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7高三下·陕西模拟) 阅读以下两则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简体化汉字已使用了几十年,在今年的全国上,郁钧剑、、黄宏、关牧村等21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建议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
(《南方都市报》3月14日)
材料二:近日,针对全国政协委员要求“小学设置繁体字教育”、“逐步恢复繁体字”的提案,教育部副章新胜代表教育部作出回应,称“推广简化字”是法律的规定,教育部要依法行政。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则对依法推广简化字表示支持。
(《潇湘晨报》3月14日) (1)
用一句话概括以上两则材料所说的现象,不超过20字。 (2)
针对以上的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简要分析。
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18高三上·浦东月考)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沉默不是金 刘墉
①沉默是金,人们常说。这话还被写成大字,镶在框里,贴在很多墙壁上。人们用它来告诫自己:言多必失,少说多做,祸从口出,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总之,能闭嘴的时候就闭嘴。
②( )马丁·路德金说过:“历史将记取的社会转变的最大悲剧( )坏人的喧嚣,( )好人的沉默。”
第 1 页 共 15 页
③这显然是个非常有趣的话题。我们习惯于关注言说,因为言说总是推推搡搡试图挤进我们的视线,但在言说和言说的缝隙之间还有沉默,沉默正如言说,也有不同的光泽、质材、结构、密度,也千折百转,也惊心动魄。
④历史上无数悲剧源于集体的沉默。“二战”期间,普通德国多已经隐隐知道那些被推上火车的犹太人的下场,但是他们对此不闻不问,照常买牛奶面包,上班下班,并对迎面走来的邻居温和地问候“早上好”。今天的中国,朋友们聚餐,点龙虾鱼翅燕窝,结账的时候,在座的人中有公职的那位“要一张”,这上万块钱的餐费最后摊到了谁头上,不会有人追问。
⑤在英文里有个词叫做“房间里的大象”,就是指那些“我们知道,但是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该知道”的事。比如在临终亲友面前,我们不愿意谈起他们的病情,比如和一个口吃的人聊天,我们假装注意不到他的口吃这种沉默也许是源于善意和礼貌。但是另一些时候,沉默源于怯懦。人们害怕权力,害怕高压,害怕失去升官发财的机会,害怕失去房子和车子,于是沉默成了自我保护的机制。高贵是高贵者的墓志铭,沉默是沉默者的通行证。
⑥另一些时候,人们所恐惧的,甚至不是利益上的损失或者肉体上的暴力伤害,而是精神上被自己的同类群体孤立。出于对归属感的依恋,他们通过沉默来实现温暖的“合群”。前为理想浴血奋战、出生入死的家,后却在屡次政治运动中保持沉默、随波逐流,很难说仅仅是因为贪生怕死,更多的恐怕是因为他们害怕被队伍抛弃,成为一个“精神上的孤儿”。对认同感、归属感的强烈需要,大约是写在人类基因里的密码,这个密码有时候会成为勇气的源泉,有时候却让我们蒙上了自己的眼睛。
⑦所以,沉默的人越多,打破沉默就越难——因为当越来越多的人卷入沉默的旋涡,从这个旋涡中挣脱出来需要的力气就越大。
⑧历史上的先知,往往命运悲惨。面对第一个站出来大喊“屋子里有大象”的人,人们往往不会顺着他的手指去看有没有一只大象,而是怒斥他为什么吵醒了自己的好觉。甚至,他们会因为那个人的勇气映照出自己的怯懦而恼羞成怒,你那么大喊大叫干什么?哗众取宠、爱出风头、不识时务、神经病。“沉默如癌细胞般生长”,房间里的大象就这样在“合群”的人们的相互拥抱中越长越大。
⑨好在随着大象越长越大,它被戳破的可能性也随之加大。最终,孩子小声的一句嘟囔“皇帝没穿衣服”,就可能使这只充气大象迅速地瘪下去。“二战”之后,德国人纷纷睁开闭上的眼睛;赫鲁晓夫时代,苏联人也纷纷从斯大林的崇拜中“醒悟”过来;之后,曾经打得不亦乐乎的人们回头看自己的所作所为,也会感到不可理喻。可惜,在众人眼睛的这一闭一睁之间,已经有无数人成了沉默的祭品。
