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451182 唐诗瑶
前言: 此次宏观实习主要就中国物价、就业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系展开调研。“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可能会出现一种先向上,再向下,然后又重新向上的一种经济的周期性运动,而且还具有非常显著的规律性特点,这就是经济周期。”1经济周期的阶段主要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此外,还存在着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并存的滞胀现象。下面我会用AD-AS模型来解释经济周期,又由于物价、就业等因素与AD-AS模型紧密相关,进而就可以从中找出物价、就业与经济周期的关系。同时还将通过对收集数据的分析,寻找物价、就业与经济周期的变化。“在经济高涨时期,总需求增长快于总供给,物价飞涨;反之,在经济回落阶段,物价随总需求逐步回落。在这种周期的物价变化中存在着一个重要的经济规律——菲利普斯曲线,它描述了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间的替代关系:就业涨则物价涨,就业降则物价降”2 P AS
AD1
AD4
AD3 AD2 y
图1 用AD-AS模型分析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
一、如图1 在某一时期,经济处于AD1和AS相交的状态,此时价格水平较低, 投资量少,就业水平较低,均衡产出水平也低,此时经济处于萧条阶段。当采用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时,AD1向AD2、AD3方向移动时,经济开始复苏。此时就业量明显增加,当总需求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价格水平也逐渐上升。当需求曲线移动到AD3附近时,物价水平已经比较高了,就业水平提高到接近充分就业的状态,投资量比较高,均衡产出量接近与潜在产出。这表明经济已经处于繁荣阶段。为了避免过渡经济繁荣,开始采用紧缩性的宏观,如果的紧缩性力度太大或者经济本身已经开始趋于变冷,总需求曲线会由AD4向AD3、AD2方向移动。与此同时,物价水平下降,就业量降低,投资减少,均衡产出也下降,经济开始衰退。
二、结合对我过近几年失业率及经济周期的调查做进一步分析,在我国,失业率这个指标有些特殊和复杂。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十分明显,但是就业率高度稳定,与经济周期阶段的变化基本无任何关系。但是改革以来(准
确地说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失业与经济周期阶段在某种程度上出现大体吻合的趋势,这里对改革以来的几轮经济周期进行简要分析。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呈现出5个周期:第一个周期是1977-1981年;第二个周期是1982-1986年;第三个周期是1987-1990年;第四个周期是1991-1999年;第五个周期是2000年至今,尚未完成。现在按周期顺序,分别予以分析。
改革以来第一轮周期尚深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失业率反常地呈现与经济增长率同向变动关系,这是计划经济的原因,不能用来说明问题,这里不作分析。
第二个周期的扩张阶段是1982-1984年,收缩阶段是1985-1986年,失业率与周期阶段基本呈反向的关系。1982-1984年的扩张阶段,失业率一路下降,1985年降至失业率的波谷,仅1.8%,这是改革以来时期我国最低的失业率记载数字。1986年是经济增长的波谷期,失业率略有上升。这一轮周期中,失业率随经济周期阶段的变化而变化。
第三轮周期的扩张阶段是1987-1988年,收缩阶段是19-1990年,失业率的变化趋势有些特殊。在1987-1988年的扩张阶段,失业率本应下降,但实际上没有下降而是固定不变,维持在2%的水平,19-1990年的收缩阶段,失业率上升,这才呈现出它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反向变动关系。
