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导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一词多义等文言词用法。
3.从诗歌的创作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点】
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
2.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3.3.把握概括人物性格及形象。
【教学难点】
品析封建制度背景下刘兰芝和焦仲卿二人的婚姻悲剧。
1 / 12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整体把握文意)
一、课文导入
比较阅读陆游、唐婉夫妇的应和词《钗头凤》:
《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凤》——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传心事,独倚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设问,咽泪装欢。瞒,瞒,瞒今天,我们翻开课本,来读一读与其如出一辙的另一个悲剧故事——《孔雀东南飞》。
二、文学常识
2 / 12
!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全诗357句,1785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并且前两者又被称为“乐府双璧”。
2.“乐府”与“乐府诗”:
“乐府”的原意是指国家设立的诗、乐、舞三者相结合的音乐机构。至六朝,人们对此机构制作、采集的可以和乐而歌的诗也成为乐府,乐府便由机构名称变为一种带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乐府机构设立始于秦,沿袭到汉,极盛于汉武帝时期。
“乐府诗”:中国古代乐府官署(汉武帝首设)中配乐演唱的诗歌。包括民歌和文人创作两大类。后人多用以代称入乐的民歌。
3.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1)反映广阔和深刻的社会现实。
(2)叙事成分占很大的比重——塑造出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标志着中国文学史上叙事诗歌的一大发展;往往通过人物的对话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常用铺陈的描写手法。
(3)注重运用比兴手法。
(4)语言形式多样,有四言诗,有五言诗,有杂言诗。叙事性强,出现了第三者叙述的故事,出现了有性格的人物和比较完整的情节。
三、夯实基础
3 / 12
1. 正字音及诵读指导
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其节奏按意群划分。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要求学生尝试有节奏的朗读课文)
2.解释通假字并翻译全句
(1)终老不复取。
(2)箱帘六七十。
(3)虽与府吏要。
(4)蒲苇纫如丝。
(5)府吏见丁宁。
(6)催藏马悲哀。
(7)合葬华山傍。
3.解释以下古今异义词
(1)可怜体无比。 古义:(2)汝岂得自由。 古义:今义:
今义:
4 / 12
(3)本自无教训。 古义: 今义:
(4)处分适兄意。 古义: 今义:
(5)便利此月内。 古义: 今义:
(6)蹑履相逢迎。 古义: 今义:
(7)叶叶相交通。 古义: 今义:
(8)多谢后世人。 古义: 今义:
(9)既欲结大义。 古义: 今义:
(10)共事二三年。古义: 今义:
4.偏义复词
由两个相近或相反的词素构成一个词,其中的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词素只作陪衬。文中的偏义复词如下:
(1)便可白公姥。你可以去禀告婆婆。
公姥:
(2)昼夜勤作息。白天黑夜辛勤劳作。
5 / 12
作息:
(3)我有亲父兄。我娘家有个同胞的哥哥。
父兄:
(4)我有亲父母。我有亲生母亲。
父母:
(5)逼迫兼弟兄。还有个哥哥一起逼迫我。
弟兄:
四、整体感知
请一位同学给大家朗读“小序”。
1.设问:“小序”告诉了我们什么内容,起到什么作用? 其中的哪两个字起到集中体现故事冲突的作用?
6 / 12
2.简述故事情节,分析诗歌结构。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述诗歌的故事情节发展脉络。
基本情节:
兰芝请归——( )——焦母不允——仲卿慰妻——( )——严装拜别——焦刘盟誓——兰芝还家——县令遣媒——( )——太守遣媒——刘兄逼嫁——太守筹婚——( )——仲卿闻变——生人死别——仲卿别母——( )——仲卿自缢——化鸟齐飞
五、课后巩固
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把握全文“相”、“见”字的一词多义用法。
第二课时
(品析人物形象)
一、检查学生对课文字词的复习情况并指正
二、梳理情节
本诗叙述东汉末年庐江郡小吏焦仲卿和妻子刘兰芝的爱情婚姻悲剧:
7 / 12
2.归纳诗歌结构(板书):
起兴 (第1节) 营造悲剧氛围
开端 (第2节) 兰芝被遣
发展 (第3—12节) 夫妻誓别
再发展 (第13—21节) 兰芝抗婚
高潮 (第22—31节) 双双殉情
尾声 (第32节) 告诫后人
3.设问:全诗按什么顺序叙述及以什么为线索?