⑩拒绝发声并不奇怪,因为发声不但需要勇气,也意味着承担。谈论全球变暖意味着我们要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意味着我们可能要选择不买车、少开暖气和空调、刻意节约用水。所以,沉默是金。但是大象并不会因为你不谈论它而消失,你可以不谈论它,甚至不谈论这种不谈论,但是全球还会继续变暖,而我们还是要在所有这些痛
第 2 页 共 15 页
苦面前接受良心的审判。
⑪所以,我们应当直视我们生活中的沉默。直视沉默也就是直视生活中不被阳光照耀的角落和我们自己的软弱。我们尽可以堵上自己的耳朵或者捂上自己的嘴巴,但是当房间里有一只大象时,它随时可能会抬起脚来,踩碎我们天下太平的幻觉。
(选自《房间里的大象——生活中的沉默和否认·序言》,有删改) (1) 填入第②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 所以 不是 而是 B . 但是 不是 而是 C . 所以 既是 也是 D . 但是 既是 也是
(2) 第⑤段加下划线词语“房间里的大象”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3) 对文中四处划线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⑤段化用了北岛的诗句,指出对沉默者而言,沉默是自我保护的机制。 B . 第⑥段中“精神上的孤儿”指那些通过沉默来实现“精神合群”的群体。 C . 第⑦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解释了打破沉默越来越困难的原因。 D . 第⑧段中“合群”的引号,作用是特殊含义,说明沉默的人数越来越多。 (4) 第⑨段运用了举例论证,请具体分析例子是如何证明观点的。 (5) 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3. (12分) (2017高三上·无锡期中)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真实情节 【美国】希区柯克
“你能搭载我们一程吗?”“你们要去哪儿?”他问。 “圣路易斯。”金发女子回答。
第 3 页 共 15 页
晚上差不多九点钟的时候,他离开大厦。外面天色已经黑了好些时候,行人稀少。他等了一下,让几辆汽车过去,然后跨过街道到了他那部老爷车停的地方。他打算在回家途中去一下圣路易斯旁边的超市。她们的目的地离他走的路只有几条街。“当然可以,请上车。”
他上车,伸手打开了另一旁的车门。两人相互谦让谁坐到前座,最后两人都挤到前座。金发女子居中,她的双肩看上去非常光滑,左手肘上刺有一只小小的蝴蝶。这个世界变得真快,他记得十七岁那年,当他手臂上刺了一个花纹回家时,父母见此大呼小叫;而现在,女孩子纹身都见怪不怪了。
他发动汽车开上马路。经过两条宽阔的街道后,车驶进一条偏僻的小马路,在那儿开车他放松了许多。他刚要拐弯进入一条黑暗的隧道时,金发女子突然喊道:“停车!”
他刹住车靠在路边。金发女子正抓着一把猎刀,刀尖离他的喉咙大半尺。 “把钱交出来。”她压低了声音,声音有点紧张。
他一时手足无措,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是人家抢劫的对象,其他人可能,但不会是他。
“如果我没有钱,我还能活着离开这车子吗?”他问。他问,“告诉你,我刚从监狱出来,你们俩不也刚从那儿出来吗?”
那两个女子互换了一下眼色。“你怎么知道!”黑人女子问。
“那可是最早消除种族隔离的地方,”他说,“除了监狱,哪儿还会不分种族、白人与黑人相互信任呢?这是你们第一次出来试试运气,对不对?”
“你怎么会那样想?”金发女子问。 那两个女子互换了一下眼色。
他说:“这是你们第一次出来试试运气,对不对?” “你怎么会那样想?”金发女子问。
“因为你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他说,有点自信。 “对这种事你又懂什么?”
“我什么都知道,内行得很。”他说着脸转向金发女子,“就拿你持刀的方式来说吧,它离我的喉咙大半尺,你应该用力顶住我的喉咙或者是我的腰部,并且你们应坐在车的后座,这样下手时不容易被发现。”
第 4 页 共 15 页
金发女子仍举着刀。“有道理。”
“当然有道理,”他有点得意,“还有两个问题。” “是吗,说来听听。”黑人女子语气缓和了不少。
“你们俩的衣着不恰当。”“你是什么意思?”金发女子问。
“你们的衣服太薄,颜色太浅。如果你们必须用刀的话,必须离得非常近才行,这样容易沾一身血。你们若非用刀不可,万一碰到对方愚蠢的行为,衣服的颜色暗些容易掩饰血迹。”
“还有呢,”黑人女子问,“你不是说有两个问题吗?”
