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点
浅谈研究生学术创新
刘
(内蒙古大学
丹
010000)
内蒙古·呼和浩特
摘要研究生作为高素质人才应具备学术创新能力。本文首先强调了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其次概括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不足的四个表现,即创新意识薄弱、创造性思维欠缺、研究能力较低和缺乏远大理想与学术抱负。最后,从研究生自身出发提出四个方面的建议提高其学术创新能力,即有效阅读+勤于写作、敢于向学术权威提出质疑、尝试跨领域研究和多一些终极价值追求。关键词研究生学术创新
G3中图分类号:
A文献标识码:
生阶段的学习需要的是深度与精度。之前的学习大都是为了
应付考试,所以大家习惯了“唯书是从”。这样的学习模式导致学生们知识固化、视野狭窄、思维模式单一。到了研究生阶段还是习惯于被动接受老师给予的知识和已有的学术成果,缺乏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更不曾想过通过自己的研究来达到有所创新。
2.2创造性思维欠缺
“所谓创造性思的本质就是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是遇到问题时,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和不同层次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既不受现有知识的,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其思维路线是开放性、扩散性的,具有深刻性、独特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等特点。”是否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在于研究生是否具备思考的能力,如果只是人云亦云,很难做到创新。当前的研究生比较擅长运用已有知识来进行科研活动,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而对于已有学术成果的甄别、批判、归纳形成新思维、新成果、新理论的能力较弱。
2.3研究能力较低
学术创新能力的重点是创新性思维,但把创新性思维落到实处需要的是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如何选题、如何有效搜集资料、运用什么研究方法等都是研究生在解决实际学术问题时需要考虑的内容,这些因素在研究生学术创新中属于内驱因素。“研究能力较强的研究生面对潜在的学术创新问题存在“看得见、想得出”思维开拓的特点。相反的,面对潜在的学术创新问题存在“难发现、难推理”思维闭塞的特点,这两种研究能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4缺乏远大理想与学术抱负对于学术研究,创新固然重要,但有些研究生没有正确的学术观念,“为创新而创新”,把“创新”当作研究的最终目标,难免有些急功近利。任何创新都应该是建立在让人类生活更美好的前提上的,所以创新应该与价值想联系。有的研究生对学术创新的理解很片面肤浅,甚至是错误的,这种错误的学术价值观念严重影响了研究生的学术创新,最终导致他们难以创造出真正的学术价值。
3研究生如何提高学术创新能力
针对上述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不足的表现,我们从研究生自身出发提出四个方面的建议来提高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
3.1有效阅读+勤于写作
研究生在初入学术研究领域,眼前是一条“模糊的路”,只
1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创新”对于国家、民族、社会、个人而言都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创新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是推动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个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世界已经逐渐形成了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的格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创新思维,就难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就会在竞争中被淘汰。作为主体的个人如果没有创新意识,就意味他缺乏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勇气,创新思维的有无,将决定一个人发展前途、事业天地和勇气谋略。
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中的核心内容。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祖国培养高层次创造性社会主义人的历史重任。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对象之一,理应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研究生不断提高自身学术能力,尤其是学术创新能力的意义在于:首先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好创新型人才准备;其次为实现经济政治高水平发展,以及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添砖加瓦;最后也有利于提升研究生自身素质与综合能力,是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一条路径。
2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不足的表现
研究生与大学生最大的区别在于接受知识的方式,如果说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全盘接收”,那么研究生的学习方式应该是主动探索。“知识的输入”是学习的第一个阶段,这是无论大学生还是本科生都要经历的过程,而“知识的输出”是研究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也就是完成毕业论文。要想成功顺利的完成“知识的输出”就需要研究生具备创新思维、批判意识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吴宏祥等学者在其文章《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表现》中,用大量数据和统计图表展现了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情况,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科研实践参与度低、国际学术榜论文数量偏少、学术成果质量不高、原创性成果稀少。本文将借鉴以上学者的观点,把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不足的表现概括为四个方面:创新意识薄弱、创造性思维欠缺、研究能力较低和缺乏远大理想与学术抱负。
2.1创新意识薄弱
大部分研究生在读研的第一年还没有成功实现“角色转换”,依然沉浸在考研成功的自我陶醉中,待到清醒时才发现研究生生涯已过去一半,不得不急急忙忙投入到准备毕业论文的大军中,匆忙之中踏实搞研究已是难事,又谈何创新?经过中学阶段的基础知识学习和大学阶段的广度学习后,研究42
201917/6
教|育|观|点
