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选择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选择

来源:刀刀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选择

作者:罗尧

来源:《河南农业·科技版》2018年第12期

摘 要:**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乡村振兴战略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总体要求,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点战略支撑点,通过发展现代化农业,实现农业强;建设美丽乡村,呈现农村美;推进城乡均等化,实现农民富;因时因地制宜,使“乡村振兴”战略落在实处。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三农”问题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的探索,实际上是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有益探索。通过农村与城市的有机融合,实现社会人口的良性流动,使得年轻人愿意回到农村进行乡村建设,城市人自主选择农村投资发展,最终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 一、发展现代化农业,实现农业强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由单纯增加产量转变为提质增效。发展现代农业,实现质量兴农,已然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经之路和根本方向。农业现代化是由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之上,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经营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使得农业生产体系低耗、优质、高产,农业生态系统节能、环保、高效[1]。农业与先进科技有机结合、农业与科学经济管理模式有机结合、农业与其他产业和资源有机相融,既能推进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强,又能提高劳动力素质,实现生态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农业+科技”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当代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与农业的有机结合,为农业生产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撑。自改革开放以来,科技进步为我国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仍需继续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实现农业由量到质的飞跃。“农业+科技”发展现代化农业,要结合村情学习、借鉴其他村成功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和手段管理农业,用科学理论知识和农业技能武装农民,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二)“农业+旅游”

旅游与农业有机结合,打造生态旅游,是拓展农业功能、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乡村景色逐渐成为稀缺资源,“农业+旅游”不仅能宣传乡村,美化乡村,还能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可将农村分类为景点区和非景点区。对于景点区的农村,以优化景点区资源配置为原则,重组甚至重构农业与景观的空间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局,打造最具魅力的生态旅游带。对于非景点区的农村,以一个甚至多个乡村为依托,打造规模宏大、功能齐全、主题丰富的“大农家乐”,拓展普通“农家乐”的功能,使得“农家乐”这一农业旅游形式不再局限于小规模团体一日游,同时能承接文艺演出、会议研讨、身心疗养等多元化项目服务,改变“村里人想出去,村外人不愿进来”的局面。 (三)“农业+互联网”

“农业+互联网”旨在以农业为基础,以互联网为推广、营销、支付等手段,实现农民“足不出户”也能将农产品销售出去。此种模式可以村为单位,多村合作,调整乡村农业空间布局,进行功能分区,结合乡情,建立水果园、蔬菜园、渔牧园等农产品功能区,在此基础上,将乡村当作一家企业,在线创建具有规模效应且产品丰富的乡村网店,以整村或多村作为网店的仓库和基地,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品牌。“农业+互联网”规模化,可解决小规模网店产品种类少、农村产业零散、规模小、竞争力弱等问题,还能避免农户之间的恶性竞争,有利于打造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上有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和品牌,进而吸引外来投资者自主参与“乡村振兴”建设中,这会是未来乡村产业发展的方向。 (四)“农业+二三产业”

从理论上划分,旅游业和互联网都属于第三产业,之所以提出“农业+二三产业”,一是因为农业现代化进程是分阶段和分区域的,需要与时俱进,因时因地制宜。上述三方面的“农业+”,并不局限于这三点,农业还可以与其他产业有机融合,实现农业经营产业化,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域的“农业+”组合应是有差异的,这一观点的理论依据来源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动态性、相对性和区域性,其内涵随着技术、经济、社会的进步而变化,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二是因为农业作为第一产业,与其他产业有机组合之间也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关系,不能将各类“农村+”组合当作单独的个体进行现代化建设,因为三大产业之间是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农业实现从传统模式到现代模式的转变,使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诸多环节有机结合,形成种养、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因此,“农业+二三产业”的有机结合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根本。

