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7期 世纪桥 No.7,20l2 (总第246期) Shiji Qiao (General No.246) 涪陵库区环境保护调研报告 张李娟,曲 戈 (重庆市涪陵区委党校,重庆涪陵区408000) 摘要:涪陵地处三峡库区腹地,切实搞好涪陵的环境保护工作对整个三峡库区的环境保护、对涪陵今后的长期发展有着 至关重要的影响。当前,面对库区水土流失严重、农村污染源加重、工业污染等问题,切实落实环保责任、创新环保机制、 统筹规划协调、增加环保资金投入,还千里乌江画廊美丽容颜,走发展生态旅游的扶贫之路,才能做好涪陵库区环境的保护。 关键词:涪陵库区;环境保护;调研 一、涪陵库区环境保护的基本情况 工业污染,确保“一控双达标”。三是防治地质灾害,消除 涪陵区地处三峡库区腹地,扼长江、乌江交汇要冲。 库区安全隐患。四是防治船舶污染,严控流动污染源。 长江自西向东横贯涪陵全境,境内流程77公里,辖区内 五是防治水面污染,优化库区水面环境。六是防治水源 汇人长江的河流有44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 污染,确保人畜饮水安全。 里的河流有乌江、梨香溪、小溪、渠溪河等l2条。三峡库 二、涪陵库区环境保护的主要问题 区水位至175米后,将淹没全区陆域面积51平方公里,水 (一)水土流失依然严重。由于涪陵区自然条件相对 库岸线全长约585公里,其中长江干流左右两岸271公 恶劣,库岸山高坡陡,辖区人口稠密且对水土依赖度高, 里,乌江等支流左右两岸314公里,涉及涪陵辖区内44个 导致水土流失仍很严重,治理任务十分艰巨。据统计,全 乡镇、街道。 区水土流失面积为1986.32平方公里,占全区幅员面积 (一)库区环境保护态势良好。据环保部门资料显示, 67.42%。境内长、乌两江沿岸水土流失最为严重,水土流 201 1年,辖区内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指标均符合国家三 失面积为1239.8平方公里,其中长江两岸893.8平方公 类水域水质标准,城区饮用水源监测指标均符合集中饮 里,乌江两岸346平方公里,占全区水土流失总面积的 用水源水质标准;城区大气环境质量中二氧化硫、二氧化 62.4%。区内潜在危险的滑坡835处,涉及全区每个乡 氮和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分别比2010年下降2.6%、l1.4% 镇、街道,危及人口7.6万人。 和10.8%,空气质量达二级标准的天数占监测日的 (二)农村面源污染加重。一是化肥、农药、农膜污染 76.6%,酸雨发生频率比2010年下降29.2%,城区降尘比 较重。据统计,每年全区农作物施用农药950吨,平均使 2010年下降17.3%;城区三个功能区环境噪声平均值稳 用强度为0.94公斤/亩,化肥使用量折氮量2.7万吨,平均 中有降,“蓝天、碧水、绿地、宁静”四大行动效果良好,人 使用强度为3O公斤,亩,均高于全国防止水体污染的上限 居环境不断改善,公众满意度持续上升。 标准,农膜使用量1548吨,平均使用强度为0.88公斤/亩, (-)库区生态环境压力减轻。库区移民搬迁基本完 且基本没有回收,遗弃残留在土壤中,形成土壤“白色污 成后,建立和完善了消落区土地使用及管理制度,对辖区 染”。二是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加剧。普遍存在“重养 内17.6平方公里的消落区进行强化管理和监督指导,有 殖、轻防治”等问题。畜禽常年存栏量530万头 ),排废 效遏制了在消落区内乱搭乱建、乱倒乱堆、乱填乱挖、乱 量在800万吨以上,实行无害化处理的不足20%,绝大部 栽乱种等行为发生,确保了水库运行安全和库区生态环 分就地排放。肥水养鱼、网拦养鱼屡禁不止,造成周边生 境良好。 态环境污染严重。三是榨菜加工废水污染加重。涪陵现 (三)库区生态环境安全增加。一是防治水土流失,改 有榨菜加工企业102户,年产成品30万吨、排放废水200 善库区生态条件。自1989年涪陵列为长江上游水土保 万吨、排放COD为0.6万吨(占全区工业COD排放量的 持重点防治区以来,先后实施完成了“长治”工程一、二、 50%)。榨菜加工产生的高盐、高浓度废水,极易造成局部 三、五期和国债水土保持建设项目。治理区森林覆盖率 区域、流域环境污染严重。 为32.8%,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4.9%。涪陵被纳入了全国 (-)z业污染治理薄弱。一是“三废”排放量大。据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10个试点城市之一。二是防治 统计,2010年全区工业废水排放量4624.2万吨、COD排放 收稿日期:2012—03—01 作者简介:张李娟(1982-),女,重庆南川人,重庆市涪陵区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党史党建;曲戈(1984一),男,河南 唐河人,重庆市涪陵区江东事处主任助理,研究方向:民事诉讼法。 ・149・ 量1.25万吨、氨氮排放量0.16万吨、粉尘排放量1.16万 吨、固体废物排放量4-3万吨。二是结构性污染较为突 展总体规划。涪陵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 验区”以及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的重要一员和“一圈” 出。涪陵工业结构不尽合理,存在较多高耗能、高耗水和 重污染企业。_一是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虽按国家环 保法规,对工矿企业实行了“准污染、准治理”和“一控双 达标”措施,但一些中小企业仍未做到达标排放。四是工 业园区建设存在环保隐忧。在李渡、白涛、龙桥等工业园 区建设中,环保机构设置和环保配套设施建设等相对滞 后,环保掌控存在风险。 (四)水体生态功能下降。三峡工程蓄水后,使600多 公里长的库区南自净能力较强的天然河流变成了水环境 库容低、生态功能相对脆弱的人工湖泊。城镇污水处理 厂运行低下,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故障频繁,人为因素导致 污染治理设施处理率下降,以及广大农村过量施用化肥 农药、沿河倾倒垃圾、直排人畜粪污等,更加剧了库区水 质污染。 (五)环保机制仍不健全。