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逐渐进入自己的研究领域。但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研究生需要学会有效阅读,才能使资料真正“为我所用”。有效阅读的第一个原则就是有计划地“读”。俗话说:“做事没计划,盲人骑害马”,研究生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与研究目标制定长远规划和短期规划,两者结合并且持之以恒才能达到预期目标。有效阅读的第二个原则是带着问题去“读”。有目的性地读书会让自己处于一种主动的地位,会更加专注于自己想要得到的知识,也会更有效率。“眼过百遍不如手过一遍”,在阅读过程中要勤于记笔记,一方面是为了加深记忆,另一方面是为了日后翻阅会有所感悟,激发创新灵感。
3.2敢于向学术权威提出质疑
进行学术创新重要的一点是学会思考,而思考是需要学术勇气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启发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术,如果你面对的是学术大师,你明知他错了,却不发表意见还跟随其后,这就是虚伪盲从。“切忌权威至上、从众心理、唯书是从,没有融入自己的思考去阅读文献,最终只能成为一名文献的“搬运工”。将书本的知识消化到自己的知识链条中,结合对比前人的观点与想法,结合自身的学术知识,提出自己的想法,才能创新。”
3.3尝试跨领域研究有研究表明,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大多是原创性研究成果,而这些原创性研究又集中跨学科、跨领域研究中。学科交叉的地方是容易发现问题的地方,所以研究生要主动多掌握一些跨学科知识。“跨学科知识对于学术创新的贡献在于,其一有利于培养研究生创造性思维方式,其二可以完善和改造甚
至产生学术创新方法,其三可以开拓新的学术领域。”因为每个学科都有属于自己固定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模式,但随着时代变迁,原本的方法和模式可能解决不了产生的新问题,这就需要研究生输入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式,运用不同的学术研究方法,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3.4多一些终极价值追求
冯友兰先生也曾经把人生境界分成四层次: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宇宙或天地境界。研究生应该更加清楚自己的人生定位,作为高素质人才,处于社会文化结构的高层,占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应该更有能力、有责任去为人类的进步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所以,研究生阶段应把握机会,踏实搞学问,少一点急功近利,多一些终极价值追求。
总的来说,研究生要选择自己的问题取向,积极主动的探索知识,真诚的面对权威,勤奋的思考问题,多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为人类世界的美好而努力。这个化被动为主动的过程就是学术创新能力提高的过程。
作者简介:姓名:刘丹(1995.12-),性别:女,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人,学历:在读研究生,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参考文献
[1]多湖辉.创造性思维[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郑广昕.浅谈影响研究生学术创新的主要因素[J].才智,2018(30):102.
[3]刘新.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的视角探究[J].铜仁学院学报,2018,20(12):23-27.
[4]吴照云.对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
(11):19-23.
(上接第41页)大限度发挥大学生资助的育人功能。
2.3结合感恩教育,建立就业帮扶机制大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的建立是国家和社会为保证部分贫困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而产生的资助形式。随着国家经济和综合实力的增强,高校应全面考虑学生的未来发展,建立有偿资助形式的就业帮扶机制。毕业的大学生逐年递增,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高校可以通过与社会企业、基金会等方面加强联系与沟通,传递企业理念,根据用人标准构建教育机制,通过国家、社会、高校等三方联动,以资助育人为载体,实现就业帮扶。对学校内部而言,可以通过设立资助岗位等平台,制定一系列帮扶,对部分品德优良、心理素质良好、学习成绩优异的有偿资助对象实行优惠,优先推荐给相关用人单位,是学生真正感受到国家的温暖,感恩社会、感恩母校,体现出社会的公平公正,最终用自己的能力汇报社会、报效祖国。
3结语
综上所述,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的特殊群体,他们在进入校园的同时经受着经济和心理的双重压力,这种压力的增大将严格阻碍其正常心理及人格品质的形成,所以,通过建立科学有效可持续的资助育人体系,对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思想品德具有重要意义。某些程度上,贫困学生会产生一定的焦虑、封闭等抑郁心理问题,当走向社会后,极端的个体会产生仇富心里、扭曲心理,社会行为出行偏激,成为不安定因素。大多数心理素质的失衡是由于经济因素造成的,经
济因素的不正常满足也会导致心理问题的滋生。综上所述,
高校在对贫困学生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应关注其心理健康,不仅仅关心学业发展和生活状况,还应注意精神上的抚慰,通过资助工作推动心理健康平台的建立,实时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沟通和交流,让贫困学生与其他学生一样感受到心理平衡,从而塑造积极向上的性格,真正使资助育人工作落到实处。
2018年度长沙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基金项目:
般资助项目“民办医学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功能及其实现研55号-9)究”(长医学【2018】。作者简介:李琴(1983-),女,汉族,湖南邵阳人,讲师,硕
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参考文献
[1]
姚臻.大学生资助工作视域下育人体系构建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
(02):106-108.
[2]张加明.马克思主义尊严观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探析[J].福建医科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18(1904):6-8+16.[3]
王康.双创视域下高校发展性资助育人体系构建研究[J].世纪桥,2019(02):83-84.
[4]齐清,宋伟.全面发展视域下大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
2016(23):21-22.
[5]王舟.资助育人视域下高校农村贫困家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山
西农经,2018(04):140.
201917/3