“是的,另一问题是,你们要的是钱,而不是来找人聊天。你们应尽可能地把钱拿到手而不应和对方废话太多。你们只要刀一顶对方就告诉他,废话少说,否则让他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让他交出所有值钱的东西。只要你们做得好,他就会吓得不敢吭声,不敢磨蹭,不敢做一些不该做的事。”
这时黑人女子已经打开车门下车,金发女子也随着滑了下去,并且把刀收进了包里。 “你们准备干什么?”他问。“换衣服。”金发女子说。
他点点头,随之劝诫道:“年轻人,正儿八经做事赚钱,少惹是非。” “你也一样,别再随便让人搭便车。”金发女子回敬了一句。 金发女子一关上车门,他开车一溜烟地跑了。
照原先计划,在超市买完东西后开车回家,当他进家门时,情不自禁地吹起了口哨。 他妻子从厨房里高声问道:“你听起来心情不错,你的小说写得怎么样了?” “我把最头疼的一部分写完了。”他回答。
妻子从厨房里出来,递给他一杯酒。“是不是半途抢劫的那一章?那一章你总觉得不太符合现实。” 他抿了一口酒,笑着说:“现在我认为够合乎现实了;实际上,我可以肯定合乎现实。” (选自《希区柯克悬念故事集》有删改)
(1) 结合情节,简要分析为什么说两个女子是第一次实施抢劫? (2) 简要概括文中两处划线句子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第 5 页 共 15 页
①“对这种事你又懂什么?”
②“你也一样,别再随便让人搭便车。”
(3) 简要分析“现在我认为够合乎现实了;实际上,我可以肯定合乎现实”一句的含义。 (4) 试探究小说中的“我”是怎样一个人。
4. (9分) (2017高二上·长春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自产业化步伐加快以来,中国电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与中国电影的大发展相伴随的是两个始终难以化解的矛盾:一个是市场业绩的向好与口碑的欠佳;另一个是在国内市场的风生水起和“走出去”的举步维艰。这两个矛盾同时指向中国电影升格为电影强国的一大掣肘——叙事水平的低下。
当张艺谋等“第五代”导演掀起武侠片的创作风潮时,他们的尝试虽提升了国产电影的制作质量,但因不适应商业大片的生产机制,他们不可避免地舍弃了构成好莱坞电影内在精髓的叙事法则,其结果是影片大多在叙事层面出现各种硬伤,观众也很容易对此产生审美疲劳。而在国产大片呈现颓势之际,以当下生活为题材的中小成本电影登上荧幕,引发追捧。但它们弱化甚至放弃了对剧情逻辑性和结构完整性的追求,在叙事上过于依赖“拼盘化叙事”而无法讲好一个完整的长故事,正如小品串演不等于一部话剧,一部由多部短片堆砌成的影片无法与一部标准规格的长片相提并论。要破解口碑与票房、本土和海外市场形成的深刻矛盾,回归行之有效的“经典叙事”成为关键。
就电影创作而言,“经典叙事”是指在电影诞生以来不断获得丰富和修正的一套被世界各国主流电影所接纳的电影叙事规范和叙事方法。它由明晰完整的情节链条、因果分明的叙事逻辑、强烈的冲突、闭合式的结局等众多相对稳定的叙事元素及其交织而成的复杂结构系统组成。时至今日,“经典叙事”已成为一种可跨文化通约的基本“语言”,我们也许会见到偏离这种“语言”的电影叙事,但几乎找不到完全可以将其取代的另一套被普遍接受的表达方式。
中国电影在叙事上出现诸多问题的原因很多。其一是创作者对“经典叙事”不以为然,以为它不过是粗浅的套路或僵硬的模式。事实上,“经典叙事”并不刻板教条,也不阻碍艺术创新,相反,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一方面为艺术创新预留足够的生长空间,另一方面则理性地维持着艺术创新与观众接受之间的平衡。其二是所谓“经典叙事”就是好莱坞电影的认识误区。事实上,它最初的构建与好莱坞有密切的关系,但自形成之后便不再是好莱坞的专利品了。它一方面吸纳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养分,以修正自身的形态;另一方面也和区域文化相结合,生成具有民族多样性的主流电影。事实证明,那些可以在一定区域内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有效地抵御好莱坞的电影产品,几乎都是遵循“经典叙事”并对之加以精彩发挥之作。这些电影常有着虽称不上严密复杂却足够清晰流畅的叙事,观众总能品出与好莱坞电影相异趣的地方,这正是融入其民族文化特质的“经典叙事”。由此可见,我国那些真正在票房和口碑上取得双赢的影片恰好可以证明回归“经典叙事”是我们向电影强国迈进的必经之路。
第 6 页 共 15 页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经典叙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为一种叙事规范和叙事方法,电影创作中的“经典叙事”自电影诞生以来不断获得丰富和修正,被世界各国主流电影接纳。
B . 明晰完整的情节链条等众多相对稳定的叙事元素及这些元素交织成的复杂结构系统组成了电影创作的“经典叙事”。
C . 因吸纳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养分,并与不同区域文化相结合, “经典叙事”成为可跨文化通约的基本“语言”。
D . “经典叙事”并非刻板教条的代言人,也不是艺术创新的敌人,它为艺术创新预留生长空间,理性维持艺术创新与观众接受之间的平衡。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中国电影出现的矛盾现象反映出叙事水平低下的问题,表现为市场业绩向好而口碑欠佳,国内市场风生水起却“走出去”举步维艰。
B . 一些中小成本电影过于依赖“拼盘化叙事”而无法讲好一个完整的长故事,不能与标准规格的长片相提并论。
C . 当下的电影叙事尽管可能会偏离“经典叙事”的“语言”,但人们几乎找不到可以完全取代并被普遍接受的其他的表达方式。
