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答题
1、1.5中孔子谈到治国原则,下面这段话里,孔子对执政者又提出什么要求,跟上面语段的相同之处。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答:要求:执政者要西安与老百姓,领头去干并且要勤劳,这样会使老百姓勤劳而不懈怠。 相同之处:要求执政者要严肃认真的办理国家各项事务,恪守信用。执政者以身作则不懈怠。 2、“和”是孔子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具有什么特点。 答:“礼”的运用以和为贵,但又不能为和而和,要用力来制约它。
3、孔子说过“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结合语段2.1及2.3谈理解。 答:①翻译:君子的道德教化像风,小人的道德教化像草,草上的风必然会把草吹倒。②理解:要求执政者用到的力量来教化百姓。
4、结合语段2.5和下面语段说说孔子认为怎样才算做到了孝。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2.8 答:①翻译:有好脸色很难,有事情儿女替父母做,有酒饭,父母先吃,难道就叫做孝顺了么?②孔子意在说明孝要在不违背礼教规定的前提下,不仅停留在物质和行为上,要诚心诚意孝敬,长久保持和颜悦色。
【链接】色难在哪里?答:时刻保持对父母和颜悦色,不能无礼且要谦逊。
5、孔子的孝悌观。
答:孝之人,不好犯上,不会作乱,求根务本,为人实在。
6、语段3.8中,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什么道理?
答:外表的礼节形式同内心情操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同不洁白就不会画出丰富多彩的图案。
7、孔子是怎样认识富贵与仁德的关系?
答:富贵必须通过正当手段和途径获取,这样才符合仁德。
8、孔子特别强调养成个人的仁德情操,概述下面选段的观点加以评述。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答:孔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个人自觉的努力,因为通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打到仁的境界。
9、结合选段5.6和下面语段,你认为孔子提出什么主张? 哀公问曰:“何为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服;举枉错诸直,不服。”2.19
答:选用正直的人纠正各种错误的东西。
10、孔子为什么认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都算不上“仁”人?(5.19)
答:令尹子文忠于君主,算是尽忠。陈文子不与逆臣共事算是清高。但孔子认为“忠”仅是仁的一个方面,“清”则是为维护礼而献身的殉道精神,仅有忠和清高是不够的。
11、结合选段6.4和下面选段,你认为这两段体现了孔子的思想有什么相通之处?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6.5 答:孔子主张“君子周急不急需”,要救济贫困,孔子主张仁爱,但也要注意把握分寸到适度,周济他人应该是“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
12、结合语段6.8与下面语段,谈谈孔子对仲由和冉求的评价。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11.24
答:这俩个人都是普通臣子不是大臣,但他们都具有做官的才能。孔子认为仲由做事果断、干练,符合从政的一个重要的素质。而冉求能够具有艺术上的才能,这符合孔子音乐教化的思想。
13、结合选段,你如何理解孔子的文质思想?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6.18 答:孔子认为质朴和文采一样重要。
14、结合语段7.15,分析下面语段,简要说明孔子明知鲁昭公违反了“礼”,却说他知“礼”的原因。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7.31
答:孔子在偏袒鲁昭公,他维护宗法等级制约为最高准则,即“为尊者讳”。这是他自身的一种矛盾。
15、结合语段8.13,请对下面这句话简要评述。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8.14
答:孔子提倡安分守已,他的这一思想对春秋末年为维护社会稳定抑制百姓犯上作乱起到过积极作用,正确的思想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6、结合上面语段9.3分析下面语段,说说孔子如何看待“礼”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答:根据实际情况,讲礼节从简。礼节礼仪只是表达理的一种形式,遵礼守礼的重点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心。要以内心和情感上体悟礼的根本要求。
17、孔子对子路的做法(即派门徒去作孔子家臣准备负责料理后事)同意了么?为什么? 答:因为儒家对葬礼十分重视,尤其重视葬礼的等级规定,违反了这种规定就是大逆不道,孔子不是大夫,没有家臣,孔子反对学生们按大夫的礼为他办丧事是为了恪守礼的规定。
18、结合语段10.5和10.7分析下面语段,简述孔子是怎么样的人。
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答:孔子极其遵从礼,并且身体力行,从小处做起,从细节做起,以恢复礼治的理想社会。
19、孔子说:“席不正,不坐。”选段中10.8,只有“割不正”与饮食卫生无关,孔子为什么也将它列入“不食”的行列?简要分析。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答:“割不正”不食是孔子对疱者失礼行为的不言之教。同时也给弟子们树立榜样,孔子一定要正席打坐的行为同样表明他对礼的严格遵守。
