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特殊句式复习资料整理
请写出下列特殊句式的译文。(必修五还没学过的课文请暂时空着)
一. 判断句
1. 用“者”或“也”句式表判断。
(1).用“……者,……也”表判断。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灭六国者,六国也
蔺相如者,赵人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古人所以重施行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报任安书》)
《齐谐》者,志怪者也 (《逍遥游》)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逍遥游》)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3).前单用“者”或后单用“也”表判断。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斯用兵之效也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2
死生,昼夜事也
即今之傫然在墓也
斯固百世之遇也
是寡人之过也。
君之所知也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此天子气也。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也,是社稷之臣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
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报任安书》)
此小大之辩也 (《逍遥游》)
2.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3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是亦走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客何为者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故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逍遥游》)
3.用“即”“乃”“则”“皆”“耳”等副词表判断。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此亡秦之续耳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报任安书》)
4.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宾主尽东南之美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项脊轩志》)
4
死生亦大矣
5.用“非” 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不可谓非五人之力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特别提醒】
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
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 倒装句
(一)主谓倒装
渺渺兮予怀
(二)宾语前置
5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而今安在哉
而又何羡乎
秦人不暇自哀
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指南录后序》)
谁为哀者
恐年岁之不吾与
夫晋,何厌之有
君何以知秦王
大王何来操
沛公何在
客何为者
何以伐为
无乃尔是过与
6
未之有也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
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逍遥游》)(三)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善假于物也
而耻学于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苏子与客游于赤壁之下
7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其势弱于秦
赵尝五战于秦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请罪于先人之墓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且立石于其木之门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肇赐予以嘉名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
8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欲与王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故燕王欲结于君
设九宾于廷
因击沛公于坐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常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转徙于江湖间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奉晨昏于万里
急于星火(《陈情表》)
9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陈情表》)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项脊轩志》)
其制稍异于前(《项脊轩志》)
灌夫受辱于居室(《报任安书》)
翱翔蓬篙之间(《逍遥游》)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兰亭集序》)
不能喻之于怀(《兰亭集序》)
(四)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凌万顷之茫然
客有吹洞箫者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苟以天下之大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10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求人可使报秦者
宇文新州之懿范(《滕王阁序》)
三、 被动句
1.用介词“于”表被动
不拘于时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报任安书》)
圣人不凝滞于物(《渔父》)
2.用“见”“见……于……”表被动。徒见欺
是以见放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11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3.用“为”“为……所……” 表示被动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重为乡党所笑
流俗之所轻也(《报任安书》)
吾属今为之虏矣
4.用介词“被” 表被动,与今相同。
犹记周公之被逮
5.没有语言标志,动词从意念上表被动。
洎牧以谗诛
戍卒叫,函谷举
予羁縻不得还(被扣留)
无日而非可死(被杀死)
12
几以不纳死(被接受)
公之逮所由使也
怀帝阃而不见(《滕王阁序》)
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
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
韩非囚秦(《报任安书》)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报任安书》)
屈原既放 (《渔父》) 四、 省略句(不用翻译)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士兵)弃甲曳兵而走。”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寡人)察邻国指正,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13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舞剑(为乐)。”
3.省略宾语。如:“始指(之)异之。”
4.省略介词宾语。如:“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
5.省略介词。如:“断头置(于)城上,颜色不少变。”
五、固定句式
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1、 所以:(1)“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2)“以”字当“拿”、“用”或“凭借”讲,“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
2、 “如……何”、“奈……何”、“若……何”
“如(若)”、“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这两个词经常连在一起用,组成凝固结构。可译为“怎”、“怎么办”、“怎么样”或“为什么”等。
如果将“如何”(或“奈何”、“若何”)二字拆开,当中夹进名词或代词,就形成表示
14
疑问的凝固格式“如……何”、“奈……何”、“若……何”,这种格
式可译作“对(拿、能)……怎么样(怎么办)”。
3、 有时,“如何”、“若何”又变作“何如”、“何若”的形式,可以作为疑问形容词用,
译为“怎么样”。
4、 文言文中,“何以……为”也是表示疑问的一种格式。其中“何以”的意思是“怎
么用得着”,“为”是语气助词。“何以……为”可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
5、“不亦……乎”是古代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含有探问)句式。句式中的“亦”字是副词,可译为“也”;“乎”字是疑问语气词,可译作“吗”。可以用现代汉语“不也……吗”或“岂不也是……吗”。
6、“无乃……乎”是表示一种委婉商量的疑问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测度。句式中的“无”为副词,表示的意义相当于“非”;“乃”字,无实际意义,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乃”,表示“不是”的意思,与疑问语气词“乎”相呼应,可译为“恐怕(只怕、大概)……吧”。
7、“孰与”两词连用,不是表示抉择,而在于表示比较,并成为固定格式。译为“与……比,哪一个……”
15
8、“……有所(无所)……”是文言中常见的格式,“所”字,经常用于动词、主谓词组的谓语动词之前,组成“所……”词组,也叫做“所”字结构,具有名词性,经常用在动词“有”或“无”之后,可译为“……有(没有)什么……”。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