三峡库区流域在管理一卜,涉 及移民、水利、环保、航运、林业、农业、城建、市政等部门, 因和行政赋权关系,各地区各职能部门对库区生态 环境建设与保护进行“分而治之”,致使水资源和水污染 防治管理脱节或缺位,从而降低了保障生态环境安全的 效率。消落区管理是新课题,水库管理部门没有执法处 置权,监管面临诸多困难。 三、涪陵库区环境保护的建议 (一)切实落实环保责任。一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牢 固树立“发展经济,环保先行”的观念和城乡统筹的大环 保观念,大力抓好节能减排,坚持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 济。二是坚持依法治水。加快对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 态产业发展等滞后领域的立法,修改完善不利于库区生 态环境保护、生态产业发展的法规,制定相应的实施细 则。三是坚持环保责任考核制度。坚持、主要负 责人环保责任考核制度,防止以损害生态环境,以牺牲百 姓利益为代价的“率先”和“加快”,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 友好型礼会发展。四是加强宣传教育。深入持久地开展 全民环境教育,发动全社会开展宣传教育和实践体验活 动,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及“六・五”世界环境日等,广泛开展 形式多样的环保法律法规宣传、警示教育和监督,提 升全社会环境保护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 (二)创新环保机制。一是建立部门联动的 和机制。尽快形成由统一领导、环保部门牵头、相关 部门共同参与的综合管理。组建有国家相关部委和 沿江各省市参加的专门机构,形成跨部门跨流域的统一 治水机制,并建立起库区环境预警监测和应急指挥体系, 以及环境污染的补偿和协作机制,彻底消除河流“区域 性”的行政分界障碍。二是建立环保综合决策机制和专 家咨询机构。按照“谁决策、准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决 策责任追究制度。同时,要组建战略环评专家咨询机构, 加强对重点区域的产业布局问题以及化工、食品、冶金、 建材等重点污染行业的有序发展进行论证,促进环境保 护积极介入、超前谋划,为、决策提供科学依 据。三是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生态安全目标考核制度。从 减排的指标、监测及考核人手,建立科学的、合理的、与领 导班子德、能、勤、绩、廉考核挂钩的生态安全建设目标责 任制。 f-)统筹规划协调发展。一是科学制定城乡统筹发 ・ 15O・ 带“两翼”的传承支点。在制定城乡统筹发展区域性生态 环境建设与保护总体规划时,要把环境建设与经济建设、 城市与农村建设同步规划,合理安排一、二、三产业和结 构调整。二是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指导,大力发展低能耗、少 污染或不污染,效益好的产业。三是加快“农村小康环保 行动计划”的实施步伐。建立和完善引导机制,加速 库区由传统农业向开发型高效生态农业转变。加大沼气 推进的强度和速度,坚持发展绿色种植和生态养殖。加 强对小城镇生活污染治理的指导,推广使用符合小城镇 实际需要的环保处理新技术、新工艺。四是确保“_T业园 区”建设走上环保发展之路。各_T业园区要着力发展经 济效益好、产值能耗低、环境污染小、财税贡献大的新兴 产业和产业集群,统一规划建设园区环保基础设施,集中 处理园区“三废”,并制定环境事故风险防范预案,从生产 的全过程削减污染。 f四)增加环保资金投入。一是拓宽资金渠道,增加生 态安全建设投入。积极争取国家以及重庆市提高对我区 生态建设与保护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争取国家建立长 江中下游省、市对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的补偿制度,形成有 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排放、保护环境的长效投人机制。二 是采取多种融资,发展相关产业。从税收、信贷和价格方 面,扶持绿色产业发展。建立有利于小城镇环境基础设 施建设与污染治理的产业化、专业化集中治理和市场化 运作机制,争取和吸引更多的礼会资金投入生态安全建 设。尽快增设化危品运输洗舱基地和清漂专用码头等。 三是加大经济杠杆的力度。利用价格杠杆引导企业 治污,尽快出台差别排污费、差别电价、差别水价等, 使排污不达标企业“只赔不赚”,让污染者付费、治理者受 益,使“环保经济”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尽快增设利用 畜禽粪便生产高效有机肥财政补贴,重点扶持有机肥工 厂,促进其把更多的又脏又臭的畜禽粪便生产成像化肥 一样的有机肥。四是把生态环境建设与扶贫相结合。在 生态建设项目的安排上,财政要安排一定的扶贫资金,开 展生态农业和农村能源建设。对一些生存条件恶劣、自 然资源贫乏的区域,有计划、分阶段地实施生态移民。另 外,要痛下决心,采取补偿,彻底关停乌江沿岸 的小水泥厂等“五小”企业,还千里乌江画廊美丽容颜,走 发展生态旅游的扶贫之路。 参考文献 [1]重庆市涪陵区201 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JR].涪统计发[2012116号. [2]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 令(第299号)[R].2001—02—21. [3]重庆市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管理实施办法[R].渝 办[2005]54号,2005—07—2O. [4]刘福银,罗晓梅。陈纯柱,何关银.重庆移民实践对中 国特色移民理论的新贡献[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 [5]坞云峰.三峡移民精神概论[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 社,2005. [6]夏进.三峡库区外迁移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M].北 京:中国三峡建设,2001. 『责任编辑:赵兴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