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联考
高一语文学科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基础知识(1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犄(jī)角 商榷(quâ) 甄(zhēn)别 什刹(shà)海
B.桑梓(zǐ) 搭讪(shàn) 悠邈(mào) 铩(shā)羽而归
C.安谧(mì) 戕(qiānɡ)害 跬(kuǐ)步 引吭( kànɡ)高歌
D.饿殍(piǎo) 恣(zì)意 诳(kuánɡ)语 黑魆魆(xū)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只是隔着窗子,看飘落的雪花、落漠的田野,或是数点那光秃的树枝上的寒鸦?
B.花草是废钱的玩艺,可是北平的“花草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
C.中国的“悲”含有眷顾之义,美使人悲,使人痛,使人怜,这已把美学的真理揭示无余。
D.海天茫茫,风尘碌碌,酒澜灯灺人散后,良晨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都会情不自禁地掂念它。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吃惊地发现,每个人留在纸上的物件,万千气象,绝不雷同,有些让人瞠目结舌。
B.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的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生灵,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
C.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D.虽然没有名角亲自 传授指点,但他长年在戏园子里做事,耳濡目染,各种戏路子都熟悉了。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几乎是在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
B.被名利弄得鬼迷心窍的人,理智已经无法支配他,于是他一头栽进那不可抗拒的欲念,驱使他这样去做。
C.若遇到风和日丽的午后,不但你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奇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
D.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 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读者心中唤起新的共鸣。
5.文学常识表述有错的一项是 ( )
A.赫尔曼·黑塞是瑞士籍德国人,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
B.郁达夫,原名郁文,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沉沦》、《屐痕处处》。
C.老舍是中国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茶馆》《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浓郁的民族色彩。
D.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其词开豪放一派。
二、文言文阅读(共8分,6、7每题2分,8题每句2分)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来源:学|科|网]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却,竟然
B.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不齿:不屑一提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耻:羞耻
7.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则群聚而笑之
B.愚人之所以为愚/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8.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来源:学.科.网]
三、诗词鉴赏(共5分,9题2分,10题3分)
渡 汉 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宋之问被贬到泷(shuāng)州(今广东罗定),因为不适应当地恶劣的自然条件,在没有得到皇帝赦令的情况下就擅自逃离泷州。 在回故乡的路上,经过汉江,写下这首诗。汉江,指湖北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
9.请分析一二句中“断”与“复 ”两字的妙用。
10.按照常情,三四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而作者却完全出乎常情地写成“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你认为这样写合情理吗?为什么?
四、默写(每空0.5分,共4分)
1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荀子《劝学》)
12. ,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13.举酒属客, , 。(苏轼《赤壁赋》)
14.恰同学少年, ,书生意气, 。(《沁园春·长沙》)
五、现代文阅读(共19分,15、16题2分, 19题3分,17、18、20题4分) (一)
秋天,我和别人一样收获。望着我那干瘪的谷粒,心里有一种又酸又苦的欢乐。但我并不因 我的 谷粒比别人干瘪便灰心或丧气。我把它们捧在手里,紧紧地贴近心窝,仿佛那是新诞生的一个自我。
富有而善良的邻人,感叹我收获的微少,我却疯人一样地大笑。在这笑声里,我知道我已成熟。我已有了一种特别的量具,它不量谷物只量感受。我的邻人不知和谷物同时收获的还有人生。我已经爱过,恨过,欢笑过,哭泣过,体味过,彻悟过„„细细想来,便知晴日多于阴雨,收获多于劳作。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
15.如何理解“我”的欢乐是“又酸又苦”?
16.文中“同时收获的还有人生”,是怎样的人生?
17.如何理解第二段中画线的句子的含义?
