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鸦片战争前)课时提升训练汇编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鸦片战争前)课时提升训练汇编

来源:刀刀网
第3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鸦片战争前)课时提升

训练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5·江苏盐城三模)“永乐时,内阁初设,阁臣与部臣为平交,至严嵩始阴挠部权,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材料表明( )

A.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B.内阁地位上升,职权逐步强化 C.明朝中后期皇权渐趋衰弱 D.内阁职能强化,行政效率提高

解析:选B。六部不是内阁的下属机构,故A项错误;材料中“部权尽归内阁”说明内阁权力逐渐加大,故B项正确;明朝中后期皇权是逐渐加强,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内阁行政效率提高的信息,故D项错误。

2.(2015·山东滨州模拟)据统计,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直接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 160件,共计有3 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材料中的“内外诸司”是指( )

①行省 ②六部 ③内阁 ④三司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六部是皇帝直接管理的机构,②正确;三司是派驻地方机构,直接汇报皇帝,④正确。行省是元代的地方行政机构,①错误;当时尚无内阁这一机构,③错误。

3.(2015·江苏南通、扬州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王昶《军机处题名记》云:“本朝谕旨诰命……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上谕亦有二:……明发,交内阁,以次交于部、科;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内阁、翰林院撰拟有弗当,又下军机处审定。”材料说明军机处( )

A.成为内阁的协理机构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掌握军政要务决策权 D.与其他中枢机构分权制衡

解析:选B。题干材料意思为:本朝皇帝命令,只有军机处拟定的上谕是最重要的。上谕有两种:第一种是明发,交给内阁,再交给各个部门和科室;第二种是寄信,交给兵部,用马传递。内外臣子们所请奏的事情,经过军机处讨论、处理的也采用以上处理方法。内阁和翰林院如果有不对的地方,要交到军机处审定。军机处高于内阁,故A项错误;军机处能协助皇帝快速处理内政外交,故B项正确;军政要务决策权在皇帝手上,故C项错误;其他中枢机构制衡不了军机处,故D项错误。

4.(2015·济南高三3月模拟)葛荃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教程》中提到:“官僚制下的官吏系统是君权统治的延伸,朝臣贵族和各级官吏所拥有的只是从王权派生或分解出来的政治经济,而非法定的以自由和平等为前提的‘政治权利’。”材料最能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家国一体 B.主义 C.事君以忠 D.尊君敬祖

解析:选B。材料中并没有提到家与国之间的联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官僚制

1

下的官吏系统是君权统治的延伸”可知该材料的主要观点为君权是贵族、官吏政治经济的来源,是对主义下君主权力至高无上的描述,故B项正确;忠君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材料中并未体现出儒家思想的内容,故C项错误;尊君敬祖是宗法观念的表现,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宗法制度,故D项错误。

5.(2015·江苏盐城三模)明朝初年,为解决边疆驻军的粮食供应问题,规定盐商若赴边塞纳粮,可由官府酬给盐引(取盐的凭证),商人持盐引到官府控制的盐场支盐,然后贩卖取利。晋商抓住这一机会,获得了一次大发展。这一事例( )

A.揭示了官商结合是商人获利的主要途径 B.开创了封建国家官营商业发展新路径 C.说明了商帮的发展与国家密切相关 D.表明明朝初年不再推行重农抑商

解析:选C。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的信息,故A项错误;封建国家官营商业不符合盐商的性质,故B项错误;材料中“晋商抓住这一机会,获得了一次大发展”说明晋商发展与国家有关,故C项正确;重农抑商在封建社会一直推行,故D项错误。

6.(2015·华南师大附中高三5月综合测试)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

●当时有了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 ●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

●在对外交往中第一次使用了“中国”的国号; ●苏州在当时据说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解析:选D。表中出现了“会馆”,这是明清才出现的经济现象,故A、B项错误;第一次在国际交往中使用“中国”的国号是在16年中俄《尼布楚条约》中,苏州在清朝乾隆时期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区段“地值寸金”,故C项错误,D项正确。

7.(2015·四川德阳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西方史学界将“始于康熙平三藩的1681年,止于乾隆退位的1795年之间的历史”称为“High Qing”。下列可为这一观点提供依据的是( )

