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社会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劳动社会学的产生和研究内容•第二节劳动社会学原理•第三节劳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1.
绪论
2.3.4.5.6.
本章重点
劳动社会学这一名称的正式出现,最早是在法国
劳动的基本含义。
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自觉性、目的性和创造性。
劳动社会学基本研究类型劳动社会学的具体研究方法社会统计法
第一节劳动社会学的产生和研究内容
•劳动社会学的产生
–最早出现在法国–首次使用者:乔·弗里德曼&彼·纳维利–产生时期:19世纪20-30年代
•劳动及相关概念
–劳动–劳动者–工作
–职业与行业
•劳动
–含义:劳动=生产活动+服务活动
–本质特征:自觉性、目的性、创造性–重要性
•劳动是人类最重要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是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活动•劳动同时创造了财富
•劳动者
–地位:主体;基本要素
–广义:具有劳动能力+从事社会生产劳动–狭义:前提+劳动能力+劳动岗位+劳动规范+活动–四要素
•劳动年龄范围内——劳动适龄人口;•具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劳动力;
•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社会劳动;•有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劳动报酬。
•工作
–定义:人类通过劳动分工而进行的、有组织的、以获得劳动报酬为目的的生产活动。
–产生:随着工业化生产和现代劳动组织的出现–注意点:有偿劳动;特定组织中;
雇佣关系和经济交换关系建立后的劳动
•职业
–产生:是劳动专门化和劳动分工的结果–定义:在业人口所从事的具体工作的种类
•行业
–定义
•社会劳动者在从事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分工的集团概念。
–基本点
•行业属于社会劳动者的集团概念--国民经济部门;•同一行业都有同一类型的经济活动,它们生产同一类型的产品,提供同一类型的服务,创造的使用价值基本相同。
•职业与行业的关系
–共同点
•都是劳动者在社会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满足于社会需要的功能要件;
–不同点:
•职业是从个人活动出发产生的概念;•行业是从社会经济活动出发产生的概念。
•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劳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劳动者
–劳动的社会关系
•劳资关系——工会组织与雇主组织的集体谈判制度•在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劳动的社会结构——横向和纵向–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劳动与社会变迁
第二节劳动社会学理论
•三阶段
–古典阶段
•确立各学派所关注的基本命题
–现代阶段
•详尽阐述和发展了各自的理论立场
–后现代阶段
•修正、模仿、拼凑、挑战传统理论
劳动社会学经典理论:理
论
代表人物、著作马克思
《资本论》
理论关键词雇佣劳动学说异化理论
理论概述补充补充补充补充
马克思主义韦伯主义
马克斯·韦伯科层制理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机械团结有机团结
功能主义和结迪尔凯姆
《劳动的社会分工论》构主义古典经济学管理学派
亚当·斯密、威廉·配第《道德情感论》
劳动分工、社会分工、社会公正
泰勒、梅耶《工厂管理》、科学‘管理、社会《科学管理原理》人韦布夫妇、凡勃伦、康芒斯制度建设、建立工《有闲阶级论》《企业理论》会组织
补充
制度学派
现代的劳动社会学
理论
代表人物洛克伍德、达伦多夫、米尔斯
著作
理论关键词
理论概述
《工业社会的阶级强调社会变迁和非均
衡的各种关系与阶级冲突》、
《白领-美国中产阶级》、《权利精英》、《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单向度的人》、生产资料所有权、劳《英国工人阶级的动过程、新劳工史学形成》派、资本主义的未来
新集体主义、法团主
义、新放任主义
斯威伯格、格兰诺维特、扎勒泽、迪马乔
法约尔、巴纳德
新类管理学派
《经济生活的社会网络理论、文化理论学》
科学理论、组织管理理论、人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代替工会
冲突理论补充
新马克思学派
马尔库塞、普兰查斯、汤普森、霍布斯鲍姆勒、沃勒斯坦
补充
新制度主义学派补充
新经济社会学补充
补充
第三节劳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
–实证主义
•以自然科学为标准,量化的研究方法•研究程序的可重复性和研究结果的课验证性
–人文主义——以韦伯为代表
•社会学目的在于理解
•社会学任务:试图对社会行动作出解释性理解
–批判主义——由马克思开创
•辩证的总体分析
•劳动社会学研究方的基本观点
–实际观点——从现实条件出发
–实证观点——通过经验资料的验证–整体观点——将劳动社会视为有机整体–发展观点——将劳动和社会视为自然历史过程
•劳动社会学研究的逻辑观点
–研究逻辑
•“理论—假设—观察—概括或检验—新的理论”
–研究五阶段
•准备—提出研究假设—展开实际调查—研究—总结
•基本研究类型
–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具体研究方法
–社会调查法——文献/访问/问卷/实验(霍桑实验)
–社会统计法–比较分析法
–参与调查法——也称实地观察法
•局外观察、半参与观察、完全参与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