(二)城市的钟声[来源:Z|xx|k.Com]
张风奇
①很久很久,我为居住的城市缺乏一种雄浑的钟声而遗憾着。钟声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时光老 人,如城市无形的文化载体,时时撞击着现代与古代的回声,并在听觉中渐远渐近,就像梦一样既陌生又熟悉。这 声音不仅是来自庙寺或者教堂,更多的来自现代都市某个标志性建筑物上高大的钟楼,比如北京的电报大楼上报时的钟声,那种悠扬四射的音符,的确能引人生发无际的遐想。
②时光就像一条前不见古船后不见新帆的长河,承载着历史滔滔不绝地向前流淌,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就曾站在河边上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如今人们仍爱感叹时光的
急促以及生命的短暂,又因这苦短的 生命中又充斥了太多的无聊和无奈,一时竟忘记了欢乐的感觉是来自对有限生命的把握和运用。大家总试图把生命的过程安排得满满当当,于是将过多的时光抛洒在无休无止的忙碌之中,忙着找工作,忙着奔仕途,忙着捞钞票,忙着找情人,忙着去休闲等等。使自己像一只旋转永动的陀螺,一旦停下来,便六神无主,不知所措,失去了的支点,这无疑成了一场心理饥荒,在忙和累中觅不到生活的意义。这时才发现,其实一生中有大片的空白是无法靠奔忙填充的,而自己沉下心来静静思考,倒不失为一种填充空虚的好方法。此时此刻,惟有钟声飘来,所有的思绪便乘上钟声的翅膀,这飞翔或许就是一种美学意义上的升华,让我们感受时光的韵律与和谐之美,而人们是否知道享用这生命中天使般的钟声呢?我禁不住套改泰戈尔的一句话:不要试图去填满生命的空白,因为钟声就来自那空白深处„„
③钟声是时间的语言,时针诠释着人们的步伐。尽管莎士比亚说:“时间对于各种人有各种的步伐„„时间对于谁是慢步的,对于谁是跨着细步走的,对于谁是奔着走的,对于谁是立定不动的。”我还是顽固地认为,时间对于谁都是公平的,不论高低贵贱,时间无法规定谁的步伐,只有自己支配着自己的脚步。恕我恭敬而不从命, 我还是由衷地欣赏大师的另一句话:“在时间的大钟上,只有两个字———现在。”
④更多的时候,钟声成了现实生活的参照物,我乡村生活的大妈说,城里的钟声就像农家小院里的公鸡打鸣儿。虽然我觉得这是一个较表层较通俗的比喻,有点儿过于浅化了城市钟声的内涵,当然我更丝毫不敢小觑农家小院里的公鸡打鸣儿,“雄鸡一唱天下白”同样是一种大境界。但是彼此之间,谁能真切地感受到贯穿其中的生命关照和心灵慰藉?我觉得在特定的背景里,乡村的雄鸡报晓是一种宁静的喧嚣;城市的钟声恰恰是一种喧嚣中的宁静,高亢的鸡鸣和悠然的钟声都不失时机地振奋和沉静着乡村和城市的神经„„
⑤一座城市不能没有钟声,就像一个村落不能没有鸡鸣。钟声是城市中潺潺流淌的溪水,钟声是掠过城头的山林清风。钟声是天上人间的和谐音符.那天清晨,我在自己的抒情诗里走过人声嘈杂的车站广场,钟楼上有久违的钟声瀑布般倾泻下来,我整个身心顿时沐浴在沁人心脾的钟声里,一阵清澈甘洌的感动之后,我想说,创造时光的人,就该引导这钟声;爱惜时光的人们,就该信赖这钟声,就像创造和爱惜我们拥有的家园和生命。
18.开头说:“很久很久,我为居住的城市缺乏一种雄浑的钟声而遗憾着。”作者为什么要渴盼城市的“雄浑的钟声”?结合全文,分条概括。
(1)
(2)
19.第四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简要分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好处。
20.文章第三段中写莎士比亚认为“时间对于各种人有各种的步伐”,而我认为时间“对于谁都是公平的。”谈谈你对这两种看法的认识。
六、语言运用(4分)
21. 根据下列语段的描述,请把后面的诗句分别填入语段中的空白处,做到前后语意一致。
流浪天下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有的侘傺而归,以家自慰,“____”(1)。有的春花秋月,流连光景,“____”(2)。有的倦于奔竞,跳出名利场,远离是非地,“____”(3)。有的素性恬淡,误触尘网,誓归田园,“_____”(4)。——但要达到这境界,至少得有几亩薄田,三间茅舍作退步,否则就只好寄人篱下,终老他乡。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②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③不如家池上,乐逸无忧患 ④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依次填入文中(1)—(4)处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只填序号)
七、写作(50分)[来源:学科网]
22.以“ 的味道”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说明: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请你先在空格上填进适当的文字完成题目,然后作文。)
2009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联考
高一语文学科答案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基础知识(10分,每小题2分) 1
2
3[来源:Z&xx&k.Com] 4 5 D C C D C
二、文言文阅读(共8分,6、7每题2分,8题每句2分)
6.( D )
7.( C )
8. (1) 不通晓句读,不解除迷惑,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注意这两句的句式特点:宾语前置 ) 。(2分)[来源:Zxxk.Com]
(2) 他和他年龄差不多,学问知识相似,(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 。(2分)
三、诗词鉴赏(共5分,9题2分,10题3分)[来源:Z+xx+k.Com]
9.“断”写出了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苦闷处境和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1分) “复”写出了作者困居贬所时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表达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1分) 。(2分)
10.合情理。因为作者贬居岭外,长期接不到家人音讯,一方面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担心家人遭到不幸。(1分)时间越长越强烈,接近家乡之后,这种矛盾心理变得更强烈:既急切地想见到家人,又害怕不祥的猜想被熟人证实。(2分)
四、默写(每空0.5分,共4分)
11.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
1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术业有专攻 。
13.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
14.风华 正茂 ,挥斥方遒 。
五、现代文阅读(共19分,15、16题2分, 19题3分,17、18、20每题4分) (一)
。(2分)
16.作者收获的人生,就是追求人生收获的过程
。(2分)
15.经过春夏的艰辛和磨难,收获的却很微小
17.一个人在生命的四季里 ,只要认真地无愧地经历了,那么所有的欢乐和痛苦,所有的成功和失败,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人生的收获。在生命的最后季节,一个人就不会有什么人生的遗憾和哀叹,也不会有什么生命的愧疚和寂寞 。(4分)[来源:Z.xx.k.Com]
(二)
18.(1)城市的钟声时时撞击着现代与古代的回声,能引人生发无际的遐想
。(2分)
(2)现实中人们在忙和累中觅不到生活的意义,钟声能填补生命的空白,能慰藉人们的心灵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