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的个性与共性
侯
(中南财经大学
卓
武汉430073)
法学院,湖北
学术研究是一件个性化的事情,不同的知识谱系、求学背景、学术旨趣,对于研究者的研究进路,会起到至
为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学术研究亦有一定脉络可循,必要的程式与规则,是每一个研究者初入学术殿堂时并贯彻于日后研习生涯之中的。职是之故,对于青年学子而言,正确体认学术研究的个所不能不去了解掌握、性与共性,殊为必要。
一、积极主动地形成自己的学术风格和研究路径
“适合”本文认为,当我们指称一个人做某件工作的时候,大体有两种可能:一是此人对该项工作有兴趣;二是此人特质擅长做该项工作。对于学术研究来讲也是如此。青年学生在求学之际,首先要发现自己的热爱和自己的专长,这是形成个人研究风格最坚实的第一步。有的同学喜欢严谨的逻辑思辨、在图书馆里一看到康
黑格尔的著作就如饥似渴,那么显然,他的兴趣点很可能是哲学研究,或是其它社会科学中偏哲学思辨的部德、
“个人兴趣———研究方向”,分,如法学中的法哲学;这种情形属于的适例。有的同学可能比较“呆萌”虽然自我
“相差不多”,感觉对学术研究有较浓厚的兴趣、但在具体择取研究方向时,觉得也即“兴趣法则”的适用空间有“专长原理”——也许其熟稔国家的大政方针、限,此时便有的作用余地—没准儿脑海里还不时畅想着自己“达则
兼济天下”的那天,那么他的人格特质可能相对偏向政治学、公法学研究。所以,和自己的灵魂对对话、听听内是首先要做的第一步。即便我们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已经选择了一个相对比较窄的研究方心深处的声音,
——第一,向,上述反思仍有必要—研究方向内部仍有不少细分项可供选择;第二,现代社会,学术分工高度精细,“专”“博”和的调谐是青年学人在今后会不时遇到的问题,交叉学科也成为学术化的格局已经引发世人反思
,“钻进去”“跳出来”研究的新兴增长点;第三,即便开展某项具体课题的研究和也都很重要,我们经常看到,真正的大师往往能在更为宏大的视角下、灵活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所以,发现自己的热爱和专长,让长处
更长,在今后研究具体问题时便可以游刃有余地运用之。同学们在步入学术殿堂之初,特别是在刚开始写作论文时,很容易出现模仿他人“文风”的情形。这是正
北京大学的苏力教授文风清新而又犀利,不知有多少青年法律学人的行文风格也有意向其靠拢。我想常现象,
“模仿文风”应该尽快超越这个阶段,就好比小孩学习走路要逐渐脱离大人的搀扶一样,只有真正形指出的是,
“学术”。更进一步,成自己有特色的文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单纯行文风格的个性化还不够,我们还要讲求研究进路的个性化。前文提及的苏力教授,同学们如果找来他的作品仔细研读,其实会发现,较之行文,真正
“亮点”,的其实是他对人们习以为常之生活现象的“冷思考”这使他的文章获得一种强劲的内在张力。因此,“表”“里”可以认为行文风格和研究进路是与的关系,单纯强调表面上的个性是远远不够的。具言之,研究进路有很多种,需要同学们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加以确定。有的同学可能擅长做田野调查,有的同学可能喜欢针对大量数据做实证研究,有的同学可能就是乐于拿着放大镜审视文本、尝试发现旁人所未能发现的“蛛丝马
,迹”还有的同学可能倾向于将具体问题置于宏大的时空背景中、遵循一种“语境论”的进路展开研究……这些都很好,问题的关键不在你选择了哪条路径,而在于你是人云亦云、还是确实主动选择并且坚定地在这条研究道路上走下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资源或曰有利条件,这时,我们就需要在研究学术问题时充分调动这些资料、有利条件,这也是学术研究之个性的体现。有的同学外文水平好,比如可以十分轻松地阅读英文文献、或是掌握一门或数门小语种,其在进行研究时便可有意识地强化比较分析。有的同学可能在读研之前有过工作经验,对于生活实
作者简介:侯
卓(1988—),男,湖北武汉人,法学博士,中南财经大学法学院讲师。
·13·
践的认知更为真切就是他在进行学术研究时的有利条件,如果他在之前的工作经历中还掌握了一些现实素材,就更是相关研究的有力武器。
二、遵循学术研究的一般规律和基本要求
“学术”“智力游戏”人们对于的观念认知不外乎和“社会事业”两种范式,而无论坚持哪种观点,个人从事学术研究都不是孤立的,他(她)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开展上述工作的,其研究成果也都要经受外界的评———“游戏”、“事业”价、并期待获得外界的认可有它的规则更有它的评价标准;遵循规则(标准),才能在“游