按时间顺序叙述,以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为矛盾冲突的线索,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为线索来叙述。
【难点】理清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焦母与兰芝——婆媳矛盾——遣与被遣
兰芝与仲卿——夫妻矛盾——爱又难爱
8 / 12
仲卿与母亲——母子矛盾——孝又难孝
兰芝与兄长——兄妹矛盾——嫁与不嫁
三、人物品析
1.鉴赏“叙事”诗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孔雀东南飞》叙写了刘兰芝焦仲卿这对恩爱夫妇的爱情悲剧。鲁迅曾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你看,然而,把已经撕碎的东西再从新拼回给你看,那种不可名状的淡淡忧伤令人彷徨不安。”
设问:这一悲剧美好的东西是什么?或美好的人是谁?它是如何被撕毁的?
明确:美好的东西指焦刘二人美好爱情,宝贵生命;美好的人指刘兰芝。
2.《孔雀东南飞》主要人物性格品析
(1)刘兰芝——外柔内刚:
(2)焦仲卿:
(3)焦母: (4)刘兄:
第三课时
9 / 12
(探讨主题思想)
一、课堂导入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明了课文内容,可以进行一些语言练习。
上联:
“纫如蒲苇,勇兰芝抗婚赴清池”
让学生尝试用课文情节来对对子,调动学习积极性。
下联:
二、合作讨论,追索悲剧原因
焦刘二人美好爱情被扼杀,夫妻二人双双殉情,导致这一悲剧的原因都有哪些?
先让学生分小组自由讨论,后教师提设问。
(学生对于造成焦刘二人爱情悲剧的原因,首先能提出的就是焦母,其次是刘兄,对与焦仲卿性格中的软弱性和当时社会的封建思想可能认识不够,需要进一步引导。)
明确:
10 / 12
1.性格的悲剧
2.社会的悲剧
3.根本原因
汉朝统治者为巩固新生的封建制度,通过独尊儒术,将诸子百家之一的儒学改造为维护封建统治的礼法制度。董仲舒制定的“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将权力一级级集中于君王的
手中,而女性却成为社会的最底层,“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成为婚姻生活的至上权威。
三、拓展延伸
这首诗叙述的故事是悲剧性的,却又在结尾暗示焦仲卿、刘兰芝两人化成了鸳鸯,给故事带来了一点亮色。请同学们从中外文学作品中再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来,谈谈对这种结尾的看法。
(1)中国:牛郎织女传说(两人化为天上的星座,一年得以见一次面),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两人合葬,化为蝴蝶);古代戏曲作品里,《窦娥冤》的结尾写窦娥的鬼魂申冤报仇,最后将一个个坏人绳之以法,《梧桐雨》的结尾写唐明皇和杨贵妃在天上团圆等,也算得上是这一类型的结尾。
(2)外国: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两人合葬,他们所在的两个家族消除宿怨)。
这种结尾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由于乐府诗是来源于各地的歌谣,所以,内容的社会性和形式的叙事性就成了乐府诗的显著特点。如《孔雀东南飞》就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设问题:父母不
11 / 12
应干涉儿女的婚事。又如《陌上桑》写罗敷严辞拒绝太守的调戏,就反映了官占民女为妾的事实。可见,汉乐府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生活和爱情,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也继承和发展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如本诗取自真人真事,符合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而诗尾以鸳鸯双飞作结,通过美丽的幻想形式,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
四、小结
文章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爱情的悲剧,相爱之人不能长相厮守,人生极大悲哀。既然是悲剧故事就总会有完结的那一刻,但是它给人们留下的思考与启示是不会完结的。这也是凄美动人的故事久为传诵的意义所在。悲剧故事的存在,最终目的就是让悲剧不再发生。“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五、作业(随想本)
阅读陆游的《钗头凤》词,与《孔雀东南飞》作比较,对古代妇女的爱情悲剧应怎样理解?请写出你的个人见解(300字左右)。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12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