A.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大一统国家进一步巩固 B.中小市镇向边疆拓展,资本主义发展较迅速 C.对外交往空前频繁,中外文化交流渐入佳境 D.学术文化全面繁荣,科技成就领先西方国家

解析:选A。“High Qing”体现了清朝前期经济、政治的高度发展,与之相一致的是农耕经济的繁荣和大一统国家的巩固,故A项正确;清初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故B项错误;清初实行的是海禁和闭关锁国,故C项错误;清初实行文化,科技成就落后,故D项错误。

8.(2015·北京海淀区高三下学期查漏补缺)有一位历史老师的板书设计了如下内容,据此判断,这位老师授课的主题是( ) 动机 防止反清势力相勾结 防范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 固守农本经济,不屑与西方往来,粉饰天朝威严

2

A. B.闭关锁国 C.重农抑商 D.康熙收复

解析:选B。大兴目的在于压制知识分子反抗意识,树立统治集团的权威,加强集权,与防范西方殖民势力无关,故A项错误;闭关锁国被清统治阶级严格执行,意在防止反清势力相勾结,防范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达到粉饰天朝上国的威严的目的,故B项正确;重农抑商是古代封建社会统治集团持续执行的一项经济,与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无关,故C项错误;康熙收复是中国内政问题,故D项错误。

9.(2015·福建龙岩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查)学者王杰认为,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变动,使得思想家们把关注的目光从“游谈无根”的泥潭中转向社会,转向现实,经世致用思潮兴起。“游谈无根”指的是( )

A.明清之际的政局变动 B.士人面对变局无所适从 C.理学家们的空谈性理 D.儒学的存在价值已丧失 解析:选C。明清之际的政局变动是经世致用思潮兴起的背景,但与“游谈无根”无关,故A项错误;黄宗羲、顾炎武等士人面对变局,反思明朝灭亡的教训,并非“无所适从”,故B项错误;“游谈无根”是指理学家们空谈性理,脱离社会实际,故C项正确;儒学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故D项错误。

10.(2015·太原高三模拟)明朝思想家李贽认为:“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材料表明李贽( )

A.全面否定程朱理学 B.带有唯物主义色彩 C.主张正确看待孔子 D.努力追求个性

解析:选C。材料并未提到程朱理学,故A项错误;材料与唯物主义无关,故B项错误;李贽主张正确看待孔子,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故C项正确;材料与追求个性无关,故D项错误。

11.(2015·山东莱芜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目录上记有栽培植物159种,皆国人千百年来衣食住行取资之源。徐氏以其审慎之科学态度,广征历史文献,加之实地调查,乃至亲自实验,因此书中所记植物之形态、特征、价值及栽培方法,大多信而有征。这表明明代科学( )

A.受到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 B.已具备某些近代科学特征 C.完全突破了只求实用的局限 D.普遍吸取西方科学成就

解析:选B。材料反映了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的成书特点,中体西用思想是近代洋务派的思想,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农政全书》是徐光启通过科学的态度实地考察甚至亲自实验的结果,已经具备某些近代科学特征,故B项正确;《农政全书》仍没有突破实用的范畴,故C项错误;《农政全书》有介绍西学的内容,但不是普遍吸收西方科学成就,故D项错误。

12.(2015·山东潍坊高三3月模拟)《红楼梦》中写道:“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看识趣闲文者特多。”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B.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冲击 C.民主进步思潮产生

3

D.文化进一步强化

解析:选A。依据材料“市井俗人……爱看识趣闲文者特多”可知,市民阶层壮大,对文化有了新的需求,故A项正确;依据材料“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可知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冲击,但反映出的是材料的现象,并不是实质,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市井俗人……爱看识趣闲文者特多”可知市民并不喜欢民主进步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反映文化进一步强化,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2015·南京三模)学者们通过各自的研究,对明清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往往作出不同评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行村坊织成紬丝,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苏州长阊门外南濠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甚繁,人物殷富,闾阎且千,鳞次栉比。……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

——(清)徐锡龄《熙朝新语》

材料二 (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

材料三 安古斯·麦迪森运用实际购买力计算法计算中国汉代以来的GDP,提出自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数倍于欧洲,中国的GDP在世界GDP的比重从23.1%增长到32.4%;而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的比重仅从23.3%增长到26.6%;贡德·弗兰克认为,直到1800年,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尽管这些认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验证,但它毕竟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在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中国之前,中国的传统经济究竟是不断发展,还是处于停滞的状态?