20、颜渊死了,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车子给颜渊买个棺材。孔子同意了么?为什么? 答:不同意,孔子曾经担任过大夫一级的,而大夫必须要有自己的车子不能步行,否则就违背了礼的规定。反映了孔子对礼的严谨态度。
21、概述子夏的观点,此观点对于“志在四方”的你有何启示?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答:①子夏认为君子做事要严肃认真,没有过失,待人接物恭敬有礼,天下人就是自己的兄弟。②启示:应该向往远大的志向,有许多兄弟就能更好的实现人生目标。
22、孔子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民无信不立”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政治思想?简要说明。
答:课本p23,对于社会来说,诚信就是有效运作的根本。
23、结合语段12.19,如何理解下面语段中“政”与“正”的关系?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12.17 答:当政者要自身品行端正,只有正己才能政人,才能治理国家。
24、结合语段13.3,简要分析下面文段体现了孔子什么的治国思想?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答:以礼治国,名实要相符,各自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不能混乱,这样国家才会太平。
25、结合语段13.15,谈谈孔子在下面语段对“言”的理解。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答:孔子说:“国家有道,要正言正行;国家无道,还要正直,但说话要随和谨慎。” 慎言一向是孔子的主张。
26、下面语段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政治思想,他要告诫子路什么道理?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答:①政治思想:体现孔子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修己以安百姓,使民众皆安。安民的工作
没有止境,但目前能做的是修己以敬。②他要告诫子路修养自己是君子立身处世和管理政事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做才能使百姓安乐。
27、孔子认为一个模范的人格标准养成应具备哪些条件?
答:孔子认为应当注重义、礼、逊、信的道德准则,严格要求自己,尽可能做到立言立德立功“三不朽”,传名于后世,行为庄重,与人和谐,但不结党私营,不以言论重用人,也不以人废其言。
28、孔子的教育思想解读——循循善诱。
答: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做法,要求学生思考,举一反三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启发教育。
29、结合语段17.16,简析下面选段反映了孔子什么思想?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答:道德修养层次不同的人犯的错也是不一样养的。
30、结合语段18.8,分析下面语段孔子为人处事的态度。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答:孔子与时态度灵活,但并不是不讲原则,他的可以与不可以都是以义为准则。
31、结合语段20.1,分析下面语段孔子阐述了怎样的政治思想。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答:反映了孔子实行仁政的思想,孔子认为执政者要有善人是富,执政者要有富、信、敏、公这些品质是仁的表现。
32、孔子有爱民又惠民的思想,但又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会矛盾吗?说说你的看法。
答:不矛盾,对于统治者而言施政要求“民本”。孔子对德治、礼治社会有自己独到的主张,他反对,主张用“礼”去教育百姓。
33、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有褒有贬,简要分析。
答:孔子肯定管仲的仁德,根本原因在于管仲“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阻止了齐鲁之地被“夷化”,孔子认为像他这样的人可以不计较他的操节和信用。
34、在孔子看来,有了恭、慎、勇、直等德目,就一定能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么? 答:不一定,“恭、慎、勇、直”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以“礼”作为指导,只有在“礼”的条件下这些品德的实施才能符合中庸的准则,否则会有“劳、葸、乱、绞”,就不可能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35、在孔子看来,仁与礼二者关系如何?
答: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36、孔子对学习的见解。
答:孔子认为要学以致用,他认为读书是为了从政,所以学习《诗》也应懂得指导政治外交,否则学得再多也无用。
37、概述孔子对“言”“行”的看法。
答:君子应当谨言慎行,不能只说不做,而应该先做后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孔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38、分析孔子为什么说《韶》尽善尽美,而《武》尽美而未尽善?
答:孔子是从爱民这一仁的准则来评价《韶舞》的内容,乐舞《韶》是歌颂舜时人民享受和生活安宁,充满了和平、肃穆祥和之气。所以说是尽善尽美,而《武》是歌颂武王伐纣的一组舞乐,尽管是正义之战,人民仍不免遭受杀戮流血之苦,舞乐中有杀伐之声,所以说“未尽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