“事业”中获胜、让成功。戏”
学术研究要坚持言之有据,有几分材料说几分话,反对脱离实际的空想。青年学生在进行学术研究之初比较
“高大上”喜欢选择的课题去研究,这种雄心壮志值得肯定,但必须注意现阶段的积累水平是否足容易好高骛远,
“宏图壮志”。所以,“选题要小”、“要小题大做”够支撑你的当老师们告诫同学的时候,其实是指不能脱离实际、要
让自己的论证建立在充分翔实的资料占有之基础上,这在历史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学术研究要强调言之有物,避免缺乏问题意识的研究。问题意识不仅仅是说你的研究要关注一个“问
,“真问题”、而是指你所关注的是有理论贡献的问题。这要求同学们在平时一要关注现实、挖掘社会实践题”
中确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二要提高理论素养、通过专业积累逐渐发现既有理论仍然存在的增长点。特别要强调,同学们在研究一个问题时,应当对相关文献有充分掌握,这样才能避免发生“你认为很有价值的问题、实际的窘况。上前人已经研究了很多年”
学术研究要追求知识增量,不能停留在前人研究成果里打转转。这也是青年学子容易出现的问题,即论文“文献综述化”“准文献综述化”:前者是指通篇论文仅仅是对既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写作的或而无个人观点;后
“A说……B说……我认为……”。客观缺乏理由支撑,基本格式为者是指罗列各家学说后简单陈述自己意见、
地讲,文献综述对于学术研究很重要,否则,硕士学位论文或博士学位论文就不会都要求扎实的文献综述;但
是,就学术研究而言,停留在文献综述的层次是不够的,你必须要有自己的开创性贡献,可以是发现了新材料、提供了新思路,至少也可以是在既有材料基础上通过逻辑思辨发现了新问题、得出新结论。总之,就是要经常
———“什么是你的贡献”?当然,,叩问自己同时也要注意不能“为赋新词强说愁”创新必须建立在积累的基础“学术研究要坚持言之有据”上,这在前面的中已经谈到。学术研究要讲究逻辑一致,杜绝前后矛盾、前言不搭后语等现象。我一直认为,很多时候,学术研究得出的“正确”“有用”结论很难绝对地去判断与否、或者与否,但是对于研究者而言,论文写作时逻辑严谨、前后一致是最起码的要求。这有两个层次:第一,在具体某篇研究论文中,文脉连贯、前后呼应,不能前后文观点冲突、重复;第二,在研究者个人的系列作品中,学术观点应该有一定的连贯性,可以随着研究的深化、对过去研究结论
但这必须要阐明理由,而不能在这篇论文里无缘由地支持某种观点、在另一篇论文中又反的修改甚至于推翻,
左右摇摆的主张要么说明你根本未曾想清楚该问题、要么体现出你一种不够严谨的研究态度,说对该种观点,
“学术投机”。得不好听一些,这甚至涉嫌。从现在开始、学术研究要遵循学术规范,绝对不能碰学术不道德这条“红线”从自身开始,同学们要对学
“零容忍”。大家不要以为学术不端距离自己很远,,“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做到其实不然我们要特别术不轨,
关注很多细节。比如,有没有在引用某人观点时为图省事不加注释,基于某种虚荣心、而对他人主张改头换面
,“系统性”后作为自己的观点?有没有为了偷懒地根据某一部著作的内容“创作”自己的论文、从而呈现出满一些而将他人著述中的外文文献直接搬到自己的论篇论文的注释尽是该本著作?有没有为了表现得“高端”
文里而不加说明?有没有在需要数据支撑的地方,在没有数据或是数据与自己的期许存在差距时、篡改数据以“佐证”“行文方便”,论文观点?有没有为了捏造出一个他人观点,以供自己批驳?概括地讲,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核心是要求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立场对待科学研究,不弄虚作假、不偷工减料,这要求我们平时在研究进程中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反省,真诚地对待学问。
综上所述,学术研究是一件个性化的事情,同时又有一定规律和规则需要遵循。本文在前面列出了一些自己觉得比较重要的方面,限于篇幅,列举肯定是不完全的,而且各人情况不同,对于A适用的方法对于B而言
“机会成本”可能毫无作用、甚至基于等原理的作用而适得其反。所以,读者诸君尚须结合自身情况、妥为取舍。最后,祝愿同学们的学术道路长青,身体健康、康安如意!
(责任编辑:陈
志)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