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造谣损害他人名誉,受害人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侵害他人名誉权属于民事侵权行为,违反治安管理的违法行为将受到处罚。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可处以拘留或罚款。根据《民法典》,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包括停止侵害、恢复名誉、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法律规定的惩罚性赔偿可适用。
法律分析
未成年造谣损害他人名誉受害人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侵害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属于民事侵权行为,如果在公共场所公然侵害他人名誉的,属于违反治安管理的违法行为,由机关根据具体情节予以治安处罚;多次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可按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九条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碍;
(三)消除危险;
(四)返还财产;
(五)恢复原状;
(六)修理、重作、更换;
(七)继续履行;
(八)赔偿损失;
(九)支付违约金;
(十)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十一)赔礼道歉。法律规定惩罚性赔偿的,依照其规定。本条规定的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结语
未成年造谣损害他人名誉,受害人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侵害公民的权益属于民事侵权行为,公然侵害他人名誉的更属违法行为,将受到治安管理处罚。多次诽谤他人或造成严重后果者,可能承担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违法行为者将受到拘留或罚款等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九条,受害人可要求停止侵害、赔偿损失、恢复名誉等方式承担民事责任。法律规定惩罚性赔偿的,也将依法执行。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2018修正):第一章 总 则 第五条 全社会应当尊重、理解、关爱精神障碍患者。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歧视、侮辱、虐待精神障碍患者,不得非法精神障碍患者的人身自由。
新闻报道和文学艺术作品等不得含有歧视、侮辱精神障碍患者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五十七条 各级及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公开公共文化服务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新闻媒体应当积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宣传报道,并加强监督。
第五十三条 新闻媒体应当开展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和医疗卫生知识的公益宣传,弘扬医师先进事迹,引导公众尊重医师、理性对待医疗卫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