“农业+科技”“农业+旅游”“农业+互联网”和“农业+二三产业”是相互影响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农业+互联网”是农业生产经营的创新,能促进“农村+旅游”的发展,而“农业+旅游”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又为“农业+科技”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反过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的发展是“农业+旅游”和“农业+互联网”规模化发展的强有力支撑。“农业+”应统筹兼顾、全面覆盖,因地因时制宜,寻找最优“农业+”组合,实现农业强。 二、建设美丽乡村,呈现农村美

振兴乡村,不仅要使乡村富起来,还要使乡村美起来。而农村的美应是由内至外的美,不仅仅是生态美,还应包含人心美、文化美、治理美。农村美一旦逝去,人们的乡愁也将无处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托。留不住青山绿水也寄不住乡愁的后果很可能就是村落逐渐消失,致使中国农村传统文化无法传承。村落和农村文化的逐渐消失必定是中國传统文化乃至人类文明的重大损失。因此,建设美丽乡村不仅是中国美的有机组成部分,还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经之路和必然要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人类文明发展贡献力量的有效方式。 (一)生态美

中国城市化的一个重大弊病就是以忽略甚至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城市化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加速,森林资源锐减,水资源短缺。一旦农村环境被破坏,则很难恢复,因此,建设美丽乡村,一是要预防和治理相结合,加大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出台更严格的环境保护,遏制工业与城市污染继续向农村扩散的趋势[2]。二是要实施更符合乡情且科学有效的治理办法,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三是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人民的环保意识。四是要加强科技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既要遵循经济规律,也要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经济与自然可持续发展。 (二)人心美

人是农村发展的根本,人心不美,农业和农村不可能会美,建设美丽乡村就会成为幻想和泡影。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年轻人不断涌入城市学习、生活和工作,部分儿童随之入城接受教育,农村人口减少,且多为留守老人,空心村现象日益严重。留守老人本该是子孙承欢膝下宜享天伦的景象,然而在孤独和忧愁中,无奈独守农村。而对于进城生活和工作的农民来说,内心的幸福感也远远不及城市人,因为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土地城市化明显快于人口城市化,农民享有的基本就业保障、基本养老保障、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保障及户籍红利等都与城市人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导致农民在城市打拼多年可能仍然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体会不到城市人享受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时的安心感和满足感。因此,多数农村人还是打算回农村养老,土地宁可撩荒,也不流转。还有一部分人虽有能力留在城市,但也仅能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人虽在城市,生活品质却没有实现城市化。要想实现农村人心美,就要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城乡一体化。 三、推进城乡均等化,实现农民富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现阶段,城乡发展不平衡仍然是我国最大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农村农业发展不充分仍然是我国最大的发展不充分问题,农民仍然是全面小康征程上受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影响最大的群体。因此,推进城乡均等化、城乡一体化,实现农民富裕势在必行。 (一)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均等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农村留不住人,一方面是因为城市有更多的学习、就业选择机会,年轻人有自我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与城市功能健全的基础设施相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使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均等化,通过道路通、电路通、气路通、网路通和水路通,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助力乡村振兴[3]。 (二)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包括三方面,一是人类的基本生存权,包括基本就业保障、养老保障、生活保障等;二是满足基本尊严和基本能力的需要,主要是基本的教育和文化服务;三是满足基本健康的需要,主要是基本的健康保障。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出现了“顾此失彼”的结果。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時,城市人的生活品质得到快速提升,其教育、养老、医疗、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也更加完善。农村人为城市快速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却没有对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作为保障。为实现乡村振兴,推进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应努力建设城乡均等公共服务,使农民享受同等的社会保障,实现“病可医,老有靠”[4]。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最终是为了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从根本上破解“三农”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没有广大农村农业的发展,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发展;没有全体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富裕。 参考文献:

[1]薛秀娟.补齐乡村振兴的“精神短板”[J].人民论坛,2018(2):140-141.

[2]张桃林.面向乡村振兴新要求; 开创农业科技新局面[J].农学学报,2018(1):23. [3]满明俊.全面支持乡村振兴战略; 谱写农村金融新篇章[J].农村金融研究,2018(2):30-35.

[4]陈锡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5-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