D . 只要在“经典叙事”中融入民族文化特质,就能够创造出来叙事足够清晰流畅、意趣异于好莱坞电影的作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自产业化步伐加快以来,中国电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其中包括“第五代”导演的武侠片和以当下生活为题材的电影。
B . 很多国产大片在舍弃构成好莱坞电影内在精髓的叙事法则后,在叙事层面出现各种硬伤,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呈现颓势。
C . 中国电影在叙事上出现问题是由创作者对“经典叙事”的不以为然与“经典叙事”就是好莱坞电影的认识
第 7 页 共 15 页
误区导致的。
D . 在分析了口碑与票房、本土市场和海外市场之间形成矛盾的原因后,我们发现回归“经典叙事”是向电影强国迈进的必经之路。
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 (2020高三下·深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孝文帝择绛侯子贤者,皆推亚夫,乃封亚夫为条侯,续绛侯后。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上自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成礼而去。
孝景三年 , 吴楚反。亚夫为太尉 , 东击吴楚。因自请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上许之。吴方攻梁,梁急,请救,景帝使使诏救梁。太尉坚壁不出,而使轻骑兵弓高侯等绝吴楚兵后食道。后吴奔壁东南陬,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引而去。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于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由此梁孝王与太尉有卻,每朝,常与太后言条侯之短。
窦太后曰:“皇后兄王信可侯也。”景帝曰:“请得与丞相议之。”亚夫曰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景帝默然而止。其后匈奴王唯徐卢等五人降,景帝欲侯之以劝后。丞相亚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景帝曰:“丞相议不可用。”乃悉封唯徐卢等为列侯。
居无何,条侯子为父买工官尚方甲盾五百被可以葬者。取佣苦之,不予钱。佣知其盗买县官器,怒而上变告子,事连污条侯。书既闻上,上下吏。吏簿责条侯,条侯不对。景帝骂之曰:“吾不用也。”召诣廷尉。廷尉责曰:“君侯欲反邪?”亚夫曰:“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邪?”吏曰:“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吏侵之益急。初,吏捕条侯,条侯欲自杀,夫人止之,以故不得死,遂入廷尉。因不食五日,呕血而死。国除。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亚夫曰/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
B . 亚夫曰/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
第 8 页 共 15 页
约也/
C . 亚夫曰/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
D . 亚夫曰/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
(2) 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续绛侯后:这里指的是袭爵,即封建时代子孙承袭先代的爵位。周亚夫承袭父亲绛侯周勃的侯爵位,因封地在条,故称条侯。
B . 孝景三年:用的是年号纪年法,是古代纪年法中的一种。元代以前一个皇帝一般有多个年号。这里指的是使用“孝景”这个年号的第三年。
C . 太尉:秦朝和西汉时期掌管军事的最高,执掌天下军政事务,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后来演化成优宠宰相、亲王等的加官、赠官,无实权。
D . 县官:旧称一县的行政长官,西汉时常用以称或皇帝。《索隐》解释说,县官谓天子也。所以谓国家为县官者,王畿内县即国都也,王者官天下,故曰县官也。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周亚夫严于治军。汉文帝六年,匈奴大举入侵边关,周亚夫驻守细柳营,营中将士随时保持战备状态,皇帝也不能随意进出军营。
B . 周亚夫长于用兵之道。在平定七国之乱时,他明了敌方的优势和缺陷,提出了明确的战略方针,并排除干扰,坚决执行,大败敌军。
C . 周亚夫性格耿直,坚持自己政见。他先是以“高皇帝约”反对封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后来又站在臣子守节的立场上反对封匈奴降王为侯。
D . 周亚夫处事不慎,终至惹祸上身。他儿子私自购买甲盾埋在地下,被佣夫告发,调查的把他转交廷尉处理。他绝食,五天后呕血而死。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
第 9 页 共 15 页
②书既闻上,上下吏。吏簿责条侯,条侯不对。景帝骂之曰:“吾不用也。”