——李根蟠《关于明清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悖论”》

(1)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8分)

(2)概括指出材料二中描述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经济因素。(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悖论”,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展开评论。(12分)(要求:观点鲜明,论证严密,表述成文,富有逻辑。不超过250字)

解析:(1)由材料一“(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行村坊织成紬丝,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概括可知大量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市镇经济发展。由“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概括出区域间长途贩运业发展较快,出现了诸如晋商等商帮。(2)第一小问社会现象,据材料二“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进行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因素,由“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可以分析出重农抑商的。(3)本题是历史小论文类题目撰写,具有开放性。这类题目的步骤一般如下:首先,浏览材料,找关键词,明确观点。其次,联系知识,罗列论据,安排结构。第三,下笔成文,讲究格式,史论结合。另外,史论结合要求学生史中有论,论从史出。一定要使用历史学科语言,切忌口头语。单纯的史实

4

堆砌,或者是整篇的论述,都是不可取的。

答案:(1)表现:区域间长途贩运业发展较快,大量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市镇经济发展,商帮出现。

(2)现象:财富主要用于购田置地,供应下一代读书。经济因素:重农抑商。 (3)观点一: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是不断发展的。

论据:农业:封建小农经济继续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经济作物普遍种植。

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更大;手工业产品种类更加丰富。

商业: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货币(白银)作用越来越大;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了商帮(徽商和晋商)。

观点二: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发展处于相对停滞状态。

论据:农业: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农业工具与生产技术没有重大改进。

手工业:仍以手工作坊为主(经营方式陈旧);生产手段没有重大突破。

商业:商业资本积累不足(商多用财富购房置地,供应下一代读书);海外市场拓展不够(海禁等使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14.(2015·天津红桥区高三下学期质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在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思想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和良知。……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该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 “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三 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这种生活本体的变化引发了作家创作意识变化,时代前进的要求也为时代前进的思想变化提供了基础。李贽在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下,他的思想也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从而为他的“民本意识”突破儒家“民本思想”提供了社会基础。从李贽生存的地理环境来看,当时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

——肖国华《李贽的儒家情节》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儒学在先秦一度成为“显学”的原因,儒家学说是怎样被“捧上独尊地位”的?(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李贽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背景。(8分)

(4)综上,说明儒家思想为什么能长期居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4分)

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注意材料一中的“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说明儒家学说

5

具有二重性的特点,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剧变、孔孟等儒家学者对儒学的宣传等可概括出原因;第二小问儒家学说被“捧上独尊地位”发生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期,儒学成为选官的标准,汉武帝重用儒家学者参与国家大政,在教育上,儒家经典成为国家教科书,西汉兴办太学和地方学校,儒学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面对“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说明理学思想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天理是公道和良知”,可见理学崇尚道德,强调道德对社会的重要性;“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说明理学主张力行,具有务实倾向。(3)注意材料三的关键信息,经济上“物质生活富足”,可见李贽生活的明朝后期,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政治上,“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说明市民阶层的壮大;思想上,“突破儒家‘民本思想’”可见宋明理学僵化,“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说明西学东渐局面的出现。(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儒家思想之所以能长期居于主流,一是由于儒家思想本身既尊重过去,又能与时俱进,丰富自身思想,二是由于儒学家的社会责任感,时刻关注社会发展。

答案:(1)原因:社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儒家学说的二重性特点;孔孟诸人对自身学说的宣传、办学活动扩大影响。

独尊地位确立方式: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汉武帝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儒学大兴;汉武帝时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兴办太学和地方学校,教育为儒家垄断,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2)进步之处:理学思想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崇尚道德,强调道德对社会的重要性;主张力行,具有务实倾向。

(3)社会背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宋明理学日益僵化;西学东渐局面的出现。

(4)原因:儒家主张尊重传统,又能根据时代需要吸收其他学说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儒学家的社会责任感,不断改造儒学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