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摘要:高中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在解题上提出新颖,简洁,独特方法;运用类比的方法对某些结论进行推广和延伸,获的更一般的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要想真正的实现创新,我们就要使学习的主体学生发挥真正的作用,同时,我们也要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一、发挥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就是创新能力被培养的主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先告知他们这一点。并明确创新人才的具体素质。而且教育工作者要做到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以及人格为最终目标,有效地开展创新活动,帮助学生准确掌握科学的方法。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主要内容,当然,在这些必备条件中最重要的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是学生在创新活动中的理论基础,可以成功梳理创新的知识结构,只有有了良好的基础,才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下一步。而创新实践能力,则是把创新思维步入实施的阶段,主要的目的是增强学生在获取并加以应用的能力,除此之外对于信息、科学的加工、研究能力,动手以及操作的能力,都有所提升,并且充分利用这些创新方法,研制新的发明成果。这种模式持续进行所带来的结果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二、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教育的环境
在我们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育环境包括很多场所,既包括我们
最常见的数学课堂,还包括其他可以学习的场所,比如家庭、社会等等,这里我们谈到的环境主要指课堂,以课堂为起点逐渐渗透到个个活动场合。如何创造一个创新的数学教学环境呢?我觉得,创新的环境首先是一个适合学生主体学习数学的环境,然后这个环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能够有力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数学学习的目的,并且能够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热忱。其实就是创造给学生一个自由、自主的学习氛围。同时还要求这中氛围必须要平等、民主以及和谐的,在课堂上,教师是站在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角度上的,不会出现绝对权威的现象,这样的环境,才最有利于学生自由创新,能够让学生有所前进。
三、恰当处理“教”与“导”的关系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应是主体地位。但在现实教学中,仍有大量的教师一讲到底,满堂灌,教师只是在为学生听懂而“教”,学生更是在拼命为听懂教师的“教”而“学”,在这种教学方法下,教师成了教学的主体,学生则是被动机械地接受,试问在这样的课堂里,何来创新?要想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就必须切实转变观念,转换角色,要恰当处理“教”与“导”的关系,变“教”为“导”。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不是“教”,而是“导”,是指导学生“学”,引导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教”为“导”,“导”其开窍,也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完成所提出教学任务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它是人们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良教学而逐步形成的。它源于教学实践,又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能促进创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当前数学创新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开放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在通常情况下,都是由教师通过开放题的引进,在学生参与下解决,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本质,品尝进行创造性数学活动的乐趣的一种教学形式。开放式教学中的开放题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结果开放,对于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结果;二是方法开放,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而不必根据固定的解题程序;三是思路开放,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时的不同思路。探索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只能适应部分的教学内容。对于这类知识的教学,通常是采用“发现式”的问题解决,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规律的发现、问题的解决等过程。这种教学尽管可能会耗时较多,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它对于学生形成数学的整体能力,发展创造思维等都有极大的好处。
五、培养学生善思、善想、善问的数学品质,提高质疑能力 就研究性学习而言,需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而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需要一定的方法,这些方法应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培养。高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得大多表现在记忆和解题上,缺乏
对知识间的联系和分析,被动接受的多,主动反思的少。如我在讲授《数学归纳法》一课时,有意设计了下面三个问题。问题1:今天,据观察第一个到学校的是男同学,第二个到学校的也是男同学,第三个到学校的还是男同学,于是,我得出:这所学校里的学生都是男同学。(学生:窃窃私语,哄堂大笑——以偏概全)。问题2: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n2-5n+5)2,计算得a1=1,a2=1,a3=1,可以猜出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1(此时,绝大部分学生不作声——默认,有一学生突然说:当n=5时,an=25,a5≠1,这时一位平时非常谨慎的女生说:“老师今天你第二次说错了”)。问题3: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四边形的内角和为2180°,五边形的内角和为3180°,„„,显然有:凸n边形的内角和为(n-2)180°。(说到这里,我说:“这次老师没有讲错吧?”)上述三个问题思维方式都是从特殊到一般,问题1、2得到的结论是错的,那么问题3是否也错误?为什么?(学生茫然,不敢质疑)。合理地利用材料,提出好的问题,引出课题,揭示了本节知识的必要性。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爱置疑、乐探究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不仅使学生理解了归纳法,而且掌握了分析、判断、研究一般问题的方法。
高中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在解题上提出新颖,简洁,独特方法;运用类比的方法对某些结论进行推广和延伸,获的更一般的结论。如2000年上海秋季高考第12题:“在等差数列{an}中,若a10=0,则有等式a1+a2+„„an=a1+a2+„„+a19-n(n<19,n∈N=成
立。类比上述性质,相应地:在等比数列{bn}中,若b9=1,则有等式成立”。用有关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概念和类比的方法,辩明等差数列和式两边元素下标的关系;运用类比的手段,将已知等差数列的性质拓展到等比数列的性质,无疑发现了解决上述问题的通道,这是一个创新的过程。类比的结论不一定都正确,对问题的质疑比单一的解题,其效果是不一样的,如在等差数列{an}中,sm=a1+a2+„„+am,则sm,s2m-sm,s3m-s2m成等差数列,能否类比到等比数列{bn}中,sm,s2m-sm,s3m-s2m成也等比数列,许多学生可能会证明它是正确,但这结论恰恰是错误的(当a1=2,公比q=-1时,s2=s4-s2=s6-s4=0)。
参考文献
[1]邱启洋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09(12)
[2]王京汉中学生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教育,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