁。西方列强用炮舰向中华帝国表 明:他们不是贡使,他们是执行其国家之使命,通过外交途径订立不平等条约。中国传统对外关系自此而失 衡,此项失衡则导致中国丧权失土,铸成百年之痛史。与此同时,西方近代外交知识的输入,促成中国近代外 交意识之萌芽.逐渐超越了只有朝贡而没有外交的传统观念,走向同国际政治接轨的道路,遂有总理衙门、外 务部,直至外交部之成立。此乃中国政治制度亘古未有之大变局,无疑为历史之一大进步。 清季总理衙门创立与运作,及相继遣使出洋,产生了中国近代第一批外交官。而这批外交官中虽不乏像 郭嵩焘、曾纪泽、张荫桓等“不可多得之才”,但一般既未受过专门训练,又不精通近代外交知识,也不习外文, 对外交涉仅取西方知识之皮毛,掉市井之油腔滑调,美其名为外交辞令,即使丧权辱国,亦云“欣然同意”,不知 外交为何事,国耻为何意(参见王尔敏撰《晚清外交思想的形成》,载《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 期)。这些人从整体上讲,乃为封建官僚阶层之一部分,素质低劣,愚昧无知,民族意识淡薄,官风、封建习 俗在其身上不时地表露出来,当时外交失败他们应承担一定责任。对此,洪钧培有言:“今日之世界,一外交的 战争之世界也。一国有特出之外交人才,其国之外交,往往博得胜利。否则其国外交,无有不败者。我国闭关 数千年,对外素少往来,外交学识,素不注重。是以对外通商之后,对外他国不发生交涉则已,一旦发生交涉, 无不败于外交官之手,故考我国外交失败之原因,一言以蔽之日,缺乏外交人才而已。”(洪钧培著《国民外 交史》,上海华通书局1 930年版,第5页)其论虽有以偏概全之嫌,但从另一角度亦能见合理成分。历史学家孟 森评论道:“外使之来。苟非崩角稽首,而与为姑容,其耻甚于亡国。宁以社稷为殉,不使夷虏踪迹相浼。得正而 毙,虽败犹荣。此当时之然也。”(《清咸丰十年洋兵人京之日记》,《第二次鸦片战争》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 社1978年版,第146页)其论可谓深中肯綮。这种传统的夷夏之见曾主导了晚清相当多的外交官之思想或中 国的外交主张。 收稿日期:2002—07—12 作者简介:魏宏运(1925一),男,陕西长安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科组委员,中 国现代史学会名誉会长。 一1O3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创立之后,中国外交经历了一次,同化于现代国际政治之中,中国外交官之素质获得高度提 升。新制度确立了一套有机的外交官遴选与任用原则,使得大量拥有近代外交知识,通晓国际政治与法规之 专业人才投身外交事业。特别是数目可观的深受西式教育的归国知识分子被引入外交机构,外交人员之整体 素质大为改观,并形成了一支职业化的外交队伍。而相当多的外交官又长期服务于外交战线,中国第一代职 业外交官(家)群体遂由此产生。 考察一代职业外交官(家),以服务年限和成就论之,当以顾维钧为最。其从事外交工作达55年之久, 近世罕有其匹,是为真正职业外交家;其在国内位极国务总理(北京时期)和外交总长(或)等职,在国 际上则历任国联理事会、联合国海牙国际法庭副庭长等要职,以著名的国际政治家身份参与了诸多中国 和国际重要事务,是为现代国际政治与外交发展之历史证人。但从另一角度而言,其作为著名的国际政治家, 却先后两次为政治所嘲弄。他服务于北京,遭到国民通缉;皈依于国民,被党宣布为战 犯;最后为党所宽容,并与诸多新中国外交人士结有极好的友缘。这在中国近现代政治史上乃为第一人。 顾维钧是一位复杂的历史人物,其身上留有鲜明的时代印痕,中西两套不同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同时并存于 一体,从而使他的思想、品格、个性、人生准则显得扑朔迷离,令人难以把握。基于此,研究顾维钧,是对外 交史、政治史,乃至于国际关系史进一步理解和深化的基础。 岳谦厚博士多年来独自伏案钻研,探索顾维钧这个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大人物,先后出版了《顾维钧与抗日 外交》(河北人民出版社,1 998)和《顾维钧外交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两书。他的研究把握了时代的脉 搏,其论述颇有独特见解。从研究方法和视角观之,以下几点最为突出: 一、作者没有将眼光局限于顾氏一生之历史再现,而将其主要精力集中于顾氏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思想 与行为、个性品格与政治心态等核心要件的解释与分析。对顾氏思想与行为之解析,则将其置于近现代国际 政治变动以及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大环境、大气候中加以操作,同时又兼顾了国内政治等方面的现实境遇,是 一项宏观、微观兼而有之的全面性研究。其既便于从中探讨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又可避免产生以偏概全的 谬误.亦体现了作者立论与观察历史现象的水准。而作者在此项研究中,采取一种理论的与案例的分析方法, 则使之目的明确,重点突出.广度与深度愈益彰显。 二、顾氏为外交乃至于政治的历史证人,研究其政治走向、外交思想与行为,不能不牵涉到对整个民 国政治与外交的考察,而政治变动的过程亦不可能不在顾氏身上留下其印痕。反过来,顾氏本人的思想 与行为又必然对政治与外交发生某种影响。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这一点正是作者研究之一大中心 脉络 三、作者在以历史学研究方法为主的基础上,引入了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法学、外交学及国际政治学等学 科理论及其方法,将中国近现代外交史或外交史研究推之于更广更深的层次,亦拓展了该领域研究的理 论视野,并据此作出了诸多的客观判断,提出了自己新的论据和新的看法,这无疑对推动多门学科的综合性研 究大有裨益。 四、“理解”是历史研究的指路“明灯”,“客观”是衡量历史的“尺度”。空洞的责难与空洞的翻案,只能为历 史学蒙上一层反复无常的外表。考察历史人物,既要把握他的一时一事,又要兼顾他的一生一世,同时不要忘 了特定的历史环境,否则,必然难以理解任何历史现象,并会遮断对历史人物客观分析的眼光。了解过去、理 解过去、分析过去,则会得到历史本身愿意告诉我们的更多的东西,这正是历史学研究以及作者研究的更大的 成功之处。 研究学问是要经过一段艰难的历程.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难以解答的问题,但不能知难而退,只要孜孜不 倦,总会达到自己向往的真理。岳谦厚博士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并获得了学界的认可.我祝愿其 以自强不息的精神继续走下去。 最后于此向广大读者举荐本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