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 (2017高一下·南昌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小题。 病后登快哉亭①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约② , 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①快哉亭:位于今徐州东南。本诗是诗人任职于徐州,病愈后登快哉亭有感之作。②黄华:菊花。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 首联“得意”二字,既写出了蝉鸣的神态,又微露了诗人的歆羡之情,在眺望中透露出诗人的心事。 B . 颔联言近意远,字面上只写了病后,却透露出病前和病中的消息;字面上只写了梦后,实则暗示出曾有无数次的思乡梦。
C . 颈联虚写,说乌鸦带引斜阳光芒投进古寺,草儿带引野外景色进入荒城,一“带”一“将”,景色融合自然。
D . 尾联“秋风发上生”几字,用语新颖奇警,不落陈腐,不仅意指鬓发的斑白,而且秋风萧萧,又给人以冷的感觉。
E . 尾联直抒胸臆,主要表达了诗人病后思归之情,遥想故园菊花又开,而自己却辜负了回乡赏花之约,心头更觉怅惘。
(2) 同是以多病之身登高望远,本诗与杜甫的《登高》相比,在意境营造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五、 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7. (3分) (2018高三上·浦东月考) 按要求填空。
第 10 页 共 15 页
(1)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________。(韩愈《师说》) (2) 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 (柳永《________》)
(3) 黄庭坚在《登快阁》中使用了钟子期、伯牙、阮籍等典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
六、 语言表达 (共2题;共6分)
8. (1分) (2018高一上·台山月考) 今年教师节前夕,两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分别获得百万元重奖:北京理工大学向两院院士、著名雷达系统专家王越先生颁发“终身成就奖”和100万元奖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则向中国首驾无人驾驶飞机“北京五号”总设计师文传源先生颁发了“立德树人成就奖”和100万元奖金。
王越先生已经86岁,仍在坚持给本科生上课。已是百岁老人的文传源先生始终坚持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以不服气、不服老的精神带动学生不懈进取。据报道,两位教授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重视热爱教学工作。
请根据以上材料中内容,用引用诗句的论证方法,对这一事件进行评价,写不少于150字的片段。 9. (5分) (2018·南宁模拟)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古人云“自古才子出寒门”。古今中外成才者,都出自寒家。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读书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司马光亦出身贫寒;明代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荷兰画家梵高也曾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弟弟接济;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去打工,还供姐姐读书……这些都是幼时曾贫困而后来成为才子的非常之人。因此说,寒门必出才子,而富贵之家却总出纨绔子弟。
①古今中外成才的人不一定都出自寒家。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七、 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
10. (5分) (2019·合肥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某校高三学生组织端午节“走近屈原”主题活动,策划走进小学,向小学生们介绍屈原精神。他们通过观察小学生的画作、口头交流等发现,小学生对屈原的了解大多只知道屈原“投江”,其他方面的印象比较模糊。
第 11 页 共 15 页
参
一、 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1、1-2
、
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1、
2-2、
2-3、 2-4
、
2-5
、
3-1
、
3-2、
第 12 页 共 15 页
3-3、
3-4
、
4-1、
4-2、
4-3、
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1、
5-2、
5-3、 5-4
、
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1、
6-2、
五、 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7-1、
第 13 页 共 15 页
7-2、
7-3、
六、 语言表达 (共2题;共6分)
8-1
、
9-1、
七、 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
10-1
、
第 14 页 共 15 页
第 15 页 共 15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