第四轮周期中,扩张阶段是1991-1992年,收缩阶段是1993-1999年,失业率的变动趋势有些复杂。在1991-1992年的扩张阶段,失业率在上一轮周期的波谷的基础上略有下降,由1990年的2.5%降至2.3%,但是扩张的这两年,失业率并没有进一步下降,而是固定不变。在收缩阶段,失业率与经济周期阶段又恢复反向的变动关系,1993年始,失业率逐年攀升,并持续几年相对稳定在3.1%的水平。
第五轮周期开始至今,一直位于扩张阶段,GDP增长率持续保持快速增长,失业率本应是下降趋势,但却与经济增长率呈正向变动关系,逐年攀升,不过这是可以理解的,显示了我国失业问题正日益严峻。
“从理论上说失业率也是判断周期阶段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这样一种关系:高增长率导致失业率下降,而低的或负的增长率伴随失业率的上升。”3
三、经济周期各个阶段与物价水平也有着紧密联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体出现了五次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时间分别是1980年、1985年、1987~19年、1993~1996年、2007~2008年。由数据可以看出,五次通货膨胀时间段与经济增长的五个周期基本吻合。
1978年到1990年间我国经历了三次经济周期,物价与GDP的相关系数为-0.175343371,三次经济周期的相关程度并不一致,但都存在同样的负相关关系,意味GDP和物价呈反方向变化趋势,即物价高涨时,GDP增长缓慢;当物价稳定后,GDP增速加快;这说明在这三次周期中物价成了经济增长的绊脚石,而导致这一经济现象与我国长达15年的价格改革有关。
我国的价格改革采取的渐进模式,价格改革取得的成果就是1979年的在市场上有98%的商品由国家定价,到了1992年国家定价的比例下降到2%。同时,价格改革还导致了我国长期短缺的计划商品价格在改革后迅速上涨,尤其是消费品价格上涨幅度更大,膨胀的价格严重打压着市场需求。
消费品价格上涨遏制了消费需求,根据供需原理物价上涨一方面会刺激供给,另一方面也遏制了需求。致使通货膨胀加剧,这一点在1978年到1987年的
两次经济周期体现的比较明显。同时消费品价格上涨不仅没有刺激供给,一定程度还遏制投资需求;国内物价快速上涨导致国内产品成本居高不下,一定程度遏制了出口需求。
基于以上分析,1978年到1992年发生的三次经济周期,“物价上涨事实上阻碍了经济的增长,换一个角度理解,这十五年我国的经济剧烈波动其实是在为经济改革也包括价格改革的成本买单。”4 第四次经济周期从1993年开始就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市场经济雏形的形成和人们极度膨胀的预期。同时这次经济快速膨胀也是以物价上涨为信号的。物价警示从1992年就强烈的显现出来,1992年我国物价增幅从3.4%快速蹿升到6.2%,增速快了近一倍。在物价的刺激下1992年经济增长比1991年也快了5个百分点,达到14.2;进入1993年后物价和经济增长仍然高温不退,继续显现双膨胀。到了1994年CPI增长达到创纪录的21.4%,经济也以两位数的幅度狂奔。1994年国家开始给高速前行的经济踩刹车,采取紧缩的财政货币,到了1997年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物价回落,增长放缓,第四次经济周期以经济软着陆结束。1998年到2002年我国的物价增长几乎为零,但经济仍然保持8%左右的增长幅度,表面上看我们实现了低通胀高增长的理想状况,但事实上低迷的物价已经使经济失去了基本的动力。
第四次和当前的第五次经济周期,物价与经济增长的正相关关系是显性的和明确的。 结语:首先可以肯定当前我国经济正位于周期的繁荣阶段,但失业问题却很严重,物价水平虽然保持8%左右增长幅度,表面上看我们实现了低通胀高增长的理想状况,但真正经济增长的推手却是的赤字, 98年到2002年我国财政赤字累计达13000亿元,五年间为弥补投资需求不足共投入长期建设国债8000多亿元,而仅国债对GDP的贡献率平均每年都保持两个百分点,占了GDP增长的25%,经济增长严重依赖投入。当然,如果只从宏观经济指标的分析显示,当前我国经济确实正位于繁荣阶段。
在我看来下一步中国经济的目标和任务有:一是继续保持经济繁荣的大好形势,努力延长扩张阶段;二是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
实现这个目标和任务,目前来说主要是要保持总需求的稳定增长。在防止通货膨胀的前提下解决就业问题。
[1] 《就业、利息、货币通论》 凯恩斯
[2] 《宏观经济新论》菲利普斯曲线分析 张新泽 [3] 《中国当代财政经济学》奥肯定律 刘邦驰
[4] http://club.topsage.com/thread-125079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